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文学批评方法是文学研究和教学工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选择20世纪欧美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的一些批评方法,如社会学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接受-读者反应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以及中国古典批评方法。
原文摘录 · · · · · ·
-
诗人的感情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时日,在那里凝滞,并被升华为超时间的不变之物。只有到了结尾,才回到了现在时态。节奏的缓慢事诗歌必然带有各种修饰语,整首诗的解耦呈现出舒缓,平稳,有序的运动。而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和生死离别的场景却让人为之震撼。语言极为朴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奇特的暗喻,甚至没有背离平日口语。而诗人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上却有独到之处。技巧的使用也炉火纯青。诗人的技巧表现在对词汇富有个性,绝不重复和具有综合力的选择与搭配,每一个后面的词对前面的词总给以新的补充,不断丰富词语的内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喜欢读"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2012-10-26 18:30 1人喜欢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着怎样的反映,然后它又是如何影响这些东西的。 第二阶段: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理论批评 他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符号理论的东西。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下层的矛盾。他似乎把文学的地位下降了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的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作用,而巴赫金则只谈文学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他认为,作为一名意识形态科学,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是这一结构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他还说,符号,话语和生活交往是三个层,逐级递进。他在讲这些文学和意识形态也是辩证的关系。而这种辩证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就是通过折射。所谓折射,就是作者将现实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加工,将现实变为文学。其实,所以,这种折射就是巴赫金的文学性定义。就像形式主义的讲的文学性,这其中是有着扭曲暴力的。巴赫金本人也称这种折射为意识形态视野。另一方面,这种暴力也体现在符号上,符号其实是历史的,是多义的,也就是新批评说的含混,矛盾,斗争。所以,在符号之中,在文学作品之中,是有着意识形态的冲突的。 这一点,在凯尔泰斯的作品里也是有着体现的。之前讲的环境,道德,最后升级为意识形态。 第三,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的结构主义 这个时候就看到了人本主义和康德的色彩了。从马克思的客观总体,变成了主观个体的。阿尔都塞认为,尽管人们作为主体觉得自己独立自足,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地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是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了的,这种把握是他想象的结果。所以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再现。而什么是好的文学,就是能够跳出这种限制性的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正确的认识。 到了他的学生马歇雷,就提出了文本和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再加工,加工的过程中融合进了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要从现实中取材加工,那么免不了要带进特定的意识形态,例如历史,社会,文化等。另一方面,作者想要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主导文本,要么是以完全客观的方式主导文本,也就是后来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所以,马歇雷说,即使意识形态本身听起来总是坚实的,丰富的,但是却由于它在小说中的在场,由于小说赋予它可见的形式,它开始言说自己的不在场。而这时候,批评家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矛盾化解,将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还原为日常的。 那么,命运无常中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四,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现在我们伟大的伊格尔顿出现了。他说,意识形态就是话语权。所以我们有了一个一般的意识形态,一个一般的生产方式。而文学也有文学自己的生产方式,例如出版,印刷消费等。这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作品以及他者的意识形态。然后我们有作者,所以就有了一个作者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在一般生产方式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加上作者意识形态的加工,产出了文本。而文本,就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在这里囊括了所有的方面。在他眼中的文学,想必就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他又一次和谐了两者。 在命运无常生产里,也是如此,每一个步骤。 杰姆逊则融合了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他把伊格尔顿的作者意识形态扩大,或者说,引用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定义,把这些说成了政治无意识,一种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无意识。而文学批评就是要指出文本中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艺术文本的关系构成的。通过重新文本来解释这种无意识的策略。这叫做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命运无常里,如果把每个人当做有血有肉的人来看的话,他们在强大的意识形态下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对生活的看法,或者是对集中营的看法。或矛盾,或和谐。 总之,三个要素,倾向性,既阶级的倾向性,现实主义的倾向性. 作家本身要学会克服自己的主观倾向性,要忠实于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所以,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批评解决的就是文学作品内在的政治倾向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本身的独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就是林新结构,也就是上面说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偏移和离心,保持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艺术则以自己的独特性,用图像或形象的方式使表现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含混,朦胧。第三,就是政治无意识。它也就是为现实社会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解决。
回应 2012-10-26 18:30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是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的,而他们所谓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用词,语气,句式,布局,还包括的题材,主题,人物,事件。也就是说其实形式主义是把传统的形式扩大化,把传统的内容放入了形式之中,然后新加了一个内容。其中,陌生化就是所有方法的综合目标,即所有用词,句式,布局,主题等等的目标,要把所描写之物凸显出来。就像胡塞尔讲的,要把意识悬置,把历史悬置起来。所以,陌生化,甚至是整个文学史为...2012-10-22 21:56 1人喜欢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是通过文学形式表达出来的,而他们所谓的文学形式不仅仅是用词,语气,句式,布局,还包括的题材,主题,人物,事件。也就是说其实形式主义是把传统的形式扩大化,把传统的内容放入了形式之中,然后新加了一个内容。其中,陌生化就是所有方法的综合目标,即所有用词,句式,布局,主题等等的目标,要把所描写之物凸显出来。就像胡塞尔讲的,要把意识悬置,把历史悬置起来。所以,陌生化,甚至是整个文学史为了让读者体验事物,重新体验平日里理所当然的事物。俄国人讲,文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从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体验和感受世界的其特性,以增大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的过程。尤其是诗歌,它们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施暴,扭曲,变形,拉长,缩短来实现。 所以,要对比的是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文本中的语言的不同。这不仅仅是陌生化,而且也是新批评里提到的那种张力。通过对比,甚至矛盾来体现出的张力。 那么,Imre作品中的用词,句式有何种的张力,他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叙事,与日常生活的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形式主义的切入点。 凯尔泰斯的用词也就是为了体现矛盾和悖论,进而达到反讽的效果。比如当然一词等。 例如,案例中的普希金的诗作批评
诗人的感情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时日,在那里凝滞,并被升华为超时间的不变之物。只有到了结尾,才回到了现在时态。节奏的缓慢事诗歌必然带有各种修饰语,整首诗的解耦呈现出舒缓,平稳,有序的运动。而其中包含的抒情成分和生死离别的场景却让人为之震撼。语言极为朴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奇特的暗喻,甚至没有背离平日口语。而诗人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上却有独到之处。技巧的使用也炉火纯青。诗人的技巧表现在对词汇富有个性,绝不重复和具有综合力的选择与搭配,每一个后面的词对前面的词总给以新的补充,不断丰富词语的内容。 引自 第五章 虽说这段除了最后一句和中间一句都是废话,但是却从节奏,用词方面进行了分析。
回应 2012-10-22 21:56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2012-10-28 20:58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作家要服从和尊重传统。弗莱说,我可以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式,或是一个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讽刺作品的原型就是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的。人,如果再能力和智商低于我们,使我们感到是在一个居高视角去阅读一个奴役,受愚或荒诞的场面,这就是讽刺模式。而从之前神话中超越人超越环境的神,到传奇中超越人,但不超越环境的骑士,到后来的不超越人,不超越环境的现实主义,到现代的低于一般人的讽刺荒诞。这就是一个循环模式。 要进行远观而不是细读。要重视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而不是关注文本本身。凯尔泰斯的就符合讽刺模式。那么矛盾似乎就要在他的作品和其他二战作品中去寻找。
回应 2012-10-28 20:58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2012-10-23 23:04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始的本能冲动,将文化创建起来。性的精力被升华了,也就是说他们舍去了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更高尚的社会目标。就像书里说的,道德,公共利益的出现,就基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或者说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所以,还是话语权的问题。谁有话语权,谁就保护自己,谁保护自己,谁就要定道德。而且,压抑本能就是道德嘛?本能其实并不危险,只不过大家都害怕面对而已。回到正题。书里说,人类的弱点会通过文学的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现本能的意思吧。表现出来难道是为了进一步的压抑嘛? 3.结构。 这是最无聊的部分。就是三个层面,社会,个人,文本。然后三者通过价值形态,意识形态链接在一起。个人服从集体,这些全部一致了,就是好作品。它有一个很高深的名字,发生结构主义。这个主义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小说形式本身和小说在其中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要在一个衰败的社会中凸显真实的价值。 对于这三者,可以逐层进行矛盾反讽的递进。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思想道德方面。这是论文层次。
回应 2012-10-23 23:04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2012-10-28 20:58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作家要服从和尊重传统。弗莱说,我可以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式,或是一个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讽刺作品的原型就是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的。人,如果再能力和智商低于我们,使我们感到是在一个居高视角去阅读一个奴役,受愚或荒诞的场面,这就是讽刺模式。而从之前神话中超越人超越环境的神,到传奇中超越人,但不超越环境的骑士,到后来的不超越人,不超越环境的现实主义,到现代的低于一般人的讽刺荒诞。这就是一个循环模式。 要进行远观而不是细读。要重视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而不是关注文本本身。凯尔泰斯的就符合讽刺模式。那么矛盾似乎就要在他的作品和其他二战作品中去寻找。
回应 2012-10-28 20:58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2012-10-26 18:30 1人喜欢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着怎样的反映,然后它又是如何影响这些东西的。 第二阶段: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理论批评 他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符号理论的东西。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下层的矛盾。他似乎把文学的地位下降了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的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作用,而巴赫金则只谈文学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他认为,作为一名意识形态科学,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是这一结构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他还说,符号,话语和生活交往是三个层,逐级递进。他在讲这些文学和意识形态也是辩证的关系。而这种辩证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就是通过折射。所谓折射,就是作者将现实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加工,将现实变为文学。其实,所以,这种折射就是巴赫金的文学性定义。就像形式主义的讲的文学性,这其中是有着扭曲暴力的。巴赫金本人也称这种折射为意识形态视野。另一方面,这种暴力也体现在符号上,符号其实是历史的,是多义的,也就是新批评说的含混,矛盾,斗争。所以,在符号之中,在文学作品之中,是有着意识形态的冲突的。 这一点,在凯尔泰斯的作品里也是有着体现的。之前讲的环境,道德,最后升级为意识形态。 第三,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的结构主义 这个时候就看到了人本主义和康德的色彩了。从马克思的客观总体,变成了主观个体的。阿尔都塞认为,尽管人们作为主体觉得自己独立自足,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地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是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了的,这种把握是他想象的结果。所以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再现。而什么是好的文学,就是能够跳出这种限制性的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正确的认识。 到了他的学生马歇雷,就提出了文本和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再加工,加工的过程中融合进了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要从现实中取材加工,那么免不了要带进特定的意识形态,例如历史,社会,文化等。另一方面,作者想要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主导文本,要么是以完全客观的方式主导文本,也就是后来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所以,马歇雷说,即使意识形态本身听起来总是坚实的,丰富的,但是却由于它在小说中的在场,由于小说赋予它可见的形式,它开始言说自己的不在场。而这时候,批评家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矛盾化解,将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还原为日常的。 那么,命运无常中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四,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现在我们伟大的伊格尔顿出现了。他说,意识形态就是话语权。所以我们有了一个一般的意识形态,一个一般的生产方式。而文学也有文学自己的生产方式,例如出版,印刷消费等。这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作品以及他者的意识形态。然后我们有作者,所以就有了一个作者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在一般生产方式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加上作者意识形态的加工,产出了文本。而文本,就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在这里囊括了所有的方面。在他眼中的文学,想必就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他又一次和谐了两者。 在命运无常生产里,也是如此,每一个步骤。 杰姆逊则融合了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他把伊格尔顿的作者意识形态扩大,或者说,引用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定义,把这些说成了政治无意识,一种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无意识。而文学批评就是要指出文本中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艺术文本的关系构成的。通过重新文本来解释这种无意识的策略。这叫做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命运无常里,如果把每个人当做有血有肉的人来看的话,他们在强大的意识形态下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对生活的看法,或者是对集中营的看法。或矛盾,或和谐。 总之,三个要素,倾向性,既阶级的倾向性,现实主义的倾向性. 作家本身要学会克服自己的主观倾向性,要忠实于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所以,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批评解决的就是文学作品内在的政治倾向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本身的独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就是林新结构,也就是上面说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偏移和离心,保持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艺术则以自己的独特性,用图像或形象的方式使表现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含混,朦胧。第三,就是政治无意识。它也就是为现实社会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解决。
回应 2012-10-26 18:30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2012-10-23 23:04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始的本能冲动,将文化创建起来。性的精力被升华了,也就是说他们舍去了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更高尚的社会目标。就像书里说的,道德,公共利益的出现,就基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或者说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所以,还是话语权的问题。谁有话语权,谁就保护自己,谁保护自己,谁就要定道德。而且,压抑本能就是道德嘛?本能其实并不危险,只不过大家都害怕面对而已。回到正题。书里说,人类的弱点会通过文学的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现本能的意思吧。表现出来难道是为了进一步的压抑嘛? 3.结构。 这是最无聊的部分。就是三个层面,社会,个人,文本。然后三者通过价值形态,意识形态链接在一起。个人服从集体,这些全部一致了,就是好作品。它有一个很高深的名字,发生结构主义。这个主义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小说形式本身和小说在其中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要在一个衰败的社会中凸显真实的价值。 对于这三者,可以逐层进行矛盾反讽的递进。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思想道德方面。这是论文层次。
回应 2012-10-23 23:04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社会学批评 最早的斯塔尔夫人估计也是把自己的批评理论分为两部分,像柏拉图一样,一部分是内部灵魂,一部分是外部自然。不过斯塔尔夫人把内部灵魂变为了社会制度。她说社会制度和外部自然同时决定了文学作品。那么她就是在内部灵魂和社会制度之间建立了联系。不过倒是忘了灵魂的自足问题。就好像别林斯基在以后说的,文本是有自足性的,但是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后面再说这个人。到了后来泰纳就提出了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从共...2012-10-23 20:41
社会学批评 最早的斯塔尔夫人估计也是把自己的批评理论分为两部分,像柏拉图一样,一部分是内部灵魂,一部分是外部自然。不过斯塔尔夫人把内部灵魂变为了社会制度。她说社会制度和外部自然同时决定了文学作品。那么她就是在内部灵魂和社会制度之间建立了联系。不过倒是忘了灵魂的自足问题。就好像别林斯基在以后说的,文本是有自足性的,但是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后面再说这个人。到了后来泰纳就提出了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说了文学。 现在到了蠢蠢的俄国人了。别林斯基忘记了自足不仅仅是事物内部的自足,也是事物的内部同事物的外部相隔绝,完全的自足。因为自足不是事物自己的属性,而是事物同外界关系中的一种属性。它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事实上所有的事物属性都是体现在关系之中。也许世界本是浑然一物,存在的只是属性。而不同属性组合造就了物体的假象。那么世界上到底有物存在否? 别林斯基认为文学靠两种方式服务社会,一种是作者将现实完全一致地描写下来,另一种是通过作者自己,再造现实。这样其实他说的第一个就是自然主义,另一个就是现实主义。到了后辈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句著名的美就是生活,至今回荡在耳边。第一,艺术要符合现实条件,第二就是要服务。第三就是艺术要教育。艺术好累啊。 到了20世纪,开始转向了哲学。还是俄国人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即以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来考察文学。虽然别车杜的批评方法在天朝看来很古老,很反感,但是他们认为的文学反应社会现实却是有道理的。 到了我们伟大的匈牙利的lukacs那里,
便不仅仅是反应社会现实了,而是反应的人和社会这个整体。其实说白了还是柏拉图的灵魂和自然。他说虽然文学有局限性,只反映了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可以通过重建日常现实的联系,从而获得普遍性。要创造性地关联起来。提出了不仅仅是社会中可感的阶级,经济,还有背后意识形态。所以到了后来戈德曼提出了文本,作者和超作者的三重体系。说白了估计还是文本,作者,读者,再创造的问题。 最后,这些跟我论文屁关系也没有。可怜的伊姆莱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意识形态,但是这一点说都说腻了。我就不再说了。
回应 2012-10-23 20:41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2012-10-28 20:58
第三章的精神分析略过,原因是跟凯尔泰斯的相距有点远。而且过于困难。 第四章 神话原型批评 从弗雷泽的《金枝》,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弗莱。 在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弗莱讲要将作家的具体作品放到作家全部作品中去。并要把某些文学结构放到文学传统中考察。那么,诗人和传统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原型。所以到了后来,包特金就以艾略特的“非个人诗歌理论”解释文学作品。诗不是放纵情感,诗压抑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作家要服从和尊重传统。弗莱说,我可以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式,或是一个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在他的理论中,讽刺作品的原型就是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的。人,如果再能力和智商低于我们,使我们感到是在一个居高视角去阅读一个奴役,受愚或荒诞的场面,这就是讽刺模式。而从之前神话中超越人超越环境的神,到传奇中超越人,但不超越环境的骑士,到后来的不超越人,不超越环境的现实主义,到现代的低于一般人的讽刺荒诞。这就是一个循环模式。 要进行远观而不是细读。要重视与文学传统的关系,而不是关注文本本身。凯尔泰斯的就符合讽刺模式。那么矛盾似乎就要在他的作品和其他二战作品中去寻找。
回应 2012-10-28 20:58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2012-10-26 18:30 1人喜欢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意识形态批评 马克思思想就是讲在意识形态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两者一发展呢,经济基础发展了,意识形态也就发展了。经典里面强调的是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同阶级的矛盾。而文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并且具有能动性。文学呢,也就是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作家呢,也就会依附文学自身的规律改变自己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着怎样的反映,然后它又是如何影响这些东西的。 第二阶段: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理论批评 他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符号理论的东西。强调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下层的矛盾。他似乎把文学的地位下降了一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调的是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作用,而巴赫金则只谈文学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他认为,作为一名意识形态科学,文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是这一结构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他还说,符号,话语和生活交往是三个层,逐级递进。他在讲这些文学和意识形态也是辩证的关系。而这种辩证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就是通过折射。所谓折射,就是作者将现实通过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加工,将现实变为文学。其实,所以,这种折射就是巴赫金的文学性定义。就像形式主义的讲的文学性,这其中是有着扭曲暴力的。巴赫金本人也称这种折射为意识形态视野。另一方面,这种暴力也体现在符号上,符号其实是历史的,是多义的,也就是新批评说的含混,矛盾,斗争。所以,在符号之中,在文学作品之中,是有着意识形态的冲突的。 这一点,在凯尔泰斯的作品里也是有着体现的。之前讲的环境,道德,最后升级为意识形态。 第三,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的结构主义 这个时候就看到了人本主义和康德的色彩了。从马克思的客观总体,变成了主观个体的。阿尔都塞认为,尽管人们作为主体觉得自己独立自足,觉得自己在直接自由地把握现实,但实际上,他的意识是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了的,这种把握是他想象的结果。所以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再现。而什么是好的文学,就是能够跳出这种限制性的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现实进行正确的认识。 到了他的学生马歇雷,就提出了文本和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他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再加工,加工的过程中融合进了作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一方面,作者要从现实中取材加工,那么免不了要带进特定的意识形态,例如历史,社会,文化等。另一方面,作者想要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主导文本,要么是以完全客观的方式主导文本,也就是后来罗兰巴特所说的零度写作。所以,马歇雷说,即使意识形态本身听起来总是坚实的,丰富的,但是却由于它在小说中的在场,由于小说赋予它可见的形式,它开始言说自己的不在场。而这时候,批评家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矛盾化解,将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还原为日常的。 那么,命运无常中作者的意识形态和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四,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现在我们伟大的伊格尔顿出现了。他说,意识形态就是话语权。所以我们有了一个一般的意识形态,一个一般的生产方式。而文学也有文学自己的生产方式,例如出版,印刷消费等。这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作品以及他者的意识形态。然后我们有作者,所以就有了一个作者意识形态。于是我们在一般生产方式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前提下,通过文学生产方式,加上作者意识形态的加工,产出了文本。而文本,就是一个审美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在这里囊括了所有的方面。在他眼中的文学,想必就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他又一次和谐了两者。 在命运无常生产里,也是如此,每一个步骤。 杰姆逊则融合了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他把伊格尔顿的作者意识形态扩大,或者说,引用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定义,把这些说成了政治无意识,一种通过作品表达出来的无意识。而文学批评就是要指出文本中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生产方式,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艺术文本的关系构成的。通过重新文本来解释这种无意识的策略。这叫做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命运无常里,如果把每个人当做有血有肉的人来看的话,他们在强大的意识形态下都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或者是对生活的看法,或者是对集中营的看法。或矛盾,或和谐。 总之,三个要素,倾向性,既阶级的倾向性,现实主义的倾向性. 作家本身要学会克服自己的主观倾向性,要忠实于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所以,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批评解决的就是文学作品内在的政治倾向性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与艺术创作本身的独特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就是林新结构,也就是上面说的,艺术作品一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偏移和离心,保持一段能够审视意识形态,甚至瓦解意识形态的距离。艺术则以自己的独特性,用图像或形象的方式使表现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矛盾,含混,朦胧。第三,就是政治无意识。它也就是为现实社会提供一个想象性的解决。
回应 2012-10-26 18:30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2012-10-23 23:04
社会学批评核心概念 1.环境。 有三,第一自然,就像意大利和瑞典。第二社会,就像天朝和西欧。第三个人,就像小四和三毛。其实这些都是话语。历史,文学,科学,报纸,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角度而已。解释的都是人。没有谁影响谁,谁决定谁。这就是解构主义讲的。打破界限,因为都是一家嘛。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诗性历史,有了尼采的诗性的道德,是不是再来一个诗性的报纸? 2.道德。弗洛伊德说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竭力放弃原始的本能冲动,将文化创建起来。性的精力被升华了,也就是说他们舍去了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更高尚的社会目标。就像书里说的,道德,公共利益的出现,就基于生存竞争的压力,或者说处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所以,还是话语权的问题。谁有话语权,谁就保护自己,谁保护自己,谁就要定道德。而且,压抑本能就是道德嘛?本能其实并不危险,只不过大家都害怕面对而已。回到正题。书里说,人类的弱点会通过文学的媒介表现出来。就是表现本能的意思吧。表现出来难道是为了进一步的压抑嘛? 3.结构。 这是最无聊的部分。就是三个层面,社会,个人,文本。然后三者通过价值形态,意识形态链接在一起。个人服从集体,这些全部一致了,就是好作品。它有一个很高深的名字,发生结构主义。这个主义倒是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小说形式本身和小说在其中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要在一个衰败的社会中凸显真实的价值。 对于这三者,可以逐层进行矛盾反讽的递进。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思想道德方面。这是论文层次。
回应 2012-10-23 23:04 -
忧郁的废物 (A negative creep)
社会学批评 最早的斯塔尔夫人估计也是把自己的批评理论分为两部分,像柏拉图一样,一部分是内部灵魂,一部分是外部自然。不过斯塔尔夫人把内部灵魂变为了社会制度。她说社会制度和外部自然同时决定了文学作品。那么她就是在内部灵魂和社会制度之间建立了联系。不过倒是忘了灵魂的自足问题。就好像别林斯基在以后说的,文本是有自足性的,但是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后面再说这个人。到了后来泰纳就提出了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从共...2012-10-23 20:41
社会学批评 最早的斯塔尔夫人估计也是把自己的批评理论分为两部分,像柏拉图一样,一部分是内部灵魂,一部分是外部自然。不过斯塔尔夫人把内部灵魂变为了社会制度。她说社会制度和外部自然同时决定了文学作品。那么她就是在内部灵魂和社会制度之间建立了联系。不过倒是忘了灵魂的自足问题。就好像别林斯基在以后说的,文本是有自足性的,但是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后面再说这个人。到了后来泰纳就提出了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说了文学。 现在到了蠢蠢的俄国人了。别林斯基忘记了自足不仅仅是事物内部的自足,也是事物的内部同事物的外部相隔绝,完全的自足。因为自足不是事物自己的属性,而是事物同外界关系中的一种属性。它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事实上所有的事物属性都是体现在关系之中。也许世界本是浑然一物,存在的只是属性。而不同属性组合造就了物体的假象。那么世界上到底有物存在否? 别林斯基认为文学靠两种方式服务社会,一种是作者将现实完全一致地描写下来,另一种是通过作者自己,再造现实。这样其实他说的第一个就是自然主义,另一个就是现实主义。到了后辈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句著名的美就是生活,至今回荡在耳边。第一,艺术要符合现实条件,第二就是要服务。第三就是艺术要教育。艺术好累啊。 到了20世纪,开始转向了哲学。还是俄国人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即以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来考察文学。虽然别车杜的批评方法在天朝看来很古老,很反感,但是他们认为的文学反应社会现实却是有道理的。 到了我们伟大的匈牙利的lukacs那里,
便不仅仅是反应社会现实了,而是反应的人和社会这个整体。其实说白了还是柏拉图的灵魂和自然。他说虽然文学有局限性,只反映了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可以通过重建日常现实的联系,从而获得普遍性。要创造性地关联起来。提出了不仅仅是社会中可感的阶级,经济,还有背后意识形态。所以到了后来戈德曼提出了文本,作者和超作者的三重体系。说白了估计还是文本,作者,读者,再创造的问题。 最后,这些跟我论文屁关系也没有。可怜的伊姆莱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意识形态,但是这一点说都说腻了。我就不再说了。
回应 2012-10-23 20:41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旧藏与新读:中外文论|文艺随笔 (竹马笃笃)
- 诠释学、美学、文艺---文化理论等 (梦之旅)
- 西方文化批評專題【1】 (南池子)
- 我的电子书4 (菲娅)
- 比較思維 (墨饮)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alyanamitra 2015-05-22
补标一下。有些章节太含混了,介绍偏重国内用力译介过的学人。案例除个别外均具针对性,也是这套教材的长处。此外新版仍未改正M家纸船误生在巴基斯坦的错讹,该打。
0 有用 西微 2012-11-22
其实就内容来说可以给四颗星,但是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真是多到我不能直视。不过优点也很明显,理论加案例的模式很是简明易懂,想要有个快速的大致了解的话,这本书还算是个好选择。
1 有用 [已注销] 2020-02-10
是国内目前相当不错的西方文论教材。
4 有用 Meowtopia 2018-12-29
格雷马斯矩阵画错……一章节中的前后页同一人名的英文译名不一样,已经是2018年新印刷的版本了…校对真的不是在开玩笑么……
1 有用 シカシカ 2013-12-04
意识形态那个不太懂看完案例也不太明白 但是记得别林斯那句话:艺术作品就是关于特定主题的修辞学练习 是一种极端的坏
0 有用 嬴耒 2020-12-20
挺好的,考研推荐参考书。错别字有点多,校对确实不怎么上心。
0 有用 陈最远 2020-11-04
配合杨宁老师的课程食用更佳
0 有用 L蓼 2020-10-25
看案例
0 有用 挪威之森 2020-10-11
观摩,再配合方法论批评
0 有用 脱水宫保鸡丁 2020-06-19
这本教材还可以,干货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