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子善/文
确切地说,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译全本,而是中译简体字增删本。因此,应该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版本源流加以必要的说明。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英文本有三个版本。1961年,夏志清先生著《中国现代小说史(1917-1957)》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初版。此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式进入西方汉学界的视野,它提供了与中国大陆学界研究现代文学不同的理论框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与大陆主流话语不同的学术阐释。
十年以后,《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7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是一个增删版。正文部分新增再版序,删去作者之兄夏济安先生所作的“台湾文学”这一章,增添了结尾一章《1958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学》;同时还增补了两篇“附录”,一篇是《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另一篇是《评姜贵的〈旋风〉》。全书的副标题也删去了。
二十八年以后,《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99年改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推出第三版。这个新版本在书前增加了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教授的王德威先生所作长篇导读《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和一篇以姜贵、余光中、白先勇三人为代表的1949-1975年间台湾文学成就的论文为“附录”。王文对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下,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不多不少,《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译繁体字本也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于1979年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时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系执教的刘绍铭先生主持翻译工作,美国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十五位学有专长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参与其事。这个中译本是根据《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英文再版本翻译的,但有三处重要的变动,一是删去英文本初版和再版序,以夏志清先生新写的中译本序取而代之,他在序中详细交代了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原委,并进一步阐发了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二是刘绍铭先生写了《经典之作———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引言》,文中以对许地山的评价为例,把《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大陆五十年代出版的三部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即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和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作了简要而有趣的比较;三是把英文再版本的结尾一章《1958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学》改为“附录一”,把英文再版本的“附录一”《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改为“附录二”,把英文再版本的“附录二”《评姜贵的〈旋风〉》加上作者用中文发表的《 姜贵的〈重阳〉———兼论中国近代小说之传统》合并成一文,改题《姜贵的两部小说》,列为“附录三”。
第二个中译繁体字本是1991年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除了把香港友联版的横排改为竖排,以及装帧相应地更换之外,内容与第一个版本并无二致。
第三个中译繁体字本于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也以香港友联出版社版为底本,补入了王德威先生为《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第三版所写的导言《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由作者亲自译成中文。刘绍铭先生也新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再版序言》,强调此书的一版再版,不是因其“史料丰富”,而是因为作者的“史见”。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学术地位历久不衰。它长期被美国和台湾、香港地区许多大学列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备的参考书,也是一个明证。同时,它也不断受到质疑。就在此书英文初版本问世的第二年,已故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先生就撰写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予以批评,夏志清先生以《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作为回应。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英文本和中译繁体字本相继少量地进入国内,受到许多希望打破僵化研究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视,钱锺书先生在读了此书后也写下了“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关鬼簿、户口册之伦,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的赞语。不料到了1983年,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文艺情况》、《文艺报》、《鲁迅研究动态》等内部或公开的刊物先后发表署名文章大批《中国现代小说史》,但这些批评并不是在学理层面上进行的,并不像普实克和夏志清之间的论争基本上是平等的对话,是大都纠缠于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所谓由立场导致的“偏见”。其实,如果说《中国现代小说史》存在“ 偏见”(任何一部有创见的学术著作都是“片面的深刻”),大陆当时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出版的一系列现代文学史著作不是存在更大的“偏见”吗?哪一种“偏见”更为高明,更诉诸于作者内心的文学感受,更接近于文学史的历史真实呢?近年有一位当年批评文章的作者撰写回忆录披露,他文章的原稿中对《中国现代小说史》有所肯定,“肯定它向海外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功绩,肯定书中一些章节精采的艺术分析”等等,在发表时被“全部删掉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得知后曾为“这种做法的短视而扼腕”。②这样的批评的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每一步进展,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论证,包括“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包括对沈从文、张爱玲、钱锺书等现代作家的重新评论,直到最近“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合法性”的提出,无不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影响和激发。不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批评视野和“史见”“史识”,而且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中国现代小说史》公开的批评和潜在的接受,也是很值得关注的,不是已经有论者以此为题撰写学位论文进行梳理和探讨了吗?然而,《中国现代小说史》简体字中译本却迟迟无法与大陆普通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见面。1998年初,就有论者撰文呼吁公开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书中不乏真知灼见,而且注意到不少曾被国内文学史‘遗忘’了的作家作品,很是启发了一些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但是此书“面世多载,至今也未能在国内公开出版,真是令人遗憾”。作者很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有具慧眼的出版社能将《中国现代小说史》“引进国内出版,则于现代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幸甚。”类似的呼声在互联网上也时有所闻。
不过,该文作者的希望未能马上实现。直到七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现代小说史》才得以出版大陆版简体字本。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只能是增删本,而非全本。增删本以1979年香港友联版中译繁体字本为底本增删。先说删。删去繁体字本的两篇“附录”,即“附录一”《一九五八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学》和“附录三”《姜贵的两部小说》。正文第十三章《抗战时期及胜利以后的中国文学》、第十五章《张爱玲》和第十八章《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则是节选。其它章节的个别字句也有删节。书中若干较为敏感的提法在不损害作者原意的前提下也作了改动。再说增,增补的内容较多。考虑到夏志清先生与普实克先生围绕《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争的重要性,再加普实克先生的批评长文早在八十年代就已与大陆读者见面,所以简体字本新译夏志清先生《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作为“附录一”;原有的“附录二”《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不变;“附录三”改由四篇新增的论文,即《小论陈衡哲》、《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英译〈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导言》和《中文小说与华人的英文小说》组成,目的是为了展示《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之后数十年间,夏志清先生对中国现代小说所作的新的深入的思考。他一直对《中国现代小说史》未及详细探讨萧红、端木蕻良等“东北作家群”的文学成就深以为憾。早在1974年,夏志清先生就指出,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都是了不起的作品”,《生死场》把中国古态农村刻划之深刻,实在胜过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是十分大胆的看法,可惜他未能进一步发挥。除此之外,理所当然的,王德威先生的《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略有删节)和刘绍铭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再版序言》也补入简体字增删本中,置于卷前。因此,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译版本,尽管正文不得不有所删节(这样的删节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争议),令人遗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简体字增删本尽可能保留了原著的精华,也许更为完整和更为实质地传达了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还应提到的是,友联版繁体字本的“索引”当时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多位学生在黄维樑先生指导下编译的。简体字本因正文删节和版式改变,也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书中译名凡有大陆统一译法的尽可能作了统一。个别明显的史实错讹也作了改正。
起意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简体字增删本是在1996、1997年间,我与夏志清先生通信不久就萌生了这个想法,自始至终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1998年8月他特意为增删本写了序。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也得到了黄育海先生的鼎力帮助,这位曾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出版作出可贵贡献的热心朋友在读了简体字增删本书稿之后,毅然落实此书在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后因他工作变动而暂时中辍,但无论是他还是我,都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出版社。几经周折,现在经育海兄的精心安排,终于由以出版学术著作闻名海内外学界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这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让广大读者长期的期待成真,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
最后,谨向夏志清先生,向刘绍铭先生、王德威先生和所有译者,向翻译《 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的吴志峰君和修改“索引”的郑绩小姐,向黄育海先生、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和复旦大学出版社致以衷心的感谢。
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简体字增删本如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责任自然在我,欢迎读者批评指教。
大陆版新序
中译本序
经典之作——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引言
《中国现代小说史》再版序言
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
第一编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革命
第二章 鲁迅
第三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许地山
第四章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
第二编 成长的十年(1928-1937)
第五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独立作家
第六章 茅盾
第七章 老舍
第八章 沈从文
第九章 张天翼
第十章 巴金
第十一章 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
第十二章 吴组缃
第三编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1937-1957)
第十三章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的中国文学
第十四章 资深作家: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第十五章 张爱玲
第十六章 钱锤书
第十七章 师陀
第十八章 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
第十九章 结论
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
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
小论陈衡哲
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
英译《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导言
中文小说与华人的英文小说
参考书目
中文索引
外文索引
编后记
删节
|
http://www.eshuba.com/soft/10646.htm
此系香港中文大学版
Mark.
mark
m
爪
感谢楼上
M
1L下不了啊
需要完整电子版请豆邮
需要需要
添加QQ1740771948 free
还有吗
马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