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短评

热门 最新
  • 374 MajorZiggy 2012-11-29 11:06:23

    虽然早就应该死了,却不知为何活到现在

  • 331 王水波蛋狐 2013-07-02 23:54:22

    “我”和“先生”是对绝妙的CP。。。。。。。。。。。。

  • 286 AAA二流观众 2014-02-22 01:48:04

    “美国人喜欢神化孤独,在瓦尔登湖边盖茅屋的梭罗永垂不朽,仿佛孤独可以让人一跃成为完人。但在日本的文学作品里,充满了瘆人的孤独感。难得的是真实,既不夸大,也不刻意掩饰。无论是村上春树的作品,还是这本夏目漱石的《心》。”又想起了拜伦的那句诗——In solitude, where we are least alone. 2011年三月一刷毕,2014年元月二刷毕。

  • 247 赫克托尔 2010-06-18 14:00:36

    “往日跪在其人脚前的回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其人头上。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

  • 83 𝙎𝙥𝙖𝙧𝙠𝙮 | ✟ 2015-05-15 00:26:42

    你说不出来的那些话,都交给笔墨。自私才是人类道德最后的防线。“虽然早就应该死,却不知为何活到了今天。”

  • 52 Sophie 2012-06-01 19:47:40

    "如果脏了还用, 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 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叔文笔纯青, 教人信赖. 大和民族实在变态得迷人, 懦弱得有理, 绝望得从容. 我也认为, 真正的爱近似宗教情感.

  • 52 阿咚 2012-10-20 19:13:03

    回味了一个晚上《心》这一篇,爬起来改成五星推荐,人若负疚而孤单地生活在这世上还真不如一死。

  • 48 你是谁我是谁 2016-09-22 18:09:34

    日本小说家是最常在作品里解剖内心黑暗面的一群人了。世人善于隐藏和伪装,他们偏偏把这些虚假面目下的真实揭开给你看,也给自己看。

  • 40 Schakal 2012-05-05 12:23:50

    高三跷掉一上午的课,在卫国楼5楼一口气看完的。

  • 29 郑小雷™ 2012-02-01 23:48:03

    没有比人的心更高贵也更卑劣的存在了

  • 23 绿酱(冷萃版 2013-02-04 13:28:05

    “我的过去造就了这样的我。”其实并不是为了明治天王的陪葬,而是为了我生命里唯一的王。K。king。是这样吧。……说实话我觉得我K看多了脑洞越来越大了。。总之夏目漱石是我的王,我是你永远的臣下。

  • 24 海带岛 2014-02-07 10:55:03

    读夏目能让人对人性更宽容,不论是自私、虚荣、残酷还是软弱。小说用了一个侦探小说的框架,如果加了谋杀元素就真的是社会派推理了。

  • 16 水仙操 2012-02-26 11:18:52

    近代知识分子悲剧心态的揭示:《心》近代个人主义、自我本位主义与东方传统的利他、互爱的人伦道德之间的冲突。先生伦理上的洁癖。“我——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身体,大凡冠以我这一字眼的所有器官都被我调动得无懈可击,以用来对付K。”“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二律背反命题“爱是罪恶,同时又是神圣的。”→漱石晚年信条“则天去私”

  • 14 亚比煞 2017-08-03 09:37:23

    村上很推崇夏目漱石,但我总是不适应他的叙述节奏,太琐碎太粘稠了。也许是心境不对吧,先放进书柜里,等以后再看吧。

  • 10 影随茵动 2010-09-05 19:08:07

    哥儿很有漱石早期的范儿,跟我是猫一样有意思,其实现在看来钱钟书的文笔与漱石早期风格最为相像。心的文风陡然而变,深沉细腻了很多。漱石真的很国民,是我最为喜欢的日本作家,尤其喜欢他前期的文风,可惜国人对他的认知度确实较低。

  • 14 文艺复兴之光 2013-04-16 12:04:57

    听着作者絮叨着内心的思与想,觉得本就没有人,街上所行都是心,你那有一颗,我这也有一颗,诸事皆由此起,心无善恶,脏了的行思却足可以他人生命阴沉。作者似乎给出了故事的出口"如果脏了还用,就莫不如一开始就用带颜色的。白的就要纯白才行。"

  • 7 Shu 2010-01-30 15:56:50

    但凡世间总总,心怕是最难以捉摸的东西之一。

  • 9 SI YUAN 2010-10-07 11:09:52

    人心的复杂,有时候是出于善良。

  • 5 Denis 2014-07-26 15:15:38

    纪念《心》出版100周年,二刷达成√

  • 9 大呆 2014-06-30 19:54:38

    K百分之百死于失恋,他百分百死于负罪感。越是觉得负罪,越是无路可走,最终走向最极端、最凄惨的结局。K的死是明显的逃避,他的死表面上是纾解自己负罪感,实则仍是在逃避,这种消极的人生观是在一种普遍的文化氛围中熏染出来的吧,否则何以都把自杀作为解决之道?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