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Lolita
译者: 主万
出版年: 2005-12
页数: 503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738151
内容简介 · · · · · ·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作者简介 · · · · ·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丛书信息
喜欢读"洛丽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洛丽塔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洛丽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39 条 )




-
凝霈 (。)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不得不向美的世界观所致的敬意 在一个平凡祥和的周六凌晨,我读完了《洛丽塔》。但是很大一部分我并没有理解透彻,尤其是作者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借助主角亨伯特,将阴郁注入大片瑰丽颜色的跳跃着呻吟着的现代浪漫主义。整个小说的中间部分描述的,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开着汽车,带着近在咫尺却永远让他欲求不满的,他的渴望。那些衍生出来的魑魅魍魉(窃喜与贪欲,矛盾与悔恨,挣扎与反逆,毁灭与扭曲)... (11回应)2012-04-29 19:47 147人喜欢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我们不得不向美的世界观所致的敬意 在一个平凡祥和的周六凌晨,我读完了《洛丽塔》。但是很大一部分我并没有理解透彻,尤其是作者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借助主角亨伯特,将阴郁注入大片瑰丽颜色的跳跃着呻吟着的现代浪漫主义。整个小说的中间部分描述的,像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开着汽车,带着近在咫尺却永远让他欲求不满的,他的渴望。那些衍生出来的魑魅魍魉(窃喜与贪欲,矛盾与悔恨,挣扎与反逆,毁灭与扭曲)如风那样讽刺着伴随他们,行驶在绝望而没有归途的旅途中,开出大朵大朵绚丽有毒的花,装点着本就虚无的壮丽背景。 你以为你爱的是幼童的形式,其实你爱的是洛的实质,你注定毫无归属。 事实上,亨并不是像小说中他自己陈述自己,或者说像作者为他构建的自我评判那样——变态精神病患者。他直面了现世每个人都乐于逃避的,看起来可怕或者荒谬的,不切实际的欲望,并且把它暴露在阳光中忏悔和赞美。他吓坏了几代人,到今天为止,依然有内心颤栗恐惧着的人中伤它为“非道德”“下贱”“恶俗”“淫秽”的。喊声愈大,代表其愈恐惧,愈恐惧就越发有意义。他们的影子被过于清晰的反应出来,并且放大,再放大,作者把那些类似“一念之差”的瞬间,选取了其中一种,发展成了一个人的一生的悲剧。 “你的一念之差的邪恶,其实就是这样的呢。”——《洛》的浅白 “不是,滚蛋,离我远点。你是荒谬的,下贱的。我是正常的,高尚的。”——正常人的内心回应。 《洛》自诞生以来屡屡遭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整个社会,大多还是正常人的吧。不过现在时代在前进,某种类似包容性和理性的人类深层特性越来越进步,《洛》可以被触摸,可以扯出一个讽刺的笑容看着我们这些正常人。 小标题是亨伯特的道德观,译本的不同,另一种说法是: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简言之,美即是道德。然而他定义的美,掺杂着普世共认的堕落,肮脏和丑恶。 总之,这个故事是美的,有争议的事物和人都有美的层面。《洛》里面有粘在上面的些许骨髓,有血,有美丽的绿的发亮的苍蝇。 Mon grand péché radieux 实话说,小说的中间部分有时让我的确不耐烦。大段大段的类似意识流的述说,渗透着亨伯特那偏激的,不友善的世界观,让我觉得煎熬。但是这种阅读的感受却十分接近亨伯特病态痛苦的心理。这是一种想要更多更多,却无从下手,骑虎难下的困境。读者跟随者亨伯特一起完成的骑车旅行,似乎全然是种被动的过程,丝毫不想主动推进,似乎下一个城市,下一个旅栈,下一个夕阳,下一行文字就是毁灭。重新唤回我阅读激情的段落,竟然推到了全书的末尾。它的语言,让我回忆起自己怀着好奇期待而翻开它之后,映入眼帘的第一段,诗一般的首段。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在她之前还有过别人吗?有的,确实有的。事实上,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在海边一片王子的领地。在什么时候?就是那一年,洛丽塔还有多少年才降临世间,我的岁数就有多少。你放心,杀人犯总能写出一手妙文。 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第一件证物正是被六翼天使,那个误传的、简单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使所嫉妒的。且看这段纠缠不清的痛苦心史吧。】 我不想给它贴什么标签,可是我个人觉得这种极富浪漫主义的文字传达出类似爱情和贴近信仰的羁绊。诗一般的开头和归结于平淡隽永的结尾。 【因此,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俩都已不在人世了。可是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不要可怜克•奎。上帝必须在他和亨•亨之间做出选择,上帝让亨•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或许,这只能说明我只看懂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因为这有在这两段区间内,亨伯特才在我这个“正常人”的理解范围内。全书的最终章,没有意淫没有占有,只有对于她的告白式的嘱托和诚恳得近乎祈祷的祝愿。这只是一种如泣如诉的尘世爱情,简单易懂,平淡如水。“世俗”到他想让他的宝贝洛不朽,永存于后世。亨伯特没有昆德拉式的顾虑,单纯的可爱。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至少,我认为洛是迷人的,是带着自然色的精灵,是美的,可以成为他精神世界里最崇高的敬意。 经过欲孽焚烧之后的璞玉般的最终章,亨伯特归于洛丽塔的实质,这种无处可回的回归可能是因为他不再年轻,也肯能是因为占有的惯性,但是,一切无关安娜贝尔,那个妖精似的药引子,那个恋童癖的诱因。洛不是小安娜贝尔的延续和他无处可发的对于少年时代的报复。亨伯特爱洛丽塔爱小洛,也爱怀孕身为人妻的洛。深爱。 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否则就会让人觉得不诚恳,是不是不管爱上什么人,也要天长地久求一个安稳? 在执笔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正好遇上这句歌词。像是有谁在冥冥之中,帮助我认知亨伯特的罪与美。《洛丽塔》似乎恰好给了词者想听的答案。亨伯特诚恳的爱着洛丽塔的肉体,幻想着不朽。最终,不论他们想不想要,一切归于安稳。站在亨的立场上,这是伟大的不同凡响的爱情。 但是,对于洛丽塔,回复亨伯特的只有一句话。 “我不会和你走的。他(奎)伤了我的心,而你毁了我一生。” 后来有书评说这是古老的欧洲强奸了年轻的美国,也有人说其实是年轻的美国诱奸了古老的欧洲。姑且不上升到民族特性上,因为觉得没必要。也或许是我太肤浅。我总觉得这只是两个人在那同一脆弱时刻(洛丧母需要人抚养,亨对她忏悔却痴恋)的互相需要。洛在那一晚上,欢笑着,荡漾着,拉着亨堕入万劫不复。一只有着催化作用的自然色的精灵。 世界上可能不存在精神病,只存在那些难以把握的人类疯狂的爱欲和疼痛。
11回应 2012-04-29 19:47
-
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大多数渴望跟女孩子保持一种刺激的、发出美妙的呻吟的身体(而不一定是两性)关系的性罪犯,都是一些消极、无害、胆怯和机能不全的陌生人,他们只要求社会允许他们从事他们那种实际上无害的、所谓反常的行为,从事他们私下干的一些炽热、愚蠢、无聊的性变态行为,而不受到警察和社会的严厉的制裁。我们不是性的恶魔!我们并不像大兵那样强奸妇女。我们是一不快乐的、性情温和、目光哀怨的上流人士,智...
2021-02-17 13:35
陪审团的女士们和先生们,大多数渴望跟女孩子保持一种刺激的、发出美妙的呻吟的身体(而不一定是两性)关系的性罪犯,都是一些消极、无害、胆怯和机能不全的陌生人,他们只要求社会允许他们从事他们那种实际上无害的、所谓反常的行为,从事他们私下干的一些炽热、愚蠢、无聊的性变态行为,而不受到警察和社会的严厉的制裁。我们不是性的恶魔!我们并不像大兵那样强奸妇女。我们是一不快乐的、性情温和、目光哀怨的上流人士,智力非常平衡,可以在成年人面前控制自己的冲动,但只要有机会去抚摸一个性感少女,就准备少活上不少年去达到目的。我们断断不是杀人凶手。诗人从来就不杀人。 引自第137页 回应 2021-02-17 13:35 -
我作出的下面这个决定具有一份签名的遗嘱的全部法律效果和力量:我希望这本回忆录只有在洛丽塔不再活在世上的时候才能出版。 因此,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俩都已不在人世了。可是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下划横线)———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
2021-02-10 16:26
我作出的下面这个决定具有一份签名的遗嘱的全部法律效果和力量:我希望这本回忆录只有在洛丽塔不再活在世上的时候才能出版。 因此,当读者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俩都已不在人世了。可是既然血液仍然在我写字的手掌里奔流,你就仍像我一样受到上帝的保佑,我就仍然可以从这儿向在阿拉斯加的你说说话。———(下划横线)———务必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别的家伙碰你。不要跟陌生人谈话。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他是个男孩。我希望你的那个丈夫会永远待你好,否则,我的鬼魂就会去找他算账,会像黑烟,会像一个疯狂的巨人,把他撕成碎片。不要可怜克·奎。上帝必须在他和亨·亨之间作出选择,上帝让亨·亨至少多活上两三个月,好让他使你活在后代人们的心里。我现在想到欧洲野牛和天使,想到颜料持久的秘密,想到预言性的十四行诗,想到艺术的庇护所。这就是你和我可以共享的唯一不朽的事物,我的洛丽塔。
回应 2021-02-10 16:26
论坛 · · · · · ·
最深刻的读后感,看不懂书的来 | 来自persis | 5 回应 | 2021-02-24 |
攻击弗洛伊德而又实际上验证弗洛伊德? | 来自Mr.Z | 2021-02-19 | |
困惑&惶恐 | 来自兰自闭 | 1 回应 | 2021-02-16 |
非常垃圾的版本。 | 来自米单 | 24 回应 | 2021-02-10 |
烂版本 | 来自186****0860 | 2020-11-18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2 )
-
Vintage (1989)8.9分 1450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0)8.0分 702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1天前曾上架
-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5分 1871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3分 1632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 326本二手书欲转让 (0.10 至 30.00元)
- 在豆瓣转让 有4338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 转让给其他二手平台?
订阅关于洛丽塔的评论:
feed: rss 2.0
522 有用 Amberose 2008-12-02
译本烂,建议放入一星文库
176 有用 #小波福娃# 2010-07-26
这个版本的译文语言比较浅近(也就是受诟病的“文采俱失”),但绝对不算差版本(说自己看这个版本看不懂的人可以去shi了。其实各家译本问题和错误都不少,余晓丹版也不例外)。我当年读原文的时候有几个地方不太理解,主万本是讲得最清晰的,还给出了注释帮助疏通(注释部分真的大赞,虽然也是译者搬运)。主万的问题是语言太平实了,没有翻译出文学青年们心中的文采。。。单就翻译来说这即使不算特别好,也绝不能说是差的。华... 这个版本的译文语言比较浅近(也就是受诟病的“文采俱失”),但绝对不算差版本(说自己看这个版本看不懂的人可以去shi了。其实各家译本问题和错误都不少,余晓丹版也不例外)。我当年读原文的时候有几个地方不太理解,主万本是讲得最清晰的,还给出了注释帮助疏通(注释部分真的大赞,虽然也是译者搬运)。主万的问题是语言太平实了,没有翻译出文学青年们心中的文采。。。单就翻译来说这即使不算特别好,也绝不能说是差的。华美的文采有时候只是更容易以意译的方式掩饰错误而已。 (展开)
261 有用 mumudancing 2016-08-28
这本小说告诉你,什么叫纯粹的小说。舍去道德评判,舍去教义说服,更别说用科学还是神经病学的角度去阐释一个病人的心理。文学就是文学,用美丽的文字构建完美世界。不管它是疯狂的,还是绝望的,它都属于故事本身。而纳博科夫的厉害就在于,尽情地讲了一个美的故事,美到让人流泪。
34 有用 耳东某 2014-04-08
比起那个著名的开头,我更喜欢博纳科夫那句"她紧握着我情欲的权杖",黄到家的斯文。
112 有用 维城乱马 2016-01-22
我知道这本书饱受争议,我也相信很多人是妄下定论,但若是把文学创作等同于纪实报道,也只配看点粗鄙的地摊读物和耸动的网络新闻。无意为其平反昭雪,它也不需要我来招揽读者,这本书里打动人心的地方已经足够多,作为能够明辨是非的成年人和有良知的读者,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或者说毫不畏惧地打上五星。
0 有用 林奂 2021-03-04
精神分析佳作,文字将隐藏于故事后的含义粉饰得美丽而充满糜烂的魅惑感,年少的我也曾为这种具有诱惑力的文字而深深吸引,后在阅过上野千鹤子的《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之后,察觉到这书中埋藏着的男性的父权的自我高潮。
0 有用 钥匙掉了 2021-03-04
书和电影,两种截然相反的角度
0 有用 Aimiao 2021-03-04
一场盛大的意淫(难道只有我读不下去吗?)
0 有用 Dh 2021-03-03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
0 有用 阿波罗 2021-03-03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