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主要记述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农村变革的有关情况及作者长期从事并领导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作者的亲历、亲闻、亲见。对于了解我们党关于农村政策的决策过程及高层争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喜欢读"杜润生自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杜润生自述"的人也喜欢 · · · · · ·
杜润生自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从坚冰的形成到破冰之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30年间农村体制的变换流转;下篇是作者从政多年来发言稿的集合。 本书的精华在于上篇,而上篇的精华在于解放初期对农村工作的重点论述。虽然有些内容属老生常谈,但作者作为参与决策的当事人,对一些决策出台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有了一... (展开)
农村问题专家&读20世纪中国史
> 更多书评 8篇
-
五十年代TG在农民问题上的共同点和几点分歧: 1.共同点:民主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时限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 2.这个时期内,一方主张有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保持相对稳定的阶段。所有制改造任务要服从这个大格局。另一方主张,先集中一段时间,改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新的前提。 3.在步骤时间安排上,一方认为先要经过工农生产兴盛发展阶段,大约在十几年后对资本... (4回应)
2011-07-31 18:41:30 2人喜欢
五十年代TG在农民问题上的共同点和几点分歧:
1.共同点:民主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时限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 2.这个时期内,一方主张有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保持相对稳定的阶段。所有制改造任务要服从这个大格局。另一方主张,先集中一段时间,改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新的前提。 3.在步骤时间安排上,一方认为先要经过工农生产兴盛发展阶段,大约在十几年后对资本主义发起进攻,全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过桥,“新民主主义在桥上”。每一步都在过渡中。三大改造不断前进,能快勿慢。 4.一方认为,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其他一切服从这个中心任务,这更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另一方认为,先集中力量改变所有制,再完成工业化,这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引自第185页 毫无疑问,毛是杜所说的争论分歧中的“另一方”,他这么想的理由,根据杜的分析,有两点: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中的手工业工厂就是由于改变了分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要提高生产力必须先改变所有制。 2.“趁热打铁”。农村阵地如果不被社会主义占领,就会被资本主义占领。不能让农村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 这两点杜在后文给出了反驳。
4回应 2011-07-31 18:41:30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1985年减产主要是一种市场调整的结果。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吃饱了肚子,要搞点货币收入,就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投入方向的转移。这是农民经济理性行为的表现,迟早总要到来的。1984年秋冬的市场粮价不断下跌,已接近政府统购价格的水平;农民自食量和存储量也增加到一定水平,又遇上卖粮不易,农民自然不会在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盲目“增产”。政府方面,对1984年的丰收是缺乏准备的,竟然采取购粮“打白条”和拒购行为,加上提倡...2022-07-04 03:00:56
1985年减产主要是一种市场调整的结果。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吃饱了肚子,要搞点货币收入,就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投入方向的转移。这是农民经济理性行为的表现,迟早总要到来的。1984年秋冬的市场粮价不断下跌,已接近政府统购价格的水平;农民自食量和存储量也增加到一定水平,又遇上卖粮不易,农民自然不会在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盲目“增产”。政府方面,对1984年的丰收是缺乏准备的,竟然采取购粮“打白条”和拒购行为,加上提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果造成了粮价的上升和对改革的冲击。 这一年,粮食减产还有另一个原因:合同订购价格按“一号文件”规定的是“倒三七”比例计价,也就是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后改为全部按加权平均价收购,这就打击了新的粮食主产区(如安徽、吉林等地)农民生产商品粮的积极性。当时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如内蒙古主管农业的书记。对这个意见我也重视不够,没有向上反映。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引自第152页 回应 2022-07-04 03:00:56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和田纪云等领导人商量后,达成以下共识:合同收购,数量暂定为1500亿斤,具体条件由国务院另发文件。当时商定: 第一条,合同收购数量和价格必须和农民协商。具体办法可要农民派代表,或建立农会团体,或每个县人代会推出代表参与协商。 杜润生真是心心念念要建立农会,不会邓应该是从来就不打算同意,所以一直只是“看看”而无下文。杜构想的思路走下去其实会有点类似日韩。2022-07-04 02:55:54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他还到滁县地区进行了10天的调研,专门向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讲述了包产到户后的实效。同时对实行包产到户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群众约定的解决办法:一是对6%~10%的困难户,党团员分包帮助;二是预防用水纠纷,订立用水公约,一把锹放水;三是有效使用农机,建立农机队,有偿服务;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减少补贴干部和行政开支,费用尽量从社队企业利润中提取;五是维护集体资产,全面登记,清理债务;六是土地管理,制定...2022-07-03 18:25:17
他还到滁县地区进行了10天的调研,专门向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讲述了包产到户后的实效。同时对实行包产到户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群众约定的解决办法:一是对6%~10%的困难户,党团员分包帮助;二是预防用水纠纷,订立用水公约,一把锹放水;三是有效使用农机,建立农机队,有偿服务;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减少补贴干部和行政开支,费用尽量从社队企业利润中提取;五是维护集体资产,全面登记,清理债务;六是土地管理,制定法规,统一规划;七是制定社队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办法。 引自第128页 2020年代的耄粉攻击包产到户的常见的两个点是,事实性破坏了耄时代的集体财物(例如水利设施和农机)以及取消了对困难人群的经济支持。
实际上当时的农民和官员早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些方法当然未见得解决了问题,但农民的境遇比耄时期还是强多了。
回应 2022-07-03 18:25:17
-
小河有姜 (总体上是俗人,有时候是仙女)
放手发动群众和认真贯彻政策、遵守法制的两难问题。上面几个阶段都是反“左”出右,反右出“左”,总是这个规律,来回反复 抗日初期,统战是总政策,团结开明人士,不消灭地主,还提出了“保障人权”的口号,彭德怀还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但是未树立群众优势。 七大会议,刘少奇强调依靠广大群众。1942年,邓小平主持布置,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在运动中创造了诉苦、回忆、说理的斗争方式。到1945年,在减租减息口...2017-04-23 10:53:20
放手发动群众和认真贯彻政策、遵守法制的两难问题。上面几个阶段都是反“左”出右,反右出“左”,总是这个规律,来回反复 引自 新区土地改革 抗日初期,统战是总政策,团结开明人士,不消灭地主,还提出了“保障人权”的口号,彭德怀还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但是未树立群众优势。
七大会议,刘少奇强调依靠广大群众。1942年,邓小平主持布置,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在运动中创造了诉苦、回忆、说理的斗争方式。到1945年,在减租减息口号下发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1946年中央“五四指示”,“一条标准,九个照顾”,标准是允许群众无偿没收地主土地。九条照顾是留下一些余地。群众参军热情高涨,刘邓大军扩为九个纵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又认为之前的工作不彻底,一是走贫雇农路线,二是要纯洁队伍,“搬石头”。接着就有了偏左的倾向,“搬石头”斗干部,几天就打死了一批基层干部。有些地方群众乱杀人,怕报复,怕变天。
大别山“打土豪,分浮财”,因行军走过场,群众白天分,晚上送回去,“老百姓也觉得这样拿人家的东西没道理”。且“群众都跑到山里不回来”,这里群众估计指的是地主。后来以安定秩序为主,才使得一些“老苏区的积极分子,敢出头替我们办事”。
回应 2017-04-23 10:53:20 -
五十年代TG在农民问题上的共同点和几点分歧: 1.共同点:民主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时限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 2.这个时期内,一方主张有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保持相对稳定的阶段。所有制改造任务要服从这个大格局。另一方主张,先集中一段时间,改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新的前提。 3.在步骤时间安排上,一方认为先要经过工农生产兴盛发展阶段,大约在十几年后对资本... (4回应)
2011-07-31 18:41:30 2人喜欢
五十年代TG在农民问题上的共同点和几点分歧:
1.共同点:民主革命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时限15年或更多一点时间。 2.这个时期内,一方主张有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保持相对稳定的阶段。所有制改造任务要服从这个大格局。另一方主张,先集中一段时间,改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创造新的前提。 3.在步骤时间安排上,一方认为先要经过工农生产兴盛发展阶段,大约在十几年后对资本主义发起进攻,全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如过桥,“新民主主义在桥上”。每一步都在过渡中。三大改造不断前进,能快勿慢。 4.一方认为,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其他一切服从这个中心任务,这更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另一方认为,先集中力量改变所有制,再完成工业化,这更有利于发展生产力。这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引自第185页 毫无疑问,毛是杜所说的争论分歧中的“另一方”,他这么想的理由,根据杜的分析,有两点: 1.西方资本主义革命中的手工业工厂就是由于改变了分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要提高生产力必须先改变所有制。 2.“趁热打铁”。农村阵地如果不被社会主义占领,就会被资本主义占领。不能让农村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 这两点杜在后文给出了反驳。
4回应 2011-07-31 18:41:30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1985年减产主要是一种市场调整的结果。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吃饱了肚子,要搞点货币收入,就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投入方向的转移。这是农民经济理性行为的表现,迟早总要到来的。1984年秋冬的市场粮价不断下跌,已接近政府统购价格的水平;农民自食量和存储量也增加到一定水平,又遇上卖粮不易,农民自然不会在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盲目“增产”。政府方面,对1984年的丰收是缺乏准备的,竟然采取购粮“打白条”和拒购行为,加上提倡...2022-07-04 03:00:56
1985年减产主要是一种市场调整的结果。包产到户以后,农民吃饱了肚子,要搞点货币收入,就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投入方向的转移。这是农民经济理性行为的表现,迟早总要到来的。1984年秋冬的市场粮价不断下跌,已接近政府统购价格的水平;农民自食量和存储量也增加到一定水平,又遇上卖粮不易,农民自然不会在收益下降的情况下盲目“增产”。政府方面,对1984年的丰收是缺乏准备的,竟然采取购粮“打白条”和拒购行为,加上提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果造成了粮价的上升和对改革的冲击。 这一年,粮食减产还有另一个原因:合同订购价格按“一号文件”规定的是“倒三七”比例计价,也就是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后改为全部按加权平均价收购,这就打击了新的粮食主产区(如安徽、吉林等地)农民生产商品粮的积极性。当时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如内蒙古主管农业的书记。对这个意见我也重视不够,没有向上反映。事实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引自第152页 回应 2022-07-04 03:00:56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和田纪云等领导人商量后,达成以下共识:合同收购,数量暂定为1500亿斤,具体条件由国务院另发文件。当时商定: 第一条,合同收购数量和价格必须和农民协商。具体办法可要农民派代表,或建立农会团体,或每个县人代会推出代表参与协商。 杜润生真是心心念念要建立农会,不会邓应该是从来就不打算同意,所以一直只是“看看”而无下文。杜构想的思路走下去其实会有点类似日韩。2022-07-04 02:55:54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他还到滁县地区进行了10天的调研,专门向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讲述了包产到户后的实效。同时对实行包产到户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群众约定的解决办法:一是对6%~10%的困难户,党团员分包帮助;二是预防用水纠纷,订立用水公约,一把锹放水;三是有效使用农机,建立农机队,有偿服务;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减少补贴干部和行政开支,费用尽量从社队企业利润中提取;五是维护集体资产,全面登记,清理债务;六是土地管理,制定...2022-07-03 18:25:17
他还到滁县地区进行了10天的调研,专门向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讲述了包产到户后的实效。同时对实行包产到户后产生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群众约定的解决办法:一是对6%~10%的困难户,党团员分包帮助;二是预防用水纠纷,订立用水公约,一把锹放水;三是有效使用农机,建立农机队,有偿服务;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减少补贴干部和行政开支,费用尽量从社队企业利润中提取;五是维护集体资产,全面登记,清理债务;六是土地管理,制定法规,统一规划;七是制定社队干部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办法。 引自第128页 2020年代的耄粉攻击包产到户的常见的两个点是,事实性破坏了耄时代的集体财物(例如水利设施和农机)以及取消了对困难人群的经济支持。
实际上当时的农民和官员早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些方法当然未见得解决了问题,但农民的境遇比耄时期还是强多了。
回应 2022-07-03 18:25:17 -
宫保鸡丁 (Permanently broken.)
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光大道,不能退出。杨说的机械化程度高是个理由。但事实上,当时的机械化,全部是靠人民银行的贷款,如果包产到户,贷款将变成呆账。而且麦收时如遇雨季,那些机器就下不了地,还得使用人力和马拉农具,因此保留两套装备,成本很高。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小型机械由各户自费购买,大型机械联合...2022-07-03 12:05:05
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影响,生产成了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光大道,不能退出。杨说的机械化程度高是个理由。但事实上,当时的机械化,全部是靠人民银行的贷款,如果包产到户,贷款将变成呆账。而且麦收时如遇雨季,那些机器就下不了地,还得使用人力和马拉农具,因此保留两套装备,成本很高。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小型机械由各户自费购买,大型机械联合购置,加上改良种植方法,效率会更高了。 引自第118页 黑龙江的农场恐怕还是保留了“工业式农业”,只是公社瓦解了。杜润生在这一点上说得对,并不是没了公社就没了机械化,相反,更专门的分工可能反过来促进机械化,正如后来的专业收割机队。
回应 2022-07-03 12:05:05
0 有用 流归停 2022-03-06 16:00:41
写论文用,只读了部分。记得一次选修课上,老师提出一个疑问,以毛周这些人的出身为什么他们在大跃进时期会相信亩产几万斤的消息?直到翻到这本书,才解了这同样盘亘在我心头的未解之谜。
0 有用 tysky 2008-12-03 08:25:51
比慎之好。
0 有用 相信未来 2007-09-14 16:11:35
杜老的书还是比较真实的。
0 有用 平静求知者 2014-01-13 22:09:16
中国农村的政策,并不是原来就设计好的,是经常很多的争论,甚至以一些农民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导致错误的原因,一方面是毛的独断,一方面是做决定没有以事实为依据。解决前者的办法是政治局“常委”(它部分起到了作用),后者是注重调研。
7 有用 Von.Y.Erick 2013-04-23 20:38:49
(1)感觉回到了老管的《中国经济史》课堂; (2)通俗易懂,为啥评分那么低呢; (3)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是中央没有料到的。其实怎么会料不到呢,中南局的遗脉们一直都在啊。可惜邓子恢去世太早。 编号:14
0 有用 刘恺潇 2022-05-18 13:40:17
读完让人同时产生悲观和乐观的情绪: 那个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但那个时代也许还会再来。那个时代有杜这样的人,但下个时代呢?
0 有用 你的手真小 2022-05-11 15:38:52
知识性读物不知道如何评价
0 有用 句晗希 2022-05-06 08:59:02
了解中国改革逻辑的好书
0 有用 lslh135 2022-04-11 10:39:56
要了解中国的农村体制改革绕不开杜老的相关著作。这本书是杜老对于49以来农村体制改革的回忆。作为亲历者,这本书补充了许多决策细节以及决策者的相关思考,具有理论深度。同时这本书对于78年来改革的回忆无不凸显出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系统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何49年78年改革都要从农村改起,应该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加以深化
0 有用 豆友255256111 2022-03-22 16:00:14
关于了解农村问题此书是需要阅读的,在制度与环境调整的过程中,变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