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elstein (Reissue)的书评 (23)

白云千载 2023-10-21 21:24:06 文汇出版社2023版

新颖的虚构小说

贝娄的这部小说从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叙述来看,结构更加类似于一本老式的漫无边际的回忆录,甚至是学术期刊上的一篇长篇学术哲学文章,而不是一部小说。这里也具有优秀小说的共同特质,包括不可磨灭的人物刻画,美味的机智,不可逆转的叙事流程。贝娄通过这种形式为我们展现了...  (展开)
珀卡 2023-08-20 21:52:05 文汇出版社2023版

《拉维尔斯坦》读后印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拉维尔斯坦》这本小说是索尔·贝娄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那个时候,他已经85岁,诺贝尔文学奖也被他收入囊中。一个大作家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会是什么样,他想写些什么呢?比如对生命、死亡的思考,再比如,对终点或者原点的思索,或者还有爱欲之类…… 不过《拉维尔斯...  (展开)
KevinZ 2023-07-15 03:28:57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布鲁姆的张力

索尔·贝娄笔下的Allan Bloom(拉维尔斯坦)充满了张力:作为哲学家,却极力追求物质生活和名声,流连于奢侈品和各国名流政要之间;研究柏拉图和卢梭,日常生活却与这两位哲学家的教诲背道而驰,热爱奢华,眷恋巴黎,厌烦朴素的乡村生活;对《会饮》熟稔于心,和男友之间的关系...  (展开)
一方静读 2023-05-23 20:42:24 文汇出版社2023版

《拉维尔斯坦》一位知识分子的哲性生活

《拉维尔斯坦》是一本有关拉维尔斯坦的传记小说。本来这应该是一本写拉维尔斯坦的传记,但作者不走寻常路,以拉维尔斯坦挚友的身份,写的回忆录。 作者索尔·贝娄是在84岁高龄时写下这本以著名思想家艾伦·布卢姆为原型的小说,书中讲到作者在挚友生前答应过他,要为他写一本传...  (展开)
绝对阿尔法 2023-05-17 23:15:13 文汇出版社2023版

被困于现代虚无主义下的民族思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活在你的时代,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拉维尔斯坦,一个在宗教里隐藏了自身,而又在政治名人里如鱼得水的人,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政治与宗教的调和,直至“将死”才开始谈论的问题,对之前视而不见的问题重新捡起的思考… 贝娄,他的父母是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从四岁开始...  (展开)
AMMO 2023-05-15 12:39:23 文汇出版社2023版

在这个现代民主社会里,你用什么满足自己的灵魂需求?

1976年12月12日,在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里面提到,“一部小说在少量真实印象和构成我们称之为生活主体部分的众多虚假印象之间谋求平衡。”这也是在阅读索尔·贝娄作品时最大的感受,他笔下的人物和自己都有真实的原型,他们有着普通人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展现出了...  (展开)
把噗 2016-04-12 10:04:13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

写作是一件极费精力之事,没有哪一类艺术家像作家一样伏在书桌上度过那么绵长的日夜。一种依靠脑力与勤奋才能完成的创作,将随着年岁遭遇衰退的困境。这是为何作家的巅峰之作往往出自四五十岁壮年之际,在步入花甲之年后开始急剧衰退。这同样解释了作为作家的村上春树需要每日...  (展开)
#暗蓝# 2016-03-28 09:50:43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版

《拉维尔斯坦》:替他人清算的账目

索尔•贝娄有句名言,叫“在我离开之前,清算我全部的账目”。或许对于这位出生并成长在美国文化环境(他生于加拿大,9岁时随父母在芝加哥定居)之中的犹太裔知识分子作家,在目睹了20世纪的狂热与极端之后,是十分希望不留亏欠,也不被亏欠地离开这个世界的。但索尔•贝...  (展开)
thymos 2011-06-04 00:38:40 译林出版社2004版

死亡与友谊——《拉维尔斯坦》

“实在很难想象像拉维尔斯坦这样的人已经与世长辞了。” 索尔贝娄发出的感叹。“因为在一片鸟儿的聒噪声中,听不见他的话。”现代的民主社会恰如这聒噪的丛林,那些卑下的鸟儿却在不停地发出噪音,将高贵灵魂的声音都淹没了。拉维尔斯坦不再了,而聒噪的鸟儿们却仍在继续。 “...  (展开)
Oz. 2009-05-03 02:39:53 译林出版社2004版

Saul Bellow

Oct 9, 2005 12:42 AM from selbsterhaltung 一批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们,为隐藏的畏惧所支配,每个人都有一座虚荣的圣坛,图谋说服别人认可他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毫无趣味的,算计的个性(这个术语要比 “灵魂”好——你能与个性打交道,然而思考这些个别的灵魂,却是你...  (展开)
Tyger Tyger 2009-03-30 16:12:09 Viking Adult2000版

Viking的初版,硬精装,amazon上1块美金买的,

翻口毛边,书品近全新,比较可喜。 零四年读的中文译本,就想找原著看看,总算遂愿了。在BELLOW的作品里,这本大概只好算B+——A-的水准。  (展开)
Yann 2009-02-14 01:55:17 译林出版社2004版

天才不可爱

几乎是没有情节和故事推进的小说,以前在看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的时候有点这个意思,在一堆故事基本骨架里面有一长段一长段很多的对于事物的看法、分析很有深度,所以我在读《洪堡的礼物》的时候在抄了好多段落做笔记。但是这本《拉维尔斯坦》首先页数就要比《洪堡的礼...  (展开)
Oz. 2008-07-02 00:43:43 译林出版社2004版

狡狯的纪念——读《拉维尔斯坦》

/黄湘 十年前,在北京一家民营书店,我买下了一本深蓝色封面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从此记住了艾伦·布鲁姆这个名字。后来我又陆续阅读了他的Shakespeare's Politics(《莎士比亚的政治》)和Love and Friendship(《爱与友谊》),深为这两部作品的广博与细腻而折服。但直...  (展开)
咕咚鱼 2007-08-27 20:13:03 译林出版社2004版

慢慢起舞!

在巨大的头脑里,作者竟然陪同着我们一起拜访了他的往昔回忆.那么真切,历历再目,三维电影也不外如是. 又仿佛大家共同琢饮着美酒,一杯一杯,又一杯. 再来,是天空里的华尔兹,狐步,恰恰. 谢幕时分,仿佛是不尽的微笑,感谢,感谢. 巨大的能量体,燃烧,是美国,是欧洲,是拉维尔斯坦,是...  (展开)
李普曼 2007-04-24 15:35:06 译林出版社2004版

在死亡与友谊间

"她没有反应,我冲着她说话觉得自己像一个该死的傻瓜"。在去圣马丁的途中,齐克和他的妻子罗莎曼在圣胡安为了消磨转航班时的时间,去了一间酒吧,在酒吧中遇到一个一种喝酒的美国男子,他的妻子在医院中昏迷不醒,他对着素未蒙面的齐克夫妇讲述他的悲惨境遇。 这似乎是作者仅...  (展开)
和菜头 2005-11-22 03:41:06 译林出版社2004版

当苏格拉底去了美国---《拉维尔斯坦》读后

我对书名不敏感,几乎以为是列维根斯坦。而我又对哲学知之甚少,所以书放在家里很长时间了,也没有去看。直到几天前,我看见了作者的名字:贝娄。这是个熟悉的名字,记忆外国人的名字很难,除非你在键盘上敲过。 这事发生在1993年,邱小刚(网名:三七)在论坛贴了一篇美国《...  (展开)
天水明夷 2005-11-19 22:27:54 译林出版社2004版

日记

“1992年6月18日,读索尔-贝娄读得索然无味。只记得里面写一个女人,头发分成两绺像一扇窗的两片帘子。写诗人:他既不能做子宫切除术,也不能把飞船送出月球。” ———————— 不知道那时看的是贝娄的哪本书了,《洪堡的礼物》?还是《赫索格》? 这本《拉椎尔斯坦》买来...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潇湘馆的燕子 2023-07-07 00:25:09

找回被现代生活驱逐的本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活在你的时代,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读完这本书,非常赞同这一句话。 小说中主人公拉维尔斯坦的个性、特点、生活等是通过另一个人物奇克叙述出来的。 且不去将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仅仅专注文本本身,我还是挺喜欢拉维尔斯坦这个人物的,活得很真实。 学识渊博的拉维尔斯...  (展开)
永不忘 2023-06-16 13:58:02

再读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又是一本典型的贝娄式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上一次读了他的《更多人死于心碎》,那本书中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始终无法融入现实的植物学家。而这本书的主人公——知名学者拉维尔斯坦,似乎已经做到了在入世和出世之间游刃有余地随意切换。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揣测...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3条)

订阅Ravelstein (Reissue)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