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产的革命 短评

热门 最新
  • 29 月眠 2011-06-01 17:39:14

    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颇受此书影响

  • 20 #Nani?monai 2014-03-12 17:03:55

    风格不是我喜欢的……能清楚看到奇生《党员党权党争》受他影响。看到福建那部分真心不想读了,但是豆友们评价让我继续了,最后一章并不是非常好(p.s. 为什么一批人只要读民国史研究就觉得是在影射现实……还要批判学历史的人影射做的不好真是哼唧),相比《毁灭的种子》还有点差距。总之,本书关注了一些当时大陆学者没有关注的民国史问题和角度,在学术史上的作用很大,但是关于其学术水平,大概很多都要被推翻了。期待《毁灭的种子》

  • 11 哀骀它 2013-03-06 17:04:21

    P26,在资本匮乏的国家,贪污可能推动资本形成,这又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P280,南京政府在1932年首次试图通过(说)服债券持有者接受一种6%的不变利率来控制借款的代价、同时延长偿付周期,这个在债务方面的措施一年为政府节省了约一亿元,并且也是为什么政府在1932至1933年间借债相对较少的原因。P374,刘建群(注:蓝衣社)强调:“许多(宗派)斗争并不是基于政策分歧的结果,而是为了饭碗的一种斗争。”——翻译的真别扭,不过就此观点,至少陈公博在《苦笑录》中已经提出了。

  • 9 历史理性 2009-05-05 00:20:06

    似乎对国府有些偏见,但还是切中要害的

  • 9 shumi2 2010-10-11 16:52:22

    真有黄金十年吗?

  • 9 正一牛蛙真君 2010-10-31 10:37:17

    说到底还是,当常校长失去了杜鲁门的援助,毛子得了几百亿上千亿的援助,终于干翻了汉斯。 你杜鲁门公报私仇,以区区十几亿的美刀就想自由化已经被部分赤化的中国,是不是发梦啊。。。。。。 拿100亿刀过来,伴随着军事胜利,什么土改,宪政都不是问题,搞到头朝战,越战几千亿刀也没了,无语了,所谓小心眼土鳖然也。。。。。。。。

  • 3 危如累卵塔卜卡 2017-11-24 20:02:30

    这本书详细论述了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前十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对于当时的中国历史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对于南京国府前十年政治治理失败的原因分析与《毁灭的种子》是相互承接的。 最高领袖在原既有的党政体制内外另起炉灶成立新的组织更换新血,当时舆论和政界对于政治制度模式的争论,以及对于农村合作社的看法(易劳逸认为合作社实际沦为农村乡绅的工具),政府部门的官僚化、宗派化与腐败化,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这些剧情、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而言实际并不陌生。 最后一章则是着重论述了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看法,实际上易劳逸不认同根据阶级分析法得出“国民党政权是地主与资产阶级的工具”这一结论,他转而是寻求从传统政治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进而指出国民党的官僚机构是建立于身份取向和父权制的社会基础之上,并对此加以挞伐

  • 4 王子毅 2020-03-25 14:50:01

    国民党革命流产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治制度的软弱,即不存在有效的监督、控制及惩戒手段,将命令和责任加之于这些制度内的成员上;二是中国社会主要特征不利于有效的政府管理的发展,即社会关系中的权威——依附形式、个人对权威过多的服从、人际关系的注重、对抽象原则所负义务的相对缺乏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三是国民党自身丧失革命动力,即清党清除了党内进步成员,导致切断了与群众运动的联系,而吸收北洋旧官僚,也导致传统官僚习气注入国民党内。

  • 1 魔角之声 2010-11-22 16:36:04

    末章中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论述是亮点

  • 2 JASS猫先生 2014-03-26 11:46:26

    深刻剖析了国民党的问题

  • 0 似云 2017-12-15 19:45:20

    很清楚地剖析了以蒋为首的国民党的各种问题

  • 2 勤劳de小懒熊 2017-09-22 11:11:52

    “攘外必先安内”除对我党,原来还有层意思是对各路军阀意思,老蒋的也是党内战汪精卫孙科,外战福建蔡廷锴,西南白崇禧,李宗仁。 。ps:写的有点干,没有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好读

  • 1 滈池 2013-12-14 15:06:17

    作者說,一切皆是餘孽。當時所有的政治勢力都是從小土匪和洋氣學術小組的結合體匆忙轉換過來的,於是外強中乾。我想知道封面是怎麼回事。

  • 0 泫凌子 2013-03-27 05:23:23

    除了最后一章都挺好,但是作者居然最喜欢自个儿在最后一章的那堆地图炮式的扯淡= =

  • 0 茶城武夷农家菜 2013-03-31 19:45:43

    引用的史料和当时人的话是直接翻译,没有复核原文吧。易劳逸其实已经隐伏着柯博文那本书的观点。

  • 0 黄朿 2016-02-24 17:17:00

    不能给脚注、参考文献全删的译本好评

  • 0 loon 2012-08-03 13:15:06

    关于蓝衣社

  • 0 20008005-dwc 2008-11-14 19:33:20

    易老师的作品 现场感不是很好 似乎 缺少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体验 嗯嗯 美国的汉学家 费先生之外无他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