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系陆建德先生关于思想文化政治方面的评论集。作者不但分析了18世纪三位著名英法哲人的普世思想,并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激进主义思想进行了溯源,此外还重点探讨了西方“自由”观以及以伯林代表的西方思想家,提出了“在现实世界中‘自由’之歌往往由实力独唱”以及“思想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的驱动”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
思想背后的利益的创作者
· · · · · ·
-
陆建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陆建德:1954年生,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著作有《现代主义之后:写实写实践》,《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等。
目录 · · · · · ·
一 三位十八世纪英法哲人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列炬张乐迎卢梭?
虚拟的“经济人”――从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看“经济人”的神话
贵族何以受到敬重
国家利益所在――亚当・斯密论普及教育
· · · · · · (更多)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列炬张乐迎卢梭?
虚拟的“经济人”――从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看“经济人”的神话
贵族何以受到敬重
国家利益所在――亚当・斯密论普及教育
· · · · · · (更多)
一 三位十八世纪英法哲人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列炬张乐迎卢梭?
虚拟的“经济人”――从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看“经济人”的神话
贵族何以受到敬重
国家利益所在――亚当・斯密论普及教育
二 美国“自由”与英国传统
“西方日落之处”――狄更斯看美国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
附录一:谈美国的爱国主义
附录二:关于《美国读本》中的两段翻译
桑塔亚那:一位西班牙人在英美
弗・雷・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
“放弃文学批评吧!”――利维斯回忆维特根斯坦二三事
文学史家也是批评家――重读利维斯与贝特森争论有感
心智的堡垒――纪念《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创刊百年
三 思想背后的利益
阅读文学的政治――伯林论俄国思想家
以色列的以赛亚――伯林的犹太认同
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附录:伯林谈两种民族主义概念
世界主宰――读罗斯柴尔德家族史
诱人的单纯――也说理查・斯特劳斯的“反动”
“反犹”与言论自由――汤姆・波林在哈佛
不屈不挠的博学――萨伊德论知识分子
“地之灵”――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思考
四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溯源
重读《劝学篇》
悠悠百年说“体用”
“政府与布衣讼”――“《苏报》案”与治外法权
《革命军》的风格――为邹容《革命军》发表一百周年而作
· · · · · · (收起)
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列炬张乐迎卢梭?
虚拟的“经济人”――从亚当・斯密的伦理学看“经济人”的神话
贵族何以受到敬重
国家利益所在――亚当・斯密论普及教育
二 美国“自由”与英国传统
“西方日落之处”――狄更斯看美国
妥协的多元“自由”――评《美国自由的故事》
附录一:谈美国的爱国主义
附录二:关于《美国读本》中的两段翻译
桑塔亚那:一位西班牙人在英美
弗・雷・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
“放弃文学批评吧!”――利维斯回忆维特根斯坦二三事
文学史家也是批评家――重读利维斯与贝特森争论有感
心智的堡垒――纪念《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创刊百年
三 思想背后的利益
阅读文学的政治――伯林论俄国思想家
以色列的以赛亚――伯林的犹太认同
思想背后隐藏着利益――再说伯林的犹太认同
附录:伯林谈两种民族主义概念
世界主宰――读罗斯柴尔德家族史
诱人的单纯――也说理查・斯特劳斯的“反动”
“反犹”与言论自由――汤姆・波林在哈佛
不屈不挠的博学――萨伊德论知识分子
“地之灵”――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批评的思考
四 中国近代激进主义溯源
重读《劝学篇》
悠悠百年说“体用”
“政府与布衣讼”――“《苏报》案”与治外法权
《革命军》的风格――为邹容《革命军》发表一百周年而作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张之洞不通西语,但是他在《劝学篇》里谈到“democracy”(民主)的翻译以及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他对“人人有自主之权”一说尤为反感(这使我们想到爱德蒙·伯克),因而对“自由党”这译法也产生疑问:“至外国今有自由党,西语实曰里勃而特,犹言事事公道,于众有益,译为公论党可也,译为自由非也。” “自由党”的英文是“Liberal Party”,而“里勃而特”读来像是“Liberty”(自由)的音译,看来有误。这或许是针对严复作于1895年的几篇激进文章而说的。1903年,严复在《群己权界论》的“译凡例”起首不点名地指出此说之谬,即“Liberty”,不能翻成“公道”,但他同时承认,中文中的自由“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因而想用《大学》中的“絜矩之道”来说明穆勒的“自由”概念。至于“Liberal Party”中“liberal”一词以及派生的“liberalism”的译法,张之洞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事事公道,于众有益”作为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长远目标未尝不可。正是基于这一理想,1906年当选的“自由党”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这种国家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显然是与“经济自由主义”的教条不相吻合的。张之洞建议将“liberal”译为“公论”,是否妥当,不敢断言,该词有“开明”、“公允”的意涵,这是粗识英文的人也知道的。这译法肯定有偏差,但是这种偏差是深谙西方文化者才会出的偏差。在这些文字背面,读者隐隐感到了张之洞幕僚辜鸿铭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文人在讲到“自由”时往往把它与正义(“公道”)和全社会的福祉(“于众有益”)相联系,当时“自由派”的代表马修·阿诺德还在《文化与无政府》一书里痛击个人主义的自由观(“doing as one likes”)。笔者猜想,张之洞的疑问不难得到阿诺德和其他一些维多利亚时期开明人士的理解。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重读《劝学篇》 -
斯密反复申说,人性中有的激情是自私而原始的,在它们的作用下,一个人自己的毫厘得失会显得比陌生人的最高利益更为重要。但这种消极的激情在社会生活中很不得体,人们不会给予道德上的赞同。它们如不受限制,对人对己都将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自我中心的狭隘心理,力求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那样公平合理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思想背后的利益"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思想背后的利益"的人也喜欢 · · · · · ·
思想背后的利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文学批评的一次哲学尝试
一 首因效应,在阅读时也时常应验。比如本书,第一章篇目的排布绝对是最大败笔。作者在修订版序里讲“第一部分的那些文章,也有想改动的地方”,在我看来,何止是需要改动,完全可以删去不录。第一章的篇目,几乎篇篇都给读者带来非常糟糕的阅读感受,把作者塑造就时而...
(展开)

揭秘思想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本《思想背后的利益》是陆建德先生的旧作的修订版,旧集子2005年曾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过,市面上已经难寻踪迹。这次新版,对喜欢陆建德作品的读者是一次福利。这本书的书名来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观念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以赛亚・伯林的一段话:“对于各种观点...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关注思想背后的隐秘利益 /王建坤 | 来自echo | 1 回应 | 2010-07-01 13:00:05 |
陆建德:自序 | 来自echo | 2006-12-19 21:34: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信出版社 (2015)8.0分 7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朱旭东老师本科推荐书目 (超越)
- 2005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 (小欢欢)
- 偶遇私藏置书单 (冰觊零)
- 读书破万卷 (正颐Vicky)
- 书单 (ti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思想背后的利益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格物致知 2007-10-10 21:08:24
最近刚刚开始读
0 有用 蜗牛 2012-01-20 09:51:03
经典
0 有用 南方有嘉木 2005-08-13 17:08:55
去过英国就是不一样
0 有用 纺穗 2017-01-07 12:14:18
文学评论,需要阅读背景
0 有用 一一 2020-02-08 07:09:23
激发了我对伯林和严复的兴趣。合上书,试问是不是每个思想的背后都有利益?那么作者的思想的利益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