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 短评

热门
  • 89 vsmile 2020-01-08 20:47:30

    教育学老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你们去看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不是雅思贝尔斯这本书里的呢? 我看完的答案是:不是。

  • 31 2009-12-04 23:27:52

    对渐去渐远的“理想教育”一声美好而微弱的呐喊....

  • 28 猫小丢 2015-11-04 23:18:23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一本小书。散文般的妙语佳句中夹杂着难懂的哲学话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通过教育而获得反思和辩驳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一种标记。”

  • 14 行吟泽畔 2014-02-05 18:26:32

    这是本,人人都应该仔仔细细去读的作品,非常非常的重要。

  • 21 某条街 2018-09-18 13:01:54

    一个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中国最出名的是一本教育学著作,而著作里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以讹传讹不存在于原书的……作者的教育学观点多源于自己的哲学与历史学观点,如果之前没读过雅斯贝尔斯的话,大概不能完全理解。从理科生的角度看待,论证和举例的角度有所不足。而且作者大部分所述的只是自己理想中的教育,甚至还有一些篇幅和教育无关,这本书并不负责填补理想到现实间的空隙。不过,这本书在叙述教育时,部分语言相当优美写意,这大概也是这本书在国内流行的原因。雪上加霜的是,本书的翻译水平不佳,不少地方存在严重的翻译腔和语序问题,而且很多哲学名词缺少区分,并且全书基本没有注释。好奇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这本书……

  • 6 涅卡奇维奇 2020-02-19 02:04:43

    书中很多想法实践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毕竟“教育”是社会过程,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非常具有启发性与参考价值。首先,并非人人都适合当教师,而且这种“适合与否”很难通过“师范教育”改变的。其次,我们需要区分“教育”和“培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一个技能在“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很重要,便把该技能的培训视为教育——这点非常需要注意,比如今天的CS专业,如果只学习写码,那便跟教育没什么关系。此外,“决定教育成功的因素,不在于语言的天才、数学的头脑或者实用的本领,而在于具备精神受震撼的内在准备。”也许当学生调整到“听讲”的心态时,精神的一部分已经封闭了,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意料之外的事件能更好地教育一个人。最后,哲学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自身悟性,但哲学的思想能为顿悟做好准备。

  • 6 淮山小玉 2019-06-09 08:11:53

    很有共鸣,雅斯贝尔斯就是雅斯贝尔斯啊。把普通人(我)思考不出结果的问题写得又透彻又好。 借坡的话说吧:吾昔有见,口不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p160 哲学光照我们一切的经验,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它经常用批判的目光注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感觉。它使我们勇于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及我们自己成长的可能性。

  • 5 tael 2016-04-26 12:07:11

    其实雅斯贝尔斯在前几章已经把自己关于教育的见解给说清楚了。去亚马逊看了一下才意识到这本书不是翻译而是译者把教育相关的主题放在一起的集子。里面的观点有点散乱,感觉需要对雅斯贝尔斯思想有个整体的理解才来读更适合。

  • 4 小隐隐于浆糊 2008-11-29 12:00:45

    看不下去,略略扫过~

  • 1 2014-04-08 12:18:39

    : G40-01/7247

  • 4 长山大春 2020-07-04 19:19:25

    书的中段非常难读,哲学性强。总的来说,全书都在表达——在当下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对理想教育的憧憬以及对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视。看完最后两章,更觉得自己大学四年白念了,虽然我还是觉得自闭很快乐。

  • 2 青猫 2009-04-30 03:26:14

    【并没有所谓的学习,有得只是回忆】【一方面政治是全民族的教育 另一方面教育又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铸造了教育以超政治的理性特色】 【自由力量的发挥取决于专制本质的认识程度,在没有清楚认识之前就要求学生具有反对各种专制思想,结果便是他本身就是他反对的专制精神的代表】【教育不能没有虔诚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 2 旅行的意义 2020-06-23 20:11:31

    下雨天,和雅思贝尔斯的第一次相遇。这本书可能是从雅思贝尔斯不同的著作中整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论说。和上个月刚读的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相比,《目的》更像是一本课程论著作和学校教育的实践指导,这本书更接近教育哲学的“思”,由“思”而关照教育的现实存在,上升到了对人这一存在的关注。有些章节比较易读,有些章节有很浓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味道,不能全部看懂。但至少被他的语言迷住了,那种迷人的思辨的话语。“孩子们在意识深处中澄然感悟,任何虚伪都逃不过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和透明的心扉。”“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爱只会在相同的水准上与爱相遇;爱在与爱的交往中而成为自己。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

  • 1 西西弗斯的石头 2011-03-09 21:54:37

    写的真是好啊,看的很激动

  • 1 宇怀 2016-01-07 15:30:40

    感觉……有点想当然,一般般吧。

  • 1 Oracle 2018-03-18 02:54:57

    通向“人”的道路。书中所指摘的在中国当下教育体系中几乎处处可见,本就以培养机器或奴隶为目标的话,倒也是中国教育成功的证明。

  • 1 smile 2019-01-14 12:38:27

    在思考中我们可以获得人类发展的最大可能性,不过借助这种思考我们也可能进入虚无。因此,思考的真实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前显现,借思来展现将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这东西又要超过思考本身。 苏格拉底的对话是他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他经常和手工艺匠、政治家、艺术家、智者与艺妓讨论,他像许多雅典人一样,将生命消磨在街头、集市、运动健身房和餐宴上。这是一种与每一个人对话的生活。

  • 0 kiddy 2010-07-05 12:32:18

    诗一般的绝妙佳言!

  • 1 Yuer 2010-06-23 17:22:09

    我觉得他的每一句我都想摘,但这又陷入了被作者批判的境地

  • 0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02-28 23:18:10

    从一个哲学学者的眼光谈(人文)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就是那么受用。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舍此而谈其他,皆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