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彼得·埃森曼认为建筑是一种休克治疗的形式。不管他的意思指什么,彼得·埃森曼的创作的确属于当代美国建筑师作品中最具争议的那部分。埃森曼的建筑连同其所依据的跨流派的复杂理论,活跃而富有争议。他的建筑,不管是实现的还是未实现的,都是人类和无生命的材料占领和控制空间的独创性的小品。埃森曼以其大胆而不妥协的设计敏感性,将一种理论平台与一个优秀的学院传统相结合,使其名列全美最受尊敬的建筑师行列。 《图解日志》是一部全新的图解纪实,收录了埃森曼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从他最早的住宅系列到先驱式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韦克斯纳中心,到目前的纽约斯塔腾岛艺术与科学研究所等委托方案。这本著作不仅是对这位建筑师作品直白的纵览,实际上,它还是对设计过程的引人入胜的探查。随笔与细述沿埃森曼设计生涯的主轴线展开。方案概评则根据它们的“生成主题”来组织:建筑的内在性——即由形状与形式的内...
彼得·埃森曼认为建筑是一种休克治疗的形式。不管他的意思指什么,彼得·埃森曼的创作的确属于当代美国建筑师作品中最具争议的那部分。埃森曼的建筑连同其所依据的跨流派的复杂理论,活跃而富有争议。他的建筑,不管是实现的还是未实现的,都是人类和无生命的材料占领和控制空间的独创性的小品。埃森曼以其大胆而不妥协的设计敏感性,将一种理论平台与一个优秀的学院传统相结合,使其名列全美最受尊敬的建筑师行列。 《图解日志》是一部全新的图解纪实,收录了埃森曼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从他最早的住宅系列到先驱式的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韦克斯纳中心,到目前的纽约斯塔腾岛艺术与科学研究所等委托方案。这本著作不仅是对这位建筑师作品直白的纵览,实际上,它还是对设计过程的引人入胜的探查。随笔与细述沿埃森曼设计生涯的主轴线展开。方案概评则根据它们的“生成主题”来组织:建筑的内在性——即由形状与形式的内在力量所生成的计划;以及建筑的外在性,即由如基地或科学操作等外部力量所控制的计划。通过埃森曼本人的文章和大量图解,读者将会了解埃森曼以图解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基地和建筑物都以图解的形式进行操作。 《图解日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对彼得·埃森曼设计哲学的简洁而全新的展示和一份对这位20世纪美国设计有轰动效应的建筑师的精致的图解介绍。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paradigm某一先验理念的体现)”和“程序(经验主义的事实诱发)”的二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的人也喜欢 · · · · · ·
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彻底把我打击的建筑玄书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2020-02-14 15:22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稳定的;它们不断进化和改变。这种不稳定同样也影响着建筑的内在性。一方面,取决于功能、基地、结构、美学、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方式的内在性可以更加肉体化,反过来,肉体的存在也改变那些特定的社会状况。换句话说,“时代精神”引起建筑学的改变,建筑学为作出批评性的反应,就须触犯和置换这一精神。当然,建筑展示某一时代的政治、社会、美学和文化状况是可能的;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通过图解--建筑内在性的表达--的中介,建筑不仅有能力表现、还能够变形和批评这些“社会-政治”的状况。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图解不是方案,也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更应该被设想为一系列从建筑的内在性和先在性中抽取的能量,作为生成新构形的一种潜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透视画法的引入也改变了表现法的参量。它把人类主体--目击者的眼睛---和客体之间的能动关系牵扯进建筑的内在性。阿尔伯蒂引入作为该话题的必要历史的“先在性”概念;而伯鲁涅列斯基以透视法的形式从数学和物理学引进了“外在性”。从那时起,以透视形式呈现的“视景(vision)”和“可见物(the visible)”的主导地位在建筑学中变得根深蒂固,以至于被假定为当然状态。透视或之类的状态不断地积淀在建筑的内在性中。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到了1968年,在美国的许多建筑院校中,与类型或图解相对立的“先见”依然还在盛行。某一些“先见”对于类型正典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种“先见”说,不可以在建筑的洞口中央或中轴线上放置柱子。“先见”的组织还有一些特定法则和规章:何处入口、怎样进入、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前后的关系。……为试图克服学院主义的“先见”,格罗皮乌斯和来自包豪斯的其他人士在美国建筑课程中引入了“泡泡图(bubble diagram)”。本体为功能图表的泡泡图有一个更为狡猾的意图---破坏当前建筑中的先在性的出场。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听命于“事实”400年之后,泡泡图结合帕拉第奥的“出场性”观念,试图驯服先在性。不过某些事情出了岔子。泡泡图本体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工具,所以在它对先在性的否决中,不能批评性地发挥作用,而是表现出把“当前”规范化为对任何过去的否定的企图。从这个意义上,泡泡图也是对内在性的否定。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现代建筑的一个缺陷是,它试图以自己的存在来“表达”时代精神,而不是替代它。现代建筑最终演变成国际式,正是因为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常态化和类属化,而不要批评性。……在试图表达时代精神的时候,现代建筑失去了置换和出场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自己具有图解性的能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沃尔特·本杰明:建筑基本上是被漫不经心的观察者来看。 引自 索引 住宅4#中的图解第一次不仅是一个“后验的”解释性工具,还是一个生成性的工具。从一度建立于运动的系列法则系统中发起的图解将要改变法则系统自身的本质。生成性的法则系统会引发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国际象棋的游戏,每一步动作都是对上一步的回应。每动作一步,系统都产生不同的抉择,然后调整自身。最终的产品可以提前预知。这里,期待预先演算结果的主体欲望被削弱。 引自 索引 视觉总是试图从混沌中找出秩序;在图解操作过程中,减少这种从所见物中找秩序的自然倾向是必要的。 引自 索引 就像在住宅4#中,图解借由“实(solid)”、“双倍实(double solid)”、“中性实(neutral solid)”、“单虚(single void)”、“双虚(double void)”的标注来指示墙的表面。 引自 索引 这座住宅---也就是,居住---从某种意义上是记忆的所在,从而表现“居住之思乡症的恒常符号”。 引自 索引 他用心理学术语描述他对这所住宅的要求。他说:“我想要一个房子,当我在里面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我在从外面看世界;当我在房子外面时,好像我呆在房子里面。”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柏拉图在他的论文“Timaeus”中引入“chora”这个术语。首先“chora”的含义是一种世界的原料,是构成人类和自然的原始的元素,柏拉图说:“火、土、水、气这些名称实际上只表明了品质的差别,没有表明物质性。”所以“chora”首先是第一位的原料,原始的物质。柏拉图说那4种元素只是品质,甚至不应该叫做“things”,而且是不稳定的。但它们的容器“chora”可以被比作一团塑性的中型材料,在上面压上变化的印痕。这个第一位原料没有自己确定的特性,实际上是所有事物最终的本体。 柏拉图总结了3中本体的成分:第一,不变的形式,自存的和不可毁灭的存在;不可察觉地决定所有其他感觉--即思想的客体,永恒的存在。第二,与它所相似的形式具有相同的名字,不过是感觉的,已经存在,处在恒常的运动中,借助感觉可以被理解。“生成中”(在古老的关系中,理想椅子与你所坐着的特定椅子,理想椅子是存在,特定椅子是“生成中”)。第三,“chora”,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提供每个将要出现的事物的位置,不需要某种超能推理的感觉就能领会,但又很难信仰。我们实际上是在某种梦境中看见它,并说每件存在的事物一定都有某个地点并占据某个空间,没有天国,地球实际也什么都不是。所以“chora”是一种梦的实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德里达所坚称的“chora”,在空间性概念的基础中有一种公认的角色,场所和定位;从其字面上,它表示“place”、“location”、“site”。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建筑可以被视为一个受驱动的符号系统,因为符号和所指是相同的一个事物。在建筑中,一个结构元素,例如一根柱子,既是一根真实的柱子,也是柱子的符号。而另一方面,在语言中,单词“苹果”是一个真实苹果的符号,比如“大苹果”或是伊甸园中诱惑的符号。在客体“苹果”已经含有超出其客体本身的隐喻和表现的状态。因此真实的苹果既保持与符号“苹果”的常规联系,还成为其他隐喻关系的符号,同与其符号脱离的真实苹果不同,物质的“柱子”同时是一件客体和这件客体的符号。它是比苹果更为复杂的本体。首先因为柱子是它自身的符号: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索引符号,因为它接收来自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优先状态---即其存在的内在性---的驱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回应 2020-02-14 15:2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图解有如“发生...2020-02-13 10:42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图解有如“发生器(generator)”,是在可触知的客体----真正的建筑---和所谓建筑的“内在性(interiority)”之间的调停。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维拉德·霍内考特(Villard de Honnecourt)用几何矩阵来演化自然或动物形象,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是一头用连锁的方形和斜线绘制的骆驼图示。16世纪卢瓦尔河谷有一些不规则的城堡建筑形象只能通过某种被叫作“切体学(stereotomy)”的三维处理图解式几何加工制作出来。石头按照这种图解生成的图样被切割。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提出的第二点是图解与结构不同。图解的经典建筑观念展示了等级化的、静态的、有起始点的结构信条。德勒兹说,图解是力量之间微妙的一套关系。它形成永远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德勒兹说,与分布、序列化、形式化相关的图解都是结构机制。因为它们引向某个结构,引向作为组织基本法则的结构行为的信条。如果结构被看作自己组成部分的纵向或等级化的次序关系,图解则必须被设想为既横向又纵向的,既是一种结构又是抗拒结构行为的东西:“从一个图解到下一个,绘制出新的映射;因此除了它所连接起来的有一定的相对自由或游离的点,每个图解都还包括其他的点,有创造性的点;它们改变和抗拒那个既存的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图解是那些出现在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每个关联中的力量,就像迭代的映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的“迭代(superimposition)”观点和我所使用的术语“叠合(superposition)”之间的区别在此语境中十分关键。“迭代”指的是一种区别图、底的纵向分层。“叠合”指的是一种同延的、横向分层;这里没有稳定的底或元,底与图彼此之间动摇不定。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说:“图解不再是一种听觉或视觉的存档文件,而是一种映射,一种与整个社交场同延的绘图法。它是一个提取的机器。”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里达说,神奇书写板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康德描述的3种实践模式:恒久态、演替态和同时态。图解就像书写板,包含它表面显像的同时态----类似于书写板上层的黑线,还包括下面蜡质上的凹痕---图解的第二种时间态势演替态,类似于板子掀起的动作,还涉及擦抹和置入新图像的动作。对于蜡本身则是恒久态。图解在此语境中推出一个时间分立的概念,即书写的周期性与间隔性。这三种时间态不是线性或叙事性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图解是一种之间的或空隙的状态,位于空间和时间之间----位于建筑客体和建筑的内在性之间。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作为中介的图解关注作者主体,建筑客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层。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回应 2020-02-13 10:4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2020-02-12 10:00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paradigm某一先验理念的体现)”和“程序(经验主义的事实诱发)”的二者。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人们在环境中的创造过程---RSVP环》一书。书中指出人类环境的创造过程按照R、S、V、P四要素顺序循环的过程。R(资源Resource)-在环境中的创造行为中,设计者所应处理的物理、情感与实际的各种要素;S(谱记Score)-对所期待的结果的记录;V(评价Valuation)-对功能、选择性及决策等的分析结果;P(行为Performance)-谱记的结果,是整个环境所创造的最终形式。RSVP循环以“谱记”为核心,是人们参与环境创造过程的一种方式。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去的40年里,建筑生产的历史可以粗略地描述为一种欲望:建立一种兼具“自治(autonomous)”和“异质(heterogeneous)”的建筑;而不是与现代运动在两战之间雄辩、在战后实践相关联的“匿名(anonymous)”和同质(homogeneous)“的建筑。这种对自治与异质的寻求,伴随它同时提倡同一性和多样性的,根本上的自相矛盾,统领了这一时期的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对现代主义先锋们的频繁误读或复制,只不过现在是在一种明显变形的战后语境中。简单来说,区分两类复制的类型是有用的,一类关联着后现代历史主义,另一类关联着新先锋的修建性转向或误读。第一类复制的模型可以鉴别为图标(icons),相似物(resemblances)和拷贝(copies);而第二种则与假象(simulacra)或幻觉(phantasms)为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第一类复制依赖一个“元(origin)”或模型的理念,一个同一性的机体,可以被认为是类型学式驱动。与之对照的是,第二类复制置身于开岔动作的系列中,以频繁地开岔操作存在。有的枝岔回溯到存在(being)的静态瞬间,而另外一些则沿生成的(becoming)模式前进。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这里再次与吉尔·德勒兹鉴别为虚假的【(factitious)或人造的(artificial)】和假象的东西发生直接关联: 就在现代性的核心,在现代主义掀出它底牌的那个地方,虚构和假象作为两种解构的模式---两种虚无主义,对峙着。一种解构保留表现法、模型和拷贝的建立秩序,并使之不朽;一种解构毁灭模型或拷贝,建立起一种创造性的混沌。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分别。那个混沌---那个把假象嵌入运动而引出幻觉的东西,却是在所有解构中最清白的,是柏拉图主义的那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只有相似,才会区别(only that is alike differs)。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反对那些只把现代建筑理解为结构体系和程序要求字面的叠加,而要争取修辞的能力。此外,它假设了一套建筑”语言“,这套语言建立在一系列辩证关系(中心与外围、垂直与水平、内与外、正面性与旋转的、实与虚、点与面等)---一种对立与含混的逻辑表达上。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九宫格问题中,空间与结构的分离使人们有能力表达形式的塑形关系。然而,在文丘里的”装饰的棚屋“中,符号从盒子上的脱离最终暗示,这些操作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这些关系都会被表面噪声所淹没。就在罗与其同伴还在尝试把现代主义空间的中性、同质概念替换为“形式”的“阳图(positive figuration)”的时候,新先锋通过把形式理解为“虚假的建构(fictional construct)”---“符号(sign)”,开始质疑形式的稳定性。这种符号学批评说明,形式并非纯是一个“视觉-光学”的现象,不是“中立的”,而是建立在语言学和制度的关系上。这个日程呈现出多个取向。首先,文丘里用一种特殊调度的拼贴实践提出,他的拼贴不是单纯构成性的,还包含文本和“下级的”或基础的指涉(特定的图标表现)。之后,埃森曼为形式另辟蹊径。他没有走向信息或符号,而是走向踪迹(trace)---形式操作中丢失的索引(从而强调缺席和概念性)。与此同时,海杜克在语言学和契约性(例如符号学)方面,通过高度协调组织的关系和指示,研究形式的戏剧性构成。这三条各自行事的批评分别把“文脉”(context形式外部的框架机制)、“操作”(process构形内部的能动程序)和“用法”(usage,形式对主体的关系)抬到前景。随着新先锋的活动,“形式”可能会精确地服从语言学后裔的机能:“告知(informing)”、“变形(transforming)”和“行为(performing)”。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形式分析是一种宝贵的艺术史方法,因为它本身可成为纯描述性的----一种智力操的锻炼。---埃森曼 埃森曼不仅复写形式的历史,通过巨细无遗的操作序列:变形(transformation)、分解(decomposition)、嫁接(grafting)、动尺(scaling)、旋转(rotation)、倒置(inversion)、叠合(superposition)、移位(shifting)、叠动(folding)……埃森曼还将“形式”本身提交到永恒的修订状态。也正是这些操作的目录变成了建筑的主题事件,一种图解方式的规训前提。与柯林·罗的“理念几何(ideal geometries)或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拟和良好度(goodness of fits)”不同之处在于,埃森曼的批评方式是通过一种极端的逻辑,既是“通过”也是“关于”计算(或数学)的。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埃森曼认为,由于功能主义远远未能实现足够的“现代主义”,现代建筑充其量只达到“人文主义的晚期阶段”。把建筑从形式基础转换到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或从图标的、语义的基础转换到索引的、句法的基础上,能使建筑最终企及现代主义先锋的见地---中止古典人文主义的那种主体中心性,而把建筑作为“预先存在的各符号系统之间的抽象调停(the abstract mediation between pre-existent sign systems)。或者,就像他后来在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研究中所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自指涉符号(self-referential sign)”。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结构网格或框架的活化造就出“客体的空间事件(spatial event of the object)”,即结构的客观化。这种情况就好比埃森曼用对语言的“研究”而不是用语言本身来考量建筑。这个策略在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比如结构的“生成中的形(becoming-figure)”,或通过层叠得组织最终表达出来的网格的手法主义。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九宫格不再是通过绘画逻辑进行思考,而是通过电影。也正是这个概念使它能够作为体验和表现同时存在。 住宅6#既作为一个客体、又作为一个变形操作的电影术表达而存在。它的框架来自这样的概念:一部电影在房子里面是自立地被感知的。因此客体不仅是自己的生成历史的结果,并且它还保留下这段历史,作为它一个完整的记录;过程和产品开始变得可以互换。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轴测法能克服向所看对象背后某点消失所产生的变形,从而传达可测量的或客观的信息。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剩论(the excess)乔治斯·巴特莱构想的一个经济学的能量流动模型。能量流从接收太阳能量开始,光和能量落到地球上被植物吸收,并被植物再造出为自己所用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植物制造出过剩的能量。这些过剩能量要么被用于生长或再生产,要么必须被消耗掉,用在枝叶的美化,用在无用的部分,要不然干脆泻在地上。巴特莱把这个基础能量模型扩展到所有经济现象中。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建筑和书写不同,它必须要和它的文字出场----传统上被“图标”这种“强形”所支持的出场---抗争。为表述“出场(presence)”与“缺席(absence)”这二者的非辩证条件,埃森曼提出“出场性(presentness)”这个术语作为一种“弱”实践的可能,把建筑当作事件的机会。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吉尔·德勒兹:某一事件将要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然发生:同样地,它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将要发生、已然发生和处在发生的过程;所以,在正在发生之前,它不会已经发生,而正在发生时,它不会将要发生……以此类推。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在大小时段范围都有多个时态:已经叠过、叠中和尚未叠。在莱布斯托克开始,经过千禧年教堂、虚幻住宅、HT学生中心的延续,早期方案的“动作画面”(图解在其中被限定在时间的线性展开和作品的系谱恢复中,时间作为运动的迈布里奇式的因变量而存在)已经被“时间画面”所取代。有趣的是,作为加强的“场”状态而不是扭曲的类属或理念,这些方案与罗所贬斥的图解--“没有平面的程序”,而不是“没有程序的平面”更为近似。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曾服务于第一代符号学批评的形式目的的高级现代九宫格图解被一种完全不同的图解---一种从米歇尔·福柯与德勒兹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抽取历史形式的图解---所代替。对于这些思想者,全景敞视主义即作为现代规训社会的图解而存在,它是多种制度类型(监狱、医院、学校、工厂、兵营……)的基础,也是最可被抽象表达未“在特定人类多样性上施加特定引导”的尝试。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式工作室射影的,它开启了新的实践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德勒兹就是从这种方式把弗朗西斯·培根的图解式绘画描述为对抽象艺术的视觉偏执和行动绘画的手工姿势性的超越:撒哈拉、犀牛皮,这就是图解突然伸展出来的。就像画布上毫无征兆地降临的“灾难”,藏在形象化的或几率性的数据中。好像另一个世界的突现……图解是事实的可能性----而不是事实本身。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回应 2020-02-12 10:00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2020-02-14 15:22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稳定的;它们不断进化和改变。这种不稳定同样也影响着建筑的内在性。一方面,取决于功能、基地、结构、美学、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方式的内在性可以更加肉体化,反过来,肉体的存在也改变那些特定的社会状况。换句话说,“时代精神”引起建筑学的改变,建筑学为作出批评性的反应,就须触犯和置换这一精神。当然,建筑展示某一时代的政治、社会、美学和文化状况是可能的;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通过图解--建筑内在性的表达--的中介,建筑不仅有能力表现、还能够变形和批评这些“社会-政治”的状况。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图解不是方案,也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更应该被设想为一系列从建筑的内在性和先在性中抽取的能量,作为生成新构形的一种潜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透视画法的引入也改变了表现法的参量。它把人类主体--目击者的眼睛---和客体之间的能动关系牵扯进建筑的内在性。阿尔伯蒂引入作为该话题的必要历史的“先在性”概念;而伯鲁涅列斯基以透视法的形式从数学和物理学引进了“外在性”。从那时起,以透视形式呈现的“视景(vision)”和“可见物(the visible)”的主导地位在建筑学中变得根深蒂固,以至于被假定为当然状态。透视或之类的状态不断地积淀在建筑的内在性中。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到了1968年,在美国的许多建筑院校中,与类型或图解相对立的“先见”依然还在盛行。某一些“先见”对于类型正典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种“先见”说,不可以在建筑的洞口中央或中轴线上放置柱子。“先见”的组织还有一些特定法则和规章:何处入口、怎样进入、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前后的关系。……为试图克服学院主义的“先见”,格罗皮乌斯和来自包豪斯的其他人士在美国建筑课程中引入了“泡泡图(bubble diagram)”。本体为功能图表的泡泡图有一个更为狡猾的意图---破坏当前建筑中的先在性的出场。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听命于“事实”400年之后,泡泡图结合帕拉第奥的“出场性”观念,试图驯服先在性。不过某些事情出了岔子。泡泡图本体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工具,所以在它对先在性的否决中,不能批评性地发挥作用,而是表现出把“当前”规范化为对任何过去的否定的企图。从这个意义上,泡泡图也是对内在性的否定。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现代建筑的一个缺陷是,它试图以自己的存在来“表达”时代精神,而不是替代它。现代建筑最终演变成国际式,正是因为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常态化和类属化,而不要批评性。……在试图表达时代精神的时候,现代建筑失去了置换和出场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自己具有图解性的能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沃尔特·本杰明:建筑基本上是被漫不经心的观察者来看。 引自 索引 住宅4#中的图解第一次不仅是一个“后验的”解释性工具,还是一个生成性的工具。从一度建立于运动的系列法则系统中发起的图解将要改变法则系统自身的本质。生成性的法则系统会引发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国际象棋的游戏,每一步动作都是对上一步的回应。每动作一步,系统都产生不同的抉择,然后调整自身。最终的产品可以提前预知。这里,期待预先演算结果的主体欲望被削弱。 引自 索引 视觉总是试图从混沌中找出秩序;在图解操作过程中,减少这种从所见物中找秩序的自然倾向是必要的。 引自 索引 就像在住宅4#中,图解借由“实(solid)”、“双倍实(double solid)”、“中性实(neutral solid)”、“单虚(single void)”、“双虚(double void)”的标注来指示墙的表面。 引自 索引 这座住宅---也就是,居住---从某种意义上是记忆的所在,从而表现“居住之思乡症的恒常符号”。 引自 索引 他用心理学术语描述他对这所住宅的要求。他说:“我想要一个房子,当我在里面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我在从外面看世界;当我在房子外面时,好像我呆在房子里面。”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柏拉图在他的论文“Timaeus”中引入“chora”这个术语。首先“chora”的含义是一种世界的原料,是构成人类和自然的原始的元素,柏拉图说:“火、土、水、气这些名称实际上只表明了品质的差别,没有表明物质性。”所以“chora”首先是第一位的原料,原始的物质。柏拉图说那4种元素只是品质,甚至不应该叫做“things”,而且是不稳定的。但它们的容器“chora”可以被比作一团塑性的中型材料,在上面压上变化的印痕。这个第一位原料没有自己确定的特性,实际上是所有事物最终的本体。 柏拉图总结了3中本体的成分:第一,不变的形式,自存的和不可毁灭的存在;不可察觉地决定所有其他感觉--即思想的客体,永恒的存在。第二,与它所相似的形式具有相同的名字,不过是感觉的,已经存在,处在恒常的运动中,借助感觉可以被理解。“生成中”(在古老的关系中,理想椅子与你所坐着的特定椅子,理想椅子是存在,特定椅子是“生成中”)。第三,“chora”,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提供每个将要出现的事物的位置,不需要某种超能推理的感觉就能领会,但又很难信仰。我们实际上是在某种梦境中看见它,并说每件存在的事物一定都有某个地点并占据某个空间,没有天国,地球实际也什么都不是。所以“chora”是一种梦的实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德里达所坚称的“chora”,在空间性概念的基础中有一种公认的角色,场所和定位;从其字面上,它表示“place”、“location”、“site”。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建筑可以被视为一个受驱动的符号系统,因为符号和所指是相同的一个事物。在建筑中,一个结构元素,例如一根柱子,既是一根真实的柱子,也是柱子的符号。而另一方面,在语言中,单词“苹果”是一个真实苹果的符号,比如“大苹果”或是伊甸园中诱惑的符号。在客体“苹果”已经含有超出其客体本身的隐喻和表现的状态。因此真实的苹果既保持与符号“苹果”的常规联系,还成为其他隐喻关系的符号,同与其符号脱离的真实苹果不同,物质的“柱子”同时是一件客体和这件客体的符号。它是比苹果更为复杂的本体。首先因为柱子是它自身的符号: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索引符号,因为它接收来自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优先状态---即其存在的内在性---的驱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回应 2020-02-14 15:2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图解有如“发生...2020-02-13 10:42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图解有如“发生器(generator)”,是在可触知的客体----真正的建筑---和所谓建筑的“内在性(interiority)”之间的调停。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维拉德·霍内考特(Villard de Honnecourt)用几何矩阵来演化自然或动物形象,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是一头用连锁的方形和斜线绘制的骆驼图示。16世纪卢瓦尔河谷有一些不规则的城堡建筑形象只能通过某种被叫作“切体学(stereotomy)”的三维处理图解式几何加工制作出来。石头按照这种图解生成的图样被切割。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提出的第二点是图解与结构不同。图解的经典建筑观念展示了等级化的、静态的、有起始点的结构信条。德勒兹说,图解是力量之间微妙的一套关系。它形成永远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德勒兹说,与分布、序列化、形式化相关的图解都是结构机制。因为它们引向某个结构,引向作为组织基本法则的结构行为的信条。如果结构被看作自己组成部分的纵向或等级化的次序关系,图解则必须被设想为既横向又纵向的,既是一种结构又是抗拒结构行为的东西:“从一个图解到下一个,绘制出新的映射;因此除了它所连接起来的有一定的相对自由或游离的点,每个图解都还包括其他的点,有创造性的点;它们改变和抗拒那个既存的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图解是那些出现在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每个关联中的力量,就像迭代的映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的“迭代(superimposition)”观点和我所使用的术语“叠合(superposition)”之间的区别在此语境中十分关键。“迭代”指的是一种区别图、底的纵向分层。“叠合”指的是一种同延的、横向分层;这里没有稳定的底或元,底与图彼此之间动摇不定。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说:“图解不再是一种听觉或视觉的存档文件,而是一种映射,一种与整个社交场同延的绘图法。它是一个提取的机器。”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里达说,神奇书写板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康德描述的3种实践模式:恒久态、演替态和同时态。图解就像书写板,包含它表面显像的同时态----类似于书写板上层的黑线,还包括下面蜡质上的凹痕---图解的第二种时间态势演替态,类似于板子掀起的动作,还涉及擦抹和置入新图像的动作。对于蜡本身则是恒久态。图解在此语境中推出一个时间分立的概念,即书写的周期性与间隔性。这三种时间态不是线性或叙事性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图解是一种之间的或空隙的状态,位于空间和时间之间----位于建筑客体和建筑的内在性之间。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作为中介的图解关注作者主体,建筑客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层。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回应 2020-02-13 10:4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2020-02-12 10:00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paradigm某一先验理念的体现)”和“程序(经验主义的事实诱发)”的二者。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人们在环境中的创造过程---RSVP环》一书。书中指出人类环境的创造过程按照R、S、V、P四要素顺序循环的过程。R(资源Resource)-在环境中的创造行为中,设计者所应处理的物理、情感与实际的各种要素;S(谱记Score)-对所期待的结果的记录;V(评价Valuation)-对功能、选择性及决策等的分析结果;P(行为Performance)-谱记的结果,是整个环境所创造的最终形式。RSVP循环以“谱记”为核心,是人们参与环境创造过程的一种方式。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去的40年里,建筑生产的历史可以粗略地描述为一种欲望:建立一种兼具“自治(autonomous)”和“异质(heterogeneous)”的建筑;而不是与现代运动在两战之间雄辩、在战后实践相关联的“匿名(anonymous)”和同质(homogeneous)“的建筑。这种对自治与异质的寻求,伴随它同时提倡同一性和多样性的,根本上的自相矛盾,统领了这一时期的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对现代主义先锋们的频繁误读或复制,只不过现在是在一种明显变形的战后语境中。简单来说,区分两类复制的类型是有用的,一类关联着后现代历史主义,另一类关联着新先锋的修建性转向或误读。第一类复制的模型可以鉴别为图标(icons),相似物(resemblances)和拷贝(copies);而第二种则与假象(simulacra)或幻觉(phantasms)为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第一类复制依赖一个“元(origin)”或模型的理念,一个同一性的机体,可以被认为是类型学式驱动。与之对照的是,第二类复制置身于开岔动作的系列中,以频繁地开岔操作存在。有的枝岔回溯到存在(being)的静态瞬间,而另外一些则沿生成的(becoming)模式前进。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这里再次与吉尔·德勒兹鉴别为虚假的【(factitious)或人造的(artificial)】和假象的东西发生直接关联: 就在现代性的核心,在现代主义掀出它底牌的那个地方,虚构和假象作为两种解构的模式---两种虚无主义,对峙着。一种解构保留表现法、模型和拷贝的建立秩序,并使之不朽;一种解构毁灭模型或拷贝,建立起一种创造性的混沌。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分别。那个混沌---那个把假象嵌入运动而引出幻觉的东西,却是在所有解构中最清白的,是柏拉图主义的那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只有相似,才会区别(only that is alike differs)。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反对那些只把现代建筑理解为结构体系和程序要求字面的叠加,而要争取修辞的能力。此外,它假设了一套建筑”语言“,这套语言建立在一系列辩证关系(中心与外围、垂直与水平、内与外、正面性与旋转的、实与虚、点与面等)---一种对立与含混的逻辑表达上。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九宫格问题中,空间与结构的分离使人们有能力表达形式的塑形关系。然而,在文丘里的”装饰的棚屋“中,符号从盒子上的脱离最终暗示,这些操作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这些关系都会被表面噪声所淹没。就在罗与其同伴还在尝试把现代主义空间的中性、同质概念替换为“形式”的“阳图(positive figuration)”的时候,新先锋通过把形式理解为“虚假的建构(fictional construct)”---“符号(sign)”,开始质疑形式的稳定性。这种符号学批评说明,形式并非纯是一个“视觉-光学”的现象,不是“中立的”,而是建立在语言学和制度的关系上。这个日程呈现出多个取向。首先,文丘里用一种特殊调度的拼贴实践提出,他的拼贴不是单纯构成性的,还包含文本和“下级的”或基础的指涉(特定的图标表现)。之后,埃森曼为形式另辟蹊径。他没有走向信息或符号,而是走向踪迹(trace)---形式操作中丢失的索引(从而强调缺席和概念性)。与此同时,海杜克在语言学和契约性(例如符号学)方面,通过高度协调组织的关系和指示,研究形式的戏剧性构成。这三条各自行事的批评分别把“文脉”(context形式外部的框架机制)、“操作”(process构形内部的能动程序)和“用法”(usage,形式对主体的关系)抬到前景。随着新先锋的活动,“形式”可能会精确地服从语言学后裔的机能:“告知(informing)”、“变形(transforming)”和“行为(performing)”。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形式分析是一种宝贵的艺术史方法,因为它本身可成为纯描述性的----一种智力操的锻炼。---埃森曼 埃森曼不仅复写形式的历史,通过巨细无遗的操作序列:变形(transformation)、分解(decomposition)、嫁接(grafting)、动尺(scaling)、旋转(rotation)、倒置(inversion)、叠合(superposition)、移位(shifting)、叠动(folding)……埃森曼还将“形式”本身提交到永恒的修订状态。也正是这些操作的目录变成了建筑的主题事件,一种图解方式的规训前提。与柯林·罗的“理念几何(ideal geometries)或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拟和良好度(goodness of fits)”不同之处在于,埃森曼的批评方式是通过一种极端的逻辑,既是“通过”也是“关于”计算(或数学)的。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埃森曼认为,由于功能主义远远未能实现足够的“现代主义”,现代建筑充其量只达到“人文主义的晚期阶段”。把建筑从形式基础转换到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或从图标的、语义的基础转换到索引的、句法的基础上,能使建筑最终企及现代主义先锋的见地---中止古典人文主义的那种主体中心性,而把建筑作为“预先存在的各符号系统之间的抽象调停(the abstract mediation between pre-existent sign systems)。或者,就像他后来在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研究中所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自指涉符号(self-referential sign)”。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结构网格或框架的活化造就出“客体的空间事件(spatial event of the object)”,即结构的客观化。这种情况就好比埃森曼用对语言的“研究”而不是用语言本身来考量建筑。这个策略在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比如结构的“生成中的形(becoming-figure)”,或通过层叠得组织最终表达出来的网格的手法主义。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九宫格不再是通过绘画逻辑进行思考,而是通过电影。也正是这个概念使它能够作为体验和表现同时存在。 住宅6#既作为一个客体、又作为一个变形操作的电影术表达而存在。它的框架来自这样的概念:一部电影在房子里面是自立地被感知的。因此客体不仅是自己的生成历史的结果,并且它还保留下这段历史,作为它一个完整的记录;过程和产品开始变得可以互换。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轴测法能克服向所看对象背后某点消失所产生的变形,从而传达可测量的或客观的信息。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剩论(the excess)乔治斯·巴特莱构想的一个经济学的能量流动模型。能量流从接收太阳能量开始,光和能量落到地球上被植物吸收,并被植物再造出为自己所用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植物制造出过剩的能量。这些过剩能量要么被用于生长或再生产,要么必须被消耗掉,用在枝叶的美化,用在无用的部分,要不然干脆泻在地上。巴特莱把这个基础能量模型扩展到所有经济现象中。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建筑和书写不同,它必须要和它的文字出场----传统上被“图标”这种“强形”所支持的出场---抗争。为表述“出场(presence)”与“缺席(absence)”这二者的非辩证条件,埃森曼提出“出场性(presentness)”这个术语作为一种“弱”实践的可能,把建筑当作事件的机会。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吉尔·德勒兹:某一事件将要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然发生:同样地,它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将要发生、已然发生和处在发生的过程;所以,在正在发生之前,它不会已经发生,而正在发生时,它不会将要发生……以此类推。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在大小时段范围都有多个时态:已经叠过、叠中和尚未叠。在莱布斯托克开始,经过千禧年教堂、虚幻住宅、HT学生中心的延续,早期方案的“动作画面”(图解在其中被限定在时间的线性展开和作品的系谱恢复中,时间作为运动的迈布里奇式的因变量而存在)已经被“时间画面”所取代。有趣的是,作为加强的“场”状态而不是扭曲的类属或理念,这些方案与罗所贬斥的图解--“没有平面的程序”,而不是“没有程序的平面”更为近似。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曾服务于第一代符号学批评的形式目的的高级现代九宫格图解被一种完全不同的图解---一种从米歇尔·福柯与德勒兹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抽取历史形式的图解---所代替。对于这些思想者,全景敞视主义即作为现代规训社会的图解而存在,它是多种制度类型(监狱、医院、学校、工厂、兵营……)的基础,也是最可被抽象表达未“在特定人类多样性上施加特定引导”的尝试。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式工作室射影的,它开启了新的实践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德勒兹就是从这种方式把弗朗西斯·培根的图解式绘画描述为对抽象艺术的视觉偏执和行动绘画的手工姿势性的超越:撒哈拉、犀牛皮,这就是图解突然伸展出来的。就像画布上毫无征兆地降临的“灾难”,藏在形象化的或几率性的数据中。好像另一个世界的突现……图解是事实的可能性----而不是事实本身。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回应 2020-02-12 10:00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2020-02-14 15:22
建筑学传统上关注外部的现象:政治、社会状况、文化价值,如此等等。理论上,它极少检视自身的话题----它的内在性。我对图解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检视。它关注建筑在实现的建筑物中表明“自我”、表明自身内在性的可能性。图解是一种操作的部分,它试图打开建筑学自己的话题、自己的修辞学,从而打开潜藏在它内部的修辞势能。这些修辞不是绝对的,它们总是相对于某一时刻的历史条件而定。……在它们自身里,时间中的这些瞬间是不稳定的;它们不断进化和改变。这种不稳定同样也影响着建筑的内在性。一方面,取决于功能、基地、结构、美学、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方式的内在性可以更加肉体化,反过来,肉体的存在也改变那些特定的社会状况。换句话说,“时代精神”引起建筑学的改变,建筑学为作出批评性的反应,就须触犯和置换这一精神。当然,建筑展示某一时代的政治、社会、美学和文化状况是可能的;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通过图解--建筑内在性的表达--的中介,建筑不仅有能力表现、还能够变形和批评这些“社会-政治”的状况。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图解不是方案,也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更应该被设想为一系列从建筑的内在性和先在性中抽取的能量,作为生成新构形的一种潜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透视画法的引入也改变了表现法的参量。它把人类主体--目击者的眼睛---和客体之间的能动关系牵扯进建筑的内在性。阿尔伯蒂引入作为该话题的必要历史的“先在性”概念;而伯鲁涅列斯基以透视法的形式从数学和物理学引进了“外在性”。从那时起,以透视形式呈现的“视景(vision)”和“可见物(the visible)”的主导地位在建筑学中变得根深蒂固,以至于被假定为当然状态。透视或之类的状态不断地积淀在建筑的内在性中。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到了1968年,在美国的许多建筑院校中,与类型或图解相对立的“先见”依然还在盛行。某一些“先见”对于类型正典是可以接受的。例如一种“先见”说,不可以在建筑的洞口中央或中轴线上放置柱子。“先见”的组织还有一些特定法则和规章:何处入口、怎样进入、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前后的关系。……为试图克服学院主义的“先见”,格罗皮乌斯和来自包豪斯的其他人士在美国建筑课程中引入了“泡泡图(bubble diagram)”。本体为功能图表的泡泡图有一个更为狡猾的意图---破坏当前建筑中的先在性的出场。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听命于“事实”400年之后,泡泡图结合帕拉第奥的“出场性”观念,试图驯服先在性。不过某些事情出了岔子。泡泡图本体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工具,所以在它对先在性的否决中,不能批评性地发挥作用,而是表现出把“当前”规范化为对任何过去的否定的企图。从这个意义上,泡泡图也是对内在性的否定。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现代建筑的一个缺陷是,它试图以自己的存在来“表达”时代精神,而不是替代它。现代建筑最终演变成国际式,正是因为现代主义的理念就是要常态化和类属化,而不要批评性。……在试图表达时代精神的时候,现代建筑失去了置换和出场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自己具有图解性的能力。 引自 先在性之图解 沃尔特·本杰明:建筑基本上是被漫不经心的观察者来看。 引自 索引 住宅4#中的图解第一次不仅是一个“后验的”解释性工具,还是一个生成性的工具。从一度建立于运动的系列法则系统中发起的图解将要改变法则系统自身的本质。生成性的法则系统会引发一系列的动作,就像国际象棋的游戏,每一步动作都是对上一步的回应。每动作一步,系统都产生不同的抉择,然后调整自身。最终的产品可以提前预知。这里,期待预先演算结果的主体欲望被削弱。 引自 索引 视觉总是试图从混沌中找出秩序;在图解操作过程中,减少这种从所见物中找秩序的自然倾向是必要的。 引自 索引 就像在住宅4#中,图解借由“实(solid)”、“双倍实(double solid)”、“中性实(neutral solid)”、“单虚(single void)”、“双虚(double void)”的标注来指示墙的表面。 引自 索引 这座住宅---也就是,居住---从某种意义上是记忆的所在,从而表现“居住之思乡症的恒常符号”。 引自 索引 他用心理学术语描述他对这所住宅的要求。他说:“我想要一个房子,当我在里面的时候,我感觉好像我在从外面看世界;当我在房子外面时,好像我呆在房子里面。”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柏拉图在他的论文“Timaeus”中引入“chora”这个术语。首先“chora”的含义是一种世界的原料,是构成人类和自然的原始的元素,柏拉图说:“火、土、水、气这些名称实际上只表明了品质的差别,没有表明物质性。”所以“chora”首先是第一位的原料,原始的物质。柏拉图说那4种元素只是品质,甚至不应该叫做“things”,而且是不稳定的。但它们的容器“chora”可以被比作一团塑性的中型材料,在上面压上变化的印痕。这个第一位原料没有自己确定的特性,实际上是所有事物最终的本体。 柏拉图总结了3中本体的成分:第一,不变的形式,自存的和不可毁灭的存在;不可察觉地决定所有其他感觉--即思想的客体,永恒的存在。第二,与它所相似的形式具有相同的名字,不过是感觉的,已经存在,处在恒常的运动中,借助感觉可以被理解。“生成中”(在古老的关系中,理想椅子与你所坐着的特定椅子,理想椅子是存在,特定椅子是“生成中”)。第三,“chora”,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提供每个将要出现的事物的位置,不需要某种超能推理的感觉就能领会,但又很难信仰。我们实际上是在某种梦境中看见它,并说每件存在的事物一定都有某个地点并占据某个空间,没有天国,地球实际也什么都不是。所以“chora”是一种梦的实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德里达所坚称的“chora”,在空间性概念的基础中有一种公认的角色,场所和定位;从其字面上,它表示“place”、“location”、“site”。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建筑可以被视为一个受驱动的符号系统,因为符号和所指是相同的一个事物。在建筑中,一个结构元素,例如一根柱子,既是一根真实的柱子,也是柱子的符号。而另一方面,在语言中,单词“苹果”是一个真实苹果的符号,比如“大苹果”或是伊甸园中诱惑的符号。在客体“苹果”已经含有超出其客体本身的隐喻和表现的状态。因此真实的苹果既保持与符号“苹果”的常规联系,还成为其他隐喻关系的符号,同与其符号脱离的真实苹果不同,物质的“柱子”同时是一件客体和这件客体的符号。它是比苹果更为复杂的本体。首先因为柱子是它自身的符号: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索引符号,因为它接收来自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优先状态---即其存在的内在性---的驱动。 引自 外在性之图解 回应 2020-02-14 15:2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图解有如“发生...2020-02-13 10:42
一般地说,图解是一种绘画式的速记。它是一种表意符号,但不一定需要抽象。它是事物的再现而不是事物自身。从这个意义上,它不可能不被具体体现。它不可能没有值或内涵,即使是在它试图表达形式关系和它们的过程的时候。同时图解也不是结构或结构的抽象。虽然它解释某种建筑客体中的关系,但却不与该客体同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历史上,建筑的图解可以从两种方式进行理解:一种解释性或分析性的工具,以及另一种生成性的工具。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图解有如“发生器(generator)”,是在可触知的客体----真正的建筑---和所谓建筑的“内在性(interiority)”之间的调停。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维拉德·霍内考特(Villard de Honnecourt)用几何矩阵来演化自然或动物形象,其中最有趣的一个是一头用连锁的方形和斜线绘制的骆驼图示。16世纪卢瓦尔河谷有一些不规则的城堡建筑形象只能通过某种被叫作“切体学(stereotomy)”的三维处理图解式几何加工制作出来。石头按照这种图解生成的图样被切割。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提出的第二点是图解与结构不同。图解的经典建筑观念展示了等级化的、静态的、有起始点的结构信条。德勒兹说,图解是力量之间微妙的一套关系。它形成永远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德勒兹说,与分布、序列化、形式化相关的图解都是结构机制。因为它们引向某个结构,引向作为组织基本法则的结构行为的信条。如果结构被看作自己组成部分的纵向或等级化的次序关系,图解则必须被设想为既横向又纵向的,既是一种结构又是抗拒结构行为的东西:“从一个图解到下一个,绘制出新的映射;因此除了它所连接起来的有一定的相对自由或游离的点,每个图解都还包括其他的点,有创造性的点;它们改变和抗拒那个既存的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图解是那些出现在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每个关联中的力量,就像迭代的映射。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的“迭代(superimposition)”观点和我所使用的术语“叠合(superposition)”之间的区别在此语境中十分关键。“迭代”指的是一种区别图、底的纵向分层。“叠合”指的是一种同延的、横向分层;这里没有稳定的底或元,底与图彼此之间动摇不定。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勒兹说:“图解不再是一种听觉或视觉的存档文件,而是一种映射,一种与整个社交场同延的绘图法。它是一个提取的机器。”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德里达说,神奇书写板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康德描述的3种实践模式:恒久态、演替态和同时态。图解就像书写板,包含它表面显像的同时态----类似于书写板上层的黑线,还包括下面蜡质上的凹痕---图解的第二种时间态势演替态,类似于板子掀起的动作,还涉及擦抹和置入新图像的动作。对于蜡本身则是恒久态。图解在此语境中推出一个时间分立的概念,即书写的周期性与间隔性。这三种时间态不是线性或叙事性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图解是一种之间的或空隙的状态,位于空间和时间之间----位于建筑客体和建筑的内在性之间。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作为中介的图解关注作者主体,建筑客体与接收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层。 引自 图解:书写的原景 回应 2020-02-13 10:42 -
女宛心兑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2020-02-12 10:00
只有在最近大约30年的时间里,图解才被充分“落实”,才差不多完全成为建筑的“素材(matter)”。在依次与形式(form)、语言(language)、表现(representation),以及将要看到的与程序(program)、动力(force)、行为(performance)同等程度的纠葛而踟蹰前进的同时,在它的千禧年时刻,图解作为建筑生产与讨论的终极工具,以孤注一掷的姿态隐约浮现。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围绕两条可能的轴线现出雏形,也就是柯林·罗后来定义为“范式(paradigm某一先验理念的体现)”和“程序(经验主义的事实诱发)”的二者。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人们在环境中的创造过程---RSVP环》一书。书中指出人类环境的创造过程按照R、S、V、P四要素顺序循环的过程。R(资源Resource)-在环境中的创造行为中,设计者所应处理的物理、情感与实际的各种要素;S(谱记Score)-对所期待的结果的记录;V(评价Valuation)-对功能、选择性及决策等的分析结果;P(行为Performance)-谱记的结果,是整个环境所创造的最终形式。RSVP循环以“谱记”为核心,是人们参与环境创造过程的一种方式。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去的40年里,建筑生产的历史可以粗略地描述为一种欲望:建立一种兼具“自治(autonomous)”和“异质(heterogeneous)”的建筑;而不是与现代运动在两战之间雄辩、在战后实践相关联的“匿名(anonymous)”和同质(homogeneous)“的建筑。这种对自治与异质的寻求,伴随它同时提倡同一性和多样性的,根本上的自相矛盾,统领了这一时期的几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对现代主义先锋们的频繁误读或复制,只不过现在是在一种明显变形的战后语境中。简单来说,区分两类复制的类型是有用的,一类关联着后现代历史主义,另一类关联着新先锋的修建性转向或误读。第一类复制的模型可以鉴别为图标(icons),相似物(resemblances)和拷贝(copies);而第二种则与假象(simulacra)或幻觉(phantasms)为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第一类复制依赖一个“元(origin)”或模型的理念,一个同一性的机体,可以被认为是类型学式驱动。与之对照的是,第二类复制置身于开岔动作的系列中,以频繁地开岔操作存在。有的枝岔回溯到存在(being)的静态瞬间,而另外一些则沿生成的(becoming)模式前进。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这里再次与吉尔·德勒兹鉴别为虚假的【(factitious)或人造的(artificial)】和假象的东西发生直接关联: 就在现代性的核心,在现代主义掀出它底牌的那个地方,虚构和假象作为两种解构的模式---两种虚无主义,对峙着。一种解构保留表现法、模型和拷贝的建立秩序,并使之不朽;一种解构毁灭模型或拷贝,建立起一种创造性的混沌。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分别。那个混沌---那个把假象嵌入运动而引出幻觉的东西,却是在所有解构中最清白的,是柏拉图主义的那种。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只有相似,才会区别(only that is alike differs)。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反对那些只把现代建筑理解为结构体系和程序要求字面的叠加,而要争取修辞的能力。此外,它假设了一套建筑”语言“,这套语言建立在一系列辩证关系(中心与外围、垂直与水平、内与外、正面性与旋转的、实与虚、点与面等)---一种对立与含混的逻辑表达上。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九宫格问题中,空间与结构的分离使人们有能力表达形式的塑形关系。然而,在文丘里的”装饰的棚屋“中,符号从盒子上的脱离最终暗示,这些操作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这些关系都会被表面噪声所淹没。就在罗与其同伴还在尝试把现代主义空间的中性、同质概念替换为“形式”的“阳图(positive figuration)”的时候,新先锋通过把形式理解为“虚假的建构(fictional construct)”---“符号(sign)”,开始质疑形式的稳定性。这种符号学批评说明,形式并非纯是一个“视觉-光学”的现象,不是“中立的”,而是建立在语言学和制度的关系上。这个日程呈现出多个取向。首先,文丘里用一种特殊调度的拼贴实践提出,他的拼贴不是单纯构成性的,还包含文本和“下级的”或基础的指涉(特定的图标表现)。之后,埃森曼为形式另辟蹊径。他没有走向信息或符号,而是走向踪迹(trace)---形式操作中丢失的索引(从而强调缺席和概念性)。与此同时,海杜克在语言学和契约性(例如符号学)方面,通过高度协调组织的关系和指示,研究形式的戏剧性构成。这三条各自行事的批评分别把“文脉”(context形式外部的框架机制)、“操作”(process构形内部的能动程序)和“用法”(usage,形式对主体的关系)抬到前景。随着新先锋的活动,“形式”可能会精确地服从语言学后裔的机能:“告知(informing)”、“变形(transforming)”和“行为(performing)”。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形式分析是一种宝贵的艺术史方法,因为它本身可成为纯描述性的----一种智力操的锻炼。---埃森曼 埃森曼不仅复写形式的历史,通过巨细无遗的操作序列:变形(transformation)、分解(decomposition)、嫁接(grafting)、动尺(scaling)、旋转(rotation)、倒置(inversion)、叠合(superposition)、移位(shifting)、叠动(folding)……埃森曼还将“形式”本身提交到永恒的修订状态。也正是这些操作的目录变成了建筑的主题事件,一种图解方式的规训前提。与柯林·罗的“理念几何(ideal geometries)或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拟和良好度(goodness of fits)”不同之处在于,埃森曼的批评方式是通过一种极端的逻辑,既是“通过”也是“关于”计算(或数学)的。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埃森曼认为,由于功能主义远远未能实现足够的“现代主义”,现代建筑充其量只达到“人文主义的晚期阶段”。把建筑从形式基础转换到结构主义的基础上,或从图标的、语义的基础转换到索引的、句法的基础上,能使建筑最终企及现代主义先锋的见地---中止古典人文主义的那种主体中心性,而把建筑作为“预先存在的各符号系统之间的抽象调停(the abstract mediation between pre-existent sign systems)。或者,就像他后来在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研究中所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自指涉符号(self-referential sign)”。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结构网格或框架的活化造就出“客体的空间事件(spatial event of the object)”,即结构的客观化。这种情况就好比埃森曼用对语言的“研究”而不是用语言本身来考量建筑。这个策略在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比如结构的“生成中的形(becoming-figure)”,或通过层叠得组织最终表达出来的网格的手法主义。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九宫格不再是通过绘画逻辑进行思考,而是通过电影。也正是这个概念使它能够作为体验和表现同时存在。 住宅6#既作为一个客体、又作为一个变形操作的电影术表达而存在。它的框架来自这样的概念:一部电影在房子里面是自立地被感知的。因此客体不仅是自己的生成历史的结果,并且它还保留下这段历史,作为它一个完整的记录;过程和产品开始变得可以互换。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轴测法能克服向所看对象背后某点消失所产生的变形,从而传达可测量的或客观的信息。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过剩论(the excess)乔治斯·巴特莱构想的一个经济学的能量流动模型。能量流从接收太阳能量开始,光和能量落到地球上被植物吸收,并被植物再造出为自己所用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植物制造出过剩的能量。这些过剩能量要么被用于生长或再生产,要么必须被消耗掉,用在枝叶的美化,用在无用的部分,要不然干脆泻在地上。巴特莱把这个基础能量模型扩展到所有经济现象中。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对于埃森曼,建筑和书写不同,它必须要和它的文字出场----传统上被“图标”这种“强形”所支持的出场---抗争。为表述“出场(presence)”与“缺席(absence)”这二者的非辩证条件,埃森曼提出“出场性(presentness)”这个术语作为一种“弱”实践的可能,把建筑当作事件的机会。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吉尔·德勒兹:某一事件将要发生、正在发生和已然发生:同样地,它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将要发生、已然发生和处在发生的过程;所以,在正在发生之前,它不会已经发生,而正在发生时,它不会将要发生……以此类推。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在大小时段范围都有多个时态:已经叠过、叠中和尚未叠。在莱布斯托克开始,经过千禧年教堂、虚幻住宅、HT学生中心的延续,早期方案的“动作画面”(图解在其中被限定在时间的线性展开和作品的系谱恢复中,时间作为运动的迈布里奇式的因变量而存在)已经被“时间画面”所取代。有趣的是,作为加强的“场”状态而不是扭曲的类属或理念,这些方案与罗所贬斥的图解--“没有平面的程序”,而不是“没有程序的平面”更为近似。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曾服务于第一代符号学批评的形式目的的高级现代九宫格图解被一种完全不同的图解---一种从米歇尔·福柯与德勒兹的“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抽取历史形式的图解---所代替。对于这些思想者,全景敞视主义即作为现代规训社会的图解而存在,它是多种制度类型(监狱、医院、学校、工厂、兵营……)的基础,也是最可被抽象表达未“在特定人类多样性上施加特定引导”的尝试。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图解式工作室射影的,它开启了新的实践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德勒兹就是从这种方式把弗朗西斯·培根的图解式绘画描述为对抽象艺术的视觉偏执和行动绘画的手工姿势性的超越:撒哈拉、犀牛皮,这就是图解突然伸展出来的。就像画布上毫无征兆地降临的“灾难”,藏在形象化的或几率性的数据中。好像另一个世界的突现……图解是事实的可能性----而不是事实本身。 引自 虚构的文本,或当代建筑的图解基础 回应 2020-02-12 10:00
论坛 · · · · · ·
在没有读懂之前,我坚信这绝对是一本好书 | 来自没有人 | 1 回应 | 2010-07-25 |
好难看懂 | 来自四毛哥 | 1 回应 | 2010-01-10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彼得·埃森曼:图解日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ximo 2009-10-22
用哲学和方法论做建筑的人
0 有用 张可sonicnurse 2013-03-12
三星给翻译 凭思想性加一星
1 有用 旧日 2010-06-04
我承认我看完没怎么懂。。唯一有触动的是,符号的建筑是虚假的建构。。。我想到了中国馆和非洲馆。。受F老师批评 开始狂看EL了!
0 有用 小龚 2013-09-16
理解他们
1 有用 异端云术 2009-09-23
看不懂=。=
0 有用 森舍 2020-06-26
结构主义为本,通过不同系统,体现本身语言。
0 有用 eook 2020-03-18
艾森曼牛逼
0 有用 桔 2020-03-10
图解很震撼,文字似懂非懂,大概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建筑学者狂扁他。无视人文性和社会性,将建筑设计方法都归结于形式操作,许是挖了很多人的根基吧。
0 有用 RU 2020-02-22
看得我乱七八糟。我放弃。
0 有用 女宛心兑 2020-02-16
烧脑继续,本身很好,但翻译很烂,使得更难理解。看的电子书,图不太清楚,这本书图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