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照。
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周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职业化管理,由此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试,以求胜出。恰如短跑竞赛,在预设的鸣枪“砰”之后,跑道上的选手风驰电掣,但最终谁能折桂,有很多变数就在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
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路径来阐释现代管理学,推陈出新地揭示了有关制度、系统的演变原理,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古为今用的可贵参照。
许先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国很难得地记录了两千多年来的管理历程。从商周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努力完善政府的职业化管理,由此成就了变化无穷的中国管理系统。经济体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公司,小到个体,无一不在变化中自我调试,以求胜出。恰如短跑竞赛,在预设的鸣枪“砰”之后,跑道上的选手风驰电掣,但最终谁能折桂,有很多变数就在其中。
中国几千年来,文官组织的成效得失,颇可从历史记录中勾勒其轮廓。为此,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讨论,可谓是史学专业对管理学专业的他山之石,或可为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提供另一观察的角度。
——国际著名历史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许倬云
我的思考使我相信,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一定有许多可供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只从国外引进管理知识,我们必须发掘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不仅要洋为中用,而且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我相信,读者从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史学大家提炼的管理智慧。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将不仅激励更多的历史学者投身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且会使更多的企业界人士对历史发生兴趣。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责编推荐
比艰深史学研究更浅显,
比管理理论更生动,
史学与管理学互动,
生动而到位的阐释,
相信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为各位读者提炼的管理智慧将使您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 · · · · ·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国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斯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作品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一本书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人,就是畅销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套书卖了十几二十年,但一直没能大热大火,是不是没有再版的价值了? “许倬云看历史”就是让人有这样疑问的一套书。 有人这样说道:“许倬云是历史大家,他的东西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思路独特,可看性很强,这套书的内容,我们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但是这本书已经卖了二十年...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
2012-05-22 14:54:30 4人喜欢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觉眼界大开且收获良多,现择其一点略抒己见。 诚如许院士所言,“假如我们说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这是梦想。任何制度都是会变的东西,任何治理的方法也是会变的。”纵观中国历代的管理结构模式,观其大略则可归结为前后衔接而又各具特点,随着时世变化,管理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各管理结构在其优点可以发挥优势作用时则可以促使国富民强,而其缺点逐渐暴露且又未能有效控制时则导致管理走向衰落,而衰落又会孕育着新的制度的诞生。这一点在汉、唐、宋三代大一统的管理结构模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汉代的管理继承了秦代郡县制,每一层不能越级和中央直接联系,下级整体性的接受命令或者报告信息,信息要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身上,每一级的神经中枢再与中央的神经中枢联系。下级其实是个独立“王国”,而下级与中央之间形成了两层子母套,这样的体制下其实很难保证中央的政令得以落实,又无形中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两套隔绝体系,中间没有交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许多地方官员视州刺史为“主公”而无视汉室即是明证。唐代借鉴前朝,要求地方官员既要向地方首长报告,同时要向中央政府的相应部门报告。这种双重报告体制在贤臣明相的管理下曾一度高效,但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平叛以后各地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中央政府被迫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和经济管理自主权,这为后来灭唐的藩镇割据直接提供了基础。宋代更加强调中央集权,采用垂直管理模式,中央各部门直接对应地方各部门,这种中央直辖全国资源很方便、迅速。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告诉后人宋代国都汴梁那时经济文化的繁荣。陈寅恪老先生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集所有资源为中央所用,且各管理支线上没有横向联系,地方一旦有事,要调配资源和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是非常麻烦和低效的。这一点在军事上十分明显,宋代虽拥有大量禁军但边境各地根本无力自行组织抵御外侵,这使得北方民族的铁骑常常可以长驱直入。赵匡胤苦心削弱地方军权之时可曾能想到“崖山之后,已无中华”的结局呢? 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治国并无二致。现在通用的企业的管理结构无外乎在汉、唐、宋三代模式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选择其一或者混合使用。如果将一个企业组织的总部或者母公司比作中央,而将二级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等)比作地方,如中央资源不足而又要扩大规模求发展的,则倾向选择汉代的子母公司模式,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对独立,鼓励子公司利用自身资源自主发展以求得中央与地方的双赢。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地方的尾大不掉,也不利于中央在更高的层面上综合利用全部资源,这样的企业往往声势浩大但内部涣散。因此,很多企业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会逐步向类似唐代的双重(矩阵)组织模式靠拢。中央在核心专业方面加强信息收集和控制,同时鼓励地方间的统合协力。这种模式因为信息和管理的双通道,必然导致企业内部报告关系的复杂和管理本身的重叠和繁琐,因此往往饱受诟病。但很多跨国大企业为了实现在中央层面统合资源现在都采用此类模式而也因此而备受煎熬,地方系统与中央专业管理系统渐行渐远,经过较量博弈之后最终不能长久共存。中央专业管理如果得以贯彻,则就形成宋代的垂直管理结构,各专业都直接由总部管控到底,企业可以通过统一调配资源和一致的行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此时的地方只是贯彻执行中央的一个简单部件了。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清晰显现这样的一个规律,随着专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会越倾向垂直管理,来充分享受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整体效果。垂直管理模式俨然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大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这个模式会使得地方严重依靠中央和内部系统的良好运转。当一个个羸弱的地方无法自己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中央也已经不堪重负的时候,这个企业则变得非常脆弱。 其实,联系我们公司的在建项目情况,也可以对不同管理结构的应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公司现在依照资源配置情况和项目特点区分了直管项目和委托项目。公司总部对于委托项目的管理一般比较松散,更强调的是调动项目自身的积极性去实施业务。委托项目是我们公司发展策略的一部分,也的确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的管理模式却把总部的专业管理部门放置于承担风险而又不能管理控制的尴尬地位。随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现在公司逐步要求委托项目也要向总部报告和提供信息就是逐步在向双重(矩阵)模式过渡,这个过程虽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些重叠和不便,但长远上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现在也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垂直管理模式,这样的实践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对未来的启示和经验。企业管理是实践中的艺术,这个领域里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获得真知。这可能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些富有远见而又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的原因吧。 历史浩如烟海,而管理又无所不包,非大家不足以驾驭全局,唯有如许先生之功力深厚者方可将千年风云变幻浓缩精编于一册之中。读此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企业的管理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我坚信,我们的企业管理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可以实现更有效的企业管理。而后来人也可能会在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践中找到他们所要寻求的答案。
回应 2012-05-22 14:54:30 -
古代的四种管理模式:汉代的子母叠合就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监督者机制包括御史,功曹和督邮,另外官员不是本地的,在本地辅以掾吏,做得好的掾吏郡守可以推荐到中央的郎署,但是层级不宜超过三级。宋代是垂直控制,中央直控地方条线官员,最大的缺点是横向之间没有沟通,办事回路很多,效率低下。唐代是前两种的复合,相当于矩阵管理,官员有民间和军事双重身份,但是最后都被军事身份吞噬了。金元清由于是征服王朝,他们...
2011-11-19 16:05:11
-
快活林 (哑巴是中年的美德)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2011-08-10 02:56:44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责执行,分工必须明确。公司内部层级不能过分复杂;必须保持持续不停的产品研发;不能追求杀鸡取卵的暴利;对广告投入不能超过对产品的投入,广告永远不能代替产品。这种模式也是符合市场民主的。
回应 2011-08-10 02:56:44
-
快活林 (哑巴是中年的美德)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2011-08-10 02:56:44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责执行,分工必须明确。公司内部层级不能过分复杂;必须保持持续不停的产品研发;不能追求杀鸡取卵的暴利;对广告投入不能超过对产品的投入,广告永远不能代替产品。这种模式也是符合市场民主的。
回应 2011-08-10 02:56:44 -
古代的四种管理模式:汉代的子母叠合就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监督者机制包括御史,功曹和督邮,另外官员不是本地的,在本地辅以掾吏,做得好的掾吏郡守可以推荐到中央的郎署,但是层级不宜超过三级。宋代是垂直控制,中央直控地方条线官员,最大的缺点是横向之间没有沟通,办事回路很多,效率低下。唐代是前两种的复合,相当于矩阵管理,官员有民间和军事双重身份,但是最后都被军事身份吞噬了。金元清由于是征服王朝,他们...
2011-11-19 16:05:11
-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
2012-05-22 14:54:30 4人喜欢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觉眼界大开且收获良多,现择其一点略抒己见。 诚如许院士所言,“假如我们说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这是梦想。任何制度都是会变的东西,任何治理的方法也是会变的。”纵观中国历代的管理结构模式,观其大略则可归结为前后衔接而又各具特点,随着时世变化,管理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各管理结构在其优点可以发挥优势作用时则可以促使国富民强,而其缺点逐渐暴露且又未能有效控制时则导致管理走向衰落,而衰落又会孕育着新的制度的诞生。这一点在汉、唐、宋三代大一统的管理结构模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汉代的管理继承了秦代郡县制,每一层不能越级和中央直接联系,下级整体性的接受命令或者报告信息,信息要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身上,每一级的神经中枢再与中央的神经中枢联系。下级其实是个独立“王国”,而下级与中央之间形成了两层子母套,这样的体制下其实很难保证中央的政令得以落实,又无形中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两套隔绝体系,中间没有交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许多地方官员视州刺史为“主公”而无视汉室即是明证。唐代借鉴前朝,要求地方官员既要向地方首长报告,同时要向中央政府的相应部门报告。这种双重报告体制在贤臣明相的管理下曾一度高效,但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平叛以后各地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中央政府被迫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和经济管理自主权,这为后来灭唐的藩镇割据直接提供了基础。宋代更加强调中央集权,采用垂直管理模式,中央各部门直接对应地方各部门,这种中央直辖全国资源很方便、迅速。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告诉后人宋代国都汴梁那时经济文化的繁荣。陈寅恪老先生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集所有资源为中央所用,且各管理支线上没有横向联系,地方一旦有事,要调配资源和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是非常麻烦和低效的。这一点在军事上十分明显,宋代虽拥有大量禁军但边境各地根本无力自行组织抵御外侵,这使得北方民族的铁骑常常可以长驱直入。赵匡胤苦心削弱地方军权之时可曾能想到“崖山之后,已无中华”的结局呢? 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治国并无二致。现在通用的企业的管理结构无外乎在汉、唐、宋三代模式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选择其一或者混合使用。如果将一个企业组织的总部或者母公司比作中央,而将二级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等)比作地方,如中央资源不足而又要扩大规模求发展的,则倾向选择汉代的子母公司模式,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对独立,鼓励子公司利用自身资源自主发展以求得中央与地方的双赢。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地方的尾大不掉,也不利于中央在更高的层面上综合利用全部资源,这样的企业往往声势浩大但内部涣散。因此,很多企业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会逐步向类似唐代的双重(矩阵)组织模式靠拢。中央在核心专业方面加强信息收集和控制,同时鼓励地方间的统合协力。这种模式因为信息和管理的双通道,必然导致企业内部报告关系的复杂和管理本身的重叠和繁琐,因此往往饱受诟病。但很多跨国大企业为了实现在中央层面统合资源现在都采用此类模式而也因此而备受煎熬,地方系统与中央专业管理系统渐行渐远,经过较量博弈之后最终不能长久共存。中央专业管理如果得以贯彻,则就形成宋代的垂直管理结构,各专业都直接由总部管控到底,企业可以通过统一调配资源和一致的行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此时的地方只是贯彻执行中央的一个简单部件了。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清晰显现这样的一个规律,随着专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会越倾向垂直管理,来充分享受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整体效果。垂直管理模式俨然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大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这个模式会使得地方严重依靠中央和内部系统的良好运转。当一个个羸弱的地方无法自己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中央也已经不堪重负的时候,这个企业则变得非常脆弱。 其实,联系我们公司的在建项目情况,也可以对不同管理结构的应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公司现在依照资源配置情况和项目特点区分了直管项目和委托项目。公司总部对于委托项目的管理一般比较松散,更强调的是调动项目自身的积极性去实施业务。委托项目是我们公司发展策略的一部分,也的确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的管理模式却把总部的专业管理部门放置于承担风险而又不能管理控制的尴尬地位。随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现在公司逐步要求委托项目也要向总部报告和提供信息就是逐步在向双重(矩阵)模式过渡,这个过程虽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些重叠和不便,但长远上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现在也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垂直管理模式,这样的实践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对未来的启示和经验。企业管理是实践中的艺术,这个领域里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获得真知。这可能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些富有远见而又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的原因吧。 历史浩如烟海,而管理又无所不包,非大家不足以驾驭全局,唯有如许先生之功力深厚者方可将千年风云变幻浓缩精编于一册之中。读此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企业的管理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我坚信,我们的企业管理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可以实现更有效的企业管理。而后来人也可能会在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践中找到他们所要寻求的答案。
回应 2012-05-22 14:54:30
-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
2012-05-22 14:54:30 4人喜欢
许倬云先生站在历史的视角谈企业管理,让这个看似严谨平实的话题多了些思辨的智慧和洒脱的情趣。他以见微知著且洞若观火的评论大家风范将中国贯穿三千年的管理精髓与现代企业的组织运营紧密联系起来,让人在感慨朝代兴亡更替之时,深入探寻组织管理的理性选择,也让人在思考组织管理的同时,不禁嗟叹历史的宿命。此书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不失启迪。书中关于企业管理的三大要素,思想意识,体系制度和人本身都有所涉及,令我顿觉眼界大开且收获良多,现择其一点略抒己见。 诚如许院士所言,“假如我们说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这是梦想。任何制度都是会变的东西,任何治理的方法也是会变的。”纵观中国历代的管理结构模式,观其大略则可归结为前后衔接而又各具特点,随着时世变化,管理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各管理结构在其优点可以发挥优势作用时则可以促使国富民强,而其缺点逐渐暴露且又未能有效控制时则导致管理走向衰落,而衰落又会孕育着新的制度的诞生。这一点在汉、唐、宋三代大一统的管理结构模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汉代的管理继承了秦代郡县制,每一层不能越级和中央直接联系,下级整体性的接受命令或者报告信息,信息要集中在每一级的领导身上,每一级的神经中枢再与中央的神经中枢联系。下级其实是个独立“王国”,而下级与中央之间形成了两层子母套,这样的体制下其实很难保证中央的政令得以落实,又无形中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的两套隔绝体系,中间没有交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许多地方官员视州刺史为“主公”而无视汉室即是明证。唐代借鉴前朝,要求地方官员既要向地方首长报告,同时要向中央政府的相应部门报告。这种双重报告体制在贤臣明相的管理下曾一度高效,但安史之乱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平叛以后各地藩镇势力的崛起,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中央政府被迫赋予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和经济管理自主权,这为后来灭唐的藩镇割据直接提供了基础。宋代更加强调中央集权,采用垂直管理模式,中央各部门直接对应地方各部门,这种中央直辖全国资源很方便、迅速。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告诉后人宋代国都汴梁那时经济文化的繁荣。陈寅恪老先生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集所有资源为中央所用,且各管理支线上没有横向联系,地方一旦有事,要调配资源和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是非常麻烦和低效的。这一点在军事上十分明显,宋代虽拥有大量禁军但边境各地根本无力自行组织抵御外侵,这使得北方民族的铁骑常常可以长驱直入。赵匡胤苦心削弱地方军权之时可曾能想到“崖山之后,已无中华”的结局呢? 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治国并无二致。现在通用的企业的管理结构无外乎在汉、唐、宋三代模式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条件选择其一或者混合使用。如果将一个企业组织的总部或者母公司比作中央,而将二级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等)比作地方,如中央资源不足而又要扩大规模求发展的,则倾向选择汉代的子母公司模式,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对独立,鼓励子公司利用自身资源自主发展以求得中央与地方的双赢。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地方的尾大不掉,也不利于中央在更高的层面上综合利用全部资源,这样的企业往往声势浩大但内部涣散。因此,很多企业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会逐步向类似唐代的双重(矩阵)组织模式靠拢。中央在核心专业方面加强信息收集和控制,同时鼓励地方间的统合协力。这种模式因为信息和管理的双通道,必然导致企业内部报告关系的复杂和管理本身的重叠和繁琐,因此往往饱受诟病。但很多跨国大企业为了实现在中央层面统合资源现在都采用此类模式而也因此而备受煎熬,地方系统与中央专业管理系统渐行渐远,经过较量博弈之后最终不能长久共存。中央专业管理如果得以贯彻,则就形成宋代的垂直管理结构,各专业都直接由总部管控到底,企业可以通过统一调配资源和一致的行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此时的地方只是贯彻执行中央的一个简单部件了。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清晰显现这样的一个规律,随着专业化程度,系统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会越倾向垂直管理,来充分享受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整体效果。垂直管理模式俨然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大企业追求的目标,但这个模式会使得地方严重依靠中央和内部系统的良好运转。当一个个羸弱的地方无法自己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中央也已经不堪重负的时候,这个企业则变得非常脆弱。 其实,联系我们公司的在建项目情况,也可以对不同管理结构的应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公司现在依照资源配置情况和项目特点区分了直管项目和委托项目。公司总部对于委托项目的管理一般比较松散,更强调的是调动项目自身的积极性去实施业务。委托项目是我们公司发展策略的一部分,也的确为公司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的管理模式却把总部的专业管理部门放置于承担风险而又不能管理控制的尴尬地位。随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进,现在公司逐步要求委托项目也要向总部报告和提供信息就是逐步在向双重(矩阵)模式过渡,这个过程虽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一些重叠和不便,但长远上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现在也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垂直管理模式,这样的实践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对未来的启示和经验。企业管理是实践中的艺术,这个领域里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来获得真知。这可能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那些富有远见而又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的原因吧。 历史浩如烟海,而管理又无所不包,非大家不足以驾驭全局,唯有如许先生之功力深厚者方可将千年风云变幻浓缩精编于一册之中。读此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企业的管理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地丰富。我坚信,我们的企业管理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可以实现更有效的企业管理。而后来人也可能会在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践中找到他们所要寻求的答案。
回应 2012-05-22 14:54:30 -
古代的四种管理模式:汉代的子母叠合就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监督者机制包括御史,功曹和督邮,另外官员不是本地的,在本地辅以掾吏,做得好的掾吏郡守可以推荐到中央的郎署,但是层级不宜超过三级。宋代是垂直控制,中央直控地方条线官员,最大的缺点是横向之间没有沟通,办事回路很多,效率低下。唐代是前两种的复合,相当于矩阵管理,官员有民间和军事双重身份,但是最后都被军事身份吞噬了。金元清由于是征服王朝,他们...
2011-11-19 16:05:11
-
快活林 (哑巴是中年的美德)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2011-08-10 02:56:44
正如许倬云所说,没有完美的公司管理制度,只有依靠市场民主才能保持公司获利。美国的市场民主体现在股份制上,公司股东可以随时抛出股票,不好的公司随时会垮台,市场不会让某家公司永远独大。市场民主就体现在股票上,跟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密切相关。 既然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许倬云转而关注“稳定的持续经营”。关于稳定的持续经营,他概括了如下几点:企业业务必须专业化,不能过分追求高大全;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CEO负责执行,分工必须明确。公司内部层级不能过分复杂;必须保持持续不停的产品研发;不能追求杀鸡取卵的暴利;对广告投入不能超过对产品的投入,广告永远不能代替产品。这种模式也是符合市场民主的。
回应 2011-08-10 02:56:4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星出版社 (2017)8.0分 76人读过
-
每满100-50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05)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3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 (SamSome)
- 大三大四阅读部分 (倪叔)
- 北京贝贝特人文馆 (QBY)
- 经营管理类书籍 (navashiva)
- 《弱水三千》之的心水書目 (麦田夜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从历史看管理(第二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大甜甜~~ 2009-07-18 01:09:10
那几个比方打得不错
0 有用 不足方丈 2007-01-07 22:04:51
史学大家的著作,实在有点砸招牌
0 有用 シ__水_色_。ゾ 2009-11-19 10:36:02
本书的偶尔精华主要体现在问答篇……
0 有用 catrina-箱推し 2007-03-17 12:32:42
官职、制度,是史者必须了解的东西。
0 有用 涅槃 2009-04-09 01:31:2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 有用 Biuj 2022-08-01 10:21:36
感觉写得很好,有故事有分析,但是读完回忆一下却没有特别的记忆点,可能是缺了note。
0 有用 三春 2022-01-08 11:37:28
信手拈来
0 有用 十里红妆 2021-11-27 11:00:03
很不错的角度,很系统很有逻辑,看完了的。
0 有用 Karl 2021-07-13 21:11:48
解释的解释,历史要不断的去发掘,从个人角度来看是悲观的,对整个民族和人类并不是绝望的
0 有用 💦 2021-07-01 14:15:00
两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入门读物。纵观可见胸襟与眼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