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第一部分临近结尾处,拉姆齐夫人——到第二部她就死了——的一段内心独白,可能更其重要……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吴尔夫:一篇评论》中说:“阅读了《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是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这代表了有关《到灯塔去》的一种看法;读过此书的读者,也许还有别的乃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作者简介 · · · · · ·
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等。
吴尔夫革新了英语语言,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丛书信息
喜欢读"到灯塔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到灯塔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到灯塔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4 条 )


意识的汪洋与现实的深潭

Who i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更多书评114篇
-
她的体内搏动着创造成功的狂喜,如同一股泉水的节奏,刚才尽情地展开,现在慢慢停止涌动。 原文:...while there throbbed through her, like a pulse in a spring which has expanded to its full width and now gently ceases to beat, the rapture of successful creation. “spring”马、王都译为“泉水”,瞿没译出。 其实这里是指“弹簧”:就像弹簧弹到极限,继而慢慢停摆。
2016-03-07 10:06 1人喜欢
-
如果你站在山巅俯瞰漫长岁月的流逝…… waste在本段出现两次the long wastes of ages, the waste of years,马、瞿、王不约而同都译为“(时间的)流逝”。 从上下文看,既然比喻为极地探险,waste可能就是指“荒原”,世世代代存在的荒原。
2016-03-05 11:02 1人喜欢
-
原文:Some one had blundered. 拉姆齐说的这句话反复出现,是接下来几章比较重要的一句。 马爱农:有人捅了娄子。 瞿世镜:什么人又闯祸啦。 王家湘:有人闯祸了。 其实,这句话和前两句(Stormed at with shot and shell,Boldly we rode and well)一样,仍然是拉姆齐在朗诵丁尼生的诗《轻骑兵队的冲锋》。这首诗描写1854克里米亚战争六百英国轻骑兵因接到错误命令去俄国阵地送死的惨状。三位译者应该都没有好好查阅原诗,...
2016-03-02 11:36 1人喜欢
原文:Some one had blundered.拉姆齐说的这句话反复出现,是接下来几章比较重要的一句。马爱农:有人捅了娄子。瞿世镜:什么人又闯祸啦。王家湘:有人闯祸了。其实,这句话和前两句(Stormed at with shot and shell,Boldly we rode and well)一样,仍然是拉姆齐在朗诵丁尼生的诗《轻骑兵队的冲锋》。这首诗描写1854克里米亚战争六百英国轻骑兵因接到错误命令去俄国阵地送死的惨状。三位译者应该都没有好好查阅原诗,误认为这是拉姆齐自己说的话,导致译文难以嵌入整诗(特别是瞿世镜这句)。另外,该诗的只言片语时而并未以明显引文的方式出现在以下几章,若不了解背景,整个译文都要捏把汗了。该诗中英文版如下(该句标有***)。轻骑兵队的冲锋 黄杲炘译 半里格,半里格, 往前冲杀半里格, 骑兵六百名 冲进死亡的谷地。 “向前冲,轻骑兵!” 他说,“向炮冲击!” 骑兵六百名 冲进死亡的谷地。 “向前冲,轻骑兵!” 可有人丧气?没有。 尽管士兵们知道 是错误命令。 *** 他们可不能抗命, 他们可无法弄清, 只能奉命去牺牲。 骑兵六百名 冲进死亡的谷地 炮打在他们右面, 炮打在他们左面, 炮打在他们前面, 排炮在轰鸣, 冒着炮火和霰弹, 他们善骑又勇敢。 骑兵六百名 冲进地狱的大门, 冲进死神的牙关。 出鞘马刀亮晃晃, 挥舞空中闪寒光, 劈下在炮手身上; 向一支大军冲击, 举世都震惊。 他们冲破了防线, 杀进炮台的硝烟; 哥萨克和俄国人 挡不住马刀猛劈, 乱掉了队形。 这时他们往回驰—— 不满六百名。 炮打在他们右面, 炮打在他们左面, 炮打在他们后面, 排炮在轰鸣; 在炮火和霰弹下, 战马和英雄倒下。 打得漂亮的他们 冲出死神的牙关; 他们中的生还者, 六百人中的生者 冲出地狱门。 时间能湮没英名? 哦他们这次狂冲! 举世都震惊。 致敬,向这次冲锋! 致敬,向这六百名 豪迈轻骑兵!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Alfred, Lord Tennyson1.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Half a league onward,All in the valley of Death Rode the six hundred."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Charge for the guns!" he said: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Rode the six hundred.2."Forward, the Light Brigade!"Was there a man dismay'd?Not tho' the soldier knew Someone had blunder'd:***Theirs not to make reply,Theirs not to reason why,Theirs but to do and die:Into the valley of Death Rode the six hundred.3.Cannon to right of them,Cannon to left of them,Cannon in front of them Volley'd and thunder'd;Storm'd at with shot and shell,Boldly they rode and well,Into the jaws of Death,Into the mouth of Hell Rode the six hundred.4.Flash'd all their sabres bare,Flash'd as they turn'd in air,Sabring the gunners there,Charging an army, while All the world wonder'd:Plunged in the battery-smokeRight thro' the line they broke;Cossack and RussianReel'd from the sabre stroke Shatter'd and sunder'd.Then they rode back, but not Not the six hundred.5.Cannon to right of them,Cannon to left of them,Cannon behind them Volley'd and thunder'd;Storm'd at with shot and shell,While horse and hero fell,They that had fought so wellCame thro' the jaws of DeathBack from the mouth of Hell,All that was left of them, Left of six hundred.6.When can their glory fade?O the wild charge they made! All the world wondered.Honor the charge they made,Honor the Light Brigade, Noble six hundred.Copied from Poems of Alfred Tennyson,J. E. Tilton and Company, Boston, 1870回应 2016-03-02 11:36 -
马爱农:怎么搞的?怎么搞的? 瞿世镜:“怎么啦?怎么回事?” 原文“How's that”:a term used in cricket, appealing to the umpire, for a wicket(板球球员询问裁判“算不算出局”) 板球规则我也不懂,只是觉得一定有问题查了一下。
2016-02-23 12:54 1人喜欢
-
对这些来说,甚至是幼年时代,感觉之轮的每一次轻轻转动都足以使眼前的一刻受到感染和震动,蒙上一层暗淡或辉煌的色泽。我真希望自己有读原文的能力。 第2页 我们要想最终达到那里,最关键的是需要有勇气,真理和承受力。灯塔是目的地。 第24页 她的单纯使她看清聪明人往往会弄错的事情,她用心专一,这使得她的思想如石头落水,如鸟儿栖树一般准确落在事实真相上,它们令人或欣喜,或宽慰,或稳定——也许这些都是假象。——..
2011-02-20 16:20
我真希望自己有读原文的能力。第2页对这些来说,甚至是幼年时代,感觉之轮的每一次轻轻转动都足以使眼前的一刻受到感染和震动,蒙上一层暗淡或辉煌的色泽。
灯塔是目的地。第24页我们要想最终达到那里,最关键的是需要有勇气,真理和承受力。
——拉姆齐夫人。第55页她的单纯使她看清聪明人往往会弄错的事情,她用心专一,这使得她的思想如石头落水,如鸟儿栖树一般准确落在事实真相上,它们令人或欣喜,或宽慰,或稳定——也许这些都是假象。
当生活暂时沉落的时候,人的感受真实浩瀚无垠。
第57页自由自在,和平安宁,最难得的是获得了一个完整的自我,憩息在一个平稳踏实的地方。
第100页拉姆齐夫人感到,人总是凭借一些零星事物——某些声音,某个景象——勉强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救出来。
第118页拉姆齐夫人只是感到,在经过这么多嘈杂纷扰之后,想静静呆一会儿理出一个特殊的东西,至关重要的东西;把它拆解下来,剥离出来,掸掉上面的情绪因素和琐碎成分,然后把它举到眼前,再放到内心的审判席上,那里有她为裁决这类问题而专门设立的法官在开秘密会议。
第123页在访遍每个角落,寻觅一份完美,一份纯真的激情,那境界远远超越旧有的喜悦和熟知的美德,与琐碎的家庭生活毫不相干,它孤傲,坚硬而明亮,像沙漠的一颗钻石,定然会给拥有他的人以慰藉。
第136页人去楼空,整幢房子一片荒凉,它像沙丘上的一只贝壳,活的生命离去了,只灌进一些干燥的沙粒。
莉莉还是没有结婚,她依然拿着画笔。第164页他强烈的自怜情绪,他对同情的索取都倾注和弥漫在她的脚边,形成一个水坑,而她是个可怜的罪人,只会把裙子往脚脖子上扫一腿,以免被水沾湿。
拉姆齐先生在丧妻后又回到当年海边的旧屋中,他的八个子女中有一儿一女也因故离世。第165页他拨开层层叠叠往事的树叶,窥视密林深处,只见光影幢幢,变幻无常,使所有物体都改变了形状,忽而阳光刺目,忽而阴影笼罩,他心慌意乱,想找到一个形象使他的感觉冷却,分散,使他在一个有形的实体上结束自己的感受。
当年那个敏感的无比依恋母亲的小儿子詹姆斯。第170页他记得,什么东西在他的头顶上停留,凝聚,经久不散,什么东西在空中弥漫,什么东西枯燥而尖刻,像一柄利剑,一把弯刀在那里沉落,摧残绿叶,蹂躏鲜花,使那个幸福美满的世界枯萎凋零。
第172页当你旅行归来或久病初愈,还没有步入习惯的轨迹,也会有这种如梦似幻的感觉,令人恐怖:总感到有什么东西隐隐浮现。
卡迈克尔先生。莉莉也觉得:她坐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感觉,好像这个早晨发生的一切都是第一次,而且可能是最后一次,她就像是一个旅客,隔着火车的车窗望到外面,尽管昏昏欲睡,却知道非看不可,因为今生今世不会第二次看见那座城镇,那辆骡车,或那个在田间劳作的妇人了。/原文结束> 第173页 <原文开始>她觉得自己了解那些诗的风格:节奏缓慢而洪亮。韵味丰美而醇厚。写的是沙漠和骆驼。是棕榈树和落日。诗的风格完全是客观的,还有些死亡的内容,却很少写到爱情。
第175页但是这也是认识别人的一种方式。她想:只了解轮廓而不理会细节,就像坐在自己的花园里看着黛紫色的山坡伸向远方。
第179页说到底,人对别人的看法多半都是很荒唐的。因为这些看法是为了迎合自己隐秘的私心。
它(灯塔)隐约在望,笔直地挺立,闪耀和黑白两种光亮,可以看见波浪砸在岩石上,撞成碎剥离一样的白色碎片。
回应 2011-02-20 16:20 -
[转]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到灯塔去》的两个中译本 施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研究者们更加重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其代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待评析译本,为翻译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同一篇文本,不同译者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这些不同的翻译处理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值得研究。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比了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到灯塔去》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女性译者马...
2016-02-16 10:27
[转] 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到灯塔去》的两个中译本施展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研究者们更加重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其代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待评析译本,为翻译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同一篇文本,不同译者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翻译处理方法,这些不同的翻译处理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值得研究。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比了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到灯塔去》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女性译者马爱农和男性译者瞿世镜的译本。本文重点考察了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忠实,以及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并给出了兼顾忠实和译者主体性的样例。 通过分析,本文发现对于赞美女性或者对男性略有微词的表达,马爱农的译本更加忠实于原文,而瞿世镜的译本则会忽视对女性的赞美或是将原文对男性的微词改为褒义;而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看,马爱农的译本更加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修改,已达到凸显女性美德的目的。--------------------------------------------------------------------------论文作者对瞿世镜表示不服。回应 2016-02-16 10:27
-
而更加使她感到激动的是,当她看到拉姆齐先生逼近过来又退了回去,看见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坐在窗内,看见白云在空中浮动,树枝在风中摇曳,她想到了生活是如何由彼此相邻而各自独立的小事组合而成,凝聚为一个完整、起伏的波涛,而人就随着这波涛翻腾起伏,在那儿,一下子冲刷到海滩上。
2018-12-29 07:54
论坛 · · · · · ·
求第一部19节里引文的出处 | 来自[已注销] | 2 回应 | 2010-08-11 |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封面 | 来自下落待查 | 3 回应 | 2010-01-25 |
到灯塔去 | 来自SAYK1985 | 1 回应 | 2009-11-28 |
意识流 | 来自茉莉微言 | 3 回应 | 2009-11-28 |
我该如何向伍尔芙表达我的爱意啊 | 来自littletom | 2 回应 | 2009-07-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2009-1-1 / 6131人读过 / 有售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版 1989-12-27 / 398人读过 / 有售
-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2011-1-1 / 1319人读过 / 有售
-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2013-4 / 447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前30名 (夜兮行兮)
- 史上最伟大的100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东方快车)
- 《时代》周刊评出一百本英语最佳长篇小说 (两开花)
- 20世纪100部最佳英语小说 (bookbug)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到灯塔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薛易 2009-03-12
实在不喜欢意识流
1 有用 正在缓冲…… 2017-07-31
最独特是叙事手法
0 有用 [已注销] 2012-01-04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关系 总之比达洛卫夫人好看多了 看意识流最好静下心来专心读,不然会觉得很痛苦 但是真的认认真真读了就会发现它的好了
3 有用 cicada 2016-03-31
亚里士多德按说话者、说话内容和听众的分野,把说服行为分成三个要素Ethos(喻德)、Logos(喻理)、Pathos(喻情)。说自己的好、说道理或者煽听众的情——单独说一个总是会惹人烦。小说里不同人物好像也是在这三个方向各有各的烦人。于是就很喜欢Lily Briscoe: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
1 有用 张春[阿卡纳] 2011-01-05
那么细致又反复的描写,还有那些老是欲说还休的小扣子,越看越焦虑。叨逼叨叨逼叨叨逼叨……
0 有用 Esnoidd 2019-02-12
第一本吴尔夫。震撼到无以言表。如此真切的意识流读起来太心惊肉跳了。视点在人物间、人物内外跳切,首尾是条分缕析的心理呈现,中段是阔大冷漠的沧海桑田。叩问的是生活与生命,她掌握着若隐若现、不多不少的自怜与悲悯。太多高尚、卑贱、伟大而渺小的情感了:像是独自站在漫天大雾中,远处有影影绰绰的灯光,耳边是时有时无的鸣笛声;深重的黑暗里传来刻入骨髓的叹息,这叹息里存放着一生的孤独,而这孤独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答... 第一本吴尔夫。震撼到无以言表。如此真切的意识流读起来太心惊肉跳了。视点在人物间、人物内外跳切,首尾是条分缕析的心理呈现,中段是阔大冷漠的沧海桑田。叩问的是生活与生命,她掌握着若隐若现、不多不少的自怜与悲悯。太多高尚、卑贱、伟大而渺小的情感了:像是独自站在漫天大雾中,远处有影影绰绰的灯光,耳边是时有时无的鸣笛声;深重的黑暗里传来刻入骨髓的叹息,这叹息里存放着一生的孤独,而这孤独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答案。【我们死去,在孤独中死去。】 (展开)
0 有用 Find_Me 2019-02-05
意识流小说很符合我的口味,这本书肯定会再读第二遍!很棒!
0 有用 幽栖栖 2019-01-20
语言的盛宴
0 有用 à volonté 2018-12-23
第二次尝试后成功读完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 也许十几年后再读会有更多感悟吧
0 有用 兔纸不吃鱼// 2018-11-27
想年纪大一点再读伍尔夫看看。最初是意识流,现在是女性主义。再老一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