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山塘放棹散记

ernie 2007-12-03 13:08:18

这次到苏州玩,目标很明确:天平、灵岩。
  习惯上说,多是苏州一日游。我爱抬杠,说是游玩苏州,让我那怕安排十日,也能保证绝对的充实,并且用理科大学课程打了一个极其不合时宜的比方:
  
  基础课:北寺塔,留园,拙政园,狮子林,西园,虎丘等著名园林;观前街观光
  专业基础课:沧浪亭,网狮园,耦园,怡园,可园等不那么著名的园林;寒山寺;盘门三景
  专业课:木渎古镇,天平、灵岩,邓尉(又名光福,探梅赏桂圣地)
  研究方向:宝带桥,太湖洞庭东西二山
  
  游览风景,虽然无所谓由浅入深,却不会先舍近求远。特别是远道而来游览江南的客人,苏州大多只能分配到一天的时间,自然应该首先见识最著名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无锡景嘛,家乡广州也如是说。要是下车伊始,就直接把人家带到天平、灵岩,游客只见大石不见园林,岂不感觉像是没有到过苏州?
  
  一.爬上天平山
  
  从下榻的宾馆出来,两三分钟便到了人民路上“饮马桥”公车站。乘上“游4路”公交车,半个多小时便抵达灵岩。再换乘315,没几站就到天平山。别看这么快,路程其实还是相当长的。当年冬天到苏州玩,住在亲戚家,几部自行车骑到天平,一路并驾齐驱,欢声笑语,还是出了一身汗。去天平山之前,看过图片,印象深的,是陡峭的大块山石;去过之后,留下的,竟然还只是图片上的印象。亲戚说,天平山没有什么好玩的,就是爬爬山,看看怪石。
  
  315 车上竟然没坐满人。走到山门,游客稀落,似乎很印证了我的苏州旅游怪论。这地方,苏州本地人不会来,远客也不会来,尤其天气预报说当天雷雨,即便想来的也得“闻风”却步。我们实行范大夫的“人弃我取”,确实选对了“方向”,。
  进得景区大门,一眼看去,这里面池塘春水,绿树红枫,竟像一个漂亮的大公园。
  
  迎面看到一个石牌坊,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往前走是范仲淹祠堂,心里有点纳闷。回来查资料,才知道范仲淹与此山大有渊源:原来范仲淹从小在此居住、读书,成年后又曾任苏州知州,在这里做过不少好事。而这座太平山,宋朝皇帝曾把它赐给范仲淹,当成他的“家山”,范的历代祖考也都葬于此地,人们又称为“范坟山”。
  
  登山路的入口,是一个砖墙门楼,上书:“登天平路”。 进门回顾,看到“万笏朝天”几个字,却是天平山景的最好概括了。因为这是一个断层山,断层倾斜角度近于垂直,而断层风化形成无数嶙峋怪石,如禽似兽,若立若卧,似跃欲飞,或倚或插,或森然欲搏欲噬,虎虎有生气。
  
  景区沿着登山路分为三部分。山麓开始叫“下白云”;一线天到石屋是“中白云”;往上到顶是为“上白云”。三个层面危石险峰,清风泉涌,松影白云,移形换景。逐段攀爬,越往上面路越窄;而石头越怪景色也越奇,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南方人爱说“爬山”,天平山海拔200米,其实远不足以名“山”,却着着实实是要“爬”;有些山很高,但只是“登”。我们此来不赶时间,就施施然慢慢“爬”,要歇就歇,越歇越想歇。到达“中白云”小坐,和卖茶水的老妇闲聊,听她说昨天游人众多,做了好多生意,不似今天冷清。我说,也许大家听到预报雷雨,都不敢来了。这样说,自己却有点心惊:还自说自话这里不会有人来呢!还好今天来,要不,排着队爬山,可够没劲的。更可喜是天公作美,今天只是阴天,别说雷雨,连小雨也没有。
  
  爬到“白云泉”,看见白居易一首诗: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爬山毕竟出汗不少,读到“云本无心水自闲”一句,似乎觉得周遭清凉了好多。
  
  到了“一线天”,记得初次上天平山,大概就是“意思意思”爬到这里为止,便返棹灵岩的。风景依稀,空山寂寂,怅然良久。
  
  
  过了"中白云";越往上面路越窄;而石头越怪景色也越奇。今番总算爬到天平山顶,山巅平整,果然"天平";山风拂过,神清气爽。遥望山下,田畴历历,这山倒也真不怎么高。不过,穿着皮鞋,下山手足并用,倒是更为费劲。出得山门,打了一部当地"黑"车,直奔木渎镇上吃午饭。
  
  二.惭愧石家鲃肺汤
  
    
    下车不远处,就是木渎镇上新辟的豪华饭店一条街。最著名的石家饭店,在这里也开的有新店。进去落座,也将近两点钟了。来石家饭店,当然是冲着那鲃肺汤。
  
    还在大学时,偶然读到周瘦鹃先生的一本《行云集》,其中一篇《杨梅时节到西山》,特别吸引我。有次开会,和物理系陈同学坐在一起,就聊起了苏州的西山。
    
    陈同学祖藉福州,在上海生长,无论长相、谈吐、行事,都是典型的上海。大概因为他母亲是苏州人,他对苏州知之甚多,侃侃而谈,听得我津津有味。他干脆还主动附带介绍了不少苏州美食,这就是我第一次听到石家饭店和鲃肺汤。记得他还介绍了“炒肉酿团子”,这个我不久之后就在苏州品尝过。去年,还向毕明迩兄问起,他说现在还有,1元一个。苏州美食也“伤老大”,闻之怅然。
    
    
    
    这么多年了,始终未曾到石家饭店品尝过鲃肺汤。前些年到苏州观前街,发现改成步行街大大变了样。逛到松鹤楼,看到门前大块广告尽是游水海鲜,都与苏州美味无涉,却居然看到标示有鲃肺汤。当时据我所知,已经过了吃鲃肺汤的季节,疑疑惑惑的走进去问讯,回答说是“和季节不搭界的”。我们迟疑了,毕竟这也不是石家饭店,鲃肺汤应该不会正宗,终于没有尝试。。。
    
    如今,我坐在石家饭店里头,当年松鹤楼门前商略鲃肺汤的情景,犹自历历如新。虽然明知现在不是秋季,不该是吃鲃肺汤的季节;虽然我并不相信石家饭店的老板,他也照样说“和季节不搭界的”,我还是点了这鲃肺汤。此外,还点了“石家酱方”、“石家酱鸭”等。
    
    
    
    关于鲃肺汤,菜单上是这样写的:(一条)25元。点菜时,服务员解说,就是用一条鲃鱼里面的一个肺,而那条没有了“肺”的鲃鱼呢,得另外点菜,每条卖10元。
    
    
    
    其实说半天,都是以讹传讹的糨糊。鲃肺,实际上是斑鱼的肝。斑鱼,当年被于右任先生的陕西口音读成鲃鱼;至于“肝”怎么就成了“肺”?我也不解。不过,习惯了广东人对动物内脏的各式称谓,也就多见无奇了。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鲃肺汤也并不觉得如何鲜美。那个鱼肝确实很肥大,入口也肥美,可是我的水平未能品尝到里面的美味。想起第一次在埃菲尔铁塔上吃法国大菜鹅肝,也是未能领略其好处,要到后来吃到鹅肝酱才体验到美味所在,只好怪自己品味不够敏感了。
    
    
    
    倒是那“石家酱方”又酥又嫩,备受欢迎,大家吃得叫好不绝。让石家饭店这顿午餐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这就有点像男子乒乓球团体大赛,中国队弄不好就得靠“偏将”刘国正救场。后来在大街上,还看到有人提溜着“石家酱方”的礼盒,原来也是名菜!
    
    
    
    洗手间得上二楼,走到半楼,迎面看到当年(1929)于右任先生那首题诗:
    
    
    
    老桂花开天下香
    
    看花走遍太湖旁
    
    归舟木渎犹堪记
    
    多谢石家鲃肺汤
    
    
    
    不知怎的,觉得这用韵读起来好像挺熟悉。猛可想起了施瑮的那首诗:
    
    
    
    棟子花开满院香,
    
    幽魂夜夜棟亭旁。
    
    廿年树倒西堂闭,
    
    不待西州泪万行!
    
    施瑮的自注:
    
    “曹棟亭公时拈佛语对座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以瑮受公知最深也。,棟亭、西堂,皆署中斋号。”
    
    
    
    或许右任先生也熟悉这首诗?更可能纯属巧合。如今尝过了鲃肺汤,不由又想起当年松鹤楼门前踌躇商略的情景,依着右任先生的原韵凑了几句:
    
    
    
    记得梅花尚有香
    
    梦魂常在太湖旁
    
    凌波不到山塘路
    
    惭愧石家鲃肺汤

三.灵岩山
  
  午饭后搭乘315两站路就到了灵岩。出于习惯,看到“灵岩景区”的门楼便去买门票,却有点惊讶于价钱:10元 ―― 怎么会这样客气啊?( 天平山18 元 )
  
  “灵岩景区”,也就像个公园,跟着指示牌,登上“姑苏台”。这是一座看来还是很新的建筑,底楼是吴国历史介绍,楼上像个大庭台,当中一个茶厅,摆开仿古台椅,供游客免费小坐,这似乎也是一般旅游点不会有的。只是,人在“姑苏台”,却似乎怎么也找不到吴越春秋的感觉。想起儿时听戏曲《姑苏晚咏》:
  
  “姑苏台,百花开;香露盈,遍苍苔。。。
  
  人在姑苏台,难忘会稽之耻;问此西子愁颦,有多少牢骚满载?。。。不堪回首话苎罗,转眼已是暌违多载。。。”
  
  虽然只是听听唱曲,却是强烈感到吴头楚尾,如潮旧事,阵阵涌来。
  
  从姑苏台下来,再跟着路标找寻登山的路,才发现,原来登灵岩山并不需要买门票的!哈,这个“当”,上得不小哇。
  
  登灵岩山和爬天平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灵岩,有着通衢大道通往山上,两旁摆满了小卖摊头,虽无艰险,却是无休无止的上坡,路远且长,但一无可看,让人颇感吃力。又因为集中在同一条路上,来往的游人,看起来也就好像比天平山多,而且时见“滑杆”上上下下,这里抬轿子的市场不错,也可想见登山的劳累。
  
  好不容易上到那个驰名的景点―― 乌龟望太湖。这是一块山石,形状酷似乌龟,踣在路左,遥望着远处几乎看不到的太湖。岁月不居,石犹如此,不由存问一声:“八大王”别来无恙乎?再叫声“告罪”,爬上鳌背,极目远眺,想象缥缈峰雾鬓风鬟,明月坡烟波浩淼。
  
  再往上走不远,就到了灵岩寺。记得当年好像还见到过西施的馆娃宫遗址,还有“响堞廊”、“吴王井”什么的,如今遍寻无着,问路上游客,也都茫然无知。请教寺中僧人,说当年的馆娃宫,后来就建造了这座灵岩寺;至于“响堞廊”,也不甚了了。好不容易走到山上,也没多停留,便怅然下山。

四.木渎;严家花园
  
  第二天,再乘游4公交车直接到“严家花园”站下车,往里面走不多远,便看到了小桥流水的木渎古镇。只是这里的“镇河”特别狭小,所以桥也不大。
  
  “严家花园”是严家淦先生家族的故居,抗战期间曾经日寇驻扎,早已破毁,现在所见,还是改革开放后尽量按照原貌重建的,难怪以前怎么不大听到过。
  
  严家是洞庭东山人,看着严家的谱系介绍,庞大的家族,真是满门英杰。严家淦先生当过台湾当局的“副总统”,在蒋介石逝世后,曾接任总统,两年多后,“还政”于小蒋,从此退出政界。严家几代数十人,分处两岸和海外,克绍箕裘,不是政要就是专家学者,叫人钦羡。在陈列的严家淦先生众多照片中,还看到一张他到九十岁的俞大维府上拜访,二老坐在沙发上笑谈的照片。严家淦先生学化学出身,想来和学物理的俞大维有不少共同语言吧?当时看了,很想翻拍下来,贴到拙帖《再从俞大絪教授说开去》里。可惜光线不好,估计拍下来也看不清,转念作罢,却自己也失笑了 ―― 那帖子里又不是没有俞大维的照片!
  
  “严家花园”是一座带楼房的传统庭园大宅,主要按照四季分成区域,曰: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冬景区。每个区域又由好些错落有致的小“单元”组成,每个小“单元”各有大小不等的院子和水域,信步走来,曲径通幽,恍入迷宫,似乎很难做到不重复而又不错过一两处房舍景物。在秋景区看到点缀水域的两朵小荷花,真假莫辨,实在忍不住,请教工作人员,才知道竟是真的,尽管季节不对。冬景区一个宽敞明亮的小间,放着方桌和椅子,面对池塘。想象晚来天欲雪,二三知己,围炉夜话,一定情趣盎然。
  
  严家花园出来,沿着河边漫步古镇,窄窄的老街,不时又有“榜眼及第”之类其它大宅。古镇尽头,惊喜地发现一个深深的古旧廊棚(当地人称廊桥),它决不是像某些近年走红的“江南古镇”新鲜热炒仿造出来那样的赝品。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木渎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