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自休謨與洛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準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係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博藍尼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託、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
《形上學評論》(Review of Metaphysics):「這本書的智慧與敏銳...
自休謨與洛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準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係數,才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博藍尼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啟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了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託、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家對自己志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
《形上學評論》(Review of Metaphysics):「這本書的智慧與敏銳度使得它成為認識論學者必讀的作品。」
菲利普•瑞夫(Philip Rieff):「方法論學者近來不斷試圖擺脫科學傳統的客觀性教條,在這些嘗試裡,博藍尼教授的著作是最為傑出的......。對於關心這個問題的讀者,英文世界裡沒有其他書籍比得上《個人知識》。」 --《一位論記事》(The Unitarian Register)
作者简介 · · · · · ·
邁可•博藍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
出生於布達佩斯的物理化學家與哲學家,早期研究領域包括醫學、量子力學與熱力學。在移居英國後,研究興趣轉向社會科學與哲學。著作包括《科學、信仰與社會》(Science, Faith and Society)、《自由的邏輯》(The Logic of Liberty)、《意義》(Meaning)、《致知與存有》(Knowing and Being)及《科學思維與社會現實》(Scientific Thought and Social Reality)。
原文摘录 · · · · · ·
-
Ever since, writers eager to drive the lesson home have urged us, resolutely and repeatedly, to abandon all sentimental egoism, and to see ourselves objectively in the tru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一个棋局对于黑猩猩和弱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也不会使他们困惑。另一方面,一个伟大的象棋大师对这样的棋局也不感到困惑,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的应对之法;只有能力与此棋局的难度大致相当的棋手才会对这个棋局非常关注。只有这样的棋手才会把对它的解决看作一个发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节问题解决之引论 / 139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個人知識"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個人知識"的人也喜欢 · · · · · ·
個人知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组织怎么去管理?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9.4分 77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9.5分 23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8.3分 130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8.0分 5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城邦商周 (the Wor(l)d)
- 波兰尼家族研究 (左思)
- 个人想读豆列.杂 (深夜声噎)
- 暂存书单 (cruyff)
- 知识管理数字化----数字化核心4 (小毛叔)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個人知識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Opus 2008-09-21 22:45:46
Polanyi家族專出天才啊...Karl Polanyi的堂弟。本書成於1958年,正是對科學主義滲透到處理「人」之知識的人文學門中,強力批判反思之作。
0 有用 左思 2009-01-06 17:42:46
2016年1月6日读毕,应该最早读的复印版(记不清了)。后来,在孔夫子旧书网搜索发现这本书炒作到了200多元。而我非常幸运的从一位河南老师手中以不到50元购得,这位老师当时说,书送有缘人。这本书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要找时间重读(2017年1月4日补记)。
0 有用 makzhou 2019-09-03 20:03:19
这一版就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但做了少许修订:1)某些专有名词(如「识知」变为了「致知」);2)增加了中英对照。我自己的感觉是,除了原书涉猎太广,需要借助中文对照理解科学名词之外,读英文版就可以了。此外,不论哪个中文版都没有索引,遗憾。
0 有用 leansing 2021-07-30 13:12:27
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