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电影大师为经,以电影作品为纬,交织成23篇观影与阅人的电影评论。作者以真言与妄言杂陈的方式,铭忆电影将逝的辉煌。
作者简介 · · · · · ·
崔子恩,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上世纪90年代始,在《花城》杂志和香港发表小说,迄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5部,中短篇小说集3部。另外出版论说著作6部,导演DV长片12部,短片4部,曾多次在国际获奖。
喜欢读"光影记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光影记忆"的人也喜欢 · · · · · ·
光影记忆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光影记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记忆也不是每个人都深刻的
> 更多书评 6篇
-
純墨 (终将逝去的却永远在我心里的青春)
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劳伦斯很清醒地看到:“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走向...2015-03-03 13:49
-
电影:隐喻的实体 把电影看成一个寓言体,或者说发现电影的隐喻性能,是贝尔托卢齐放弃诗歌、选择电影的根本原因。 贝尔托卢齐无疑研究过电影与人类生存的这样一种物质对应状态:流动的声画与人间万象瞬息即逝的对应,男人女人、儿童与成人的角色对应,日景与夜景、欢乐与忧惧以及爱恨、生死的对应,室内室外景的对应,原始自然与文明的对应。直升飞机狂热地搅动着螺旋桨,制造出一派噪音和废气,从海滨的上空飞过,≪月亮...
2012-04-22 13:32
电影:隐喻的实体 把电影看成一个寓言体,或者说发现电影的隐喻性能,是贝尔托卢齐放弃诗歌、选择电影的根本原因。 贝尔托卢齐无疑研究过电影与人类生存的这样一种物质对应状态:流动的声画与人间万象瞬息即逝的对应,男人女人、儿童与成人的角色对应,日景与夜景、欢乐与忧惧以及爱恨、生死的对应,室内室外景的对应,原始自然与文明的对应。直升飞机狂热地搅动着螺旋桨,制造出一派噪音和废气,从海滨的上空飞过,≪月亮≫中的直升飞机由道具化为文明进犯原始的象征。这种象征意味,不是贝尔托卢齐所赋予的,而是他发现的。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原始在繁华巴黎的一间空房中恢复了地位。场景本身(空无所有的房间)与原始洪荒的接近,使隐喻成为可能。≪1900≫中一前一后两次出现的双轨、双轨间的直挺挺躺着的孩子和奔驰而过的火车,既象征生命的开始,又象征生命的回归。这种象征,由双轨的怀抱意味、火车的冲动和焦躁意味、车轮与车轨的摩擦及噪音的交合意味,以及火车过后双轨间的孩子所具有的怀孕意味,共同构成。 贝尔托卢齐不是无原则地、无根据地从事拍摄和剪辑。他是从人的肉体生命去寻求精神生命的起源、过程和归结的依据。童年成了贝尔托卢齐思想材料的核心。影片的构思及人物形象,都是以童年为始为终的。达尔文的“自然界没有飞跃”的格言像当年影响弗洛伊德一样,根植于贝尔托卢齐的意识。贝尔托卢奇影片中的运动、变化,最终都要回归到童年的那一点上。保罗以婴儿在母腹中的姿势死去,乔又见到幼年时生活过的环境,溥仪在他童年登基的宝座下找到了蝈蝈笼,马切洛由法西斯分子变成反法西斯分子时又见到童年时与他搞同性恋的男子。就像唱片,就像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就像线团,就像满月,世界在一个圆上滚动,在一个圆中循环往复。电影拍摄,胶片是从一个圆卷成一个同样的圆,电影放映,拷贝也是一个圆卷成另一个圆,从开头到结尾,可以不断重复划圆,不断重复放映。 贝尔托卢奇遵循生活逻辑来建立电影逻辑。假如生命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具有暗示性,那么他的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该具有暗示意义。这种暗示,是严格的艺术再现。表现派的创作原则违背贝尔托卢齐的电影逻辑,贝尔托卢齐认定,开头隐喻着结尾,生命隐喻着死亡,原始隐喻着文明,艺术隐喻着现实,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连同它的物质手段都是现实的隐喻,贝尔托卢齐发现这一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一点。 ≪月亮≫ 月亮:片头字幕出现,有两个画面对称出现﹣﹣月亮和母亲。作者用隐秘、朦胧的手法,把月亮与母亲形象的意味联系起来。月亮是夜的统治者,母亲是儿子的统治者。月亮的画面共在影片中出现九次(不算片头),超过西方人观念中的“八”,类似与音乐中的“高八度”;母亲卡塔娜用高八度的声音歌唱和呼唤儿子,意味着怀孕,意味着对自身的强调和对母性的强化。主人公乔的幻觉或视觉(亦被当作一种幻觉)中经常出现的月亮,代表“向欲念发出的号召”(贝尔托卢齐)。在乔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潜意识里渴望的第一个女性是他的母亲。。贝尔托卢齐说:“≪月亮≫隐含着我的激情。这种激情在经过艺术处理后像一团火那样逼人。如同参照希腊作家派威斯的某部小说的标题,我也许会把≪月亮≫命名为≪月亮和情焰≫。除了开玩笑外,潜意识在我的思考过程中成了中心内容,在我看来,人正是因为有了潜意识,才受制于自己的选择,受制于未来的。如果威尔第用过著名的标题≪命运的力量≫那我也乐意把≪月亮≫命名为≪潜意识的力量≫。” 寻父:与其说,寻父是影片的主线,不如说,一个人从幼年走到成熟是影片的主线。 圆 海洛因:母亲的行为是儿子的规范。乱伦的幻觉象征着打碎规范的企图,乱伦行为意味着规范遭到破坏。然而,乱伦又是一种禁忌,像吸食海洛因,同性恋爱一样。乔吸食海洛因,是犯禁。犯禁的动机和行为,都表明乔要切断自身同母亲的联系,由小男孩成为男人,拥有男人的自由,不受母亲的统治。吸食海洛因者有句俗语,“到另一个世界去”。对乔来讲,吸食海洛因代表着对自由的向往。在冷饮店中与一个男青年发生同性恋,表明他对兄父般男性力量的寻求。他处在成熟的过程之中,作为“儿子”的本能又时时将他拉回母亲身边。他同母亲若即若离、忽冷忽热的关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乱伦的幻觉中与母亲的亲近。在乱伦幻觉中,他俨然成为了死去父亲的化身,代替父亲支持母亲。当他发现自己还不够做父亲的“替身”,便怀着对自己的不满和对母性的畏惧逃离母亲。 线:白线是他生命的线索、生命轨迹,也是童年物事在潜意识中留存的反映。 歌剧:母亲的多重身份。 故乡
回应 2012-04-22 13:32 -
純墨 (终将逝去的却永远在我心里的青春)
贝尔托卢奇遵循生活逻辑来建立电影逻辑。假如如生命过程的每一瞬间都具有暗示性,那么他的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该具有暗示意义。这种暗示,是严格的艺术再现。表现派的创作原则违背贝尔托卢奇的电影逻辑,贝尔托卢奇认定,开头隐喻着结尾,生备命隐喻着死亡,原始隐喻着文间明,艺术隐喻着现实,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连同它的物质手段都是到手段都是现实的隐喻,贝尔托卢奇发现这一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一点。2015-03-03 10:59
-
純墨 (终将逝去的却永远在我心里的青春)
日本人的武士精神和剖腹自杀的狂热,被日本人珍为瑰宝,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不过是“怯懦”以及对“怯懦”的掩饰。“怯懦者”只看到眼前的荣辱,只能把荣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自己虚拟出一个“崇高”的准则并把这个准则看得至高无上,生命反而成了这些准则的牺牲品。劳伦斯很清醒地看到:“他们是不安定的集团,单个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因此他们集体发了疯”人如果想“超越人类而走近神”,结果则只能在自我神化的过程中走向...2015-03-03 13:49
1 有用 郁章 2015-02-15
空洞平庸
1 有用 苏格 2006-11-07
06年3月购于出版中心.他有感情丰富却清敛的文字.
0 有用 舊雨 2008-03-21
好看。
1 有用 #Mallory# 2007-05-07
看完后很久才知道崔子恩是GAY, 他把对电影的感情放在这本书里,而不是技术.
0 有用 couch 2008-01-28
呵呵,作者是个GAY
0 有用 明明 2020-11-20
更适合想读的十年前,但是今日读来更觉可贵。 你可以笑他的“造作”和“深情”,但这份真挚不是人人都可拥有,不论为己或者为人。 当日并不多见,今日更为稀少。真的东西历久弥新。 一个观点“同性恋导演才更容易做到不猎奇地去拍同性恋电影”,这样一看,阿尔莫多瓦厉害,娄烨更厉害(怀着对青春、干净热烈的东西和所有人的爱)。 作者对《魂断威尼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很有启发。前者也是基于材料的综述(并且是灵的联结)但... 更适合想读的十年前,但是今日读来更觉可贵。 你可以笑他的“造作”和“深情”,但这份真挚不是人人都可拥有,不论为己或者为人。 当日并不多见,今日更为稀少。真的东西历久弥新。 一个观点“同性恋导演才更容易做到不猎奇地去拍同性恋电影”,这样一看,阿尔莫多瓦厉害,娄烨更厉害(怀着对青春、干净热烈的东西和所有人的爱)。 作者对《魂断威尼斯》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很有启发。前者也是基于材料的综述(并且是灵的联结)但是没有机核重轻老师的俯视说教,全是叹服和叹息。后者对导演波兰身份(甚至可以说离散的视角)的探寻为戴锦华老师的影评补充。 知道作者已在佛罗里达多年,真是自在惬意啊,日出日落、电影和风。 (展开)
0 有用 声色 2020-04-30
逼格高得飞起。内涵的文内涵的人。 @2015-05-13 20:53:27
0 有用 #草人# 2020-03-20
很棒的电影豆列,给想看列表增加了一堆牛逼的东西
1 有用 火星哆啦 2017-09-06
一本向外行人士显摆老子品过大师片的散文式影评读物。外行看不懂大师电影亦读不懂此文,内行读过大师片目,看此文则毫无收获。这是一本极度个人化,与其自身经历结合在一起,并泛谈大师生平、作品和价值观哲学观史观的闲杂读物。
1 有用 茨微格 2016-09-24
作者确实是个不错的影评人,但这本书并不让我喜欢,总有种故作深沉的感觉。自己虽然热爱电影但完全如作者所说“终日惶惶,伏在案上,聚于网域,高谈漫论,热血沸腾,从社会学眼光看去,个个沉湎电影声色,玩物丧志。”自己无论是观影量还是观影水平依旧尚浅,不知未来与电影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