出版社: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译者: Asher, Aaron
出版年: 1999-4-7
页数: 320
定价: USD 14.99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060932145
内容简介 · · · · · ·
Rich in its stories, characters, and imaginative range,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is the novel that brought Milan Kundera his first big international success in the late 1970s. Like all his work, it is valuable for far more than its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In seven wonderfully integrated parts,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re magnified and reduced, reorder...
Rich in its stories, characters, and imaginative range,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is the novel that brought Milan Kundera his first big international success in the late 1970s. Like all his work, it is valuable for far more than its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In seven wonderfully integrated parts, differen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re magnified and reduced, reordered and emphasized, newly examined, analyzed, and experienced.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的创作者
· · · · · ·
-
米兰·昆德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男人很久以来就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女性的崇拜者,也就是说:诗人。另一类是厌恶女性的人,更好的说法是:女性的仇视着。崇拜者或者说诗人推崇传统的女性价值,诸如感情,家庭,母性,生育,歇斯底里的灵光一闪,以及我们天性中的神圣声音。而这些价值给厌恶女性或女性仇视者带来的则是轻微的恐惧。崇拜者敬仰女人身上具有的女性,而仇视者总是将女人置于女性之上。有一件事情不要忘记:一个女人只有和一个女性仇视者在一起才会真正幸福。而和你们(诗人)在一起,从来不会有一个女人感到幸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3页 -
普遍疏离生成了写作癖,而普遍化的写作癖又反过来强化并加重了疏离。印刷机的发明从前曾使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而在写作癖泛滥的时代,写书有了相反的意义: 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词语所包围,就像置身于重重的镜墙之中,任何外部声音都无法穿透进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的人也喜欢 · · · · · ·
-
- Farewell Waltz 8.8
-
- Immortality 9.1
-
- Laughable Loves 8.6
-
- Invisible Cities 9.4
-
- Identity 8.2
-
- Labyrinths 9.2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7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1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8.8分 183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8.4分 1632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6分 2945人读过
-
皇冠 (2002)8.6分 6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The 100 greatest novels of all time (guardian.co.uk) (不注销)
- 欧陆文学及文论 (王荣欣)
- 100 books in 1001 days (YannieY)
- Anbb (frankie)
- 喜剧 (那颗晴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el. 2017-04-17 09:28:21
don't know why but it takes times
0 有用 照叶 2022-12-19 11:11:28 北京
朗读者:Richmond Hoxie。处处似曾相识,处处感慨叹息,但光靠听要把多个小故事全部融汇贯通实在不容易。补:感谢上海译文在喜马拉雅上传此书中文版,这年头真不容易。
0 有用 安蜡笔 2013-10-16 01:32:41
我是看勺子杀人狂时才开始理解他所说的“边界”和“重复”意义。重复使事情失去价值(恐怖气氛)和生命力 并沁过边界(恐怖/喜剧)跨过边界的时候笑声响起(喜剧)。dr."所以昆德拉是站在存在主义肩膀上的小说家啊"←哈哈哈好厉害
0 有用 Decem 2022-08-26 13:31:30
感觉在听一个sexual predatory的男性讲故事(作者在里面对于他的女性朋友的rape fantasy看得头皮发麻),虽然不否认他有些有意思的想法和较美的场景吧,比如Tamina(我莫名喜欢作者有点meta的说这个角色是我造出来的,就是人偶的感觉hhh,从《名利场》开始就喜欢,大概是因为有种人物是捏造的但是这完全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感觉吧)觉得死亡是蓝色的,不想自己的笔记被他人去读,因为... 感觉在听一个sexual predatory的男性讲故事(作者在里面对于他的女性朋友的rape fantasy看得头皮发麻),虽然不否认他有些有意思的想法和较美的场景吧,比如Tamina(我莫名喜欢作者有点meta的说这个角色是我造出来的,就是人偶的感觉hhh,从《名利场》开始就喜欢,大概是因为有种人物是捏造的但是这完全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感觉吧)觉得死亡是蓝色的,不想自己的笔记被他人去读,因为觉得被人读了就不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了而是从那个看的人的视角,本来觉得和丈夫的爱什么都抹不掉但是丈夫去世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丈夫的样子在一天天模糊...那个学生和屠夫的妻子的那篇也有意思,屠夫的妻子在她没有人格只听学生的时候对他来说有魅力,看清她是个鲜活的人后失去了兴致,她被写进诗里后又觉得她美. (展开)
0 有用 古灵精怪疯樱桃 2019-06-18 12:40:01
英文版翻译的比中文好多了。。
0 有用 照叶 2022-12-19 11:11:28 北京
朗读者:Richmond Hoxie。处处似曾相识,处处感慨叹息,但光靠听要把多个小故事全部融汇贯通实在不容易。补:感谢上海译文在喜马拉雅上传此书中文版,这年头真不容易。
0 有用 Decem 2022-08-26 13:31:30
感觉在听一个sexual predatory的男性讲故事(作者在里面对于他的女性朋友的rape fantasy看得头皮发麻),虽然不否认他有些有意思的想法和较美的场景吧,比如Tamina(我莫名喜欢作者有点meta的说这个角色是我造出来的,就是人偶的感觉hhh,从《名利场》开始就喜欢,大概是因为有种人物是捏造的但是这完全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感觉吧)觉得死亡是蓝色的,不想自己的笔记被他人去读,因为... 感觉在听一个sexual predatory的男性讲故事(作者在里面对于他的女性朋友的rape fantasy看得头皮发麻),虽然不否认他有些有意思的想法和较美的场景吧,比如Tamina(我莫名喜欢作者有点meta的说这个角色是我造出来的,就是人偶的感觉hhh,从《名利场》开始就喜欢,大概是因为有种人物是捏造的但是这完全是“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感觉吧)觉得死亡是蓝色的,不想自己的笔记被他人去读,因为觉得被人读了就不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了而是从那个看的人的视角,本来觉得和丈夫的爱什么都抹不掉但是丈夫去世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丈夫的样子在一天天模糊...那个学生和屠夫的妻子的那篇也有意思,屠夫的妻子在她没有人格只听学生的时候对他来说有魅力,看清她是个鲜活的人后失去了兴致,她被写进诗里后又觉得她美. (展开)
0 有用 Tev 2022-05-04 19:10:53
用个人篇章编织出一段集体悲剧 没有答案 只有发问。笑和忘这两个主题在当下的语境里太切身。 人在意义生发与意义消失时发笑,两种笑在极端化时(i.e.为自己所持意义铲除异见的狂热主义/否定一切意义的怀疑主义)都引致灾难。尤其前者“面向未来满怀希望的笑”构成极权主义的诗性,让人忽视了内生的恐怖。 “忘”串联起个人与政治。在个人层面,若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是记忆的总和,遗忘便是某种形式的死亡。在政治层面,权力... 用个人篇章编织出一段集体悲剧 没有答案 只有发问。笑和忘这两个主题在当下的语境里太切身。 人在意义生发与意义消失时发笑,两种笑在极端化时(i.e.为自己所持意义铲除异见的狂热主义/否定一切意义的怀疑主义)都引致灾难。尤其前者“面向未来满怀希望的笑”构成极权主义的诗性,让人忽视了内生的恐怖。 “忘”串联起个人与政治。在个人层面,若生命在一定程度上是记忆的总和,遗忘便是某种形式的死亡。在政治层面,权力机器将“遗忘”作为工具,造成集体无意识、无过去、无身份-只憧憬未来而不回望历史的低幼国家。 和xw说时至今日好像都不再对sh的事感到愤怒了,深感到删的有效性-无论彼时的愤怒有多坚实,在遗忘面前以卵击石。这种愤怒与其说是集体良知汇聚起一时光芒,不如说是各自平庸生活里带着些冒险色彩的星星点缀。 (展开)
0 有用 eve 2021-05-30 12:23:36
读到最后,不知为何想起《词与物》的最后一句:人终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全书写得很好,但又觉得太过工整,伏笔对照,在某些地方会一瞬间地让人觉得工整得乏味。
0 有用 Entropy 2021-04-14 22:13:50
Lit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