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朱光潜谈文学,行云流水,自由自在,他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这些短文都是在抗战中最后几年陆续写成的,在几个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因为都是谈文学,所以我把它们结集成为这个小册子。
作者简介 · · · · ·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术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诗论》、《谈文学》等。
目录 · · · · · ·
文学与人生
资禀与修养
文学的趣味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写作练习
作文与运思
选择与安排
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文学和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文学和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文学和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作者与读者
具体与抽象
情与辞
想象与写实
精进的程序
谈翻译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谈文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谈文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一篇文章一次思索,一次写作一次修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谈文学》这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老先生在抗战时期写的,全书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把握文... (展开)
有比这本书更好的文学评论集吗?

日子已经过得这么累了,干嘛还要看那些沉重的书?

由《体裁与风格》想到的:理性的边界与秩序的限度

阅《谈文学》,一次文学修行之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高中时代购得此书,在步入大学时才着手翻阅此书。无论是装帧还是‘‘厚度’’皆不起眼。但不得不赞叹一下朱光潜老先生,用极少的篇幅讲完文学的艺术。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一次修行,让人重新了解文学。 本书是朱光潜写给青少年的启蒙读物。一般来说启蒙读物给人有两种印...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
Kaka Yuan (Kaka)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 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但从另一方...2017-12-22 09:24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 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另需一番教育。 文人成了一个特殊阶级,而这阶级化又随社会演进而日趋尖锐,文学就逐渐和全民众疏远。 在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文字产生,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现在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 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 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 本来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构成不可分拆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优劣都由比较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 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作家们甚至把「无形式」( formlessness)当作一个艺术的信条,以为艺术原来就应该如此。这恐怕是艺术的一个厄运,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定完整的形式,首尾躯干不完全或是不匀称,那便成了一种怪物,而不是艺术。 作文运思有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 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在未有语文时,原始人类也许很少有抽象的概念,须全用具体的意象去想,几乎一切思想都是想象。 行为派心理学家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单从文化演进的过程来看,思想的丰富和语文的丰富常成正比。一般动物思想不如人类,野蛮人思想不如文明人,关键都在语文的有无或贫富。 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决不会粗陋。 理智是进一步、高一层的心理机能,但是抽象概念须从具体意象得来,所以感官是到理智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在幼稚时代,一个民族在原始时代,运用感官都多于运用理智,具体意象的力量都大于抽象概念。拿成年人和开化民族说,像仍先于理,知觉仍先于思想。因此,要人明了「理」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先认识「象」(即「色」),古人所以有「象教」的主张。宗教家宣传教义多借重图画和雕刻,小学教科书必有插画,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提炼出来的盐,可以独立;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也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 翻译是学习外国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训练我们细心,增加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使我们透彻地了解原文,文学作品的精妙大半在语文的运用,对语文不肯仔细推敲斟酌,只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只能得到一个粗枝大叶,决不能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妙。 引自 摘选 回应 2017-12-22 09:24 -
朱先生此篇文章实在是切中要害。 文章的声音节奏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欣赏的退步。 我以前读古文,尤喜高声诵读,那些名篇佳作读出来是浑身舒畅,正如朱先生所说,周身筋肉都随着紧张、舒缓,非常愉悦。曾有一次我写文章,当时可谓灵感迸发,笔头近乎跟不上字词的涌出,因为正在单位,临近下班,结尾已然没时间继续,不得不匆匆写了个提纲。然而第二天再去续写,全然没有昨天的...
2017-01-11 15:30
朱先生此篇文章实在是切中要害。 文章的声音节奏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欣赏的退步。 我以前读古文,尤喜高声诵读,那些名篇佳作读出来是浑身舒畅,正如朱先生所说,周身筋肉都随着紧张、舒缓,非常愉悦。曾有一次我写文章,当时可谓灵感迸发,笔头近乎跟不上字词的涌出,因为正在单位,临近下班,结尾已然没时间继续,不得不匆匆写了个提纲。然而第二天再去续写,全然没有昨天的文思,草草按着提纲续了狗尾,很是遗憾。而当时我在写的时候,周身和文章就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节奏当中,生理心理都在同一频率。 现在很多人不太注意文章的节奏了,很多文章看起来还可以,读起来全不如看上去的顺畅,还有欧化、日化语调的滥用,也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 总的来说,文章还是要读出来,自己读着都不顺畅的文章,多半不会是很好的文章。
回应 2017-01-11 15:30 -
-
文学有无用? 文学即使无用,但人就是要为文艺而文艺。因为 人不惮烦要做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 毋宁说文学其实有用。表达情感思想。 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 孔子说得好,言...
2011-02-14 20:57
文学有无用? 文学即使无用,但人就是要为文艺而文艺。因为
人不惮烦要做这种无用的自由活动,才显得人是自家的主宰,有他的尊严,不只是受自然驱遣的奴隶,也才显得他有一片高尚的向上心。 引自第1页 毋宁说文学其实有用。表达情感思想。
许多崇高的思想,许多微妙的情境,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才能流传广播,由一个心灵出发去感动无数心灵,去启发无数心灵的创造。这感动和启发的力量大小与久暂,就看语言文字运用得好坏。 引自第1页 孔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单是“行远”这一个功用就深广不可思议。 引自第1页 如何弄文学?
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 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最简捷的办法就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在最合宜于自己的风格上多下功夫,然后融合各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 引自第1页 鉴赏文学
扩大眼界,加深理解。 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1-02-14 20:57 -
对朱先生这一章节的阐述,我有些疑问。他认为的五种偏于作品内容的低级趣味,为首的是侦探故事。目前侦探故事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部分,远的不说,柯南道尔、克里斯蒂娜等,近的现正火的东野圭吾,他们的一系列侦探小说是非常具有文学价值的。朱先生的意思应该是文学作品不能靠内容的猎奇来吸引人,这也是仁者见仁的事情。靠内容吸引读者,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啊。以前的章回体,每次章节将尽,都故意留下悬念...
2017-01-06 12:15
对朱先生这一章节的阐述,我有些疑问。他认为的五种偏于作品内容的低级趣味,为首的是侦探故事。目前侦探故事在文学作品中已经占有重要的一部分,远的不说,柯南道尔、克里斯蒂娜等,近的现正火的东野圭吾,他们的一系列侦探小说是非常具有文学价值的。朱先生的意思应该是文学作品不能靠内容的猎奇来吸引人,这也是仁者见仁的事情。靠内容吸引读者,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啊。以前的章回体,每次章节将尽,都故意留下悬念:欲知后事如何……这正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乐趣啊。 第二条是色情描写。这个也有待商榷。举个例子,普通的爱情电影和AV,普通的爱情电影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AV给人以感官刺激以至肉体上的愉悦,固然大家都认为AV是色情的,甚至淫秽的,但是AV有没有其正确的价值?我想应该是有的。那AV属不属于低级趣味呢?按照现在大多数人的认识,应该是低级趣味,但我想随着人类的进步,随着我们眼界的开阔,这顶帽子有摘掉的可能性。不过大体来说,这一条朱先生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AV并不适合于普罗大众,应该面向特定的人群。文学作品一般是面向大众的,过多的色情描写肯定是不合适的。如果文作品也有分级制,那么专门的色情描写就不能算作低级趣味了。 第三条是黑幕描写。这点有点类似于第一条的侦探故事。另一种猎奇,现在的官场小说等就是这种类型。并不见得文学价值不高,文学价值的高低应该是和内容无关的。不能因为内容猎奇就不去正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第四条是风花雪月的滥调。“风花雪月”肯定是好的,但“滥调”不管是多么美好的作品都是不行的,文学价值肯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并不是“风花雪月”影响文学价值,而是“滥调”在影响。 最后一条是口号教条。口号教条不是文学作品。将口号教条寄予到作品之中的作品不是好的文学作品,只能是顺应一时之潮流。所谓口号教条,本身就是贬义,饿了就吃饭,这是原始的道理,原始的人性;大家都饿了,但应该让弱势群体先吃,这是理想化的道理,我们期望中的人性。这两种都是对的。饿了,让某一部分人先吃。这个就是某一部分人的教条口号了。这是扭曲的道理,扭曲的人性,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这无疑是好的,但对于最基本的人来说,这就是错误的。所以,如果文学作品中倡导的是这样的口号教条,当这一部分人拥有统治力量的时候,这样的作品对于当时的社会是有价值的,当这一部分人失去统治力量的时候,这样的文学作品就会迅速失去价值。而从人类发展来看,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低级趣味的。
回应 2017-01-06 12:15 -
-
Kaka Yuan (Kaka)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 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但从另一方...2017-12-22 09:24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 口传的文学变成文字写定的文学,从一方面看,这是一个大进步,因为作品可以不纯由记忆保存,也不纯由口诵流传,它的影响可以扩充到更久更远。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变迁也是文学的一个厄运,因为识字另需一番教育。 文人成了一个特殊阶级,而这阶级化又随社会演进而日趋尖锐,文学就逐渐和全民众疏远。 在最初,凡是能运用语言的人都爱好文学;后来文字产生,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爱好文学;现在连识字的人也大半不能爱好文学。 它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超脱自然需要的束缚而发出的自由活动。 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 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 本来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构成不可分拆的和谐的有机整体。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味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优劣都由比较得来,一生都在喝坏酒,不会觉得酒的坏,喝过一些好酒以后,坏酒一进口就不对味。一切方面的趣味大抵如此。 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作家们甚至把「无形式」( formlessness)当作一个艺术的信条,以为艺术原来就应该如此。这恐怕是艺术的一个厄运,有生命的东西都有一定完整的形式,首尾躯干不完全或是不匀称,那便成了一种怪物,而不是艺术。 作文运思有如抽丝,在一团乱丝中拣取一个丝头,要把它从错杂纠纷的关系中抽出,有时一抽即出,有时须绕弯穿孔解结,没有耐心就会使紊乱的更加紊乱。 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自己作文,也要常拿来读,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 在未有语文时,原始人类也许很少有抽象的概念,须全用具体的意象去想,几乎一切思想都是想象。 行为派心理学家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单从文化演进的过程来看,思想的丰富和语文的丰富常成正比。一般动物思想不如人类,野蛮人思想不如文明人,关键都在语文的有无或贫富。 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零落错乱;语文精妙,思想也决不会粗陋。 理智是进一步、高一层的心理机能,但是抽象概念须从具体意象得来,所以感官是到理智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在幼稚时代,一个民族在原始时代,运用感官都多于运用理智,具体意象的力量都大于抽象概念。拿成年人和开化民族说,像仍先于理,知觉仍先于思想。因此,要人明了「理」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先认识「象」(即「色」),古人所以有「象教」的主张。宗教家宣传教义多借重图画和雕刻,小学教科书必有插画,就是根据这个道理。 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提炼出来的盐,可以独立;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也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 翻译是学习外国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训练我们细心,增加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使我们透彻地了解原文,文学作品的精妙大半在语文的运用,对语文不肯仔细推敲斟酌,只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只能得到一个粗枝大叶,决不能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妙。 引自 摘选 回应 2017-12-22 09:24 -
朱先生此篇文章实在是切中要害。 文章的声音节奏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欣赏的退步。 我以前读古文,尤喜高声诵读,那些名篇佳作读出来是浑身舒畅,正如朱先生所说,周身筋肉都随着紧张、舒缓,非常愉悦。曾有一次我写文章,当时可谓灵感迸发,笔头近乎跟不上字词的涌出,因为正在单位,临近下班,结尾已然没时间继续,不得不匆匆写了个提纲。然而第二天再去续写,全然没有昨天的...
2017-01-11 15:30
朱先生此篇文章实在是切中要害。 文章的声音节奏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去关注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欣赏的退步。 我以前读古文,尤喜高声诵读,那些名篇佳作读出来是浑身舒畅,正如朱先生所说,周身筋肉都随着紧张、舒缓,非常愉悦。曾有一次我写文章,当时可谓灵感迸发,笔头近乎跟不上字词的涌出,因为正在单位,临近下班,结尾已然没时间继续,不得不匆匆写了个提纲。然而第二天再去续写,全然没有昨天的文思,草草按着提纲续了狗尾,很是遗憾。而当时我在写的时候,周身和文章就处在一种极度兴奋的节奏当中,生理心理都在同一频率。 现在很多人不太注意文章的节奏了,很多文章看起来还可以,读起来全不如看上去的顺畅,还有欧化、日化语调的滥用,也破坏了文章整体的美感。 总的来说,文章还是要读出来,自己读着都不顺畅的文章,多半不会是很好的文章。
回应 2017-01-11 15:30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漓江出版社版 2011-10 / 135人读过 / 有售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004-11 / 54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2013-1 / 116人读过 / 有售
- 香港三聯版 2003-10-1 / 1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现当代文学小说研究 (dancingmirror)
- 大家经典书系 (白露@思勉)
- 香江边上的书账 (于小师)
- 写作学 (冉阿让)
- 书虫私人藏书之朱光潜宗白华篇 (bookbu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谈文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atze♪圞 2008-06-21
浅显易懂
0 有用 金不欠 2008-10-20
很多观点都是经年累积和思辨后的凝结和回味。
0 有用 明阳 2019-09-16
文学要用平常的语言文字产生不平常的效果。
0 有用 Arness 2012-06-19
如何阅读、作文。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1-09
老实可爱的朱老师
0 有用 千江有月 2019-12-01
朱光潜在《谈文学》说道: “读书的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 世间的书,何止百千万亿,在这样的数量级上,将书按品味分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穷极一生,能读完的书,成千上万即是极限,在书海中只是沧海一粟。每看一本烂书,就意味着失去看一本好书的机会。挑选的书,又怎能不分高低? 作品题材:侦探,情色,黑幕,风花雪月的滥调(不要因为风月就想到浪... 朱光潜在《谈文学》说道: “读书的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 世间的书,何止百千万亿,在这样的数量级上,将书按品味分级,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穷极一生,能读完的书,成千上万即是极限,在书海中只是沧海一粟。每看一本烂书,就意味着失去看一本好书的机会。挑选的书,又怎能不分高低? 作品题材:侦探,情色,黑幕,风花雪月的滥调(不要因为风月就想到浪漫,雅到俗不可耐),教条口号。 作者态度: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憨皮臭脸,油腔滑调。摇旗呐喊,党同伐异。道学冬烘,说教劝善(糊涂、迂腐,对文学中的恶深恶痛绝,与现实中的恶混为一谈,故意修改文学作品中的结局使其符合自身的价值观)。涂脂抹粉,卖弄风姿。 (展开)
0 有用 明阳 2019-09-16
文学要用平常的语言文字产生不平常的效果。
0 有用 Acrobat 2019-05-21
关于文学的各方面面面俱到,有着十分朴素的作文观。讨论行文写下的文字本身是媒介或是艺术时,或许因为只是入门指导读物,所以没有再深入写下去,个人看来文学绝不仅仅是二元论。
0 有用 努力先生 2019-05-17
听听大师之言
0 有用 Maël 2019-04-13
106 朱先生毕生研究美学,没想到文字也是隽永秀美。谈文学欣赏、作文章法,流畅而富有启发。他说研究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的人,自己不能不动笔,见文如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