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
原作名: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译者: 马俊亚
出版年: 2005-8
页数: 369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喜玛拉雅学术文库·阅读中国系列
ISBN: 9787801906861
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对中国现代史上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全新评价的著作,探索了清末民初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彭慕兰采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认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其他地区系统的不发展。他阐述了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并分析了不同阶级、地区和性别的因果关系。
彭慕兰认为,腹地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群体与外部力量的方略所造成的。
作者简介 · · · · · ·
Kenneth Pomeranz , 1958—
著名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加州学派”代表人物。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腹地的构建 :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荣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荣获2000年费正清奖、2001年世界历史协会年度图书奖)、《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与史蒂文•托皮克合著)等。
译者
马俊亚
1966年生,江苏沭阳人。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规模经济与区域发展——近代江南地区企业经营现代化研究》《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等。
目录 · · · · · ·
区域…………………………………………………………5
时限…………………………………………………………13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14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19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22
· · · · · · (更多)
区域…………………………………………………………5
时限…………………………………………………………13
国家、市场及其在黄运的融合……………………………14
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发展……………………………………19
治水与国家的构建:理论透析……………………………22
第一章 地方利益阐述:信贷和货币市场中的政治势力和
地方模式……………………………………………………1
山东的地区性信贷市场……………………………………6
根深蒂固的地方经济差异…………………………………12
信用市场及其他地方经济界线……………………………13
区域性的货币市场…………………………………………16
经济地理的政治:当地的公共财政………………………22
经济地理的政治:超地方的权威和政治自卫……………25
经济地理的政治:私人利益………………………………28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布:强大的势力………………………30
割裂的市场及其分布:普通百姓…………………………36
割裂的市场和区域经济形态………………………………39
结语:割裂的市场与国家构建……………………………48
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52
新的农作物品种……………………………………………56
拾荒与生存…………………………………………………68
看青活动与“棉业公会”…………………………………76
区域变化与地方领袖………………………………………92
渗透性、开放性和社会经济的变迁………………………109
第三章 生态危机和“自强”逻辑…………………………116
市场、国家和生态…………………………………………116
封闭、燃料短缺和森林砍伐………………………………120
燃料短缺与“自强”逻辑…………………………………138
当地的努力:植树造林及其不满…………………………143
生态、交通和边缘化………………………………………149
第四章 任其自便?…………………………………………161
中央政府的退出……………………………………………162
中央政府的退出:新的侧重、新的紧缩与
错失的机会…………………………………………………175
轻视的加剧:地方瘫痪的社会和政治基础………………180
草秸与石头:落后技术的循环……………………………193
黄运的黄河治理……………………………………………212
水患的重新分布……………………………………………221
第五章 灾害的应对…………………………………………233
水利衰败的经济成本………………………………………234
士绅与外国人………………………………………………244
国家的分裂与水利治理:军阀时代………………………261
官府、乡村头面人物与地方反抗…………………………265
工程师与士兵………………………………………………284
结论黄运、中国与世界……………………………………299
附一鲁西北和鲁西南各县名称………………………………320
附二水利衰退造成的农业损失………………………………322
附三黄运水利失修所导致的额外交通成本…………………330
征引文献………………………………………………………334
译名对照表……………………………………………………365
译后记…………………………………………………………368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本书还以其他研究中国的大多数著作所未用过的一种法,突出了社会和政治因素对经济选择的影响。关于对中国农民种植和劳动力分配的研究,可以分为人们所说的“单一逻辑”和“多重逻辑”论。“单一逻辑”论的支持者们(马若孟、托马斯・罗斯基、洛伦・·勃兰特)认为尽管不同的农民拥有不同的资源,但他们全都按同样的方法一作为古典经济学所说的深受局限的利润最大化者一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多重逻辑”论的支持者们(景甦和罗仑、陈翰笙、黄宗智)对其他许多观点不予赞同,但赞成不同的阶级按照根本不同的逻辑来决定其行为。例如,黄宗智认为,那些拥有大的经营性农场的人,是利润的最大化者,但那些更近似于糊口的农民们则不是。某些人对从其小农场中获取可靠的收入是如此的绝望,以至于他们从事着自我开发,在这类劳动获得的边际收人入已然极大地低于现行的报酬以后,仍把多余时间投入进来。其他人则孤注一掷地种植高风险、高利润的作物,以寻求从过于狭小的地块中竭力维持生计。其他多重逻辑的构想五花八门;把它们联合在一起的是这样的看法,认为一个家庭根据其在现有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而具有相应的经济理性。 1)“单一逻辑学派”例子,见 Ramon H。 Myers, Tbe Chinese Peasant Econonry; Thomas Wiens,Tbe Micro-economics of Peasant Economy; Thomas G。 Rawski, Economic Grontb in Prepar Cbina及 Loren Brandt, Commerialiration and grioulural Developmen。“多重逻辑”观的例子,见景甦、罗仑:《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店,1985年; Philip C。C。 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社区、强制和棉花:农业改良和社会分层 -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国策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较为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再生产义务。取而代之的是,外国的压迫给一个正在努力图存的国家带来一种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 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腹地的构建"的人也喜欢 · · · · · ·
腹地的构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现代化中被放弃的内陆

何处是“江南”:被牺牲的代价

当彭慕兰写《腹地的构建》时

简评彭慕兰《腹地的构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断断续续的读了三个月,翻译上的确有很多拗口之处比较难理解,不过不妨碍本书的观点非常值得深思。作者以”黄运“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指大运河和黄河交汇处,山东、河南、河北非沿海部分地区,探索了自晚晴以来国家政策转型与国家对不同地区服务的重新配置,以及对华北内地的...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
2017-09-13 16:32:32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贫困。
4. 黄运的北部和南部
1) 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性的形成了对晚清和民国新威胁和新机遇的反应。北部有较稀疏的人口、不太精密但更商业化的农作,相对平均的财富分配、弱小的乡村精英、松散的村落社区。容易为外来者渗透,牢牢成为连接新的以沿海为中心的经济边缘。
2) 南部有较密集的人口和较高的亩产,但人均产出较低。财富不平均,乡村精英非常强大,村落类似独立王国。黄运南部特别是济宁,经常产生具有全省甚至全国影响力的士绅和商人。
3) 在从旧网络中获得资源资助类似治水这样的传统事务时,南部好于北部。但对融入到新的网络和融入到管理和经济合理原则方面则具有抵抗性。政治的强势人物限制资金进出其境的能力。
5. 时限:1891年清朝改革了黄河治理的体制,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当地人头上。1901年停运的漕运。1900年引入了最终遍布黄运北部的新棉种并开始植树造林。
6. 地方信贷
1) 理解更具有地方性的信用市场,是观察人们在不同经济地位中实际选择的核心部分。
2) 济宁最古老和最大的企业---玉堂酱园,1875年后首次大规模参与金融活动。济宁许多官员把他们的家族教育信托基金投入到这家酱园中。
3) 由于贸易逆差、纳税和几乎没有外来信贷。西南地区极大依赖劳动力输出、特别是去东北。鲁西南地区每年向东北输送几万人,1934年由于日本占领东北而中止移民后,每年损失400万元。1931年以前,东北打工者的汇款弥补了山东大多数县的贸易逆差。
7. 美洲棉种的种植
1) 1890-1937年遍及华北的绿色革命,极大的增加了农业收入。它的实施需要组织强制力量、传播新知识、提供混合种子的可靠共计,给国家和地方精英带来新的挑战。黄运北部出现的组织,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
2) 种植新棉可以作为进口的替代品,也具有出口的潜力。
3) 二战前山东仅有40%新棉种,而河北有70%。
4) 鲁西南一直拥有山东大部分的土匪、食盐走私和鸦片种植。还拥有更好的灌溉条件。
5) 济宁对西南地区贸易和商业的控制,远比临清和聊城对西北的控制要多得多。曾出任国务总理的潘复和靳云鹏,在济南纱厂占有股份。潘复曾让铁路修到济宁,甚至为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组织了一个展览。
6) 鲁西南的租佃率是很高的,而鲁西北则租佃率在山东最低。西南部村庄更像是同姓的单位,通常比西北部村庄更加军事化和封闭,村庄有围墙。
7) 1890年代的西南地区的大刀会与义和团区别。大刀会是由当地精英领导的;
8) 帮助推广美棉,乡村领袖可能赚到钱才,但同时又可能失去权力和钱财。
9) 在日本占领时期,靠近济宁的村庄里的家畜总数增加,而西北地区村庄的牲畜被毁灭殆尽。说明西南乡村精英和占领者达成某种默契。
10) 早期中共也发现鲁西南的村庄特别难以渗透。主要集中在都市活动,许多早期党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1937年前中国的农村活动都发生在西北地区。
8. 生态危机
1) 黄运地区是山东人口最稠密地区,而山东又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但经过太平天国,直到1949年黄运人口在明显超过1840年数字。
2) 除了人口压力,黄运地区还存在三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是和过去的原材料供给地失去联系。缺乏现代交通、可航行河流。
3) 当地缺少修筑堤坝的石头,也缺少燃料。大运河的衰落也把这个地区与传统的南方木材来源地分割开来。
4) 顾炎武指出,明朝为了向京师运送漕米,通过运河工程阻断了许多天然河流,使得该地区河流排水不畅,造成淤积物增加,加剧了涝灾,给土壤增加了更多的盐分。
5) 在1850年前大运河造成的问题都因运河带来的有益的输入品和政府的补贴。江南地区为运河承担漕运体制付出了代价。
6) 津浦铁路修建时,济宁一群有功名的人希望修在济宁,折中主线修在原来位置(曲阜)和济宁之间的某个地方(兖州),并同时向济宁修一条支线,是兖州到开封的第一段。
9. 中央放任
1) 长江流域的精英早就想非常越来越昂贵的漕运,运费从1732年的13两上升到1821年的800两。
2) 到1900年,济南发展的非常快,济宁没有重大衰退,临清特别是聊城则衰退了。
3) 1912年济宁修了铁路后,与北部和东部的贸易重新繁荣起来。总体来说,大运河的衰落没有给济宁带来太大的损害。
4) 潘家在济宁是两个最著名家族之一,历史超过500年。潘复后来成为山东省主席,财政总长,1927年是最后一任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
5) 单县的周自齐曾担任民国山东第一任督军和后来的财政总长。
6) 靳云鹏继周之后担任山东督军,后来担任国务总理。这个派系一直到张宗昌之前占据山东主要职位。
10. 结论
1) 由于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精英越来越操纵县以及其下的政权。当地的社会结构最终塑造了腹地民众对更大市场的参与。使得黄运南北部对不同压力和机遇时有不同的反应。
2)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国政府的榨取能力提高了,但这种榨取效率很低,从农民榨取的大部分东西依然被地方吞没。
3) 20世纪初中国极其依赖关税、商业税和外国贷款。
4) 原来用于扩展西南新开发地区和其他边界的灌溉网络的预算,被用来疏浚沿海港口、修建重要城市铁路和建立工厂。
5) 在这些被边缘化的地区,许多农民从这种国家构建的形式中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途径。
6) 网络或水平的核心形态不涉及与官僚垂直渠道,这种核心形态在黄运北部表现的强烈。对远程贸易的参与,聊城特别是临清是山东远程贸易的主要码头。而济宁的贸易主要区域是地区性的。正是由于北部缺少巨富和强大的精英,使得黄运北部按有助于其被包容到更加水平的网络中的垂直标准来说,显得不重要。
�(�v��j
回应 2017-09-13 16:32:32
-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
2017-09-13 16:32:32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贫困。
4. 黄运的北部和南部
1) 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性的形成了对晚清和民国新威胁和新机遇的反应。北部有较稀疏的人口、不太精密但更商业化的农作,相对平均的财富分配、弱小的乡村精英、松散的村落社区。容易为外来者渗透,牢牢成为连接新的以沿海为中心的经济边缘。
2) 南部有较密集的人口和较高的亩产,但人均产出较低。财富不平均,乡村精英非常强大,村落类似独立王国。黄运南部特别是济宁,经常产生具有全省甚至全国影响力的士绅和商人。
3) 在从旧网络中获得资源资助类似治水这样的传统事务时,南部好于北部。但对融入到新的网络和融入到管理和经济合理原则方面则具有抵抗性。政治的强势人物限制资金进出其境的能力。
5. 时限:1891年清朝改革了黄河治理的体制,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当地人头上。1901年停运的漕运。1900年引入了最终遍布黄运北部的新棉种并开始植树造林。
6. 地方信贷
1) 理解更具有地方性的信用市场,是观察人们在不同经济地位中实际选择的核心部分。
2) 济宁最古老和最大的企业---玉堂酱园,1875年后首次大规模参与金融活动。济宁许多官员把他们的家族教育信托基金投入到这家酱园中。
3) 由于贸易逆差、纳税和几乎没有外来信贷。西南地区极大依赖劳动力输出、特别是去东北。鲁西南地区每年向东北输送几万人,1934年由于日本占领东北而中止移民后,每年损失400万元。1931年以前,东北打工者的汇款弥补了山东大多数县的贸易逆差。
7. 美洲棉种的种植
1) 1890-1937年遍及华北的绿色革命,极大的增加了农业收入。它的实施需要组织强制力量、传播新知识、提供混合种子的可靠共计,给国家和地方精英带来新的挑战。黄运北部出现的组织,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
2) 种植新棉可以作为进口的替代品,也具有出口的潜力。
3) 二战前山东仅有40%新棉种,而河北有70%。
4) 鲁西南一直拥有山东大部分的土匪、食盐走私和鸦片种植。还拥有更好的灌溉条件。
5) 济宁对西南地区贸易和商业的控制,远比临清和聊城对西北的控制要多得多。曾出任国务总理的潘复和靳云鹏,在济南纱厂占有股份。潘复曾让铁路修到济宁,甚至为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组织了一个展览。
6) 鲁西南的租佃率是很高的,而鲁西北则租佃率在山东最低。西南部村庄更像是同姓的单位,通常比西北部村庄更加军事化和封闭,村庄有围墙。
7) 1890年代的西南地区的大刀会与义和团区别。大刀会是由当地精英领导的;
8) 帮助推广美棉,乡村领袖可能赚到钱才,但同时又可能失去权力和钱财。
9) 在日本占领时期,靠近济宁的村庄里的家畜总数增加,而西北地区村庄的牲畜被毁灭殆尽。说明西南乡村精英和占领者达成某种默契。
10) 早期中共也发现鲁西南的村庄特别难以渗透。主要集中在都市活动,许多早期党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1937年前中国的农村活动都发生在西北地区。
8. 生态危机
1) 黄运地区是山东人口最稠密地区,而山东又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但经过太平天国,直到1949年黄运人口在明显超过1840年数字。
2) 除了人口压力,黄运地区还存在三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是和过去的原材料供给地失去联系。缺乏现代交通、可航行河流。
3) 当地缺少修筑堤坝的石头,也缺少燃料。大运河的衰落也把这个地区与传统的南方木材来源地分割开来。
4) 顾炎武指出,明朝为了向京师运送漕米,通过运河工程阻断了许多天然河流,使得该地区河流排水不畅,造成淤积物增加,加剧了涝灾,给土壤增加了更多的盐分。
5) 在1850年前大运河造成的问题都因运河带来的有益的输入品和政府的补贴。江南地区为运河承担漕运体制付出了代价。
6) 津浦铁路修建时,济宁一群有功名的人希望修在济宁,折中主线修在原来位置(曲阜)和济宁之间的某个地方(兖州),并同时向济宁修一条支线,是兖州到开封的第一段。
9. 中央放任
1) 长江流域的精英早就想非常越来越昂贵的漕运,运费从1732年的13两上升到1821年的800两。
2) 到1900年,济南发展的非常快,济宁没有重大衰退,临清特别是聊城则衰退了。
3) 1912年济宁修了铁路后,与北部和东部的贸易重新繁荣起来。总体来说,大运河的衰落没有给济宁带来太大的损害。
4) 潘家在济宁是两个最著名家族之一,历史超过500年。潘复后来成为山东省主席,财政总长,1927年是最后一任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
5) 单县的周自齐曾担任民国山东第一任督军和后来的财政总长。
6) 靳云鹏继周之后担任山东督军,后来担任国务总理。这个派系一直到张宗昌之前占据山东主要职位。
10. 结论
1) 由于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精英越来越操纵县以及其下的政权。当地的社会结构最终塑造了腹地民众对更大市场的参与。使得黄运南北部对不同压力和机遇时有不同的反应。
2)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国政府的榨取能力提高了,但这种榨取效率很低,从农民榨取的大部分东西依然被地方吞没。
3) 20世纪初中国极其依赖关税、商业税和外国贷款。
4) 原来用于扩展西南新开发地区和其他边界的灌溉网络的预算,被用来疏浚沿海港口、修建重要城市铁路和建立工厂。
5) 在这些被边缘化的地区,许多农民从这种国家构建的形式中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途径。
6) 网络或水平的核心形态不涉及与官僚垂直渠道,这种核心形态在黄运北部表现的强烈。对远程贸易的参与,聊城特别是临清是山东远程贸易的主要码头。而济宁的贸易主要区域是地区性的。正是由于北部缺少巨富和强大的精英,使得黄运北部按有助于其被包容到更加水平的网络中的垂直标准来说,显得不重要。
�(�v��j
回应 2017-09-13 16:32:32
-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
2017-09-13 16:32:32
1. 曾被视为举足轻重的京师咽喉的大运河,在南北铁路和沿海轮船的网络中地位一落千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边缘化是如何反应的?
2. 运河的衰落和沿海贸易(尤其是东北和外贸)星期,在山东半岛造就了新的核心区域,把黄运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边缘区。
3. 外国的冲击摧毁了明清治国方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通常要求富裕地区接济贫穷地区基础设施的社会重建的信条。取而代之的是类似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明显的放任政策和异常广泛的贫困。
4. 黄运的北部和南部
1) 不同的社会结构,决定性的形成了对晚清和民国新威胁和新机遇的反应。北部有较稀疏的人口、不太精密但更商业化的农作,相对平均的财富分配、弱小的乡村精英、松散的村落社区。容易为外来者渗透,牢牢成为连接新的以沿海为中心的经济边缘。
2) 南部有较密集的人口和较高的亩产,但人均产出较低。财富不平均,乡村精英非常强大,村落类似独立王国。黄运南部特别是济宁,经常产生具有全省甚至全国影响力的士绅和商人。
3) 在从旧网络中获得资源资助类似治水这样的传统事务时,南部好于北部。但对融入到新的网络和融入到管理和经济合理原则方面则具有抵抗性。政治的强势人物限制资金进出其境的能力。
5. 时限:1891年清朝改革了黄河治理的体制,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当地人头上。1901年停运的漕运。1900年引入了最终遍布黄运北部的新棉种并开始植树造林。
6. 地方信贷
1) 理解更具有地方性的信用市场,是观察人们在不同经济地位中实际选择的核心部分。
2) 济宁最古老和最大的企业---玉堂酱园,1875年后首次大规模参与金融活动。济宁许多官员把他们的家族教育信托基金投入到这家酱园中。
3) 由于贸易逆差、纳税和几乎没有外来信贷。西南地区极大依赖劳动力输出、特别是去东北。鲁西南地区每年向东北输送几万人,1934年由于日本占领东北而中止移民后,每年损失400万元。1931年以前,东北打工者的汇款弥补了山东大多数县的贸易逆差。
7. 美洲棉种的种植
1) 1890-1937年遍及华北的绿色革命,极大的增加了农业收入。它的实施需要组织强制力量、传播新知识、提供混合种子的可靠共计,给国家和地方精英带来新的挑战。黄运北部出现的组织,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
2) 种植新棉可以作为进口的替代品,也具有出口的潜力。
3) 二战前山东仅有40%新棉种,而河北有70%。
4) 鲁西南一直拥有山东大部分的土匪、食盐走私和鸦片种植。还拥有更好的灌溉条件。
5) 济宁对西南地区贸易和商业的控制,远比临清和聊城对西北的控制要多得多。曾出任国务总理的潘复和靳云鹏,在济南纱厂占有股份。潘复曾让铁路修到济宁,甚至为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组织了一个展览。
6) 鲁西南的租佃率是很高的,而鲁西北则租佃率在山东最低。西南部村庄更像是同姓的单位,通常比西北部村庄更加军事化和封闭,村庄有围墙。
7) 1890年代的西南地区的大刀会与义和团区别。大刀会是由当地精英领导的;
8) 帮助推广美棉,乡村领袖可能赚到钱才,但同时又可能失去权力和钱财。
9) 在日本占领时期,靠近济宁的村庄里的家畜总数增加,而西北地区村庄的牲畜被毁灭殆尽。说明西南乡村精英和占领者达成某种默契。
10) 早期中共也发现鲁西南的村庄特别难以渗透。主要集中在都市活动,许多早期党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1937年前中国的农村活动都发生在西北地区。
8. 生态危机
1) 黄运地区是山东人口最稠密地区,而山东又是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但经过太平天国,直到1949年黄运人口在明显超过1840年数字。
2) 除了人口压力,黄运地区还存在三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是和过去的原材料供给地失去联系。缺乏现代交通、可航行河流。
3) 当地缺少修筑堤坝的石头,也缺少燃料。大运河的衰落也把这个地区与传统的南方木材来源地分割开来。
4) 顾炎武指出,明朝为了向京师运送漕米,通过运河工程阻断了许多天然河流,使得该地区河流排水不畅,造成淤积物增加,加剧了涝灾,给土壤增加了更多的盐分。
5) 在1850年前大运河造成的问题都因运河带来的有益的输入品和政府的补贴。江南地区为运河承担漕运体制付出了代价。
6) 津浦铁路修建时,济宁一群有功名的人希望修在济宁,折中主线修在原来位置(曲阜)和济宁之间的某个地方(兖州),并同时向济宁修一条支线,是兖州到开封的第一段。
9. 中央放任
1) 长江流域的精英早就想非常越来越昂贵的漕运,运费从1732年的13两上升到1821年的800两。
2) 到1900年,济南发展的非常快,济宁没有重大衰退,临清特别是聊城则衰退了。
3) 1912年济宁修了铁路后,与北部和东部的贸易重新繁荣起来。总体来说,大运河的衰落没有给济宁带来太大的损害。
4) 潘家在济宁是两个最著名家族之一,历史超过500年。潘复后来成为山东省主席,财政总长,1927年是最后一任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
5) 单县的周自齐曾担任民国山东第一任督军和后来的财政总长。
6) 靳云鹏继周之后担任山东督军,后来担任国务总理。这个派系一直到张宗昌之前占据山东主要职位。
10. 结论
1) 由于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精英越来越操纵县以及其下的政权。当地的社会结构最终塑造了腹地民众对更大市场的参与。使得黄运南北部对不同压力和机遇时有不同的反应。
2)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国政府的榨取能力提高了,但这种榨取效率很低,从农民榨取的大部分东西依然被地方吞没。
3) 20世纪初中国极其依赖关税、商业税和外国贷款。
4) 原来用于扩展西南新开发地区和其他边界的灌溉网络的预算,被用来疏浚沿海港口、修建重要城市铁路和建立工厂。
5) 在这些被边缘化的地区,许多农民从这种国家构建的形式中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途径。
6) 网络或水平的核心形态不涉及与官僚垂直渠道,这种核心形态在黄运北部表现的强烈。对远程贸易的参与,聊城特别是临清是山东远程贸易的主要码头。而济宁的贸易主要区域是地区性的。正是由于北部缺少巨富和强大的精英,使得黄运北部按有助于其被包容到更加水平的网络中的垂直标准来说,显得不重要。
�(�v��j
回应 2017-09-13 16:32:32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8.3分 333人读过
-
每满100-50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8.4分 4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加州学派、大分流问题——从经济计量看中国 (伯樵·阿苏勒)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书目与丛书 (全金属小棉袄)
- 社会经济史 (by)
- 社会史,及相关 (丰无涯)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腹地的构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箫心冰蕊 2022-07-03 20:58:53
这本书8-9分,但是翻译真的不太行。很多地方都读得很拗口,过于简白的英式中文,以至于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几次都想直接去看原版。看的不算太仔细,三个半天看完,但彭慕兰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虽然书名翻译为华北,但实际上空间就是鲁西地区,在黄运失修、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对“深处内地”的鲁西南和鲁西北从金融、掌权者、权力结构、国家影响力、美棉引进、治水等方面对比。试图在施坚雅、杜赞奇、黄宗智关于华北/... 这本书8-9分,但是翻译真的不太行。很多地方都读得很拗口,过于简白的英式中文,以至于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几次都想直接去看原版。看的不算太仔细,三个半天看完,但彭慕兰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虽然书名翻译为华北,但实际上空间就是鲁西地区,在黄运失修、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对“深处内地”的鲁西南和鲁西北从金融、掌权者、权力结构、国家影响力、美棉引进、治水等方面对比。试图在施坚雅、杜赞奇、黄宗智关于华北/中国的理论上更进一步,并参考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现代化理论,努力跳出二元论,通过实例说明一些反向发展的情况实际上是同一大方向的一体两面。书里有启发的地方很多,就是许多注释都是见博士论文,直接作为书的附录不可以么? 另,十分怀疑马《被牺牲的局部》是从本书获得了启发,或许还有裴宜理的那本书。 (展开)
0 有用 Eudaemonia 2020-07-12 10:36:11
翻译减一星
5 有用 全都是风 2013-04-07 17:16:41
哎当年坐旁边都不知道该请教什么的时候就注定了我的悲惨命运吧所以要力荐一下…
2 有用 邓崎英 2015-04-17 16:47:02
研究方法的范例之书,区域研究对于弘大的理论是最好的反思和补充。
0 有用 nicole 2013-05-27 19:41:06
一旦国家承担的责任不明确所导致的制度性问题及灾难性后果
0 有用 箫心冰蕊 2022-07-03 20:58:53
这本书8-9分,但是翻译真的不太行。很多地方都读得很拗口,过于简白的英式中文,以至于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几次都想直接去看原版。看的不算太仔细,三个半天看完,但彭慕兰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虽然书名翻译为华北,但实际上空间就是鲁西地区,在黄运失修、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对“深处内地”的鲁西南和鲁西北从金融、掌权者、权力结构、国家影响力、美棉引进、治水等方面对比。试图在施坚雅、杜赞奇、黄宗智关于华北/... 这本书8-9分,但是翻译真的不太行。很多地方都读得很拗口,过于简白的英式中文,以至于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几次都想直接去看原版。看的不算太仔细,三个半天看完,但彭慕兰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虽然书名翻译为华北,但实际上空间就是鲁西地区,在黄运失修、帝国主义入侵的背景下,对“深处内地”的鲁西南和鲁西北从金融、掌权者、权力结构、国家影响力、美棉引进、治水等方面对比。试图在施坚雅、杜赞奇、黄宗智关于华北/中国的理论上更进一步,并参考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现代化理论,努力跳出二元论,通过实例说明一些反向发展的情况实际上是同一大方向的一体两面。书里有启发的地方很多,就是许多注释都是见博士论文,直接作为书的附录不可以么? 另,十分怀疑马《被牺牲的局部》是从本书获得了启发,或许还有裴宜理的那本书。 (展开)
0 有用 野狗三三两两🐒 2022-05-12 22:03:13
翻译真的差,不仅是影响整体阅读,甚至已经影响到每章关键小结的表述。但说回来作品本身还是蛮扎实的,抓住国家、市场和地方社会结构三个主要变量,展现了现代性国家与市场建构进程的多维景象,核心区兴盛与腹地的衰落是一体两面的。与相关主题下几个重要观点都有对话,研究方法与空间模型的构建叙述也提示了很多思路,值得一读!
0 有用 老怿 2021-07-30 15:36:04
不知为何,觉得这个版本的翻译好像比新版的好点,虽然好像是同一个译者。
0 有用 Deenoir 2021-04-27 00:17:59
运河本身对周边商业聚落的影响作为一种京城粮食供应的副产品,长久来看对整个流域农业生态的败坏(1853?年黄河改道后,水灾的转移,之前整个淮河水系的破坏是体外的了,人口增加对燃料耕地的基本需要,运河提供的一定程度纾解),自强之后,国家资源的转移以应对帝国主义影响,黄河水利的丢手。齐.鲁西(南北)作为一种缩影,华北的渗透与开放。 1-2-3章略
0 有用 李白 2021-04-02 10:45:07
资料很多,但是散乱, 没有主旨。 历史对比,国家对比,生态环境考古等很多先进的研究手法,可惜都仅仅是算乱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