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Malcolm Cowley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
原作名: Exile's Return: 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 1920s
译者: 张承谟
出版年: 1986-10
页数: 310
定价: 1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
ISBN: 9787810461245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
原作名: Exile's Return: 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 1920s
译者: 张承谟
出版年: 1986-10
页数: 310
定价: 1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
ISBN: 9787810461245
流放者的归来的创作者
· · · · · ·
-
马尔科姆·考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尔科姆·考利,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迷惘的一代”重要一员,曾获得诸多奖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主要的美国评论家之一。其作品《流放者归来》是一部文学历史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里,你可以看到发生在过去五十年中的一次知识史上和社会史上的大转变的痕迹。
丛书信息
· · · · · ·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处女地》《一八九O年代的美国》《伊甸园之门》《华盛顿·欧文的世界》《美国文学的周期》
等
。
喜欢读"流放者的归来"的人也喜欢 · · · · · ·
流放者的归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浮华盛世中的迷惘青年们,选择买一张船票自我流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叶克飞 首发于公众号“欧洲价值” “我相信,这就是战争对我们最终的影响。这是在如‘迷惘的一代’这种做作的词汇背后的真实感情。大中小学使我们在精神上断了根,如今我们又在物质上断了根。成百上千的我们,成千上万的我们,脱离了我们自己的土壤,就像被一台挖土机... (展开)
《流放者归来》:一代人的奇遇与历险
作者:卢一欣 《流放者归来》(Exile’s Return)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漫长登场,其中提到我们所熟知的二十世纪初叶最伟大的美国文学代表的名字——约翰•多斯•帕索斯、海明威、E.E.肯明斯、哈特•克莱恩们——和他们鼓鼓囊囊的热情与刺激的困乏。 在最微观的层面上...
(展开)

流放者尚未归来,我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马尔科姆·考利的《流放者归来》初版于1934年。 1934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呢?美国经历了股市大崩盘、经济萧条,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社会刚刚有所起色。 很多作品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关键节点积极主动地参与了社会思潮的形成。 《流放者归来》完成了对整整一代人思...
(展开)

马尔科姆·考利:美国文学史的亲历、书写与旁观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于爱书人而言,一次性批量收入某个心仪作家或主题的系列作品,无疑是最幸运的书事之一。更何况这批书籍被大洋彼岸的藏家颇为精细地保存了数十年之久,且本本都有原作者亲笔签名或题词。因此,当我从漂洋过海而来的书箱中逐册拆开这些珍贵的签赠本时,那种满满的幸福感是可想... (展开)>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重庆出版社 (2006)8.7分 572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1994)8.7分 14人读过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8.6分 486人读过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6)8.2分 4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100本书(1978--1998) (RMR)
- 80后必读的80本书 (宁宁哥智慧多)
- 扬之水《<读书>十年》书目 (思郁)
- 美国文学史论译丛 (RMR)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流放者的归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安提戈涅 2011-07-31 12:11:41
这是一部少年侃(Teenage Skaz)式的文化史,因为这群被从青葱故土连根拔起的文化人本身就成长于无根性的美国文化中,他们永远处于飞利浦 扬所强调的那种美国故事最伟大的主题中:天真汉遭遇经验世界,这也意味着永远的失焦与在而不属。当德法炮火在头顶呼啸,流放者们谈论着马拉美与芭蕾,当格林威治村的文化潮流变成一种符码,流放者们再次出门远行,成为都市的游手好闲者;当狂饮纵情无法满足对极致的追求,流放者... 这是一部少年侃(Teenage Skaz)式的文化史,因为这群被从青葱故土连根拔起的文化人本身就成长于无根性的美国文化中,他们永远处于飞利浦 扬所强调的那种美国故事最伟大的主题中:天真汉遭遇经验世界,这也意味着永远的失焦与在而不属。当德法炮火在头顶呼啸,流放者们谈论着马拉美与芭蕾,当格林威治村的文化潮流变成一种符码,流放者们再次出门远行,成为都市的游手好闲者;当狂饮纵情无法满足对极致的追求,流放者们选择自杀——菲茨杰拉德从不代表他们,对艾略特也颇有微词,无根性的天真汉们不蔓不枝发展,写作、打架、混日,在这个“轻松,急速、冒险的”二十年代,他们猛扎进一个高声喧哗、人头攒动的房间,又忽然走了出来,在三十年代的速写的前沿,仿佛来到冬日街道的太阳里。 (展开)
0 有用 🥐 2022-03-19 15:35:32
这是所受教育与所经历的现实脱节的一代,于是他们逃离故土,逃向艺术,逃进原始,在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中疲惫不堪,丧失斗志。
0 有用 朝彻彻 2019-04-10 10:19:49
你何去何从呢?我亲爱的朋友。
0 有用 Coco醬 2021-12-31 10:45:30
同样也是失根的一代,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文化中流浪
0 有用 Moucault 2019-05-12 17:18:44
你们到欧洲去吧,那是你们的流放地。
0 有用 弗拉拉的无忧宫 2022-07-28 16:49:43
“迷惘的一代人”可歌可泣的寻根史、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交织。
0 有用 🥐 2022-03-19 15:35:32
这是所受教育与所经历的现实脱节的一代,于是他们逃离故土,逃向艺术,逃进原始,在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中疲惫不堪,丧失斗志。
0 有用 Coco醬 2021-12-31 10:45:30
同样也是失根的一代,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文化中流浪
0 有用 小煤煤球 2021-06-15 09:41:17
无根的一代艺术的宗教信奉者的灭亡史
0 有用 凡小小 2020-03-29 18:44:02
优美的文笔集中描述了“迷惘的一代”作家的经历成长和特征。行文一章节触及这些作家战后在格林尼治村的生活,简洁陈述了8条格林尼治村作为穷文艺家聚居区的精神教义,这大体是最早有影响的对波希米亚主义信条的理论归结。—《现代审美文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