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故事由一個醫學院剛畢業的醫生及瀕臨死亡的「五號病人」開始,透過「五號病人」的敘述發展出了一段超越文化、穿越時空的情愛關係。
「五號病人」、江紅、顧香蘭、王德寶、伯爵,複雜糾結的感情,交織出華麗、神秘又詭譎的曼妙生命。從生到死;從亞洲到歐洲;從痛苦到解脫,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從原點出發再回到原點的奇妙之旅。
如夢之夢的创作者
· · · · · ·
-
赖声川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赖声川
1954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籍贯江西会昌,生长于美国与台湾,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戏剧博士,前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院长。世界上最著名的华人戏剧家之一,被誉为“现今最顶尖的中文剧作家”(BBC)、“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亚洲周刊》)。三十余部原创编导戏剧作品对当代华人剧场艺术及文创产业影响甚深。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及艺术总监、上海上剧场艺术总监、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及常任总监,创意理论学者(《赖声川的创意学》),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及加州伯克利大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江紅A 「嗨,發燒的人,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表示你很聰明,身體健康,而且房東還沒有把房子租出去。 你走了以後,好長一段時間,我陷入一種長期的憂傷,那個憂傷爲我每天的日子塗上色彩。也許你會說,這沒有什麼,江紅本來就一直陷入一種長期的憂傷中。 有一天,看著窗外的白教堂,我也對自己這麼說,自從天安門以後,本來就如此。那一天,我發現那個憂傷是我自己要的,我靠那個憂傷過日子的:【停頓】『你永遠在我心裡……我會永遠跟着你,永遠跟着你……』這是我離開中國之後生命的主題曲。爲什麼我們最愛的東西給我們最大的快樂,也給我們最大的痛苦? 我決定改變。我覺得,讓一剎那的時間擴大成永恆不散的記憶,還不如滿滿的活在那一剎那之中。就好了。 我們兩個這麼不同的人可以有那麼一段時間在一起,而且可以那麼的好,就好了。 江紅於巴黎」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85页 -
【五之二:江紅煎蛋的夢】 方位:東、東二樓、東北三樓、西二樓、西北三樓——巴黎小公寓及夢境 人物:江紅B、江紅C、江紅D、江紅E、江紅F、江紅G、江紅H、江紅I、五號B 【東區燈光亮起。江紅B對觀衆說話。】 (江紅B)讓他走是我這一輩子最困難的一件事。原來我一路走過來,遭遇那麼多事,把自己孤立起來,以爲自己可以不再被世界的任何混亂所牽扯。想不到人永遠不能自己作主,我們好像是被一些力量吸入各種軌道之中。什麼軌道會碰什麼軌道,就看那軌道是怎麼鋪的。現在我這個軌道中,有燦爛的人生,但是,是不是「燦爛」永遠意味着「短暫」? 認識他的那一天清晨,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我醒來,在床上頓了一下,確定我在哪裡。我經常會這樣,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如果窗戶在左邊,我想那是巴黎,如果窗戶在右邊,應該是北京,除非我半夜做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旋轉。那一天陽光從我左邊的窗戶射進來。沒有錯,這是巴黎,我那小小的公寓。來法國已經那麼多年了,但是有時候起床的那一剎那還是不太確定。 【東二樓燈光亮,江紅C從床上坐起來,起床,照敘述中的動作,去煎蛋。】 有時候,爲了確定我人在巴黎,我喜歡作洋人的早餐。打開我那小小的冰箱,看到牛油、柳橙汁、乳酪,我就篤定了,沒有錯,我在巴黎。 那天,照慣例,我從冰箱中取出一個蛋,把鍋熱了,油放下去,然後用清脆的動作把雞蛋殼一打,看著那生蛋往鍋裡下。 但是那一天,當那蛋黃蛋白大聲地窗戶碰觸到鍋中熱油的那一剎那…… 【打蛋的聲音,接著是蛋下鍋的聲音。樓上煎蛋的江紅C身上燈突然暗,同時瞬間東二樓床上燈突然變亮,另一個江紅——江紅D坐在床上。】 ……我突然之間發現我又坐在床上。 【江紅D慢慢起床,照敘述中的動作,去煎蛋。】 我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看我左邊的窗戶射進來的陽光。沒有錯,這應該是巴黎吧,但是怎麼會編程這個樣子呢?我怎麼又跑回床上?沒關係,我想,再來一次吧。於是我重新再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如夢之夢"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如夢之夢"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賴聲川:劇場1 9.2
-
- 千禧曼波 6.9
-
-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 8.3
-
- 暗恋桃花源 红色的天空 8.4
-
- 臺北隨手 9.2
-
- 宝岛一村 9.2
-
- 极上之梦:《海上花》电影全纪录 8.3
-
- 悲情城市 9.2
-
- 等待香港--女人篇 7.5
如夢之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3 条 )

镜像关系:五号病人的两个结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21年五月中旬,我花了六天左右时间读完《如梦之梦》全剧剧本,与本书评论中其他人的阅读速度相比实是算不上快。在读完又两天后,产出以下一篇个人梳理并幼稚解读,内容以五号病人为主。不成体统,仅供回溯。 寻觅与蛛丝马迹 故事的开始,我们看到神秘的五号病人。 他病了,毫... (展开)
[书评]众生之悲,众生之梦,一场寂寞—读《如梦之梦》下本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如梦之梦》的下本,读书这件事本身并没有花很长时间,更多的精力其实是用在了思考上。 我想每个人看这出戏剧感觉都会不一样,在我这里,如梦之梦的终结并没有带来释然,反而让自己更为迷茫与揪心。 下面我会把自己在读书时所做的笔记记在下面,如果有人有... (展开)
[书评]是造梦人是寻梦人也是梦中人—读《如梦之梦》第三幕至上本结束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三幕 是五号病人与江红相爱的过程。 老天,我都快爱死他俩的相处模式了。两个失去爱人迷失于过去在现世中彷徨的寂寞灵魂因为不可思议的机缘相识相知从而相守,彼此舔舐着对方的伤口,这样的设定无论过多久对我都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喜欢他们在一起腻腻歪歪的样子,喜欢星期天... (展开)
[书评]是牧羊人还是他的梦中人——读赖声川《如梦之梦》序幕至第一次中场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终于开始读这个故事了。其实我本来计划是去剧场直接看戏的,但考虑到搞到票子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程,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如先通过剧作家的剧本了解一下这个故事本身。 当然,话剧是舞台上的艺术,无论如何去到现场才是最优选择,那种临场感一定更为深刻,震撼,也更为动人... (展开)

《如梦之梦》的心理场
这是一场世间的轮回,这是一场心理的救赎。 为什么庄周梦蝶的故事贯穿始终?为什么庄周梦到的是蝶而不是其他?众所周知,庄周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道也是心理上的自然归一,而不是对自我意识的固执。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愿望的化装满足,梦的化装通过梦的检查和和梦的象征...
(展开)

宿命是梦境的轮回流转
「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有人说了一个故事。」 有太多太多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了。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因果」一直贯穿在书的始终,犹记得读到剧终末了合上书的那刻,内心如大梦初醒一般的彷徨和空虚。 人生又何尝不是大梦一场?东方哲学里这种浓烈的宿...
(展开)
> 更多书评 73篇
论坛 · · · · · ·
有谁买到了这本书啊? | 来自摩丝 | 12 回应 | 2024-09-16 15:18:10 |
只言片语 | 来自汗毛不多 | 2021-05-02 15:26:02 | |
有没有机会在有生之年看到现场版? | 来自素梳影 | 21 回应 | 2018-03-20 23:20:46 |
求上海场3号或4号票2张 | 来自琢磨小姐 | 2018-01-30 12:38:28 | |
如梦之梦 北京站 深圳站都有票 需要的联系我 | 来自Chrisris | 2 回应 | 2017-12-11 14:14: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信出版社 (2019)9.1分 4201人读过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2013)9.1分 12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港台 (巴多鲁)
- 我的戏剧书架 (杨小乱)
- 高于9的好书 (Jerry)
- 李欣频的私房50 (米拉之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如夢之夢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荔榛 2015-12-20 14:50:13
形式好,层次好,细节好。最喜欢七个江红煎鸡蛋的故事。然而主体故事本身还是空洞了些。
5 有用 皇甫彩玉 2013-01-03 22:57:13
一段独特的人生旅程,探究生命的意义,时空在台湾,法国,上海之间穿梭。一个拥有独特魅力的女性,一个弥留中的病人,一个初涉职场的医师,一个因特殊原因离开祖国的可怜人。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9 有用 blackcat 2013-09-18 20:00:45
清晰畅快
2 有用 北京南城小霸王 2006-03-10 17:13:57
讀起來就像是在做夢。
2 有用 十万八千鲤 2019-07-03 17:45:24
赖声川拿手的在于对某类特殊氛围与情感的把握,诸如永远也得不到的爱、刻骨铭心的分离、生活中心照不宣的裂痕和耗尽一生的追忆,这些元素也基本上构成了他所有作品的主题,他最擅长的还是类似于《圆环物语》那样的片段单元式戏剧。但他完全不擅长情节的构建与主线的梳理。《如梦之梦》正是一个典型的赖式戏剧,赖声川在剧作上的的优点与缺点都体现得格外明显,即柔肠百转的局部氛围与略显无聊的整体故事,而且这部剧的形式大过内容... 赖声川拿手的在于对某类特殊氛围与情感的把握,诸如永远也得不到的爱、刻骨铭心的分离、生活中心照不宣的裂痕和耗尽一生的追忆,这些元素也基本上构成了他所有作品的主题,他最擅长的还是类似于《圆环物语》那样的片段单元式戏剧。但他完全不擅长情节的构建与主线的梳理。《如梦之梦》正是一个典型的赖式戏剧,赖声川在剧作上的的优点与缺点都体现得格外明显,即柔肠百转的局部氛围与略显无聊的整体故事,而且这部剧的形式大过内容,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硬伤,能看出他力求宏大的想法,但是用力过猛了。而且通读了他的剧作之后,也不难发现他对契诃夫风格的学习,可能是囿于环境吧,有点画虎不成,反而让我读出了一些日本文学的味道,套用斯达尔夫人的文学地域论也不难理解。起码在文本层面上,赖声川的剧本远远达不到经典作品文质兼美的标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