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ipping Point》的原文摘录

  • CHA1 流行三法则:当流行被引爆,是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让其中1个2个甚至三个条件发生了改变: 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1、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联系员、内行、推销员 E.G. 在暇步士案例中,最让人困惑不解的就是,那些鞋是如何从几个引领时尚的曼哈顿嬉皮士穿在脚上发展到全国各家购物商场皆有销售。东村与整个美国中产阶级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这些特别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通过自己的社交、自己的活力、热情和个人魅力把“暇步士”传染给大家。 * 六步分离法则:以往对此的案例的理解是,世界上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仅仅六步之遥。实际上,这个案例的实际意义是,某些个人别与其他所有的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 “我遇见了最棒的人”:如果你回顾洛伊丝的这段历史,并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她涉足过8个领域,即演艺、写作、医务、法律、公园保护、政治、铁路保护及跳蚤市场。当我请她本人列出一份清单时,她写了10个领域,因为她增加了自己目前涉足的建筑和礼仪。但是,她很可能是有意表示谦虚,因为如果你再仔细研究一下她的生平,就可能把她的经历划分成15个或者20个领域,但是这些领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联系员的特点就是:涉足许多不同领域,结果就把所有这些领域联系到一起了。(一慕:gosh,这样的跨界人群太赞了!在50年代的芝加哥,还需要靠纯粹的这些特定的“个体”才能组建salon来跨界交流,如今我们有了social network,还能做什么?这不就是facebook,weibo,zhihu,douban,bbs的引爆点运用?) * 微弱关系的威力:56%的人求职是通过关系介绍,而其中83%以上的人使用的这种人... (查看原文)
    夏一慕 1回复 46赞 2014-02-09 19:09:06
    —— 引自章节:全书整理
  • 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之处都在于其内在质量。在所举的这些实例中,没有一个在叙述的内容上做出较大的改观。相反,他们使信息得到广泛接受的方法只不过是在意思表达上做出了一点边缘修改,如把木偶放在HUG后面、把大鸟和成年人放在一起、不止一次地重复故事情节和幽默故事、让史蒂夫发问后多停留一秒种、把一个小小的金盒子放在广告的左下角。这一切都说明,排斥和接受之间、能够风行起来和不能风行起来之间的分野有时候比表面上看到的更窄。《芝麻街》的首创人员在费城惨遭失败后,并没有把整个节目推翻。他们只是把大鸟增补了进去,大鸟的参与改变了一切。霍华德·莱文瑟为了让大学生接受注射,并没有付出成倍的努力,只是增加了一张地图和日常注射时间。个别人物法则认为,社会中存在的个别能发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些特殊人物。附着力法则给我们的教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查看原文)
    细胞膜 13赞 2013-03-12 10:00:35
    —— 引自第15页
  • 仅仅通过控制一个小组的规模,就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通过信息传播方式的微小调整;就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其传播难度;仅仅找到和接触那些有着极强社交能力的人,就有可能掀起一股社会流行潮。引爆点最终再次证实了我们存在改变一切的能力和采取明智行动的力量。看看周围的世界吧,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但只要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 (查看原文)
    细胞膜 13赞 2013-03-12 10:00:35
    —— 引自第15页
  • 加入网络的个体越多,网络价值越高。 (查看原文)
    细胞膜 13赞 2013-03-12 10:00:35
    —— 引自第15页
  • 一个网络的价值与其节点数量成平方比。 (查看原文)
    细胞膜 13赞 2013-03-12 10:00:35
    —— 引自第15页
  • 当角色模型所占比率下降2.2个百分点,即从5.6%下降到3.4%,黑人学龄儿童的辍学率就会增加一倍多。在这个引爆点上,未成年少女的早孕率就会成倍增加——在未达到引爆点时,早孕率几乎保持不变。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前言
  • 我们都是渐进主义者,我们的期望值是以时间滴滴答答的稳定消逝为基础的。但在引爆点的世界中,出乎意料的事情会变成现实,剧变也不仅仅停留在可能的层面,同我们所有的预期相反,这些都具有必然性。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前言
  • 信息有了附着力就意味着它会对人产生影响,你就不能把它从你的脑海中赶出去,也不能把它从记忆中清除出去。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流行三法则
  • 六步分离法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都仅仅有六步之隔。它的实际意义是,某些个别人与其他所有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17
  • 他们能发现许多可能性,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忙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排除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或住在机场附近的人,或者我们65年都未曾谋面的人,而洛伊丝和罗杰却喜欢这些人。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17
  • “难道你就不担心自己安排失误,又没人帮得了你?”或者,“我确信您擅长理财,但您难道不知道大多数妻子都比丈夫寿命长吗?如果丈夫出了意外,妻子自己能处理好一切吗?”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17
  • 美国独立战争始于那个寒冷的春天的早上,从一个小马童开始,凭着为数不多的几个极为特殊的人物,将一股口头信息传播浪潮席卷了整个新英格兰地区。这些特殊人物就是几个推销员和一个同时具有内行和联系员天赋的男子。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17
  • 这个金盒子使得读者(观众)变成了互动广告体系中的一部分。观众已不仅仅充当观众的角色了,他们也成为了参与者,就好像是在做一个游戏。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
  • 一旦建议变得实际而且符合个人的需要,他就会令人难忘。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
  • 心理学家艾伦·马克曼的“二排一法则”,简单的说,儿童不相信任何一个物体能够同时拥有两个名称。马克曼坚持认为,儿童会很自然地认为如果给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人再冠以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一定是该物体的某个次要特征或次要属性。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
  • 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这种包装方法。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附着力因素法则:《芝麻街》、《蓝狗线索》和教育“病
  • 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 在这个意义上,戈茨与那地铁上的四个恶棍都是他们自己不良世界的囚徒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 性格不是固定不变、容易辨别、密切相关的特征的组合,我们之所以那样认为,是因为我们大脑发生了小故障(基本归因错误)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 戈茨继续说道,“邪恶而野蛮......你要是堵住一只老鼠,一定会宰了它,对吧?我当时的反应就邪恶而野蛮,像一只被堵住的老鼠,试图反击”当然了,他采取了野蛮而邪恶的举动,因为他当时被堵在鼠洞里,无路可走。 (查看原文)
    Eli 1回复 4赞 2020-02-29 17:32:4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环境威力法则(I):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6 17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