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苏非神秘主义》的原文摘录

  • 苏非派将现世生活形象地比喻为旅店。他们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客旅漫行于途,他不得不寄宿旅舍,但旅客总是期望结束客居生活,返归家乡。苏非派所讲的家乡,就是真主。有的苏非把人生比之为戏台;有的比之为梦境。这种种比喻都肯定一点,即现世的短暂与虚幻,来世的永恒与真实。 (查看原文)
    天徒想 1赞 2019-12-17 10:17:09
    —— 引自章节:1. 一神论
  • 爱是一种欲念,它像洪水,出现之处,会淹没一切;像烈火,出现之时,会焚毁一切,爱毁灭自身、毁灭世界。 在苏非那里,毁灭指的并不是肉体,而是指自我的抑制、排除思想中一切欲念,以净化自我;通过精神之爱,摒弃一切欲念,而专注于心灵,达到神性之爱,即达到爱者——爱——被爱者和谐、完美的三者合而为一。 (查看原文)
    天徒想 1赞 2019-12-17 15:05:35
    —— 引自章节:3. 神爱论
  • 根据神光论,真主是光,光必然向外照射,称作“穆罕默德之光”的神光是真主的第一创造物。 (查看原文)
    天徒想 1赞 2019-12-17 15:10:08
    —— 引自章节:4. 神光论
  • 真主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的光明。(24:35) 他初次创造你们,你们只被召归于他。(41:21) 每天有一次迷雾遮住我的心,我必定恳求真主饶恕一百次。(圣训) 凡人认得自己,便认得造化之真主。(圣训) (查看原文)
    天徒想 1赞 2019-12-17 18:22:33
    —— 引自章节:2. 苏非派的思想渊源
  • 苏非派把爱分成三类:   (1)自然的爱。它是世俗的爱,源自爱者对短暂的、外形美的爱;它像外形美一样,也是短暂的,倏忽即逝的。它也是一种躯体之爱,是延续或繁衍后代的手段。这种爱的爱者只有肉体而无精神。   (2)精神的爱。它是基于俗世之爱的真实的爱。俗世之爱是达到真实的爱的媒介。精神的爱兼有躯体和精神。   (3)神性的爱。它是真实的、神圣的爱,源自真诚爱者的心灵对被爱者的一种深情、狂喜与着迷。这种爱也是纯粹的精神的爱,但爱者只有精神而无躯体。 根据苏非教义,具有神圣之爱者,像一只飞蛾围绕着美丽的、“绝对”的烛台飞舞,并在“他”的火焰中焚去自身相对的存在。当爱者倾注于“他”,从而毁灭自身时,也就得到了“永生”。或者说,当爱者排除一切俗世欲念,忘却自我时,也就达到了永恒的生命。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7 10:53:00
    —— 引自章节:3. 神爱论
  • 只有对知识(即真知、真理)忘我的、勤奋的追求,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这种对真主的、有目的的爱,就是把真主作为真理一样追求,这被认为是达到神智的唯一手段,只有如此才能使求知者——知识——被知者三者合一。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7 15:15:07
    —— 引自章节:5. 神智论
  • 所谓“完人”,指能完满理解教义、教法和真理的人。具体说来,他在四个方面是完满的。这四个方面是:善言、善行、善信、善诚。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7 15:25:59
    —— 引自章节:8. 完人论
  • 马复初(1794—1874)概略地表述了合一时的这三个阶段。他说: “我与主共,只见有我不见有主,是于各具之本然中,而显公共之本然为万中见一,此所谓渐超而入也。 主与我共,只见有主,不见有我,乃于公共之本然中,而显各具之本然,为一中见万,此所谓顿超而有也; 至于并不见我,并不见主,乃天人合一之妙真幻胥融体用具浑,依然一最初之境而已矣。”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7 15:29:31
    —— 引自章节:9. 入主合一论
  • 导师是他的门弟子的宗教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也是他们世俗生活的领袖。阿拉伯语地区通称为穆尔西德,波斯语地区通称辟尔,突厥语地区通称巴巴。在中国这几种称呼人们都可以听到。但更多的是称老人家、太爷、教主,以前也有称道祖的。导师一般都被认为是年高德劭者,有时又称“谢赫”(意为长老)。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6:50:09
    —— 引自章节:1. 导师制
  • 苏非派的基本成员,阿拉伯语称法基尔;波斯语称德尔维希。法基尔一词的原意,指的是贫穷。由此而有穷困者、苦行者、托钵僧之称。同样的,德尔维希则指那些沿门乞讨者,亦即苦行者或托钵僧。 根据该派教义,这里说的贫穷,不是社会物质上的;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世俗的衣食享受,而是真主的仁慈和怜悯,眷顾和恩赐。就是说,他们的真正的贫穷在于精神上的贫困,他们缺乏的是真主的知识——真理,他们需要的是个人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6:50:09
    —— 引自章节:1. 导师制
  • 延续道统在各苏非教团中是一件极端重要的事。挑选道统合适的继承人,通常由导师本人亲自进行。导师在临终前往往留有遗嘱,指定某个弟子为继承人,或是授予某种凭证,如经券、权杖、印信或其他实物,作为受传的证据。那些落选者可以留在教团内,与其他人一起继续过宗教生活;也可以自立门户、招收弟子、传授师业,成为该道统的分支传系(即分支教团)。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6:50:09
    —— 引自章节:1. 导师制
  • 由于苏非派持有上述主张,它的成员也就很自然地把对人(如导师)和对有形物(如导师的陵墓——拱北、麻札)的崇拜,代替对真主的崇拜。一般穆斯林礼拜朝向圣地麦加,苏非的礼拜有时则转向导师的陵墓。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6:50:09
    —— 引自章节:1. 导师制
  • 导师的私邸和修道场所(道堂)是苏非的宗教生活中心。通行波斯语的地区称罕卡,通行阿拉伯语的地区称札维亚或里巴特,突厥语则称提基亚。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6:50:09
    —— 引自章节:1. 导师制
  • 宗教功修,苏非派称为“道路”。主要是指精神修炼的途径和方法。苏非派对他们的修炼“道路”,有一种形象的比喻,即人生在世,犹如客旅在途。苦修者就是客旅,或旅行者——寻道者。 被称为遵法派的苏非教团,一般主张修炼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在我国的门宦和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中,通常用“乘”或“程”来分别称呼各个阶段,并对这三个阶段统称为“三乘”,或“三程”。 其一,教乘。教乘有时也称为礼乘。这是修炼道路的起点和精神修炼的基础。它的具体所指则是功修者应严格遵守教法规定的各项宗教功课——包括念主、礼拜、斋戒……有的宗教学者又把它称为“常道”。 其二,道乘。“中道”。它既以遵守教法规定的宗教功课为修炼的基础,又以最终达到真主的真理、获得真知为修炼的目标。 其三,真乘。真乘也称为理乘。它是宗教功修者所拟达到的真正目标。“至道”。 刘智(1660—1730)在《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中,分别谈到了三乘(或三程)之间的关系。他说:“一曰礼,二曰道,三曰真。礼者,日用肆应之仪则也,实践之于其身。道者,却物还真之趋向也,实践之于其心。真者,即本然,合而为礼与道之实际也,实践之于其性。实践之于其性,即实践之于本然矣。”他又说:“乘,载也。载诸法义,以备求道者次第取法也。初曰礼乘,总载天道人道,一切事功之条例,此勤德敬业者所取法也。进曰道乘,总载人理物理,尽人合天之法程,此穷理尽性者所取法也。终曰理乘,又名真乘,总载无我无理,天人一致之微言,此克己完真者所取法也。勤德敬业所以修身也,穷理尽性所以明心也,克己完真所以见性也。身不修,不可以明心;心不明,不可以见性;性不见,不可以合天。性之不可见,己私之蔽也。三乘之法,己私之砺也。三乘之上更有超乘一法,则天人化矣,名迹泯矣,非语言文字可传,待其人自会耳已。 10世纪时,著名的苏非学者阿布·纳斯尔·萨拉吉(?—988)提出了精神修行的7个“阶段”和10种“状态”的主张...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7:11:12
    —— 引自章节:2. 修炼道路与修行方式
  • 根据苏非派的理论,人的心灵有两座门:一是肉体的,另一个是精神的。人们通过赞颂真主可以分别开启这两座门。因此,赞念真主也可分为两类:一为“齐克尔·加里”,意思是高声赞颂;一为“齐克尔·哈非”,意思是低声赞颂或默颂。该派认为,高声赞颂可以打开肉体之门;低声赞颂可以开启精神之门在中国,它们分别称为“哲合林耶”和“虎非耶”。 赞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舌心并用的齐克尔。这种赞颂分为两步:先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觉地赞颂,赞颂时伴以身体的相应部位的动作;随后是下意识地赞颂。 第二阶段是心(有形的心)的齐克尔。它也分两步:先是赞词在舌上消失,但在思想中继续有齐克尔;这时思想中仍有模糊的愿望,以求保持齐克尔的形式;随后是下意识的保持齐克尔的形式。 第三阶段是内心(无形的心)齐克尔。这时,齐克尔赞词的内容、形式以至于赞词的字母都从心上消失,齐克尔只存在意念之中。 苏非在赞念过程中,不仅是口头的赞颂,而且应伴之以身体的有关部位(头、肩、眼、手、腰、足等)的动作;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呼吸动作(呼气、吸气、闭气等)相配合。 在苏哈拉瓦迪教团中,其赞词借自《古兰经》关于七种奇妙灵魂的经文,与七种奇妙灵魂相应的是七种色光(即由最下层的蓝光,逐步上升为黄光、红光、白光、绿光、黑光而至最上层的无色光),与色光相应的,是赞念有关的赞词: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赞念10万次)   “安拉!”(赞念10万次)   “他!”(赞念9万次)   “永生者!”(赞念7万次)   “供养者!”(赞念9万次)   “至仁者!”(赞念7万5千次)   “慈悯者!”(赞念10万次) 《天方正学》中,就有关于赞颂齐克尔时的要求:   一呼八站,一吸九登;八站九登,字字升腾。   一字一步位,八站九登,按著步位,用意而念。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7:28:29
    —— 引自章节:3. 赞念(齐克尔)
  • 苏非派各教团的赞词内容大同小异。主要的赞词有以下内容:   Subh·āna'llāh!(赞美真主!) Alh·amdu li-'llāh!(赞颂全归真主!)   Allāhu Akbar!(真主至大!)   Allāhu Samī‘un!(真主是全听的!)   Allāhu Bas·īrun!(真主是明察的!)   Allāhu‘Alimun!(真主是全知的!)   Allāhu Kāzirī!(真主与我同在!)   Allāhu Shāhidī!(真主见证我!)   Allāhu Ma‘i!(真主与我同在!) 在赞念《古兰经》的经文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他是前无始后无终的,是极显著极隐微的,   他是全知万物的(57:3);   他是与你们同在的(57:4);   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50:16);   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2:115);   真主是周知万物的(4:126);   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惟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55:26、27)。 苏非派除了赞诵上述赞词和经文外,真主的美名、真主的代词(他),也是赞念的内容之一。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7:28:29
    —— 引自章节:3. 赞念(齐克尔)
  • 有的功修者在赞念时,或是出于忏悔、自责,或是出于虔诚,会举行类似幻术的神秘主义仪式。如以针剑刺身、吞食蛇蝎、头钉铁钉、足履炭火等等。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8 17:28:29
    —— 引自章节:3. 赞念(齐克尔)
  • 伊斯兰教是无教会的,一般说来,它也没有专职的僧侣或教士,也没有宗法性的教阶制。而在苏非教团中,它的苦修僧和托钵僧,它的导师或教主则是专司布道说教的,这就形成了教主——苏非(苦修僧和托钵僧)——寻道者——信众这种明显的教阶制。在什叶派中,虽有某种教阶制,即从低级的乡村毛拉经由乌里玛、穆智台希德,直至最上层的阿亚图拉和大阿亚图拉。但他们只在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生活中起表率作用。而苏非派的教主则起着宗教和政治的双重支配地位。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9 02:44:45
    —— 引自章节:9. 教团组织和教阶制
  • “赛义德”,圣裔。 “谢里夫”,圣族。 (查看原文)
    天徒想 2019-12-19 02:45:42
    —— 引自章节:10. 对圣裔的特殊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