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連敗的创作者
· · · · · ·
-
安藤忠雄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今,信息媒体如此发达,不用说记者采访,就算是图纸也完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互相交流。但是通过媒体无法完全传达之处才是建筑的本质。想搞建筑的话,就得实地访问,亲自去把握其脉络,和有关人士面对面地进行沟通,确认相互之间的想法,然后才能开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 创造源于逆境 -
……但是,类似于现在这样产生社会动荡、无法预见未来的时代过去也曾经有过。那是到我开设设计事务所之前,正值我20多岁时20世纪60年代开始10年间的日本。但是,将现在的情况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虽然社会同样是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社会气氛迥异。那时那种未来的不透明感,是一种单方面的对未知可能性的自然感觉;而社会的动荡,则是向下一个时代发展额的预兆。那时的人们,都以一种现代人所无法比拟的态度为了生存而努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处于一个经济高速成长、都市的重建与扩大高速进行的时期。从战败后的废墟中奇迹般地复兴,并使在20世纪50年代对外癫狂盲目的日本,将能量开始转向用于自己的国内建设。当然,就生活水平本身而言并没有现在这么充裕,决不能说已经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是那时的人们,有着一种药将还不令人满意作为动力区挑战的意志与热情,可以说正是因为处于一种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爬起来战斗的紧张感之中。才使得人们具有了能够想得更深,更远的那种精神上的坚强吧。 也许是由于知识的贫乏,即使经济上最窘迫的时候,我宁可省一顿饭,只对买书没有吝惜过花钱。从建筑杂志等上学到最新的现代建筑,并且从中汲取灵感,对我来说是一种动力。从小我把全部希望和梦想寄予在建筑世界,即使是在最为艰苦的日子里,我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我想实际上,即使现在回过头来看,日本那个时候的建筑是最具有能量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 创造源于逆境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連戰連敗"的人也喜欢 · · · · · ·
連戰連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可恨的是,制造逆境的人一点也不会记得自己曾是绊脚石
安藤忠雄是一个学习型人才,在他的每一个成长阶段以及每一个建筑作品的创作中,他都找到尊敬的目标以及超越的方向。甚至到今天,以其在建筑界的地位,不断参与建筑竞标,安藤忠雄的根本目的仍然是通过投标与同行对话。“这是独一无二的刺激,摸索通往新时代的道路”。 这样的目...
(展开)

他认为将过去的事物赋予现代生命力才使其有了保存的意义
对一个建筑门外汉来说,看此书挺费脑力。 因为完全不懂很多术语。 某天吃饭时,某人发些我包中的书后, 很藐视的说:“看得懂嘛你?” 答曰:“正是看不懂,才要看。” 后来看到安藤先生在书中最后自述中说到, 自已的年轻时光也没怎么读大学,也没在名师的指导下习作。 但努...
(展开)

完善每一个可以优化的方案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不局限于项目场地而放眼于周边,勇敢的提出假设。连站连败之后的成功也就成了必然吧。 想来如今就算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设计课作业,也有很多马马虎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什么不趁有时间和热情的时候去完善,去优化?更不要提超范围的设计了。这是一本能...
(展开)
>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信出版社 (2014)8.2分 149人读过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8.1分 229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連戰連敗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张烁 2006-12-06 17:45:08
绝对的炒冷饭……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就好了
0 有用 油皮 2011-05-22 20:26:59
抛去建筑方面 就当愤青大爷在讲故事……
0 有用 上官璎珞 2007-03-10 15:39:12
出日文版的时候就等着,好在有人翻译了
0 有用 罗小朱 2007-08-21 22:05:42
感觉一般
0 有用 孙思嘉 2024-11-24 12:34:49 上海
2018.7.13から_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