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集为《负暄琐话》,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
负暄琐话的创作者
· · · · · ·
-
张中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中行,上学时期名璇,后以字罕用,改今名。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任编辑。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推为杂家。较为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人生哲学。勤于写作。自云亦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必以真面目对人。著述早期偏于语文方面,出版者有《文言文选读》、《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等。其后出版者有《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负暄琐话》、《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等。将刊印者有《谈文论语集》、《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等。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辑审。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行文方面,虽然看似末节,也应该说一说,是用文言,确是地道的文言。“五四”前后,有些人用文言写,或者由于受早期的梁启超“新民丛报体”的影响,或者由于受晚期的白话文的影响,或者由于想用文言而底子不厚,结果写出来是既像文言又不像文言。既像又不像,给人的印象是不协调,就说是老框框吧,总之是缺少雅驯气。邓先生就不然,即以《骨董琐记》而论,专就文字说,放在明清名家的笔记里,说是当时人所作,也不会有人怀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 邓之诚 -
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负暄琐话"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负暄琐话"的人也喜欢 · · · · · ·
负暄琐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1992四印 | 来自白牙 | 2008-09-07 14:56:49 | |
现代世说新语。文字间已经没了烟火气,在燥动的今... | 来自wf_linda | 2007-02-09 15:59:4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华书局 (2006)8.5分 1397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1)8.8分 178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9)8.7分 121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暂无评分 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黄集伟的一架好书 (饥饿艺术家)
- 值得看看的一些文史哲闲书 (froggy)
- 《大学语文》 参考书目 (普珉)
- 2007购书单 (傅踢踢)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负暄琐话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沈书枝 2007-09-12 11:17:56
有时候一本书动人是因为记录的时代里那些人与事动人。
0 有用 萧萧一水寒 2007-12-22 22:30:23
豆瓣书店的收获,无聊时可以翻一翻
0 有用 铛铛一下 2008-07-16 14:51:11
相当一般的书
0 有用 Lin 2009-06-01 15:49:47
燕園賦裡事,紅樓夢中人。
0 有用 莺啼山客犹眠 2013-11-17 16:47:57
最喜欢这种有意思的老头子了
0 有用 波罗象 2023-01-19 21:31:32 上海
第二遍比第一遍好看。
0 有用 藏新室主人 2023-01-13 23:51:43 重庆
张中行的文字长短错落,惯于平地故作起伏,可堪细读。
0 有用 长夏 2022-06-10 00:05:04
集成古旧书社所得之一,里面的一些文史常见的掌故应该是较早的出处?像浩浩愁,茫茫劫还是小学在琼瑶所著还珠格格书后记香妃所见,这里就拉出了李慈铭的考证……雅俗互诋了
0 有用 苍殷 2022-04-04 07:33:21
陈谷子嚼着也香
0 有用 宏天义隐 2021-05-29 15:40:12
负暄琐话,与续话比,所谈多北大红楼旧人,兼及自身熟识,娓娓道来而让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一种温情存续字里行间。后部多写古迹往事,尤其是自身的往事,如东安市场,烤肉季等等读来有老北京的亲切,一如邓云乡对故都的回忆,滋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