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Photography》的原文摘录

  • 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让我们觉得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 拍摄就是占有被拍摄的东西。 相机会让人想象成xx,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使用的那个难以避免的隐喻的小小变体。无论我们对这个幻想的意识多么朦胧,每当我们谈到把胶卷“装入”相机、拿相机“对准”某人或“拍摄”一部录像时,时常会毫不掩饰地说到它。 相机不能强奸,甚至不能拥有,尽管它可以假设、侵扰、闯入、歪曲、利用,以及最广泛的隐喻意义上的暗杀——所有这些活动与性方面的推撞和挤压不同,都是可以在一定距离内进行的,并带着某种超脱。 不过,拍照的行为仍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把他们视作他们从未把自己视作的样子,了解他们对自己从不了解的事情;它把人变成可以被象征性地拥有的物件。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最终,人们可能学会多用相机而少用枪支来发泄他们的侵略欲,代价是使世界更加影像泛滥。人们开始舍子弹而取胶卷的一个局面是,在东非,摄影游猎正在取代枪支游猎。游猎者手持“哈苏”相机而不是“温彻斯特”步枪;不是用望远镜瞄准器来把步枪对准猎物,而是透过取景器来取景。在十九世纪末的伦敦,撒缪尔·巴特勒抱怨说:“每一片灌木丛里都有一个摄影者,像吼咆的狮子到处逛荡,寻找他可以吞噬的人。”如今,摄影师正在追逐真野兽,它们到处被围困,已稀少得没得杀了。枪支在这场认真的喜剧也即生态游猎中,已蜕变成相机,因为大自然已不再是往昔的大自然——人类不再需要防御它。如今,大自然——驯服、濒危、垂死——需要人类来保护。当我们害怕,我们射杀。当我们怀旧,我们拍照。 哪怕无法作出身体行动意义上的干预,使用相机也仍不失为一种参与形式。虽然相机是一个观察站,但拍照并非只是消极观察。就像窥淫癖一样,拍照至少是一种缄默地、往往是明白地鼓... (查看原文)
    sola 19赞 2017-05-04 00:50:38
    —— 引自第1页
  • 摄影的威力实际上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非柏拉图化,使我们愈来愈难以可信地根据影像与事物之间、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别来反省我们的经验。这很合乎柏拉图贬低影像的态度,也即把影像比喻成影子——它们是真实事物投下的,成为真实事物的短暂、信息极少、无实体、虚弱的共存物。但是,摄影影像的威力来自它们本身就是物质现实,是无论什么把它们散发出来之后留下的信息丰富的沉积物,是反过来压倒现实的有力手段——反过来把现实变成影子。影像比任何人所能设想的更真实。 (查看原文)
    BLACK 3回复 15赞 2012-04-25 08:07:38
    —— 引自第178页
  • 关于摄影是不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误导的。虽然摄影产生了可被称为艺术的作品——艺术要求主观性、艺术可以说谎、艺术予人审美乐趣——但摄影首先就根本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摄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创造艺术作品(和其他东西)的媒介。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写科学论文、官僚报告、情书、杂货品清单和巴尔扎克的巴黎。我们可以用摄影来做护照照片、气象照片、色情照片、X光照片、结婚照片和阿特热的巴黎。摄影并不是一门像譬如绘画和诗歌那样的艺术。虽然某些摄影师的活动遵循绘画的传统艺术观念,才能卓绝的摄影师的活动则产生各别的、有自身的价值的作品,但摄影从一开始也助长这样一种艺术观念,也即艺术是过时的。摄影的威力——以及摄影在当代美学问题中所处的中心位置——在于它同时确认这两个艺术观念。但是长远而言,摄影使艺术过时的观念影响更大。 (查看原文)
    柯里昂妮 5赞 2020-06-06 00:18:55
    —— 引自章节:摄影信条 111
  • 除了相机被用于记录,或用来几年社会仪式,触动人们去拍照的,是寻找美。没有人会惊呼:“这简直太丑了!我一定要给它拍张照。”哪怕有人这样说,那意思也只是:“我觉得这丑东西——太美了。” 照片创造美的事物,然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拍照——把美的事物用光。 摄影史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迫切需要之间的斗争:一是美化;一是讲真话。 自相机发明以来,世界上便盛行一种特别的英雄主义:视域的英雄主义。 日常生活的神化,以及只有相机才能揭示的那种美——眼睛完全看不到或通常不能孤立起来看的物质世界的一角;譬如从飞机上俯瞰——这些是摄影师的征服目标。 摄影一般被视作认识事物的工具。当梭罗说“你所说不能多于所见”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视觉在各种官能中占显著位置。 一旦公众开始从摄影的角度来思考,他们便停止议论所谓的摄影的扭曲。 摄影取得长期成功之一,是其把活的生命变成事物,把事物变成活的生命。 不完美的技术现在受到青睐,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大自然与美的静态平衡。大自然已更多地变成表达怀旧和义愤的题材,而不是沉思的对象。 摄影最持久的胜利,一直是它有能力在卑微、空洞、衰朽的事物中发现美。 (查看原文)
    菜市场公主 2赞 2012-04-12 09:58:41
    —— 引自第141页
  • 摄影对世界的认识之局限,在于尽管它能够激起良心,但它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伦理认识或政治认识。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貌似认识,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占有,貌似强奸。正是照片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的那种哑默,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照片之无所不在,对我们的伦理感受力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摄影通过以一个复制的影像世界来装饰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世界,使我们觉得世界比它实际上的样子更容易为我们所理解。 (查看原文)
    BLACK 4赞 2012-04-18 14:05:36
    —— 引自第23页
  • 嗜好引语(以及嗜好格格不入的引语)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嗜好。是以,瓦尔特·本雅明——他的超现实主义感受力比历史上的任何人都要深刻——是一个热情的引语收集者。 (查看原文)
    恶魔的步调 3赞 2013-06-26 12:00:36
    —— 引自第76页
  • 在超现实主义感受力的范围里作业的摄影师则告诉我们,就连试图理解世界也是无聊的,并提议我们搜集世界。 (查看原文)
    恶魔的步调 3赞 2013-06-26 12:00:36
    —— 引自第76页
  •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查看原文)
    李戴斯 2赞 2012-04-11 19:05:56
    —— 引自第14页
  • 需要由照片来确认现实和强化经验,这乃是一种美学消费主义,大家都乐此不疲。工业社会使其公民患上影像瘾;这是最难以抗拒的精神污染形式。强烈渴求美,强烈渴求终止对表面以下的探索,强烈渴求救赎和赞美世界的肉身——所有这些情欲感觉都在我们从照片获得的快感中得到确认。但是,其他不那么放得开的感情也得到表达。如果形容说,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大概是不会错的: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参与一次公共事件则愈来愈等同于通过照片观看它。十九世纪最有逻辑的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今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张照片中终结。 (查看原文)
    Cambrian 1赞 2013-01-28 16:22:57
    —— 引自第40页
  • 在戈达尔<<卡宾枪手>>(1963)中,两个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被人诱骗去加入国王的军队。人们允诺让他们去抢掠、强奸、杀人,或者对敌人干那些他们想干的任何事情,而且还可以致富。可米歇尔-昂格和尤里斯多年后凯旋归来时,为妻子带回来的战利品箱箧中却只是成百的明信片,上面绘有纪念碑、百货商店、各种哺乳动物、自然奇观、交通工具、艺术品,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戈达尔的插科打诨生动地展现了摄影形象尚不明确的魔力。也许,照片是所有形成并强化我们视为现代环境的事物中最为神奇的东西。照片确实是捕捉到的经验,照相机乃是意识在其跃跃欲试状态下理想的延伸臂。 (查看原文)
    Kris 2赞 2013-02-12 20:07:23
    —— 引自第8页
  • 摄影既是一种确证经历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否认经历的方式。它可能会将经历限制在纯粹拍照的范围之内,或者是将经历转换成一个概念,一件纪念品。旅游变成了搜集照片的一种策略。拍照活动本身乃是一种慰藉,是平复那种很可能由于旅行而加剧的普遍的迷惘情绪。大多数旅游者都会在不期而遇的任何新奇事物面前举起照相机。不管结果如何,他们拍照就是了。这样就使经验具有了固定的形式:停下来,拍一张照片,接下来继续前进。这种方法尤其对受一种无情的工作观影响的人们---如德国人、日本人以及美国人---有吸引力。使用照相机可以缓解这些工作狂在度假或假设在寻欢作乐时感到无所事事的焦虑。他们有活儿可干了,俨如一种友好的工作模拟:他们可以拍照了。 (查看原文)
    Kris 1赞 2013-02-12 21:48:36
    —— 引自第16页
  • 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摄影之眼的贪婪,改变了那个洞穴——我们的世界——里的幽禁条件。 照片在教导我们新的视觉准则的同时,也改变并扩大我们对什么才值得看和我们有权力去看什么的观念。 照片是一种观看的语法,更重要的,是一种观看的伦理学。 最后,摄影企业最辉煌的成果,是给了我们一种感觉,以为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储藏在我们脑中——犹如一部图像集。 (查看原文)
    ye2er 1赞 2013-03-07 02:50:39
    —— 引自第7页
  • 看邪恶影像如同看色情影像。拍摄下来的暴行画面带来的震撼,随着反复观看而消失,如同第一次看色情电影感到的吃惊和困惑,随着看得更多而消失。使我们义愤和悲伤的那种禁忌感,并不比制约何谓淫猥的定义的那种禁忌感更强烈。而两者在近年来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以摄影记录下来的世界各地的悲惨和不公平的庞大库存,让大家都对暴行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使得恐怖现象变得更普通了——使得它看起来熟悉、遥远(只是一张照片)、不可避免。在首批纳粹集中营照片公开时,这些影像绝无陈腐感。三十年后的今天,也许已达到饱和点了。在最近这几十年来,“关怀”摄影窒息良心至少与唤起良心一样多。 (查看原文)
    Ixtab 2赞 2020-05-22 09:31:32
    —— 引自章节:在柏拉图的洞穴里 001
  • 惠特曼认为自己不是废除美而是把美普遍化。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阿布斯拍照则是为了表明更简单的东西——存在着另一个世界。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阿布斯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持续、均匀地分配的过程,这一观点是保留惠特曼计划的另一种方式:把所有时刻当做同等重要的时刻。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道德主义者的颠覆是把生命视为失败,以此作为把生命视为成功的解毒剂。审美家的颠覆是把生命视为恐怖表演,以此作为把生命视为成功的解毒剂,而六十年代是特别把这种审美家的颠覆拥为己有的年代。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显然,随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大胆地投身于大企业和消费主义,一种被对美国的怀疑一一哪怕是在最乐观的时候一所腐蚀的使命,注定要很快地泄气。不像施蒂格利茨那么自我和那么有魅力的摄影师们逐渐放弃斗争。他们也许会继续实践惠特曼鼓动的原子论视觉速记法。但是,若没有惠特曼那种亢奋的综合能力,他们记录的只能是不连贯、破碎孤寂、贪婪、乏味。用罗森菲尔德的话说,想以摄影来挑战物质主义文明的施蒂格利茨是“这样一个人,他相信某处存在着个崇尚精神的美国,相信美国不是西方的坟墓”。弗兰克和阿布斯以及他们很多同代人和后辈的不言明的意图,是要证明美国正是西方的坟墓。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自摄影脱离惠特曼式的肯定以来一一自摄影停止相信照片可以追求有文化修养、权威、超越以来一最好的美国摄影(还有美国文化的其他很多方面)已沉溺于超现实主义的安慰,而美国也被发现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国度。显然,把美国说成只是一场畸形人演出,一个荒原这是把现实简化为超现实的做法所特有的廉价悲观主义一未免太方便了。但美国对救赎和天谴这些神话的偏爱,依旧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具激发力最具引诱力的方面之一。惠特曼那个被搞臭的文化革命之梦留给我们的,是一些纸上幽影0和一个眼尖、舌巧的绝望方案。 (查看原文)
    素平 1回复 2赞 2021-06-29 11:10:31
    —— 引自章节:透过照片看美国,昏暗地
  • 如果我能够用文字讲故事,我就不必拖着一部相机。 ——刘易斯·海因 (查看原文)
    Zodiac 2赞 2021-10-23 00:39:39
    —— 引自章节:引语选粹 173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59 6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