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的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60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何炳棣半个多世纪的亲见亲闻,弥足珍贵。阅读这本书,不仅可吸收他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何炳棣艰忍自强的性格和天生异禀的记忆力——特别有关三四十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师友和校风——重新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
作者简介 · · · · · ·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
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由于其学术贡献厥伟,他还被香港中文大学(1975)、劳伦斯(Lawrence)大学(1978)及丹尼森(Dennison)大学(1988)赠予荣誉法学及人文科学博士的学位。1987年何炳棣教授退休,嗣往加州大学鄂宛(Irvine)分校,任历史社科杰出访问教授,1990年第二次退休。
目录 · · · · · ·
国内篇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
专忆1 何家的两根砥柱
【附录 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
第二章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专忆2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
第三章 南开中学
专忆3 爱国记录的创造者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第五章 清华大学(上)
Ⅰ.考试与入学
Ⅱ.“发现”自己,磨炼意志
Ⅲ.培养自修习惯
Ⅳ.30年代的清华历史系
第六章 清华大学(中)
学运史料的几点考证
第七章 清华大学(下)
“天堂”与“精神”
专忆4 雷海宗先师
第八章 两年彷徨:光华与燕京
第九章 西南联大(上)
Ⅰ.留美初试失败
Ⅱ.“尽人事”
Ⅲ.再“尽人事”
Ⅳ.否不单临
Ⅴ.东山再起
【附录1 留学考试的英文水平】
【附录2 第四届中英庚款英文试题】
第十章 西南联大(下)
Ⅰ.建校史略
Ⅱ.联大社群
Ⅲ.学风(上):人文社科
Ⅳ.学风(下):理工
Ⅴ.个人生活漫忆
第十一章 师友丛忆
Ⅰ.郑天挺(1899―1981)
Ⅱ.钱端升(1900―1990)
Ⅲ.陈体强(1917―1983)
Ⅳ.张奚若(1889―1973)
附:罗应荣(1918―198?)
Ⅴ.潘光旦(1899―1967)
Ⅵ.闻一多(1899―1946)
Ⅶ.孙毓棠(1911―1985)
Ⅷ.丁则良(1916―1957)
Ⅸ.冯友兰(1895―1990)
海外篇
第十二章 纽约和哥大(上)
Ⅰ.选校补忆
Ⅱ.旅途观感
Ⅲ.令人留恋的纽约生活
第十三章 纽约和哥大(下)
Ⅰ.岁月蹉跎的焦虑
Ⅱ.导师的选择
Ⅲ.课程忆要
Ⅳ.两次口试
Ⅴ.准备话别
【附录 美国人文社科博士生外语考试制度述要】
第十四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
Ⅰ.西迁温古华
Ⅱ.博士论文计划受创
Ⅲ.哥大论文的完成
Ⅳ.论文出版的受挫
第十五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
Ⅰ.国史研撰的序幕
Ⅱ.埋首国会、哥大、哈燕图书馆
Ⅲ.决心踏进汉学以外的世界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
Ⅰ.哈佛与明清人口史论
Ⅱ.哥大与《明清社会史论》
Ⅲ.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Ⅳ.极不寻常的邀聘与考验
专忆5 胡适 第十七章 芝加哥大学(上)
Ⅰ.芝加哥创校及其特色
Ⅱ.学校领导对中史教研的重视Ⅲ.国际规模的中国研讨会
第十八章 芝加哥大学(中)
Ⅰ.课程的设计
Ⅱ.研撰(上):一再出入明清史的门槛
Ⅲ.研撰(下):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十九章 芝加哥大学(下)
Ⅰ.《东方的摇篮》引起的波折
Ⅱ.新中国的号召
Ⅲ.衰象:东亚教研的暗斗
Ⅳ.师生关系
【附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30年后的自我检讨】
第二十章 老骥伏枥:先秦思想攻坚
Ⅰ.重建与中央研究院的关系
Ⅱ.画龙必须点睛
Ⅲ.华夏文化中的宗法基因
Ⅳ.儒家宗法模式的宇宙本体论
Ⅴ.攻坚与翻案: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
卷后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年秋天有一位来自江苏的朱启銮同学自动向我谈世界及国家大势,并不时供给我有关辩证法、唯物史观、《费尔巴哈》这类读物。…… 1932年秋我完全不过问的《南开双周》文章内容越来越左,有些言论确实过于偏激,引起我内心的不满。最糟糕的是张伯苓校长不在天津,中学部主任张彭春召集《双周》的编辑谈话,勒令停刊。这才激起同学的公愤,于是同学召开大会,对校方的命令表示强烈的抗议。那天大会的主席正是几月前扮演《争强》中工人领袖极成功的高三级的吴博,他演说到慷慨激昂之时,右手用力扯下中山装上一排铜扣,立时露出胸膛,同时两个锃亮的铜扣子猛猛滚向台下。…… ……张彭春正好供给我们情感上不可少的“反权威”的形象。他与乃兄伯苓先生性格迥异。伯苓校长热情洋溢,平易近人。张彭春却给人一种冷漠孤傲、装腔作势之感。大概全学年内星期一纪念周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他主持演讲的,久而生厌,厌极生憎。由于他以戏剧权威自居,讲话务求“舞台式”,声音完全是控制的、硬“憋”出来的,那种“假嗓门”使人听起来极不舒服。不但如此,他还模拟西方某派演说家的腰势手势,不时以右掌轻轻连击前额,目光凝视远方,种种姿态引人反感。此外,他那长方形大过常人的脸庞与他的个性也很相称,同学中不乏称之为“驴脸”的。记得一位平素沉静寡言的同学曾对这位中学部主任作了风趣的总结:“张九没别的,就是大便干燥。” 这次学潮开除了几十人之多,至今也未能得到可靠的统计,不过我是属于“罪魁”之类,学潮中即行开除,而不少同学是学期考试后才被革离校的。最“缺德”的是张彭春连转学证书都不发,逼得我在1933年初在北平不得不假造一张转学证书,盖的是“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大方木制的假图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
胡先生一生虽以博雅宽宏处事中庸著闻于世,但由于他是深深自觉是当代学术、文化界的第一人,因此他自有目空一切、粗犷不拘、恣意戏谑、大失公允的一面,而这一面是一般有关胡先生书文中较少涉及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读史阅世六十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读史阅世六十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读史阅世六十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2 条 )
> 更多书评 72篇
-
这年秋天有一位来自江苏的朱启銮同学自动向我谈世界及国家大势,并不时供给我有关辩证法、唯物史观、《费尔巴哈》这类读物。…… 1932年秋我完全不过问的《南开双周》文章内容越来越左,有些言论确实过于偏激,引起我内心的不满。最糟糕的是张伯苓校长不在天津,中学部主任张彭春召集《双周》的编辑谈话,勒令停刊。这才激起同学的公愤,于是同学召开大会,对校方的命令表示强烈的抗议。那天大会的主席正是几月前扮演《争强》中...
2013-11-06 23:47 2人喜欢
这年秋天有一位来自江苏的朱启銮同学自动向我谈世界及国家大势,并不时供给我有关辩证法、唯物史观、《费尔巴哈》这类读物。…… 1932年秋我完全不过问的《南开双周》文章内容越来越左,有些言论确实过于偏激,引起我内心的不满。最糟糕的是张伯苓校长不在天津,中学部主任张彭春召集《双周》的编辑谈话,勒令停刊。这才激起同学的公愤,于是同学召开大会,对校方的命令表示强烈的抗议。那天大会的主席正是几月前扮演《争强》中工人领袖极成功的高三级的吴博,他演说到慷慨激昂之时,右手用力扯下中山装上一排铜扣,立时露出胸膛,同时两个锃亮的铜扣子猛猛滚向台下。…… ……张彭春正好供给我们情感上不可少的“反权威”的形象。他与乃兄伯苓先生性格迥异。伯苓校长热情洋溢,平易近人。张彭春却给人一种冷漠孤傲、装腔作势之感。大概全学年内星期一纪念周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他主持演讲的,久而生厌,厌极生憎。由于他以戏剧权威自居,讲话务求“舞台式”,声音完全是控制的、硬“憋”出来的,那种“假嗓门”使人听起来极不舒服。不但如此,他还模拟西方某派演说家的腰势手势,不时以右掌轻轻连击前额,目光凝视远方,种种姿态引人反感。此外,他那长方形大过常人的脸庞与他的个性也很相称,同学中不乏称之为“驴脸”的。记得一位平素沉静寡言的同学曾对这位中学部主任作了风趣的总结:“张九没别的,就是大便干燥。” 这次学潮开除了几十人之多,至今也未能得到可靠的统计,不过我是属于“罪魁”之类,学潮中即行开除,而不少同学是学期考试后才被革离校的。最“缺德”的是张彭春连转学证书都不发,逼得我在1933年初在北平不得不假造一张转学证书,盖的是“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的大方木制的假图章。 引自 南开中学 何先生太狠了!!!!已成为窝心目中最佳南开校友
回应 2013-11-06 23:47
-
半岛铁盒的等待 (自由而死,或死于自由。)
胡先生说正因为兴致好,所以要把闷在心中将近两年的话向我直说。大意是我曾于1958年英译毛泽东两首《沁园春》,一首是1925年所作,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开头的,一首是1945年到重庆后立即发表的,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开头的由咏雪而论古今人物的。英译之前我并且写了序文,发表于加拿大《皇后[大学]季刊》夏季号。胡先生责我说:“看了很不舒服,因为你还夸他颇不无诗才;事实上,他当初在北大还不配上我中国文学史的...2021-01-14 10:37
胡先生说正因为兴致好,所以要把闷在心中将近两年的话向我直说。大意是我曾于1958年英译毛泽东两首《沁园春》,一首是1925年所作,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开头的,一首是1945年到重庆后立即发表的,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开头的由咏雪而论古今人物的。英译之前我并且写了序文,发表于加拿大《皇后[大学]季刊》夏季号。胡先生责我说:“看了很不舒服,因为你还夸他颇不无诗才;事实上,他当初在北大还不配上我中国文学史的班呢!”我说我并未曾把抽印本寄呈。胡先生说是王际真(哥大中国文学教授)给他看的。更接着说,毛那两首词里有些句子还不配称为薛璠体呢。我却坚持不让,指出毛词修辞、气魄、意境(例如1925年那首前半写景之中渗进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等等)实不无可取之处。胡先生两三分钟仍坚持原见。 引自 专忆5 胡适 第十七章 芝加哥大学(上) 回应 2021-01-14 10:37 -
-
半个世纪后回忆,指导我渡过UBC很不平凡的十五年(1948-1963)的是似悖似反而又相辅相成的两句古谚:“艰苦卓绝”和“随遇而安”。前一句的真理我一生无时或忘,因为从六岁起外祖母就极成功地向我灌输植根于周人开国的忧患意识(请参阅第一章“家世与父教”)。处在事业中最困难的挣扎岁月之中,只有坚信卓绝必出自艰苦,才不会对美东书库连夏开矿的辛楚与寂寥觉得艰苦;事实上,每当闭馆后吸进第一口清新夜气,仰望着白玉般晶莹雄...
2020-12-16 23:20
半个世纪后回忆,指导我渡过UBC很不平凡的十五年(1948-1963)的是似悖似反而又相辅相成的两句古谚:“艰苦卓绝”和“随遇而安”。前一句的真理我一生无时或忘,因为从六岁起外祖母就极成功地向我灌输植根于周人开国的忧患意识(请参阅第一章“家世与父教”)。处在事业中最困难的挣扎岁月之中,只有坚信卓绝必出自艰苦,才不会对美东书库连夏开矿的辛楚与寂寥觉得艰苦;事实上,每当闭馆后吸进第一口清新夜气,仰望着白玉般晶莹雄瑰的国会建筑群的分秒之间,内心不禁在狮吼:“看谁的著作真配藏之名山!"随着50年代中期几篇论文的问世,大写作计划预期逐步的实现和经济状况的改善,我也越来越能欣赏温古华城郊之秀丽,中、加友朋人情之醇厚、海鲜之罕有的价廉物美....说句自嘲的话,我已不认为多尽几分丈夫和父亲的世俗责任就是“儒式清教徒”的“罪过”。在这段开始体会随遇而安人生哲学的智慧中,UBC公私可忆之事甚多,兹举其要如下。 引自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 学习“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就像作者说的,史学家做研究正是如此,要耐得住寂寞。做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历史研究者也就像极了带发修行的苦行僧,不去强求那些所谓的功名,只是为了自己心里的道义,去努力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回应 2020-12-16 23:20 -
在哥大访问的这一年,研究方法上有三位益友。一是韦慕廷。他虽完全放弃了传统中国,专攻民国史,但因曾受古希腊史名家的训练,对 于方法极为严谨。我计划全书正文之末附二三十个成功的个案,以微观的个案与分析数以万计的统计推出的宏观理论互相辉映。这点他完全支持。但他劝我对这些成功的个案不必作“类型”的分类以避免不必要的可能争执,全部按时代先后排列简单稳妥。他这建议我完全接受。另外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忙的是哈佛出...
2020-12-16 23:14
在哥大访问的这一年,研究方法上有三位益友。一是韦慕廷。他虽完全放弃了传统中国,专攻民国史,但因曾受古希腊史名家的训练,对 于方法极为严谨。我计划全书正文之末附二三十个成功的个案,以微观的个案与分析数以万计的统计推出的宏观理论互相辉映。这点他完全支持。但他劝我对这些成功的个案不必作“类型”的分类以避免不必要的可能争执,全部按时代先后排列简单稳妥。他这建议我完全接受。另外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忙的是哈佛出身,哥大Bamnd女校,社会系教授Bernard Barber。他在漫谈中提到社会学界研字究社会阶层间的 流动,近年开始注意到"opportunity structure"(机缘结构)的重要,我首次听见这个专词短语,马上就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并立即相信传统中国这方面的资料丰富多维,大有做头。三十多年后回想,真是-两天内即就个人已知的制度及非制度的种种促进社会阶层间流动的因素,建构了一一个“观念的框架”。书成之后,那专讲“机缘结构”的第五章是较西方类似著作着了“先鞭”的,使我和读者比较满意的一章。哥大这年与我结下长期学术友谊的是史金诺。他把我所有初步撰就的几章都一 字一字地细心读过,大小不妥之处都一一指 出。我对他也已有相当了解。他是理论训练极好,意志极强,有意对中国传统及近代社会建立原 创性的分析体系,决不轻易恭维任何人的著作的。1959 年夏我行将返加西之前,问他对我书坦白的意见,他说就史料及“汉学”的观点看,我的此项研究无疑义是“第一-等又第-等”的,但在社会科学理论上会不免“clobbered"(挨揍)的。 史金诺最后一句话对我此后长期研究的对象和方针有深刻的影响。试想:50年代我正极力企图打出“汉学”的落篱跳进社会科学的川流,明是部用社会科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学上一一大热门]课题的著作,居然仍会被一位很不寻常(不久即为事实证明)的社会科学家认为是“汉学”,可见社会科学的川流不是历史学人所宜轻易机“汉学”(史金诺此处所谓的“汉学正是我所谓的“史学”,选题必须有重要意义,必须从大量多维史料的考订、诠释、控制入手)还不失为史家 “养命”之源,岂能弃之若“养命”之源,岂能弃之若敝屣!四十多年后反思,正是当我最热衷于应用社科理论治史之际,潜意识中对某些体系甚大、似有创意而数据不足的社科理论已越来越发生抗拒。此义待书末学术自我检讨中将再申说。 引自 第十六章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下) 学习历史的人也当然会彼此影响,借鉴他人的一些研究方法为自己所用。史学家们互相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历史,做出更客观真实的成果。
回应 2020-12-16 23:1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2012)8.7分 544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4)9.0分 13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读史阅世六十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清暉 2013-06-02
与学术有毛线关系啊,我是个古板的文史研究者。纯粹当八卦看了。
1 有用 Laputa 2010-05-18
极聪明勤奋的学者,真正的象牙塔里的读书人。有大量篇幅讲考试。有当年清华公派留美的英文考试真题和哥大历史博士口试题全记录。
4 有用 寄意寒星 2008-11-03
何氏述丁则良回国后因直言指出某ZG历史学家错误而罹祸,未详此ZG历史学家是何人。后周一良先生哲嗣启源乃撰文指出此人乃吕振羽。吕某的书现在还在大量出版,其价值早已万口讥评。
1 有用 史本纳兹 2010-05-24
高一的时候真被人家吓到了
1 有用 Cynthiastar 2016-03-28
读史有之,阅世未必。批评杜维明到位,加一星。
0 有用 电驭叛客Junior 2021-03-02
同读于《往事并不如烟》《上学记》
0 有用 高浠 2021-02-08
何先生治学兴趣逐渐由社会科学到农业到先秦思想。我学到的是他坚持原则但灵活处事的态度,想办法将生活和学术上的事情做成。
0 有用 水手与书店 2021-01-31
看的是广西师大2005年版,越读越兴奋的自传学术史。过几年还会重读。
0 有用 lestatwong 2021-01-30
那个年代的学者真的无与伦比,很是羡慕当时的学术氛围
0 有用 未未来来 2021-01-27
满脑子八卦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