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作者简介 · · · · · ·
王铭铭 196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硕士,1992年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1993、1994、1995年伦敦城市大学、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伦敦城市大学中国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员。已出版译著《当代人类学》、专著《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社区的历程》,另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 · · · · ·
致谢
一.社会人类学与汉学
1、社会人类学及其基本特点
2、汉学人类学:中国社会的人类学探讨
二.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
1、太平洋民族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
2、社区研究的新试验
3、社区中的历史与社会一文化力量
4、小地方中的大社会
三.宗族、社会与国家
1、“宗族范式”的谱系
2、弗里德曼的悖论
3、“边陲地区”的社会
4、宗族:国家与社会
5、宗族与现代性
6、汉学人类学的概化困境
四.市场与社会结构理论批判
1、核心地点的级序
2、宏观区域的结构功能与发展周期
3、国家行政网络与非正式权力对经济区系的依赖
4、对经济空间理论的挑战
5、经济人类学的启示
五.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
1、民间宗教的界说问题
2、民间宗教与“大传统”的关系
3、民间宗教的社会与文化分析
4、民间宗教与区域历史中的社会
5、民间宗教与现代化理论
6、民间宗教的再体验
六.“反思运动”及其理论挑战
1、三十年来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变化
2、多元变异中的主题及其对汉学人类学的启示
七.社会人类学的本土化
1、西方人类学回归本土的试验
2、中国本土人类学的思考
3、“颠倒的东方论”的危险与中国人类学者的使命
八、结语:汉学人类学的继承与反思
附录
(一)关于中国人类学及其发展的对话
(二)人类学的中国相关性――围绕《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对谈
(三)寻找中国人类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在所有的专著中,马林诺夫斯基都表达他的三个主要论点。第一,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面分割开来,而应把文化的不同方面放在它们的实际用途的背景下考察;第二,社会人类学者不应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重视他们的行为;第三,如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井已把这些行为放在一定的场合中考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野人”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因为“他们”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的机会。这三个要点成为后来影响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功能主义民族志的理论基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从民族志方法到中国社区论 -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宗教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換言之,民间宗教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5、宗族与现代性
丛书信息
喜欢读"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评《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王铭铭认同Evans-Pritchard对社会人类学研究旨趣的界定,即亲属、经济、宗教、政治与法律等。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略过政治与法律的部分,在第三至第五章分别通过介绍并批判Freedman的宗族论与Skinner的区系论,以及追溯民间宗教的论争,来展现中国社...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在所有的专著中,马林诺夫斯基都表达他的三个主要论点。第一,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面分割开来,而应把文化的不同方面放在它们的实际用途的背景下考察;第二,社会人类学者不应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重视他们的行为;第三,如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井已把这些行为放在一定的场合中考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野人”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因为“他们”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
2021-02-26 17:09:34
-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
2021-11-16 19:08:24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宗教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換言之,民间宗教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引自 5、宗族与现代性 回应 2021-11-16 19:08:24
-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
2021-11-16 19:08:24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宗教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換言之,民间宗教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引自 5、宗族与现代性 回应 2021-11-16 19:08:24 -
在所有的专著中,马林诺夫斯基都表达他的三个主要论点。第一,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面分割开来,而应把文化的不同方面放在它们的实际用途的背景下考察;第二,社会人类学者不应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重视他们的行为;第三,如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井已把这些行为放在一定的场合中考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野人”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因为“他们”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
2021-02-26 17:09:34
-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
2021-11-16 19:08:24
“人类学者所观察到的民间宗教、实际上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延生或再创造。为什么过去的文化会在当代社会中延存甚至被人们再创造出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应考虑到文化的再创造是对历史感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应考历史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我们应该考虑历史感与民间认同的密切联系有关这个问题,目前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改革以来中国许多区域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复兴的状况。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所谓旧的礼俗会得以再生?如果我们可以把民间宗教的复兴界定为传统的再发明或主观历史的出现的话,那么这种传统复兴现象的出现应与不同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有关。換言之,民间宗教的复兴,反映了民间把过去的文化改造为能够表述当前社会问题的交流模式的过程。” 引自 5、宗族与现代性 回应 2021-11-16 19:08:24 -
在所有的专著中,马林诺夫斯基都表达他的三个主要论点。第一,研究文化不能把文化的某些个别方面分割开来,而应把文化的不同方面放在它们的实际用途的背景下考察;第二,社会人类学者不应依赖被研究者的口头言论和规则来研究人,而应重视他们的行为;第三,如果人类学者已经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井已把这些行为放在一定的场合中考察的话,那么就会发现“野人”的头脑与西方人一样具有理性,因为“他们”也懂得如何操作和利用可能...
2021-02-26 17:09:34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京贝贝特学术馆 (QBY)
- 人类学入门书目 (Freia)
- 我的校园藏书 (休小谟)
- 民俗学(包括个案研究、理论分析、外国民俗) (南池子)
- 民間信仰、集體記憶與非遺 (鶴少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邈邈 2011-09-18 09:44:10
唉~~~
0 有用 流水的影子 2012-07-11 19:22:13
艰深的理论
0 有用 明月出天山 2010-01-23 21:30:28
介绍了汉学人类学。
0 有用 waiting 2010-10-18 22:05:54
当年考研时要看的,一晃都两年了
0 有用 小甜纳西❀ 2010-08-29 15:37:58
我还没到那功力
0 有用 却之 2022-06-18 13:53:52
中国人类学
0 有用 寻川 2022-06-16 23:10:07
您述而不作,我沙里淘金。
0 有用 水母世界 2022-05-13 11:20:11
普通,比较浅的综述加个人看法
0 有用 蒜蓉香蕉 2022-02-23 01:32:08
草草翻过
0 有用 大象之耳 2021-12-30 13:57:51
纪念我们的“人类学与中国社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