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题为指导,同时吸取20世纪以来"新史学"的理论,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幅有机的全球新闻传播史,从而既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又为我国新闻传播界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科学的历史参照。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革命初期的出色演说家和政治家米拉波,1789年向三级会议发表演说时,更大声呼吁出版自由:“让你们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距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的不到保障。” 马克思也给予米拉波很高评价:“法国革命时最伟大的演说家米拉波的永远响亮的声音直到现在还在轰鸣;他是一头狮子,你想要跟人民一起叫一声‘吼得好,狮子!’,就必须亲自倾听一下这头狮子的吼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2页 -
在许多人看来,所谓新闻史就是关于新闻的历史,这仿佛是个自明的概念。然而细加分析便会发现,这个看似清晰的术语,实际上还是一本糊涂账!首先,新闻史指的究竟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呢,还是指人们对这类事件的记述呢?其次,新闻史所关涉的到分对某些有新网价值事件的报道呢:还是媒介自身的演进呢?如果新闻史把新闻事件作为考察的重点,那么它同一般的社会史又有什么区别呢?假如新闻史只关心媒介自身的生成发展,那么某时某地创刊某张报纸又有多大意义呢?那种婆婆妈妈式的新闻史,难道不是沉闷得令稍有思想者无不感到窒息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全球新闻传播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非常优秀的教材,但也有时代局限性

李彬老师的书值得一看

消息分三种,一种用来斗争,一种用来卖钱,一种用来决策
> 更多书评 7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遊۞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大革命初期的出色演说家和政治家米拉波,1789年向三级会议发表演说时,更大声呼吁出版自由:“让你们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距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的不到保障。” 马克思也给予米拉波很高评价:“法国革命时最伟大的演说家米拉波的永远响亮的声音直到现在还在轰鸣;他是一头狮子,你想要跟人民一起叫一声‘吼得好,狮子!’,就必须亲自倾听一...2012-03-18 10:57:19 1人喜欢
-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
2019-09-04 14:55:32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 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韦尔斯
语言与传播本为一体,语言的运作就是传播,传播的过程就展开在语言之中。比如,并不是我先有一个想法,然后再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把它传播给他人,而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由语言直接构成 的,离开语言,这个想法就压根不存在。文字也是如此……一句话,语言和文字都是传播内容的本体而不是传播的中介或媒介。
正是印剧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费族的统治,从而产生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在印刷激发起作家日益强烈且无须掩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它也在读者中创造出类似的态度。因为在印剧术发明之前,一切人际交流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连阅读所采用的也是口语模式,一个读者大声朗读,其他人随后跟上。但 自从有了印剧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已的眼晴。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盲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波兹曼
“无数的人曾以无声的模糊的惊奇之情,在这个世界上匆匆走过,就像动物感觉到的那样;也有人以一种痛苦的、探索而无功的惊奇匆匆而过,这是只有人才感觉到的;直到伟大的思想家,有创见的人,先知产生出来,形成了说出来的思想,把所有人沉睡着的潜能唤醒成思想。这就是思想家、精神英雄的做法。他说的话,是所有人远不曾说出而又渴望说出的东西。围绕着他的思想,一切思想都从痛苦的麻痹的酣睡中觉醒,作为对他的思想的回音。……思想一旦被唤醒就不再沉睡,它自身扩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人接一个人,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成长起来,直到达到它的丰满状态。”——卡莱尔
“让我凭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这种自由高踞于一切自由之上。”——弥尔顿 理性与感性其实都将人的“个性”置于首位,相信人的智力、能力、オ力能够驾取一切,包括自然、社会与个体。从启蒙运动以来,世界历史的总体趋势就源于一种人为的设计意识,即按照个人认为是“真、善、美”的计划或蓝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构想,然后付诸实施。
“从来不看报纸的人比看报纸的人更了解情况,正如什么也不知道的人比满脑子谬设邪念的人更接近真理。”——杰斐逊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目标是满足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需要。个人主义崇拜是支资本主义社会有数运转的中心原则,当代资本主义对17世纪出现的个人主义的具体解释已转向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然而,责任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约束,它特别 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同时,责任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从西方国家责任论的发展方向上看,要么是向自由主义回归,要么走向虚无。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责任论者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也许,寂寞是责任论的归途。责任尚在不可企及的彼岸。”——王怡红
“当人生活在电子的环境中,他的本性改变了,他的私人属性融入了社团整体,他交成了一个“大众人"( Mass Man),大众人是在电子速度下产生的一个现象,不是有形的量的现象。”——麦克卢汉
“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波兹曼
“客观性法则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阿特休尔
英国的里査德・汉密尔顿,在1957年曾经概括了大众文化的11种特征:流行、瞬间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慧、撩拨性欲、玩弄花招而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
大众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商品化,二是标准化。前者针对的是面向市场、面向消费、面向大众的赢利属性:“它是由大批生产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的成长意味着:任何不能赚钱、不能为大众市场面大批生产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如艺术和民间文化。”后者即标准化,则针对的是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在本雅明名之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社会中,物质和文化的产品被认为没有真正的区别,汽车的生产和电影的生产一样是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大众文化标准化的、程式化的和机械复制产品,被认为是刻板、琐碎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商品化以后的必然结果。”……不管是商品化还是标准化,大众文化的本质都体现为对大众精神的操控。……自从大众社会出现以来,文化领域逐新呈现三分之势,一是面向精神层面的高雅文化,二是面向生活层面的民间文化,三是面向消费层面的大众文化。如果说,高雅文化在于传承人类的精神遗产一一即所谓“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在于寄托生命的本真体验一即所谓“意义形态”,那么大众文化则在于操纵民众的现实生活一一即现在所谓“意象形态”:“大批受众只会让其情感和感受力被大众文化浮华的情绪所操纵,让其需要和愿望被替代的幻想所扭曲和挫败,让其希望和抱负为了消 费而被虚假的梦幻所利用。实际上,大众社会使民众受到了大众文化的集体利用。”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做了精辟的论述。所谓“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市民们”即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可以自由讨论,不受国家与社会的干预。其中,新闻媒介就是在这个公共空间运作的。然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及 消费化的历史进程,新闻媒介的公共空间逐渐萎缩,日见变质
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段,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片段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
正如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所说,自由国度的审查制度比专制政体还复杂,还彻底,因 为,“不受欢迎的观点可以使之沉默,不合时宜的事实可以使之缄默,而这些并不需要任何官方的禁令”。
大众文化总是由外部加诸于人,带有鲜明的物化色彩。所以,它既不是大众自身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在其轻松消遣的形式中,其实深藏着同生命的本真意义相背离的内核。洛文塔尔就写道:“不管通过什么媒介,通俗文化处处证明了它真正的特性:标准化,陈腐化,保守主义,平庸化,操纵化的消费者商品。”总之,依托于商品生产体系的大众文化,并不体现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之对象化,洋溢灵性的精神之客体化,而往往显露着个体的泯灭和诗意的沦丧。
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所谓大众文化不仅使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压抑人、操纵人、欺骗人的社会,这种文化越是让人“自由”拥有,人就越是丧失自由。
“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一一原子,这些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相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弗洛姆
“置名权威的法则就像市场法则一样,是看不见的,因此也是无从攻击的。谁能攻击不可见的东西?谁能攻击不可见的敌人?”——弗洛姆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度的庸俗文化。"——波兹曼
"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官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雅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波兹曼
回应 2019-09-04 14:55:32
-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
2019-09-04 14:55:32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 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韦尔斯
语言与传播本为一体,语言的运作就是传播,传播的过程就展开在语言之中。比如,并不是我先有一个想法,然后再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把它传播给他人,而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由语言直接构成 的,离开语言,这个想法就压根不存在。文字也是如此……一句话,语言和文字都是传播内容的本体而不是传播的中介或媒介。
正是印剧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费族的统治,从而产生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在印刷激发起作家日益强烈且无须掩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它也在读者中创造出类似的态度。因为在印剧术发明之前,一切人际交流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连阅读所采用的也是口语模式,一个读者大声朗读,其他人随后跟上。但 自从有了印剧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已的眼晴。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盲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波兹曼
“无数的人曾以无声的模糊的惊奇之情,在这个世界上匆匆走过,就像动物感觉到的那样;也有人以一种痛苦的、探索而无功的惊奇匆匆而过,这是只有人才感觉到的;直到伟大的思想家,有创见的人,先知产生出来,形成了说出来的思想,把所有人沉睡着的潜能唤醒成思想。这就是思想家、精神英雄的做法。他说的话,是所有人远不曾说出而又渴望说出的东西。围绕着他的思想,一切思想都从痛苦的麻痹的酣睡中觉醒,作为对他的思想的回音。……思想一旦被唤醒就不再沉睡,它自身扩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人接一个人,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成长起来,直到达到它的丰满状态。”——卡莱尔
“让我凭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这种自由高踞于一切自由之上。”——弥尔顿 理性与感性其实都将人的“个性”置于首位,相信人的智力、能力、オ力能够驾取一切,包括自然、社会与个体。从启蒙运动以来,世界历史的总体趋势就源于一种人为的设计意识,即按照个人认为是“真、善、美”的计划或蓝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构想,然后付诸实施。
“从来不看报纸的人比看报纸的人更了解情况,正如什么也不知道的人比满脑子谬设邪念的人更接近真理。”——杰斐逊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目标是满足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需要。个人主义崇拜是支资本主义社会有数运转的中心原则,当代资本主义对17世纪出现的个人主义的具体解释已转向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然而,责任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约束,它特别 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同时,责任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从西方国家责任论的发展方向上看,要么是向自由主义回归,要么走向虚无。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责任论者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也许,寂寞是责任论的归途。责任尚在不可企及的彼岸。”——王怡红
“当人生活在电子的环境中,他的本性改变了,他的私人属性融入了社团整体,他交成了一个“大众人"( Mass Man),大众人是在电子速度下产生的一个现象,不是有形的量的现象。”——麦克卢汉
“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波兹曼
“客观性法则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阿特休尔
英国的里査德・汉密尔顿,在1957年曾经概括了大众文化的11种特征:流行、瞬间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慧、撩拨性欲、玩弄花招而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
大众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商品化,二是标准化。前者针对的是面向市场、面向消费、面向大众的赢利属性:“它是由大批生产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的成长意味着:任何不能赚钱、不能为大众市场面大批生产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如艺术和民间文化。”后者即标准化,则针对的是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在本雅明名之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社会中,物质和文化的产品被认为没有真正的区别,汽车的生产和电影的生产一样是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大众文化标准化的、程式化的和机械复制产品,被认为是刻板、琐碎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商品化以后的必然结果。”……不管是商品化还是标准化,大众文化的本质都体现为对大众精神的操控。……自从大众社会出现以来,文化领域逐新呈现三分之势,一是面向精神层面的高雅文化,二是面向生活层面的民间文化,三是面向消费层面的大众文化。如果说,高雅文化在于传承人类的精神遗产一一即所谓“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在于寄托生命的本真体验一即所谓“意义形态”,那么大众文化则在于操纵民众的现实生活一一即现在所谓“意象形态”:“大批受众只会让其情感和感受力被大众文化浮华的情绪所操纵,让其需要和愿望被替代的幻想所扭曲和挫败,让其希望和抱负为了消 费而被虚假的梦幻所利用。实际上,大众社会使民众受到了大众文化的集体利用。”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做了精辟的论述。所谓“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市民们”即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可以自由讨论,不受国家与社会的干预。其中,新闻媒介就是在这个公共空间运作的。然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及 消费化的历史进程,新闻媒介的公共空间逐渐萎缩,日见变质
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段,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片段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
正如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所说,自由国度的审查制度比专制政体还复杂,还彻底,因 为,“不受欢迎的观点可以使之沉默,不合时宜的事实可以使之缄默,而这些并不需要任何官方的禁令”。
大众文化总是由外部加诸于人,带有鲜明的物化色彩。所以,它既不是大众自身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在其轻松消遣的形式中,其实深藏着同生命的本真意义相背离的内核。洛文塔尔就写道:“不管通过什么媒介,通俗文化处处证明了它真正的特性:标准化,陈腐化,保守主义,平庸化,操纵化的消费者商品。”总之,依托于商品生产体系的大众文化,并不体现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之对象化,洋溢灵性的精神之客体化,而往往显露着个体的泯灭和诗意的沦丧。
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所谓大众文化不仅使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压抑人、操纵人、欺骗人的社会,这种文化越是让人“自由”拥有,人就越是丧失自由。
“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一一原子,这些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相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弗洛姆
“置名权威的法则就像市场法则一样,是看不见的,因此也是无从攻击的。谁能攻击不可见的东西?谁能攻击不可见的敌人?”——弗洛姆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度的庸俗文化。"——波兹曼
"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官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雅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波兹曼
回应 2019-09-04 14:55:32 -
遊۞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大革命初期的出色演说家和政治家米拉波,1789年向三级会议发表演说时,更大声呼吁出版自由:“让你们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距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的不到保障。” 马克思也给予米拉波很高评价:“法国革命时最伟大的演说家米拉波的永远响亮的声音直到现在还在轰鸣;他是一头狮子,你想要跟人民一起叫一声‘吼得好,狮子!’,就必须亲自倾听一...2012-03-18 10:57:19 1人喜欢
-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
2019-09-04 14:55:32
人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就在于凭借语言组成社会,语言的起点或传播的起点就是人类的起点。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水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斯宾格勒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 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韦尔斯
语言与传播本为一体,语言的运作就是传播,传播的过程就展开在语言之中。比如,并不是我先有一个想法,然后再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把它传播给他人,而是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由语言直接构成 的,离开语言,这个想法就压根不存在。文字也是如此……一句话,语言和文字都是传播内容的本体而不是传播的中介或媒介。
正是印剧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费族的统治,从而产生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在印刷激发起作家日益强烈且无须掩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它也在读者中创造出类似的态度。因为在印剧术发明之前,一切人际交流都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甚至连阅读所采用的也是口语模式,一个读者大声朗读,其他人随后跟上。但 自从有了印剧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已的眼晴。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盲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波兹曼
“无数的人曾以无声的模糊的惊奇之情,在这个世界上匆匆走过,就像动物感觉到的那样;也有人以一种痛苦的、探索而无功的惊奇匆匆而过,这是只有人才感觉到的;直到伟大的思想家,有创见的人,先知产生出来,形成了说出来的思想,把所有人沉睡着的潜能唤醒成思想。这就是思想家、精神英雄的做法。他说的话,是所有人远不曾说出而又渴望说出的东西。围绕着他的思想,一切思想都从痛苦的麻痹的酣睡中觉醒,作为对他的思想的回音。……思想一旦被唤醒就不再沉睡,它自身扩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一个人接一个人,一代人接一代人地成长起来,直到达到它的丰满状态。”——卡莱尔
“让我凭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这种自由高踞于一切自由之上。”——弥尔顿 理性与感性其实都将人的“个性”置于首位,相信人的智力、能力、オ力能够驾取一切,包括自然、社会与个体。从启蒙运动以来,世界历史的总体趋势就源于一种人为的设计意识,即按照个人认为是“真、善、美”的计划或蓝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划和构想,然后付诸实施。
“从来不看报纸的人比看报纸的人更了解情况,正如什么也不知道的人比满脑子谬设邪念的人更接近真理。”——杰斐逊
“资本主义社会总的目标是满足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需要。个人主义崇拜是支资本主义社会有数运转的中心原则,当代资本主义对17世纪出现的个人主义的具体解释已转向个人自由和个人选择,然而,责任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约束,它特别 强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同时,责任与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从西方国家责任论的发展方向上看,要么是向自由主义回归,要么走向虚无。无论选择哪条道路,责任论者都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也许,寂寞是责任论的归途。责任尚在不可企及的彼岸。”——王怡红
“当人生活在电子的环境中,他的本性改变了,他的私人属性融入了社团整体,他交成了一个“大众人"( Mass Man),大众人是在电子速度下产生的一个现象,不是有形的量的现象。”——麦克卢汉
“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波兹曼
“客观性法则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途径。”——阿特休尔
英国的里査德・汉密尔顿,在1957年曾经概括了大众文化的11种特征:流行、瞬间即逝、唾手可得、成本低廉、大量生产、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诙谐而带点诘慧、撩拨性欲、玩弄花招而显得俏皮、浮夸、足以带来大笔生意等。
大众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商品化,二是标准化。前者针对的是面向市场、面向消费、面向大众的赢利属性:“它是由大批生产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是为了获利而向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的成长意味着:任何不能赚钱、不能为大众市场面大批生产的文化,都很少有地位,如艺术和民间文化。”后者即标准化,则针对的是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在本雅明名之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社会中,物质和文化的产品被认为没有真正的区别,汽车的生产和电影的生产一样是为市场经济的原则所决定。大众文化标准化的、程式化的和机械复制产品,被认为是刻板、琐碎和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文化商品化以后的必然结果。”……不管是商品化还是标准化,大众文化的本质都体现为对大众精神的操控。……自从大众社会出现以来,文化领域逐新呈现三分之势,一是面向精神层面的高雅文化,二是面向生活层面的民间文化,三是面向消费层面的大众文化。如果说,高雅文化在于传承人类的精神遗产一一即所谓“意识形态”,民间文化在于寄托生命的本真体验一即所谓“意义形态”,那么大众文化则在于操纵民众的现实生活一一即现在所谓“意象形态”:“大批受众只会让其情感和感受力被大众文化浮华的情绪所操纵,让其需要和愿望被替代的幻想所扭曲和挫败,让其希望和抱负为了消 费而被虚假的梦幻所利用。实际上,大众社会使民众受到了大众文化的集体利用。”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做了精辟的论述。所谓“公共领域”( public sphere),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市民们”即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可以自由讨论,不受国家与社会的干预。其中,新闻媒介就是在这个公共空间运作的。然而,随着商品化、市场化及 消费化的历史进程,新闻媒介的公共空间逐渐萎缩,日见变质
随着现代社会中现实生活日渐分裂而成为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片段,大众传媒成了原子化、片段化社会生活得以保持一种“整体”感觉的主要途径。
正如乔治・奥威尔( George Orwell)……所说,自由国度的审查制度比专制政体还复杂,还彻底,因 为,“不受欢迎的观点可以使之沉默,不合时宜的事实可以使之缄默,而这些并不需要任何官方的禁令”。
大众文化总是由外部加诸于人,带有鲜明的物化色彩。所以,它既不是大众自身创造的文化,也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在其轻松消遣的形式中,其实深藏着同生命的本真意义相背离的内核。洛文塔尔就写道:“不管通过什么媒介,通俗文化处处证明了它真正的特性:标准化,陈腐化,保守主义,平庸化,操纵化的消费者商品。”总之,依托于商品生产体系的大众文化,并不体现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之对象化,洋溢灵性的精神之客体化,而往往显露着个体的泯灭和诗意的沦丧。
因此,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所谓大众文化不仅使发达工业社会的异化状况永恒化、合理化,而且本身也是压抑人、操纵人、欺骗人的社会,这种文化越是让人“自由”拥有,人就越是丧失自由。
“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一一原子,这些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相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像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弗洛姆
“置名权威的法则就像市场法则一样,是看不见的,因此也是无从攻击的。谁能攻击不可见的东西?谁能攻击不可见的敌人?”——弗洛姆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度的庸俗文化。"——波兹曼
"赫胥黎告诉我们的是,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让人心生怀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预官中,“老大哥”并没有成心监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一直注视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看守人、大门或“真理部”。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雅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们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波兹曼
回应 2019-09-04 14:55:32 -
遊۞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大革命初期的出色演说家和政治家米拉波,1789年向三级会议发表演说时,更大声呼吁出版自由:“让你们法律的第一条永远奉献给出版自由,使它距于神圣的地位。在所有的自由中,它最不能触犯,最不受限制。假如丧失了它,其他自由便永远的不到保障。” 马克思也给予米拉波很高评价:“法国革命时最伟大的演说家米拉波的永远响亮的声音直到现在还在轰鸣;他是一头狮子,你想要跟人民一起叫一声‘吼得好,狮子!’,就必须亲自倾听一...2012-03-18 10:57:19 1人喜欢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8.7分 298人读过
-
每满100-30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推荐给你的大学读书单:那些值得关注的观念 (jiaon)
- 传播学100本推荐 (Helena)
- 大众传播观念养成之旅 (贾不许)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全球新闻传播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长歌皓月 2012-11-28 16:35:55
除了一些政治内容,其余是极好的
0 有用 sure▲ 2009-07-05 11:27:59
原来你喜欢他。
4 有用 遊۞ 2012-06-04 15:46:37
作为一本历史教材,它实在是太喜感太搞笑了。。。
1 有用 szs4.0 2011-04-06 19:02:47
总体史 基于语境 有文采的教科书 非常明白 补习了欧洲近代史 但并非正真意义上的全球史 没有红色媒体部分
1 有用 苏樱 2008-06-28 22:05:10
早知道新闻史是可以这样写的,也许,我就不该。。。咳。
0 有用 逆风飞扬 2022-06-26 22:17:06
文笔轻松。科技助力媒体发展,经济和行政一直在抢着前进的方向盘。社会关系也一直被传播发展带着跑,一路上都是气喘吁吁的声音
0 有用 我刚才吃了米饭 2022-06-25 16:00:56
读起来比历史书轻松些
0 有用 zhoumaer2 2022-05-09 20:17:06
这本书太好读了!前因后果梳理得非常清晰,对我这种人文社科底子不好的人来说简直是救了大命!
0 有用 mango 2022-04-08 20:18:13
跟中新史比起来真是有趣多了,看到结尾的那篇演讲让我热泪盈眶。
0 有用 清 2022-04-08 15:57:59
老师的历史知识未免太渊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