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心靈工坊
副标题: 與逆境共處的智慧
译者: 胡因夢,廖世德
出版年: 2001年十月
页数: 232
定价: 新台幣200元
装帧: 平裝
ISBN: 9789573016311
内容简介 · · · · · ·
《當生命陷落時-與逆境共處的智慧》作者佩瑪.丘卓自從一九七四年持戒以來,就常常在歐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坊、講座、冥思避靜;佩瑪.丘卓目前是甘波修道院院長,也是創巴仁波切傳襲下來的住持。除了本書外,佩瑪.丘卓並曾和普力茲獎作家愛麗絲.華克就冥想經驗出版一個對談實況錄音。
《當生命陷落時》是作者從一九八七年至九四年所做的談話錄音,內容包括:我們都需要「慈」(對自己的愛),然後從這裡培養對人對己之痛苦無懼的慈悲心;以及我們要跨進未知的領域,輕鬆看待自己無立足之地的狀況。另外一個主題則是,接受我們平常逃避的東西,消除我們與他們、這個與那個、好與壞之間二元對立的緊張。
喜欢读"當生命陷落時"的人也喜欢 · · · · · ·
當生命陷落時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當生命陷落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当生命陷落时》书抄

所谓修行,不在寺庙里,不在喜马拉雅山上,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当生命陷落时》: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
> 更多书评 1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
2011-09-12 17:38 4人喜欢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透我们的内心,把我们整个人打开。无我就这样被发现了。我们平常所有的看法在这种状态里会全部崩解。面临极限不是一种障碍或惩罚,而是找到了门径,向圣境与人性无条件的善迈进。 不论心里出现什么东西,你都要对它无条件地亲善。人是很难具备无条件的慈悲的,这里所说的这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唤醒这份慈悲心,所以是相当值得珍惜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罪恶感,有时又很傲慢。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和回忆连自己都害怕, 并且觉得非常悲哀。我们的心永远杂念不断,所以我们如果静坐下来,便提供了广大的内在空间,让所有的念头生起。那些念头像天上的云、海上的浪一样,一有空间就会出现。如果其中有一个念头盘踞不去,叫我们一直牵挂着,那么不论那是快乐或不快的念头,我们都要用开放与慈悲的态度默默地替它贴标签,称之为“念”,然后让它消失在广大的内在空间里。这时如果立刻又出现了云和浪,也没什么关系。你只要用无条件的亲善心态承认这些东西,称之为“念”,一再一再地释放它们就对了。 仁波切是这样开示的: 1.不论是坐在蒲团上还是椅子上,座位应该是平的,左右前后都不倾斜。 2.双腿舒适地盘坐。如果是坐在椅子上,那么两脚要平放在地上,两膝相距数吋。 3.躯干(从头到底座)要直,背部挺直,前胸开展。如果坐在椅子上,背部最好不要靠 着。如果觉得姿势松垮了,坐直起来就对了。 4.手掌向下,手指松开,放在腿上。 5.眼睛开着——代表人是清醒的,对所有发生的事物都轻松对待。目光略为朝下,把焦 点大约放在四至六呎的前方地面上。 6.嘴要微微开着,让颚骨放松,用鼻嘴同时轻柔地呼吸。舌尖轻抵上颚。 每次坐下来就把这六点检查一次。打坐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分心了,就把注意力重新收 回到身体上,再检查一下这六个部位。然后带着这份重新开始的新鲜感回到呼气上面。 慈悲这个法门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我们并不企图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需要奋力挣脱痛 苦,也不需要变成一个比较好的人。事实上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了掌控的欲望,也瓦解了所有的概念和理想。 我们总是在进行大逃亡:我们发泄情绪、议论不休、用力关门、打人、丢东西,全都是 为了不愿面对自己内心的现象。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往心里面压挤,为的是钝化痛苦。我们一辈子都可能浪费在逃避自己内心的妖魔了。 世人总是汲汲于逃避,却忘了欣赏沿途的美景。我们习惯加速,却剥夺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日常生活的背后,所有的言谈的背后,所有动作或意念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无 依无恃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直在那里洋溢着能量。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焦躁、恐惧。这个境界驱动了激情、侵略心、无知、忌妒、骄慢,然而我们却永远抓不到它的本质。 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恃的状态,但 是如果我们立刻想办法排遣——我们讲话,做事,想事情——就完全丧失了空档,也就完全无法放松了。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加速。我们会变成我祖父常说的那种神经兮兮的人。自制就是在最深的层次和自己做朋友。这样我们就会看到那些在打嗝、放屁底端的焦急、掌控和操纵的行为,或是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一切事物的底端,有一个很柔软、很温柔的东西,我们却把它感受成了恐惧或焦躁不安。 人是很容易被预料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冒了出来,然后开始扩大,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打击到我们,就已经陷入了希望与恐惧中。 孤独根本不是问题,它是不需要解决的。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不是问题。 我们所谓的魔障,其实是这个世界和我们全部的经验要提醒我们卡在何处的一种方式。看起来像是刀箭的东西,体验起来却像是花朵。某件事情对我们而言到底是魔障,还是敌人,或者是师友,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实相的觉知,取决于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至于内在的障碍,除了自己的疑惑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在妨碍我们了。除了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之外,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障碍。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希望它快点结束——这大概是我们唯一的敌人吧!但是,从修行中我们发现,除非我们学会了自己必须学会的功课,否则障碍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我们以每小时一百哩的速度跑到美洲大陆的另一端,还是会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一再地以新的名称、形式和显化而重复出现,直到我们认清自己在什么地方偏离了实相,认清自己碰到事情就退缩而无法完整地体验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为止。 在追求安全或完美的过程中,一旦感觉肯定、完整、自给自足、安适,便开心起来,这都算是一种死亡。这里面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空间容许别的东西来打断一切。我们因为企图掌控自己的经验而把“当下”这一刻谋杀了。这么做无异于自寻烦恼,因为我们迟早都会碰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房子失火,挚爱的人死了,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被屋顶掉下的砖块砸到头,有人打翻了番茄酱罐,酱汁溅到我们的白西装,已经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餐厅,却发现餐厅当天休业。 要想彻底活着,作个完整的人,或是要完全觉醒,就得不断被抛出巢外,不断地进入无人之境,保持清新,鲜活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活着,就是要一次一次地死去。从觉醒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人生。死亡就是抓住已有的东西不放,希望每一次的经验都向你保证,祝贺,让你觉得自己完全没事。所以,我们虽然说死魔就是恐惧死亡,但实际上是害怕活着。 光是受苦还不够,还需要纪律。 对外界开放会使自己和他人都受益。我们越和人接近,就越快发现自己堵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事情上不友善、惧怕、封闭。看清楚这些东西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也很痛苦。 通常我们都会不知道怎么办,而开始防卫自己。我们不仁慈,不诚实,不勇敢;我们或许现在就想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听从开示,对自己直下觑透的东西温柔相待而不断那么镜中原来那个令人尴尬的影像就会变成朋友。看见这个朋友会使我们温柔,心灵得到启示;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和他人唯一相处之道,也是唯一可能有益人世之道。 责怪别人是一种强化自我的方法。事情一有什么不对劲,我们不但会指责别人,还想把 事情“矫正”过来。 我们总是以为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就是对自己好。但真相是,我们只会更加恐惧,更加僵 硬,更加疏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经验到的自己是和整体分开的。这种届分感对我们而言如同监狱一般。这一座监狱会把我们关在自己和希望和恐惧之中,使我们只在乎自己身边的人。奇怪的是,我们越保护自己,就越痛苦。然而如果我们开放自己,让自己心碎,反而会发现自己与万物是一体的。达赖喇嘛曾经说过,自私的人有两种,一种不聪明,一种聪明。不聪明的自私者只想到自己,所以结果总是混乱、痛苦。聪明的自私者知道要为自己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别人好。这种为别人好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喜悦。 有三种方法可以直接面对艰难的处境,并且把艰难的处境当作觉醒与喜悦之道,其中一 种是不对抗,一种是以毒为乐,还有一种是以烦恼为菩提(觉醒的智慧)。 我们能不能不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只是做个普通人,一个能够在当下停止一成不变的习惯而放松自己的人?
回应 2011-09-12 17:38 -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
2015-05-15 00:08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许认为某件事会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以为某件 事会招来不幸,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结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许自己不知道。 虽然遭受到极大的失望,我们仍然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或许只是一场伟大历险 的开端吧。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对夫妇只有一个独子。他们的家境很穷,所有人都仰 赖这名独子赚钱养家,维持家庭的声誉。有一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成了残废。这对他们 一家人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然而两个礼拜仪后,军队进了他们村子,把所有的壮丁都抓 去当兵打仗,唯独这名年轻人得以幸免,而可以留在家乡照料父母。 生命就是这样。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事我们称作好事,有的事我们称作坏事,但是 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回应 2015-05-15 00:08 -
观点一: 我们都需要慈,即对自己的爱,然后从中逐渐唤醒对人对己痛苦无惧的悲心。 个人理解: 对自己的慈,首先是要关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要有对自己疼惜和保护的观念。 对自己的慈,就是要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可以用于跨入未知领域,轻松看待自己无侍无依的情境。 观点二:我们要接受我们平常逃避的东西,消除我们与他们,这个与那个,好与坏之间的二元对立。 我们都需要提醒和鼓励,才懂得轻松面对道途上所遭遇...
2015-05-14 23:27
-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
2011-09-12 17:38 4人喜欢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透我们的内心,把我们整个人打开。无我就这样被发现了。我们平常所有的看法在这种状态里会全部崩解。面临极限不是一种障碍或惩罚,而是找到了门径,向圣境与人性无条件的善迈进。 不论心里出现什么东西,你都要对它无条件地亲善。人是很难具备无条件的慈悲的,这里所说的这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唤醒这份慈悲心,所以是相当值得珍惜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罪恶感,有时又很傲慢。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和回忆连自己都害怕, 并且觉得非常悲哀。我们的心永远杂念不断,所以我们如果静坐下来,便提供了广大的内在空间,让所有的念头生起。那些念头像天上的云、海上的浪一样,一有空间就会出现。如果其中有一个念头盘踞不去,叫我们一直牵挂着,那么不论那是快乐或不快的念头,我们都要用开放与慈悲的态度默默地替它贴标签,称之为“念”,然后让它消失在广大的内在空间里。这时如果立刻又出现了云和浪,也没什么关系。你只要用无条件的亲善心态承认这些东西,称之为“念”,一再一再地释放它们就对了。 仁波切是这样开示的: 1.不论是坐在蒲团上还是椅子上,座位应该是平的,左右前后都不倾斜。 2.双腿舒适地盘坐。如果是坐在椅子上,那么两脚要平放在地上,两膝相距数吋。 3.躯干(从头到底座)要直,背部挺直,前胸开展。如果坐在椅子上,背部最好不要靠 着。如果觉得姿势松垮了,坐直起来就对了。 4.手掌向下,手指松开,放在腿上。 5.眼睛开着——代表人是清醒的,对所有发生的事物都轻松对待。目光略为朝下,把焦 点大约放在四至六呎的前方地面上。 6.嘴要微微开着,让颚骨放松,用鼻嘴同时轻柔地呼吸。舌尖轻抵上颚。 每次坐下来就把这六点检查一次。打坐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分心了,就把注意力重新收 回到身体上,再检查一下这六个部位。然后带着这份重新开始的新鲜感回到呼气上面。 慈悲这个法门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我们并不企图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需要奋力挣脱痛 苦,也不需要变成一个比较好的人。事实上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了掌控的欲望,也瓦解了所有的概念和理想。 我们总是在进行大逃亡:我们发泄情绪、议论不休、用力关门、打人、丢东西,全都是 为了不愿面对自己内心的现象。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往心里面压挤,为的是钝化痛苦。我们一辈子都可能浪费在逃避自己内心的妖魔了。 世人总是汲汲于逃避,却忘了欣赏沿途的美景。我们习惯加速,却剥夺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日常生活的背后,所有的言谈的背后,所有动作或意念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无 依无恃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直在那里洋溢着能量。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焦躁、恐惧。这个境界驱动了激情、侵略心、无知、忌妒、骄慢,然而我们却永远抓不到它的本质。 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恃的状态,但 是如果我们立刻想办法排遣——我们讲话,做事,想事情——就完全丧失了空档,也就完全无法放松了。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加速。我们会变成我祖父常说的那种神经兮兮的人。自制就是在最深的层次和自己做朋友。这样我们就会看到那些在打嗝、放屁底端的焦急、掌控和操纵的行为,或是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一切事物的底端,有一个很柔软、很温柔的东西,我们却把它感受成了恐惧或焦躁不安。 人是很容易被预料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冒了出来,然后开始扩大,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打击到我们,就已经陷入了希望与恐惧中。 孤独根本不是问题,它是不需要解决的。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不是问题。 我们所谓的魔障,其实是这个世界和我们全部的经验要提醒我们卡在何处的一种方式。看起来像是刀箭的东西,体验起来却像是花朵。某件事情对我们而言到底是魔障,还是敌人,或者是师友,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实相的觉知,取决于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至于内在的障碍,除了自己的疑惑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在妨碍我们了。除了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之外,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障碍。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希望它快点结束——这大概是我们唯一的敌人吧!但是,从修行中我们发现,除非我们学会了自己必须学会的功课,否则障碍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我们以每小时一百哩的速度跑到美洲大陆的另一端,还是会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一再地以新的名称、形式和显化而重复出现,直到我们认清自己在什么地方偏离了实相,认清自己碰到事情就退缩而无法完整地体验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为止。 在追求安全或完美的过程中,一旦感觉肯定、完整、自给自足、安适,便开心起来,这都算是一种死亡。这里面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空间容许别的东西来打断一切。我们因为企图掌控自己的经验而把“当下”这一刻谋杀了。这么做无异于自寻烦恼,因为我们迟早都会碰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房子失火,挚爱的人死了,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被屋顶掉下的砖块砸到头,有人打翻了番茄酱罐,酱汁溅到我们的白西装,已经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餐厅,却发现餐厅当天休业。 要想彻底活着,作个完整的人,或是要完全觉醒,就得不断被抛出巢外,不断地进入无人之境,保持清新,鲜活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活着,就是要一次一次地死去。从觉醒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人生。死亡就是抓住已有的东西不放,希望每一次的经验都向你保证,祝贺,让你觉得自己完全没事。所以,我们虽然说死魔就是恐惧死亡,但实际上是害怕活着。 光是受苦还不够,还需要纪律。 对外界开放会使自己和他人都受益。我们越和人接近,就越快发现自己堵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事情上不友善、惧怕、封闭。看清楚这些东西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也很痛苦。 通常我们都会不知道怎么办,而开始防卫自己。我们不仁慈,不诚实,不勇敢;我们或许现在就想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听从开示,对自己直下觑透的东西温柔相待而不断那么镜中原来那个令人尴尬的影像就会变成朋友。看见这个朋友会使我们温柔,心灵得到启示;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和他人唯一相处之道,也是唯一可能有益人世之道。 责怪别人是一种强化自我的方法。事情一有什么不对劲,我们不但会指责别人,还想把 事情“矫正”过来。 我们总是以为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就是对自己好。但真相是,我们只会更加恐惧,更加僵 硬,更加疏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经验到的自己是和整体分开的。这种届分感对我们而言如同监狱一般。这一座监狱会把我们关在自己和希望和恐惧之中,使我们只在乎自己身边的人。奇怪的是,我们越保护自己,就越痛苦。然而如果我们开放自己,让自己心碎,反而会发现自己与万物是一体的。达赖喇嘛曾经说过,自私的人有两种,一种不聪明,一种聪明。不聪明的自私者只想到自己,所以结果总是混乱、痛苦。聪明的自私者知道要为自己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别人好。这种为别人好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喜悦。 有三种方法可以直接面对艰难的处境,并且把艰难的处境当作觉醒与喜悦之道,其中一 种是不对抗,一种是以毒为乐,还有一种是以烦恼为菩提(觉醒的智慧)。 我们能不能不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只是做个普通人,一个能够在当下停止一成不变的习惯而放松自己的人?
回应 2011-09-12 17:38 -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
2015-05-15 00:08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许认为某件事会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以为某件 事会招来不幸,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结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许自己不知道。 虽然遭受到极大的失望,我们仍然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或许只是一场伟大历险 的开端吧。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对夫妇只有一个独子。他们的家境很穷,所有人都仰 赖这名独子赚钱养家,维持家庭的声誉。有一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成了残废。这对他们 一家人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然而两个礼拜仪后,军队进了他们村子,把所有的壮丁都抓 去当兵打仗,唯独这名年轻人得以幸免,而可以留在家乡照料父母。 生命就是这样。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事我们称作好事,有的事我们称作坏事,但是 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回应 2015-05-15 00:08 -
观点一: 我们都需要慈,即对自己的爱,然后从中逐渐唤醒对人对己痛苦无惧的悲心。 个人理解: 对自己的慈,首先是要关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要有对自己疼惜和保护的观念。 对自己的慈,就是要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可以用于跨入未知领域,轻松看待自己无侍无依的情境。 观点二:我们要接受我们平常逃避的东西,消除我们与他们,这个与那个,好与坏之间的二元对立。 我们都需要提醒和鼓励,才懂得轻松面对道途上所遭遇...
2015-05-14 23:27
-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
2015-05-15 00:08
有一次我问千野古文禅师怎样对治恐惧,他说:“我承认,我承认。”但是别人给我们 的建议都是化解、安抚、吃药、消遣——总之就是要摆脱掉它。 有时候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什么都瓦解了,再也没有逃避的可能了。这个时候, 最深奥的真理突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明白而平常——我们是无处可逃的。 所以,下一次再遇见恐惧的时候,要认为自己很幸运。勇气就是从其中诞生的。通常我 们都认为勇者无惧,其实勇者只是亲近恐惧罢了。 我们也许认为某件事会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以为某件 事会招来不幸,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情况会是什么结果。最重要的就是容许自己不知道。 虽然遭受到极大的失望,我们仍然不知道故事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或许只是一场伟大历险 的开端吧。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对夫妇只有一个独子。他们的家境很穷,所有人都仰 赖这名独子赚钱养家,维持家庭的声誉。有一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成了残废。这对他们 一家人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然而两个礼拜仪后,军队进了他们村子,把所有的壮丁都抓 去当兵打仗,唯独这名年轻人得以幸免,而可以留在家乡照料父母。 生命就是这样。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有的事我们称作好事,有的事我们称作坏事,但是 到底好不好,其实我们并不知道。
回应 2015-05-15 00:08 -
观点一: 我们都需要慈,即对自己的爱,然后从中逐渐唤醒对人对己痛苦无惧的悲心。 个人理解: 对自己的慈,首先是要关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要有对自己疼惜和保护的观念。 对自己的慈,就是要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可以用于跨入未知领域,轻松看待自己无侍无依的情境。 观点二:我们要接受我们平常逃避的东西,消除我们与他们,这个与那个,好与坏之间的二元对立。 我们都需要提醒和鼓励,才懂得轻松面对道途上所遭遇...
2015-05-14 23:27
-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
2011-09-12 17:38 4人喜欢
我们在佛法里时常听到“无我”这个东西。这个观点很难领会: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啊? 如果说的是精神官能症,我们会立刻明白,因为那是我们都相当了解的东西。可是“无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每当我们面临自己的极限时,如果能不耽溺也不压抑,并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真相,我们心里那个僵硬的东西就会融掉。不论生起的什么能量——愤怒的能量,失望的能量,恐惧的能量——那能量都会使我们软化。那能量只要不是固定在某个方向,就会穿透我们的内心,把我们整个人打开。无我就这样被发现了。我们平常所有的看法在这种状态里会全部崩解。面临极限不是一种障碍或惩罚,而是找到了门径,向圣境与人性无条件的善迈进。 不论心里出现什么东西,你都要对它无条件地亲善。人是很难具备无条件的慈悲的,这里所说的这个简单而直接的方法可以唤醒这份慈悲心,所以是相当值得珍惜的。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罪恶感,有时又很傲慢。有时候我们的思想和回忆连自己都害怕, 并且觉得非常悲哀。我们的心永远杂念不断,所以我们如果静坐下来,便提供了广大的内在空间,让所有的念头生起。那些念头像天上的云、海上的浪一样,一有空间就会出现。如果其中有一个念头盘踞不去,叫我们一直牵挂着,那么不论那是快乐或不快的念头,我们都要用开放与慈悲的态度默默地替它贴标签,称之为“念”,然后让它消失在广大的内在空间里。这时如果立刻又出现了云和浪,也没什么关系。你只要用无条件的亲善心态承认这些东西,称之为“念”,一再一再地释放它们就对了。 仁波切是这样开示的: 1.不论是坐在蒲团上还是椅子上,座位应该是平的,左右前后都不倾斜。 2.双腿舒适地盘坐。如果是坐在椅子上,那么两脚要平放在地上,两膝相距数吋。 3.躯干(从头到底座)要直,背部挺直,前胸开展。如果坐在椅子上,背部最好不要靠 着。如果觉得姿势松垮了,坐直起来就对了。 4.手掌向下,手指松开,放在腿上。 5.眼睛开着——代表人是清醒的,对所有发生的事物都轻松对待。目光略为朝下,把焦 点大约放在四至六呎的前方地面上。 6.嘴要微微开着,让颚骨放松,用鼻嘴同时轻柔地呼吸。舌尖轻抵上颚。 每次坐下来就把这六点检查一次。打坐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分心了,就把注意力重新收 回到身体上,再检查一下这六个部位。然后带着这份重新开始的新鲜感回到呼气上面。 慈悲这个法门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我们并不企图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需要奋力挣脱痛 苦,也不需要变成一个比较好的人。事实上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了掌控的欲望,也瓦解了所有的概念和理想。 我们总是在进行大逃亡:我们发泄情绪、议论不休、用力关门、打人、丢东西,全都是 为了不愿面对自己内心的现象。我们把自己的感觉往心里面压挤,为的是钝化痛苦。我们一辈子都可能浪费在逃避自己内心的妖魔了。 世人总是汲汲于逃避,却忘了欣赏沿途的美景。我们习惯加速,却剥夺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日常生活的背后,所有的言谈的背后,所有动作或意念的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无 依无恃的境界。这个境界一直在那里洋溢着能量。这个境界总是被我们感受成不安、焦躁、恐惧。这个境界驱动了激情、侵略心、无知、忌妒、骄慢,然而我们却永远抓不到它的本质。 自制就是了解这份不安与恐惧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安住在无依无恃的状态,但 是如果我们立刻想办法排遣——我们讲话,做事,想事情——就完全丧失了空档,也就完全无法放松了。我们的生活会一直加速。我们会变成我祖父常说的那种神经兮兮的人。自制就是在最深的层次和自己做朋友。这样我们就会看到那些在打嗝、放屁底端的焦急、掌控和操纵的行为,或是其他任何东西。在这一切事物的底端,有一个很柔软、很温柔的东西,我们却把它感受成了恐惧或焦躁不安。 人是很容易被预料的。一个小小的念头冒了出来,然后开始扩大,我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打击到我们,就已经陷入了希望与恐惧中。 孤独根本不是问题,它是不需要解决的。我们所有的经验都不是问题。 我们所谓的魔障,其实是这个世界和我们全部的经验要提醒我们卡在何处的一种方式。看起来像是刀箭的东西,体验起来却像是花朵。某件事情对我们而言到底是魔障,还是敌人,或者是师友,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实相的觉知,取决于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至于内在的障碍,除了自己的疑惑之外,恐怕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在妨碍我们了。除了我们想保护自己、不希望别人伤害我们之外,也许根本没有什么具体的障碍。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希望它快点结束——这大概是我们唯一的敌人吧!但是,从修行中我们发现,除非我们学会了自己必须学会的功课,否则障碍是不会消失的。即使我们以每小时一百哩的速度跑到美洲大陆的另一端,还是会发现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一再地以新的名称、形式和显化而重复出现,直到我们认清自己在什么地方偏离了实相,认清自己碰到事情就退缩而无法完整地体验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为止。 在追求安全或完美的过程中,一旦感觉肯定、完整、自给自足、安适,便开心起来,这都算是一种死亡。这里面没有新鲜的空气,没有空间容许别的东西来打断一切。我们因为企图掌控自己的经验而把“当下”这一刻谋杀了。这么做无异于自寻烦恼,因为我们迟早都会碰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房子失火,挚爱的人死了,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被屋顶掉下的砖块砸到头,有人打翻了番茄酱罐,酱汁溅到我们的白西装,已经到了自己最喜欢的餐厅,却发现餐厅当天休业。 要想彻底活着,作个完整的人,或是要完全觉醒,就得不断被抛出巢外,不断地进入无人之境,保持清新,鲜活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活着,就是要一次一次地死去。从觉醒的观点来看,这就是人生。死亡就是抓住已有的东西不放,希望每一次的经验都向你保证,祝贺,让你觉得自己完全没事。所以,我们虽然说死魔就是恐惧死亡,但实际上是害怕活着。 光是受苦还不够,还需要纪律。 对外界开放会使自己和他人都受益。我们越和人接近,就越快发现自己堵在什么地方,在什么事情上不友善、惧怕、封闭。看清楚这些东西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也很痛苦。 通常我们都会不知道怎么办,而开始防卫自己。我们不仁慈,不诚实,不勇敢;我们或许现在就想放弃。但是,如果我们听从开示,对自己直下觑透的东西温柔相待而不断那么镜中原来那个令人尴尬的影像就会变成朋友。看见这个朋友会使我们温柔,心灵得到启示;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和他人唯一相处之道,也是唯一可能有益人世之道。 责怪别人是一种强化自我的方法。事情一有什么不对劲,我们不但会指责别人,还想把 事情“矫正”过来。 我们总是以为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就是对自己好。但真相是,我们只会更加恐惧,更加僵 硬,更加疏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经验到的自己是和整体分开的。这种届分感对我们而言如同监狱一般。这一座监狱会把我们关在自己和希望和恐惧之中,使我们只在乎自己身边的人。奇怪的是,我们越保护自己,就越痛苦。然而如果我们开放自己,让自己心碎,反而会发现自己与万物是一体的。达赖喇嘛曾经说过,自私的人有两种,一种不聪明,一种聪明。不聪明的自私者只想到自己,所以结果总是混乱、痛苦。聪明的自私者知道要为自己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别人好。这种为别人好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喜悦。 有三种方法可以直接面对艰难的处境,并且把艰难的处境当作觉醒与喜悦之道,其中一 种是不对抗,一种是以毒为乐,还有一种是以烦恼为菩提(觉醒的智慧)。 我们能不能不再认为自己有问题,而只是做个普通人,一个能够在当下停止一成不变的习惯而放松自己的人?
回应 2011-09-12 17:3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方弘文(中国藏 (2007)8.7分 745人读过
-
暂时无货, 5天前曾上架
-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3)9.0分 136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 7天前曾上架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當生命陷落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évin 2012-09-22
冥思避静之书,值得再读。
0 有用 snoopy 2010-03-30
慈悲得让落泪。
0 有用 caicaitrista 2014-05-04
人生是场苦难的修行,幸福和幸运只是穿插其中的点缀
0 有用 陳良Rs 2012-03-31
诚实而温柔的面对自己。
0 有用 [已注销] 2011-09-14
这本书及时的出现,像是跟自己对话一样。力荐。可反复读。
0 有用 啾啾贝贝尔尔 2020-10-10
钱佳楠推荐。实质跟森田疗法比较近似——生命陷落既是一项考验,也是一种治疗。我们都以为重点是要通过考验,克服问题,然而,真相是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事物聚合之后必定分离,接着又是聚合与分离。治疗就是容许这一切自然地发生 - 接受悲伤,也容许悲伤减轻;接受痛苦,也容许喜悦出现在我们心中。
0 有用 桐 2018-06-08
真诚地面对自己,包容自己,对所有未知的不迎不拒就是最大的勇气。
0 有用 爆仔 2017-06-29
已购
0 有用 看不到的漂浮 2016-02-06
很好的一本开始了解自己心灵的书,是很适合初次接触这个层面的指导。
0 有用 caicaitrista 2014-05-04
人生是场苦难的修行,幸福和幸运只是穿插其中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