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群學
副标题: 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
原作名: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译者: 林宗弘等
出版年: 2005-4
定价: NT$ 450
ISBN: 9789868107618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與作者邁可•布若威的生平已經成為社會學歷史上的一則當代傳奇。 1947年當布若威在芝加哥城南方的機械廠開始工作時,赫然發現這間工廠是另一位社會學家唐納德羅伊在1944年的工作場所,此一跨越三十年的機緣,使本書能夠比較美國工作現場從「專制」到「霸權」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勞工研究的經典作品。邁可•布若威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工廠研究:在匈牙利與前蘇聯的工廠作過工,並在2004年成為美國社會學會的會長;其「生產政治」理論廣泛的影響了當代台灣與中國的勞工研究,而源起於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擴展個案方法」,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方法論之一。2004年中,布若威位製造甘願的中文版作序;與本書相隔三十年後,再度回到當年的芝加哥工廠,這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回首前慶,絕對值得對勞工議題與社會科學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回味再三。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Michael Burawoy
1976年以來即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但卻自稱周遊各地的學術工人;他在教學生涯之餘花上許多時間探索各式部門與工廠,捕捉俗世生活的點點滴滴……。
譯者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科學部博士班
張烽益: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研究員、台灣勞工陣線前祕書長
鄭力軒: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杜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沈倖如: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王鼎傑: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地理系博士班
周文仁:法國里昂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魏希聖: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目录 · · · · · ·
臺灣版序:另一個三十年
序言
第一部份 從社會學到馬克思主義
第一章 工業社會學的衰亡
第二章 邁向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理論
第二部分 勞動過程的變遷
第三章 從吉爾公司到聯合企業
第四章 三十年來的趕工競賽
第三部份 同意的生產
第五章 勞動過程做為一場遊戲
第六章 內部勞動市場的興起
第七章 鞏固內部國家
第四部分 勞動過程的相對自主性
第八章 不景氣中的勞動過程
第九章 勞動過程與勞工意識
第五部分 變遷的動力
第十章 廠房裡的鬥爭
第十一章 階級鬥爭與資本家的競爭
第十二章 從競爭到壟斷資本主義
附錄 比較的觀點:尚比亞礦業的變遷與連續性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下面三个条件的任意一条下,游戏都会失去其吸引玩家的能力:首先,当不确定性过大而结果完全超出了玩家的控制以外;其次,当不确定性过小而结果可能变得完全由玩家控制时;第三,当玩家对于可能的结果漠不关心时。 我最初的轻蔑部分是一种防御,以掩盖我对于超额或者是对于预见任何这样做的前景的无能为力。 我们确实创造了历史,但是并非如我们所愿。我们通过我们的行动的有意和无意的结果而创造了‘我们背后的历史’。游戏的隐喻暗示了一个带有其自身法则的历史,它超出了我们的控制,然而却是我们行动的产物。 其次,正如玩一个游戏会产生对其规则的同意,所以在参与到资本主义迫使我们要做出的选择中也会产生对其规则、规范的同意;... 第三,正如游戏界定了一套目标,资本主义也产生了一套利益;... 第四,获胜或者最大化某人的效用的可能性使得游戏很诱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 -
哈里·布雷弗曼宣称,垄断资本主义的鲜明特征是技术的毁灭,或用他的话说是概念与执行的分离。 劳动者一旦被分配到劳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其关系和行为就被那一劳动过程的结构所统治,并不是工人的种族塑造生产中的关系;相反,这些关系在生产之际再创造和再生产了种族主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製造甘願"的人也喜欢 · · · · · ·
製造甘願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製造甘願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工人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

有关同意的制造以及对现实的一些遐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赵锋的“政经原著选读”的期末论文,RUC的童鞋们懂得 “为什么工人强迫他们自己来提升公司的利润?”“为什么我主动地参与加强对我自己的剥削?”多加班拿到的微薄加班工资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因素,马克思的解答“强制”也似乎看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那么到底... (展开)

第一次读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著作

布若威《制造同意》一书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

“996”背后的工作惯性

布若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继承与超越

超额:资本控制劳工的游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技术与制度:个人主义的组织动因 本章开篇回顾了以往工业社会学在劳动过程变迁的研究,提到先前研究在全局性理论和技术及企业等外部因素对劳动过程影响的贡献,但这一系列理论多是过于宏观,或者是“描述性的理论”——紧接着评价一些具体分析的理论可以看出这一点。这一系列综...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二十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常且太輕易就將受薪勞動者化約為可悲操縱的客體、在市場上買賣的商品、無力反抗的抽象集合、在資本積累無可避免的趨勢下的受害者,或是社會關係的承載者、能動者、支撐者。直到工業社會學出現之後,才將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格還原,挑戰了無主體性的主體的觀念,並強調反抗社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工人對資本主義的自主性回應<< 列舉了一堆如霍桑、克羅澤的研究發現后,總結道: ...2015-01-04 21:58
二十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常且太輕易就將受薪勞動者化約為可悲操縱的客體、在市場上買賣的商品、無力反抗的抽象集合、在資本積累無可避免的趨勢下的受害者,或是社會關係的承載者、能動者、支撐者。直到工業社會學出現之後,才將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格還原,挑戰了無主體性的主體的觀念,並強調反抗社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工人對資本主義的自主性回應<< 列舉了一堆如霍桑、克羅澤的研究發現后,總結道:
這些研究往往認為工人們自主地建立了一套反對資本家而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及生產系統。但作者認為,遊戲一旦開始,通常就不是工人獨立自主的表現,更不是對管理的不滿與反制。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趕工遊戲製造甘願<<
一個人不能同時一邊玩遊戲,卻又一邊質疑遊戲規則。同意奠基於玩遊戲,同意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建構出來的。遊戲並不是反映出利益的和諧,相反,遊戲是和諧的原因,遊戲製造出和諧。 遊戲本身的緣起,不是出自于一個冥冥中註定好的價值共識,而是來自過往歷史里的具體鬥爭:工人為了適應工作內必然蘊含的剝削,以及工人和管理階層爭奪訂定規則的權力所產生的鬥爭。 遊戲規則被制度化了,而在這制度化的範圍之內,遊戲自身變成目的,它遮蔽了、掩蓋了、甚至翻轉了它原本由來的條件。 第一,玩遊戲掩蓋了原本遊戲所從出的生產關係,第二,透過玩遊戲,工人對界定遊戲規則的生產時的社會關係,產生了同意。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我的理解: 遊戲的主體是勞工和機器,掩蓋了剝削關係以及剩餘價值的挪用,掩蓋之餘,甚至還能建立認同。
但後來我發現,他們的悲痛只是因為公司沒有盡責提供玩趕工競賽的必要條件,舉例來說,也許是鑽頭燒壞了、藍圖不見了、或是機器裝置不能正常運行。這些控訴反而再度強調了規則的正當性以及趕工的價值。透過這種方式,同意的架構被一再建構,甚至加強了。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聯繫到新聞生產上,壹電視員工嫌棄設備老化、裝置更新太慢也是這個道理。 計件制:
計件制的目的,就像泰勒與他的同時所指出的,是要透過由金錢收入而來的共同利益,調和工人及管理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而這共同的利益,要考勞工額外的努力來確保。 但經濟的邏輯未必有效:事實上,,很多用日薪計算的服務性職務比計件的職務更受歡迎。換言之,我們不能用獲得更多的收入來理解趕工競賽。倒不如說趕工競賽之所以能主宰廠房內文化,是因為它是從一組特定的生產中的關係產生的,並具現了這種關係,同時反映出管理階層增加利潤的利益。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利潤增加僅為果,但甘願本身是由【生產中的關係】產生的。 企業工會,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製造甘願的一種改良資本主義機制? 金錢在遊戲中的角色:並非是真正的誘因,而是遊戲得以建立正當性的起始環節。
金錢的獎勵無法真正調和管理階層與工人的利益,反倒是玩遊戲本身透過遊戲成果與遊戲的連續性才創造出共同的利益。任何遊戲,只要提供玩家明確的獎賞,就可以在玩家之間建立某種共同的利益——不論玩家代表了資本或是勞動——【進而提供了讓遊戲再生產的條件】。 當勞動過程被組織成各種遊戲的形式,並且讓管理階層與勞工都共同積極參與的時候,兩者的利益就結結實實地調和了。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 可惜壹電視老闆拒絕參與遊戲。 【協商】的另一層意思:參與遊戲,並且有策略地調和利益(比起積極參與或引導,來說,更平等的是積極、動態地【協商遊戲制度】),因而招致敵對態度。於是,這個遊戲開始以它的邏輯自組織攻擊原本的制度:
一旦遊戲建立了,這個遊戲就有了他自己的原動力,沒有人可以保證今後它還會再生產原先來一存在的條件。相反的,遊戲一直玩下去,界定遊戲的規則很可能遭到破壞。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對新聞的趕工遊戲來說,趕工的獎勵:版面、專業性、社會責任、獎金回報。 你可以看到,當獎金回報這麼低、剝奪感強烈的情況下,還能有人源源不斷進入,就說明前面兩個的獎勵作為補償機制得有多強烈。 小節
「遊戲」的概念不只是一個解釋的工具;它同時是、也必須是一個批判的工具。 第一,它顯示出個體理性與資本主義體系的理性之間的連結。遊戲的隱喻說明了歷史自有其規律,超乎我們的控制,即時歷史是我們行動的產物。 第二,當我們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各種決策時,我們也對資本主義的規則與道德產生了同意。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回应 2015-01-04 21:58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羅伊的博士論文里,將吉爾公司的產量低下問題總結為:「老闆與籠中鳥之間的敵意溝通互動過程,以及這兩個團體頗為分歧的規範」造成的。 另外羅伊觀察到: 會員穩定條款降低了工會領袖的好戰性格,讓他們遠離群眾 工會規模與好戰性格確實是矛盾的,蘋果與前中時工會就是例子。 趕工遊戲帶來的收穫:認同+自我滿足 1. 工作現場的專業用語以及趕工的難度(不同技術操作的難度對應不同的報酬比率,一種內部勞動市場的概念~)帶來的...2015-01-04 19:13
羅伊的博士論文里,將吉爾公司的產量低下問題總結為:「老闆與籠中鳥之間的敵意溝通互動過程,以及這兩個團體頗為分歧的規範」造成的。 另外羅伊觀察到:
會員穩定條款降低了工會領袖的好戰性格,讓他們遠離群眾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工會規模與好戰性格確實是矛盾的,蘋果與前中時工會就是例子。 趕工遊戲帶來的收穫:認同+自我滿足 1. 工作現場的專業用語以及趕工的難度(不同技術操作的難度對應不同的報酬比率,一種內部勞動市場的概念~)帶來的挑戰 2. 結果不明確帶來的誘惑 3. 「唯有通過這些方法,我才能跟現場其他人建立關係」
個人正是通過趕工文化在衡量他人以及自身,它提供了工作場所地位等級的基礎。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而這種趕工文化是建立在計件制的基礎上。 趕工文化的另一面:【衝突模式】,也可以說是計件制的另一面。
按件計算的工資,正如馬克思觀察到的「會一方面朝個體性發展,這點來說是自由、獨立及勞工的自我控制;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他們之間相互競爭。」 依常識推斷,我們可能會以為,勞資之間的衝突會引發工人彼此之間的凝聚力,然而這種推論卻忽略了【所有衝突都必須透過意識形態的中介】,在這個例子里就是趕工。工作的組織,可能將勞資衝突,轉化為競爭與團體內部的鬥爭。事實上,這種將階層縱向支配轉化為工人之間的橫向對抗的做法,是產業界的普遍現象。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接著他援引了Tuart (1971)的研究結果:
一般來說,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行為——以往稱為凝聚行為——成負相關,而與競爭以及團體內部的衝突行為成正相關。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看你將問題歸咎于誰,是自己太弱,還是對手太強,又或者是遊戲邏輯不對。 →前二者是使用橫向對抗的歸因框架,而後者是縱向階層對立的歸因框架。但第三種情況又會有好多種解決方法,企業工會是內部抗爭的方式,但局限也多,走個人取徑就是跳槽。 但他又舉了另一個問題:技術更新。
當資方引進新的機器,卻無法配合上工人原有的技術時,衝突的趨勢正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之間的橫向衝突可能會轉化為工人和管理階層間的對抗,甚至引發不同管理階層間的對抗。 新技術使得一個操作員可以壟斷部分知識,這增強了他的權力。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回应 2015-01-04 19:13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2015-01-04 17:14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制權的分離讓主管、經理人成為剩餘價值的享有者,以及掩飾剩餘價值的同謀 + 勞工的盲點
生產流程對於工人就像勞動過程,也就是像生產使用價值,而非生產交換價值。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他們看不見市場。 →就像記者只對自己的產品也就是新聞負責,他們對閱聽眾的想象是模糊而遙遠的,但對廣告主的想象卻比較明確,是經由老闆或者可見的數字之口來告訴他們的。 新聞里的交換價值比較難定義。我得想想。 與新教:
認真工作承認調試因為工作單調、千篇一律而生的剝奪感的一種方式。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2. 利潤來源的誤解 ① 資本:資本仿佛自身擁有增值、產生利潤的力量。也就是說,對於管理者來說,利潤的來源是資本,而非勞動。 ② 市場:利潤的大小,看起來是由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市場力量,而不是由商品內含的無酬勞動時間決定的。即時商品的價格與內含的勞動時間有某種關係,對於個別資本家來說,這種關係也太過複雜難解。因此,利潤不僅是透過市場來實現,利潤看起來更像是起源於市場。 而且,不止老闆會有這種誤解,勞工也有:
如果工人不認為利潤的來源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那麼他們可以接受什麼樣的利潤觀點呢? 我在生產線上最常聽到的觀點是,利潤是從過去的犧牲換來的,或資本投資風險應得的回報。其他人則爭論說,利潤是從市場中產生的,特別是一種價格操縱的結果。 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利潤理論的趨近,反映出先進資本主義組織下彼此利益的趨近,而非分歧。工人們同意他們未來的生計,取決於他們資本家老闆的生產與擴張。他們接受的利潤理論,反映出的其實也是資本家販賣商品牟利的經驗。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資本主義服務型、協商型工會。 RQ:勞動過程的演進與階級鬥爭為何無法去除利潤來源的神秘感呢?為何工人們無法形成一個與資本利益對立的階級呢?工人為什麼沒有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反而會服從對立的利益?
回应 2015-01-04 17:1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 (1回应)2015-01-04 15:04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但在封建主義下,為領主所從事的生產與為農奴自己從事的生產,是依靠政治與法律機制聯繫起來的。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經濟上的依賴,是資本主義關係再生產關係的重要的一環。 →解釋了記者如何內化報老闆喜好的關鍵,這個內化是在一次次的新聞操作中實現的,新聞生產就是生產關係再生產的一步。 而且,現在的主管與手下的記者之間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學徒制的師生關係。在那些勞動條件差、自主性低的報社中,記者的新聞熱情需要被不斷考驗,最後就越來越接近最簡單、純粹、沒有情緒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我拿你錢,我幫你幹活。你想看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另一個分析大環境的面向就是【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的制度】在何種程度上介入生產過程:
封建主義下的非經濟因素再生產了生產關係與生產時的關係,因而政治法律意識形態是以他們的(junior:勞動)身份來識別生產行動者。而在資本主義下,這些制度卻無法解釋工人、資本家、經理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而是轉換成公民、性別、種族等關係。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媒體的勞動問題要分兩塊來談:一是生產關係(工會主義與勞資關係),二是生產內容(專業主義與新聞自由)。 生產關係:台灣勞動政策對勞工勞動條件的直接保障(《勞基法》)並不多,但有通過保障工會自主、提升團體協約的效力來對勞動條件進行間接保障。所以這一點來看,Burawoy說的這種政治法律的不聞不問在現代已經有所改善。 但終究,勞動人數是【可變資本】,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干預的成效並不好。就像馬克思描述(p.149)的英格蘭工廠法實施前,資本家就以延長工作日對付,限制工作日立法之後,資本家改為依靠勞動過程的強度,比如增加生產速度,引進計件工資以及自動化。 生產內容:也就是新聞品質的管控,負責的就是NCC,不過NCC只管電視台,不管平面媒體。黎老闆在公民團體的要求下,拉了一群學者和兒少、性別平權團體成員組成了自律委員會,每個月開一次會,罵一罵新聞總監和各中心負責人,但這也只能算是來自公眾的監督,與政府、法律無關。
1回应 2015-01-04 15:0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吊詭的是很多組織理論立基于兩個歧異前提之中「社會的潛在和諧」與「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假如社會有潛在的和諧,而共識從不是問題,那麼為什麼社會控制是重要或必要的?反過來說,如果社會控制如此重要,那我們能將共識視作理所當然嗎? 這兩大主題分別發展自不同社會學傳統:涂爾幹與韋伯。以此方式,這兩個扞格不入的預設彼此分立發展,而受其熏陶的學者不見得都會反省各自立場的所有意涵。於是,當「社會控制」成為學者關...2014-12-22 13:09
吊詭的是很多組織理論立基于兩個歧異前提之中「社會的潛在和諧」與「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假如社會有潛在的和諧,而共識從不是問題,那麼為什麼社會控制是重要或必要的?反過來說,如果社會控制如此重要,那我們能將共識視作理所當然嗎? 這兩大主題分別發展自不同社會學傳統:涂爾幹與韋伯。以此方式,這兩個扞格不入的預設彼此分立發展,而受其熏陶的學者不見得都會反省各自立場的所有意涵。於是,當「社會控制」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時,卻不見誰提出一個關於衝突的理論,以說明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引自 組織理論的吊詭 一、 社會控制(潛在衝突)——韋伯學派 對於Arnold Tannenbaum的批判
坦納邦以這種空泛的問題來研究控制:「通常你們車站的經理人,對於公司里部署的行為有多少決定權或影響力?」既未提到受控制的行為,也未探究用以施展控制的資源,更未提到那些控制所指向的「偏差」傾向。 引自 組織理論的吊詭 OMG,聽他罵人,覺得自己一直中槍...
韋伯學派延伸出的組織理論的三個基礎面向: 1.資源:動員什麼類型的權力; 2.順從:預期結果 3.涉入:參與者涉入類型為何。 引自 組織理論的吊詭 二、潛在和諧——涂爾幹學派
潛在和諧的傳統內,關切的焦點聚在衝突的出現。那些關切效率與生產力問題的學者經常認定衝突之來源在於工人信奉「較差的社會規範(lower social code)」以及他們無從理解管理的「經濟邏輯」。但從不同的觀點出發,這樣的情況反而被視為是階級意識的萌芽。 有人認為是因為工人與組織之間缺乏整合,因而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如員工自我監督、賦予更多權力。 Blauner則試圖在異化上做文章,他認為自動化會減輕勞動體制的壓迫性。(?) Tavistock倡導「社會-科技系統(sociotechnical systems)」研究取向,亦強調,科技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缺乏整合是組織無效率與衝突的關鍵。 上述所有例子中都共同預設,衝突的來源原則上可以消除;→潛在和諧 也就是說,衝突並非與生俱來或無可避免的,它是某些人性上、科技上或環境上的不理性之反應,並非資本主義必有的特質。 引自 組織理論的吊詭 兩個觀點值得注意: △ 是否能夠理解管理邏輯是製造同意的關鍵 △ 科技系統與社會系統缺乏整合是衝突的關鍵 關於階級意識萌芽,請看Elton Mayo, The human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p.116. 關於科技系統與社會系統整合,請看Organizational choice, London, 1963. 三、吊詭的一種錯誤解答
該觀點預設社會存在潛在的、長存的、以及結構性的衝突,但既然和諧是常態現象,那麼社會控制也必然是無所不在、而且有系統的。更進一步說,衝突之爆發並不指涉某種非理性之存在,而是指涉社會控制的錯誤或不適當。 引自 組織理論的吊詭 回应 2014-12-22 13:09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關鍵特征,是它以地租(rent)的形式來佔有剩餘勞動(surplus labor),這種勞動形態有以下五個特質: ①在時間與空間上,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是分開的。(junior:必要勞動指的是在自有田地上生產生活必須資料的過程,而剩餘勞動指的是在地主領地上的工作。) ②農奴們直接佔有他們維生所需,消費掉自耕自種的穀物。 ③農奴們可以不受領主管制,自行使用生產工具。 ④在自有田地上的生產是獨立自主的,但在地... (2回应)2015-01-04 13:44
封建主義生產關係的關鍵特征,是它以地租(rent)的形式來佔有剩餘勞動(surplus labor),這種勞動形態有以下五個特質: ①在時間與空間上,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是分開的。(junior:必要勞動指的是在自有田地上生產生活必須資料的過程,而剩餘勞動指的是在地主領地上的工作。) ②農奴們直接佔有他們維生所需,消費掉自耕自種的穀物。 ③農奴們可以不受領主管制,自行使用生產工具。 ④在自有田地上的生產是獨立自主的,但在地主領地上的生產卻要由他們的管理者分派或監督。 ⑤構成剩餘勞動的那些生產活動,是透過政治-法律制度來制定并確保的。公平交易與武力保護的意識形態,使這個剝削系統看起來像是自然、無法避免的體制。 → 剩餘勞動的榨取必須仰賴其他非經濟的手段。 引自 封建主義生產關係 vs 資本主義 那一一對應的反面就是資本主義特征啦。 必須要強調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工人們無法靠自己直接轉化自然,他們取得生產工具的管道被掠奪了。 junior:這一點在記者的勞動上比較不成立,記者其實是可以控制自己的生產工具的,媒體組織算是一個下游的平台商、供應商。不過,記者還是不能依靠寫出來的文章過活,還是得依靠市場,這就決定了他們還是屬於資本主義的一環:
工人們不能靠他們在生產線上生產的東西過活,農奴可以靠土地過活,但勞動者靠釘子卻不行,他們要取得生活資料的唯一管道就是透過市場——通過出賣勞動力來換取一份工資,再用工資去兌換消費品。市場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必要特征,它區分了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 引自 封建主義生產關係 vs 資本主義 Q:可是封建主義時期也會有市場啊,也會有簡單商品交換甚至也有貨幣雛形。如何解釋? 經理人、主管——資本代理人。 分析經理人、主管在哪種程度上介入生產者的勞動自主來判斷這裡邊的剝削程度(?):
封建主義之下,生產活動大部分決定於勞動過程之外的領地法庭,勞動過程的控制與協作的功能,在時間上與空間上是分離的。而在資本主義下,直接生產者所讓與的是他們的勞動力,而不是他們的勞務。也就是說:管理的存在不僅是為了協作,同時也是為了控制。控制與協作,在封建主義之下是彼此區隔的,但是在資本主義之下,卻變成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向度。 引自 封建主義生產關係 vs 資本主義 把管理視為控制,典型的衝突論觀點。 也許我可以把【控制—協作】當做我分析的一個向度。
2回应 2015-01-04 13:4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 (1回应)2015-01-04 15:04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但在封建主義下,為領主所從事的生產與為農奴自己從事的生產,是依靠政治與法律機制聯繫起來的。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經濟上的依賴,是資本主義關係再生產關係的重要的一環。 →解釋了記者如何內化報老闆喜好的關鍵,這個內化是在一次次的新聞操作中實現的,新聞生產就是生產關係再生產的一步。 而且,現在的主管與手下的記者之間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學徒制的師生關係。在那些勞動條件差、自主性低的報社中,記者的新聞熱情需要被不斷考驗,最後就越來越接近最簡單、純粹、沒有情緒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我拿你錢,我幫你幹活。你想看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另一個分析大環境的面向就是【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的制度】在何種程度上介入生產過程:
封建主義下的非經濟因素再生產了生產關係與生產時的關係,因而政治法律意識形態是以他們的(junior:勞動)身份來識別生產行動者。而在資本主義下,這些制度卻無法解釋工人、資本家、經理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而是轉換成公民、性別、種族等關係。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媒體的勞動問題要分兩塊來談:一是生產關係(工會主義與勞資關係),二是生產內容(專業主義與新聞自由)。 生產關係:台灣勞動政策對勞工勞動條件的直接保障(《勞基法》)並不多,但有通過保障工會自主、提升團體協約的效力來對勞動條件進行間接保障。所以這一點來看,Burawoy說的這種政治法律的不聞不問在現代已經有所改善。 但終究,勞動人數是【可變資本】,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干預的成效並不好。就像馬克思描述(p.149)的英格蘭工廠法實施前,資本家就以延長工作日對付,限制工作日立法之後,資本家改為依靠勞動過程的強度,比如增加生產速度,引進計件工資以及自動化。 生產內容:也就是新聞品質的管控,負責的就是NCC,不過NCC只管電視台,不管平面媒體。黎老闆在公民團體的要求下,拉了一群學者和兒少、性別平權團體成員組成了自律委員會,每個月開一次會,罵一罵新聞總監和各中心負責人,但這也只能算是來自公眾的監督,與政府、法律無關。
1回应 2015-01-04 15:0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2015-01-04 17:14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制權的分離讓主管、經理人成為剩餘價值的享有者,以及掩飾剩餘價值的同謀 + 勞工的盲點
生產流程對於工人就像勞動過程,也就是像生產使用價值,而非生產交換價值。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他們看不見市場。 →就像記者只對自己的產品也就是新聞負責,他們對閱聽眾的想象是模糊而遙遠的,但對廣告主的想象卻比較明確,是經由老闆或者可見的數字之口來告訴他們的。 新聞里的交換價值比較難定義。我得想想。 與新教:
認真工作承認調試因為工作單調、千篇一律而生的剝奪感的一種方式。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2. 利潤來源的誤解 ① 資本:資本仿佛自身擁有增值、產生利潤的力量。也就是說,對於管理者來說,利潤的來源是資本,而非勞動。 ② 市場:利潤的大小,看起來是由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市場力量,而不是由商品內含的無酬勞動時間決定的。即時商品的價格與內含的勞動時間有某種關係,對於個別資本家來說,這種關係也太過複雜難解。因此,利潤不僅是透過市場來實現,利潤看起來更像是起源於市場。 而且,不止老闆會有這種誤解,勞工也有:
如果工人不認為利潤的來源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那麼他們可以接受什麼樣的利潤觀點呢? 我在生產線上最常聽到的觀點是,利潤是從過去的犧牲換來的,或資本投資風險應得的回報。其他人則爭論說,利潤是從市場中產生的,特別是一種價格操縱的結果。 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利潤理論的趨近,反映出先進資本主義組織下彼此利益的趨近,而非分歧。工人們同意他們未來的生計,取決於他們資本家老闆的生產與擴張。他們接受的利潤理論,反映出的其實也是資本家販賣商品牟利的經驗。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資本主義服務型、協商型工會。 RQ:勞動過程的演進與階級鬥爭為何無法去除利潤來源的神秘感呢?為何工人們無法形成一個與資本利益對立的階級呢?工人為什麼沒有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反而會服從對立的利益?
回应 2015-01-04 17:1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二十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常且太輕易就將受薪勞動者化約為可悲操縱的客體、在市場上買賣的商品、無力反抗的抽象集合、在資本積累無可避免的趨勢下的受害者,或是社會關係的承載者、能動者、支撐者。直到工業社會學出現之後,才將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格還原,挑戰了無主體性的主體的觀念,並強調反抗社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工人對資本主義的自主性回應<< 列舉了一堆如霍桑、克羅澤的研究發現后,總結道: ...2015-01-04 21:58
二十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經常且太輕易就將受薪勞動者化約為可悲操縱的客體、在市場上買賣的商品、無力反抗的抽象集合、在資本積累無可避免的趨勢下的受害者,或是社會關係的承載者、能動者、支撐者。直到工業社會學出現之後,才將勞動過程中的主體性格還原,挑戰了無主體性的主體的觀念,並強調反抗社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工人對資本主義的自主性回應<< 列舉了一堆如霍桑、克羅澤的研究發現后,總結道:
這些研究往往認為工人們自主地建立了一套反對資本家而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及生產系統。但作者認為,遊戲一旦開始,通常就不是工人獨立自主的表現,更不是對管理的不滿與反制。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趕工遊戲製造甘願<<
一個人不能同時一邊玩遊戲,卻又一邊質疑遊戲規則。同意奠基於玩遊戲,同意是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建構出來的。遊戲並不是反映出利益的和諧,相反,遊戲是和諧的原因,遊戲製造出和諧。 遊戲本身的緣起,不是出自于一個冥冥中註定好的價值共識,而是來自過往歷史里的具體鬥爭:工人為了適應工作內必然蘊含的剝削,以及工人和管理階層爭奪訂定規則的權力所產生的鬥爭。 遊戲規則被制度化了,而在這制度化的範圍之內,遊戲自身變成目的,它遮蔽了、掩蓋了、甚至翻轉了它原本由來的條件。 第一,玩遊戲掩蓋了原本遊戲所從出的生產關係,第二,透過玩遊戲,工人對界定遊戲規則的生產時的社會關係,產生了同意。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我的理解: 遊戲的主體是勞工和機器,掩蓋了剝削關係以及剩餘價值的挪用,掩蓋之餘,甚至還能建立認同。
但後來我發現,他們的悲痛只是因為公司沒有盡責提供玩趕工競賽的必要條件,舉例來說,也許是鑽頭燒壞了、藍圖不見了、或是機器裝置不能正常運行。這些控訴反而再度強調了規則的正當性以及趕工的價值。透過這種方式,同意的架構被一再建構,甚至加強了。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聯繫到新聞生產上,壹電視員工嫌棄設備老化、裝置更新太慢也是這個道理。 計件制:
計件制的目的,就像泰勒與他的同時所指出的,是要透過由金錢收入而來的共同利益,調和工人及管理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而這共同的利益,要考勞工額外的努力來確保。 但經濟的邏輯未必有效:事實上,,很多用日薪計算的服務性職務比計件的職務更受歡迎。換言之,我們不能用獲得更多的收入來理解趕工競賽。倒不如說趕工競賽之所以能主宰廠房內文化,是因為它是從一組特定的生產中的關係產生的,並具現了這種關係,同時反映出管理階層增加利潤的利益。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利潤增加僅為果,但甘願本身是由【生產中的關係】產生的。 企業工會,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製造甘願的一種改良資本主義機制? 金錢在遊戲中的角色:並非是真正的誘因,而是遊戲得以建立正當性的起始環節。
金錢的獎勵無法真正調和管理階層與工人的利益,反倒是玩遊戲本身透過遊戲成果與遊戲的連續性才創造出共同的利益。任何遊戲,只要提供玩家明確的獎賞,就可以在玩家之間建立某種共同的利益——不論玩家代表了資本或是勞動——【進而提供了讓遊戲再生產的條件】。 當勞動過程被組織成各種遊戲的形式,並且讓管理階層與勞工都共同積極參與的時候,兩者的利益就結結實實地調和了。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 可惜壹電視老闆拒絕參與遊戲。 【協商】的另一層意思:參與遊戲,並且有策略地調和利益(比起積極參與或引導,來說,更平等的是積極、動態地【協商遊戲制度】),因而招致敵對態度。於是,這個遊戲開始以它的邏輯自組織攻擊原本的制度:
一旦遊戲建立了,這個遊戲就有了他自己的原動力,沒有人可以保證今後它還會再生產原先來一存在的條件。相反的,遊戲一直玩下去,界定遊戲的規則很可能遭到破壞。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對新聞的趕工遊戲來說,趕工的獎勵:版面、專業性、社會責任、獎金回報。 你可以看到,當獎金回報這麼低、剝奪感強烈的情況下,還能有人源源不斷進入,就說明前面兩個的獎勵作為補償機制得有多強烈。 小節
「遊戲」的概念不只是一個解釋的工具;它同時是、也必須是一個批判的工具。 第一,它顯示出個體理性與資本主義體系的理性之間的連結。遊戲的隱喻說明了歷史自有其規律,超乎我們的控制,即時歷史是我們行動的產物。 第二,當我們被迫參與資本主義的各種決策時,我們也對資本主義的規則與道德產生了同意。 引自 第五章:勞動作為一種遊戲 回应 2015-01-04 21:58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羅伊的博士論文里,將吉爾公司的產量低下問題總結為:「老闆與籠中鳥之間的敵意溝通互動過程,以及這兩個團體頗為分歧的規範」造成的。 另外羅伊觀察到: 會員穩定條款降低了工會領袖的好戰性格,讓他們遠離群眾 工會規模與好戰性格確實是矛盾的,蘋果與前中時工會就是例子。 趕工遊戲帶來的收穫:認同+自我滿足 1. 工作現場的專業用語以及趕工的難度(不同技術操作的難度對應不同的報酬比率,一種內部勞動市場的概念~)帶來的...2015-01-04 19:13
羅伊的博士論文里,將吉爾公司的產量低下問題總結為:「老闆與籠中鳥之間的敵意溝通互動過程,以及這兩個團體頗為分歧的規範」造成的。 另外羅伊觀察到:
會員穩定條款降低了工會領袖的好戰性格,讓他們遠離群眾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工會規模與好戰性格確實是矛盾的,蘋果與前中時工會就是例子。 趕工遊戲帶來的收穫:認同+自我滿足 1. 工作現場的專業用語以及趕工的難度(不同技術操作的難度對應不同的報酬比率,一種內部勞動市場的概念~)帶來的挑戰 2. 結果不明確帶來的誘惑 3. 「唯有通過這些方法,我才能跟現場其他人建立關係」
個人正是通過趕工文化在衡量他人以及自身,它提供了工作場所地位等級的基礎。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而這種趕工文化是建立在計件制的基礎上。 趕工文化的另一面:【衝突模式】,也可以說是計件制的另一面。
按件計算的工資,正如馬克思觀察到的「會一方面朝個體性發展,這點來說是自由、獨立及勞工的自我控制;但另一方面,卻造成他們之間相互競爭。」 依常識推斷,我們可能會以為,勞資之間的衝突會引發工人彼此之間的凝聚力,然而這種推論卻忽略了【所有衝突都必須透過意識形態的中介】,在這個例子里就是趕工。工作的組織,可能將勞資衝突,轉化為競爭與團體內部的鬥爭。事實上,這種將階層縱向支配轉化為工人之間的橫向對抗的做法,是產業界的普遍現象。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接著他援引了Tuart (1971)的研究結果:
一般來說,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行為——以往稱為凝聚行為——成負相關,而與競爭以及團體內部的衝突行為成正相關。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看你將問題歸咎于誰,是自己太弱,還是對手太強,又或者是遊戲邏輯不對。 →前二者是使用橫向對抗的歸因框架,而後者是縱向階層對立的歸因框架。但第三種情況又會有好多種解決方法,企業工會是內部抗爭的方式,但局限也多,走個人取徑就是跳槽。 但他又舉了另一個問題:技術更新。
當資方引進新的機器,卻無法配合上工人原有的技術時,衝突的趨勢正好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之間的橫向衝突可能會轉化為工人和管理階層間的對抗,甚至引發不同管理階層間的對抗。 新技術使得一個操作員可以壟斷部分知識,這增強了他的權力。 引自 第三章:趕工遊戲 回应 2015-01-04 19:13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2015-01-04 17:14
1. 製造甘願重要性:
製造甘願機制可以將【勞動力轉化為勞動】。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虛偽的甘願,掩飾剩餘價值:
同意的基礎在於活動要組織得好像工人真的有選擇,不管這些選擇已經限制得多窄。正是因為參與了選擇,同意就產生了。→全然自主地做出服從的姿態與行動。 強制也能成為同意的對象。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可以自由選擇的是「是否要認真工作」,但同時他們也會將管理層的規範納入考慮。 + 工資也能掩飾剩餘價值的存在。 + 分工:生產的零細化與原子化 + 控制權的分離讓主管、經理人成為剩餘價值的享有者,以及掩飾剩餘價值的同謀 + 勞工的盲點
生產流程對於工人就像勞動過程,也就是像生產使用價值,而非生產交換價值。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他們看不見市場。 →就像記者只對自己的產品也就是新聞負責,他們對閱聽眾的想象是模糊而遙遠的,但對廣告主的想象卻比較明確,是經由老闆或者可見的數字之口來告訴他們的。 新聞里的交換價值比較難定義。我得想想。 與新教:
認真工作承認調試因為工作單調、千篇一律而生的剝奪感的一種方式。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2. 利潤來源的誤解 ① 資本:資本仿佛自身擁有增值、產生利潤的力量。也就是說,對於管理者來說,利潤的來源是資本,而非勞動。 ② 市場:利潤的大小,看起來是由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市場力量,而不是由商品內含的無酬勞動時間決定的。即時商品的價格與內含的勞動時間有某種關係,對於個別資本家來說,這種關係也太過複雜難解。因此,利潤不僅是透過市場來實現,利潤看起來更像是起源於市場。 而且,不止老闆會有這種誤解,勞工也有:
如果工人不認為利潤的來源就是他們自己的勞動,那麼他們可以接受什麼樣的利潤觀點呢? 我在生產線上最常聽到的觀點是,利潤是從過去的犧牲換來的,或資本投資風險應得的回報。其他人則爭論說,利潤是從市場中產生的,特別是一種價格操縱的結果。 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利潤理論的趨近,反映出先進資本主義組織下彼此利益的趨近,而非分歧。工人們同意他們未來的生計,取決於他們資本家老闆的生產與擴張。他們接受的利潤理論,反映出的其實也是資本家販賣商品牟利的經驗。 引自 製造甘願的重要性+對利潤的誤解 →資本主義服務型、協商型工會。 RQ:勞動過程的演進與階級鬥爭為何無法去除利潤來源的神秘感呢?為何工人們無法形成一個與資本利益對立的階級呢?工人為什麼沒有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反而會服從對立的利益?
回应 2015-01-04 17:14 -
junior (Nothing in heaven)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 (1回应)2015-01-04 15:04
封建主義中,領主與農奴的關係,是透過領主把農奴趕出土地的權利(junior:注意是權利而不是權力)得到保障的,這種權利是由政治與法律機構界定并保護的,但在資本主義中,工人與資本家的關係,卻是基於彼此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 在資本主義下,商品的生產一方面生產出勞工(透過必要勞動—工資的等價物),另一方面生產出資本家(透過剩餘勞動,它以利潤的形式實現);也就是說,商品的生產,同時就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但在封建主義下,為領主所從事的生產與為農奴自己從事的生產,是依靠政治與法律機制聯繫起來的。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經濟上的依賴,是資本主義關係再生產關係的重要的一環。 →解釋了記者如何內化報老闆喜好的關鍵,這個內化是在一次次的新聞操作中實現的,新聞生產就是生產關係再生產的一步。 而且,現在的主管與手下的記者之間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學徒制的師生關係。在那些勞動條件差、自主性低的報社中,記者的新聞熱情需要被不斷考驗,最後就越來越接近最簡單、純粹、沒有情緒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我拿你錢,我幫你幹活。你想看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另一個分析大環境的面向就是【政治、法律、意識形態的制度】在何種程度上介入生產過程:
封建主義下的非經濟因素再生產了生產關係與生產時的關係,因而政治法律意識形態是以他們的(junior:勞動)身份來識別生產行動者。而在資本主義下,這些制度卻無法解釋工人、資本家、經理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而是轉換成公民、性別、種族等關係。 引自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機制 媒體的勞動問題要分兩塊來談:一是生產關係(工會主義與勞資關係),二是生產內容(專業主義與新聞自由)。 生產關係:台灣勞動政策對勞工勞動條件的直接保障(《勞基法》)並不多,但有通過保障工會自主、提升團體協約的效力來對勞動條件進行間接保障。所以這一點來看,Burawoy說的這種政治法律的不聞不問在現代已經有所改善。 但終究,勞動人數是【可變資本】,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干預的成效並不好。就像馬克思描述(p.149)的英格蘭工廠法實施前,資本家就以延長工作日對付,限制工作日立法之後,資本家改為依靠勞動過程的強度,比如增加生產速度,引進計件工資以及自動化。 生產內容:也就是新聞品質的管控,負責的就是NCC,不過NCC只管電視台,不管平面媒體。黎老闆在公民團體的要求下,拉了一群學者和兒少、性別平權團體成員組成了自律委員會,每個月開一次會,罵一罵新聞總監和各中心負責人,但這也只能算是來自公眾的監督,與政府、法律無關。
1回应 2015-01-04 15:0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务印书馆 (2008)7.9分 333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1天前曾上架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8.5分 24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製造甘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vertigo 2015-06-10
对劳工实在是没有一丝丝兴趣T T
0 有用 jjj 2018-01-06
比大陆版翻译的好。译序也很有价值。
3 有用 junior 2015-01-10
小布的勞動過程理論充分反思了馬克思主義簡單粗暴的泛階層化討論的弊端,回復個體主體性的微觀層面中,從具體的工廠政治中透視宏觀結構。覺得這套研究方法幾乎完美,雖然有些結論有時效性約束,現在已經不成立了,但方法還是好的。#日常工作里的意識形態#
0 有用 谢丽婷 2018-04-27
讲真,我是给序言打五颗星的!单纯看布洛维的文字需要一定理论基础的,不然很难抓住他的论点。不像写札记,写论文总是会有这个毛病,把最初的问题和最终的结论搅和在一块,导致理论先行的错觉。如果看了林宗弘对布洛维的方法梳理,就知道整本书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图的关系了。那几个概念实在好用啊。借了!
1 有用 少游 2017-03-02
不是很顺畅,读起来有些拗口
0 有用 月曜日心情书店 2020-12-04
完爆简体翻译
0 有用 Anti-polyphia 2020-11-13
製造習慣也不僅僅是單方的,回歸個體的視角極其有價值
0 有用 FakeFake 2020-07-27
这翻译比商务印书馆那版好多了
0 有用 両儀式所失去的 2020-07-23
工人在工厂中的意识形态及其生产、劳动市场中劳动者的相互竞争,工人的阶级斗争本身如何被资本主义吸纳,个人利益下如何隐藏了资本利益。这都是在半世纪后依然重要的讨论。
0 有用 秘则为花 2020-03-04
单单把译者序作为一篇很好的综述就值得一读。正文阅读体验较差,理论对话囿于语境无法进入,田野材料安排也是一团浆糊。作为劳动过程理论里程碑式的著作,还是阐明了生产流程中剥削如何伪装自己、工作场所中“同意”如何被生产出来。工作的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游戏感将纵向矛盾调整为横向矛盾,最终导向对资本主义的隐蔽认同。一如布若威在作者序中所言,本书还是夸大了“霸权”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有将自己得到的历史材料普遍化的... 单单把译者序作为一篇很好的综述就值得一读。正文阅读体验较差,理论对话囿于语境无法进入,田野材料安排也是一团浆糊。作为劳动过程理论里程碑式的著作,还是阐明了生产流程中剥削如何伪装自己、工作场所中“同意”如何被生产出来。工作的不确定性、自主性和游戏感将纵向矛盾调整为横向矛盾,最终导向对资本主义的隐蔽认同。一如布若威在作者序中所言,本书还是夸大了“霸权”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有将自己得到的历史材料普遍化的倾向。霸权的运作严重依赖马尔库塞式的“丰裕社会”,当生产利润下降后,工厂也难以保存现有的“技术核心”,由霸权走向专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