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 ’,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该书倾注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图片更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北京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有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书以游记为载体,重新探讨晚清历史与人物的一批历史散文。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大多是地以人名,‘胜迹’之‘胜 ’,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挥之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该书倾注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书中穿插图片更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题的著作众多。姜鸣以南方才子的独特角度来写这一内容,通过老北京丰富的人与事物细节,为那个时代勾勒出鲜活的形象,别有新意,使得本书读来引人入胜。
——赵启正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专业,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北京掌故,史学行家写的散文作品。发旧思而有新意。
——茅海建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北京固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但姜鸣笔下的胜迹,“胜”在人事而非风物。使作者流连不去的,是在北京扬名养名、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书中涉及的人物事物相当复杂,也相当有趣,作者又很会讲故事,各种依稀风闻或闻所未闻的掌故由他娓娓道来,读起来很舒服。不过,这部书的好处不止是消闲破闷,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写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锋芒。
——小宝 书评专栏作家
作者简介 · · · · · ·
姜鸣,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当过工人、机关干部,现为中国银河证券公司上海总部党委书记,上海证券业同业公会副会长。曾获得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奖章。 出版著作:《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诉代海军兴衰史》(1990、2002)、《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995)、《被调整的目光》(1996)等。
目录 · · · · · ·
难与运相争——奕訢
半生名节——贤良寺·李鸿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访李鸿章墓地
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关于张佩纶二三事
昔时金阶白玉堂——漫游军机处
坤宁宫前——关于故宫室内装潢陈设及其他
哀蝉落叶——宁寿宫凭吊珍妃
莫变时事逞英雄——康有为“公车上书”的真相
阅世空有后死身——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
落尽夭桃又侬李——从八大胡同想到赛金花
人言是丹青——詹天佑铜像前的遐想
万仞宫墙——孔庙·孔学
随处欢席——吃“仿膳”
岁月山河——站在圆明圆废墟前
祈天忧人——关于“丁戊奇荒”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西堤漫步
说“塔”
图片征引书目
· · · · · · (收起)
喜欢读"天公不语对枯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天公不语对枯棋"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公不语对枯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
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应当承认:作为改革思想先驱,康有为提出的整体变法主张,在最初实施时,其实是获得皇帝和太后共同支持的。皇帝颁布改官制、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商、设邮政、裁军练兵等措施,事先全都征得太后同意。从宫闱的角度论,慈禧不算是个有懿德的贤后,但在治国 上她还是个通达的女人,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领导下进行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必须变法以求生存的客观形势,她也了解。她不...
2016-11-12 22:31:45 1人喜欢
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应当承认:作为改革思想先驱,康有为提出的整体变法主张,在最初实施时,其实是获得皇帝和太后共同支持的。皇帝颁布改官制、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商、设邮政、裁军练兵等措施,事先全都征得太后同意。从宫闱的角度论,慈禧不算是个有懿德的贤后,但在治国 上她还是个通达的女人,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领导下进行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必须变法以求生存的客观形势,她也了解。她不搞「引蛇出洞」,明明不同意的事也先同意,让维新派 表演一番再来收拾。当然,对于变法,她的认同是有界限的。康有为引入 的立宪法、开国会等激进的西方政治主张,她就不能接受,但皇帝同样也 未必会接受。所以光绪和太后在对待变法的态度上,并无本质区别。过于贬斥她反对变法,并不符合实情。 引自 阅世空有后死身——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 回应 2016-11-12 22:31:45 -
以往国内史学界似乎有个传统,总是从历史事件来进入人物研究。 50年代起,中国近代史被分割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等几大块,每一大块中的人物,又依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抵抗派与投降 派、帝党与后党、保守派与改革派等等政治概念,而定位爱国与卖国、先 进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结果,复杂的历史研究被简化为区分「好人」、「坏人」的儿...
2016-11-08 12:06:27 1人喜欢
以往国内史学界似乎有个传统,总是从历史事件来进入人物研究。 50年代起,中国近代史被分割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等几大块,每一大块中的人物,又依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抵抗派与投降 派、帝党与后党、保守派与改革派等等政治概念,而定位爱国与卖国、先 进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结果,复杂的历史研究被简化为区分「好人」、「坏人」的儿童游戏。相当部分历史人物被过滤掉了,长期没人搭理。剩下的,则被拔高或贬低、溢美或丑化,然后是翻来覆去的炒作。集中在某些 人身上的研究论著之多之重复,令人叹为观止。 引自 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 回应 2016-11-08 12:06:27 -
摘抄原文: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孔,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2018-06-22 22:12:09
-
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并导致死亡。李鸿章内心抱着「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的主旨最后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令人感慨良多。 俄毛子最后生生逼死了李鸿章。
2016-11-07 11:11:01
-
Monster coach (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滴清泪缓缓滚出眼窝。周馥一面哭号,一面用手抚其眼睑,李鸿章的双眼方才合上,须臾气绝。终年七十八岁。 历史总是会戏弄这些有志之士。人生前半段的辉煌,更让他的晚年显得那么凄惨。尤其是又被人们骂作卖国贼。人民公社兴起时,在他的老家安徽合肥,人们把老人家遗体拉出来拖着游街,直到尸骨散尽。当狗血和蛮劲褪去,静下心来读读历史的时候,人们开始慢慢理解这位老人的良苦用心。我无...2012-07-08 10:21:00
-
李鸿章生前爱办洋务,却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墓地会变为钢厂的一部分,但李鸿章并没有长久地安眠在他曾经痴恋的工厂脚下。到了1958年,当地人民公社挖坟取宝、兴办工厂,他的遗骸被从墓地掘出。老人记得,当时被称为「汉奸卖国贼」的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保存完好,狂热的人们用绳子拴着遗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陪绑游街、同时粉身碎骨的另一具遗骸,是他挚爱的赵夫人。 嗳!
2016-11-07 10:34:53
-
梁启超的结论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如今,世间再无李鸿章。 春风楼是必须要去的。谁去了春风楼,结果都一样。只不过满朝文武,都避之不及,只有他,责无旁贷。 当国家危亡,迫在眉睫,却无人敢当骂名的时候,唯有这位老人,明知将为后人唾弃,为世人鄙夷,为世代子孙误解,仍毅然担此恶名,不作推诿,不作辩解,鞠躬精粹,苦酒独饮,最后在郁郁寡欢里孑然而终。他的遗憾、委屈和不甘,有谁能明...
2016-01-06 21:12:54
-
摘抄原文: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孔,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2018-06-22 22:12:09
-
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应当承认:作为改革思想先驱,康有为提出的整体变法主张,在最初实施时,其实是获得皇帝和太后共同支持的。皇帝颁布改官制、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商、设邮政、裁军练兵等措施,事先全都征得太后同意。从宫闱的角度论,慈禧不算是个有懿德的贤后,但在治国 上她还是个通达的女人,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领导下进行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必须变法以求生存的客观形势,她也了解。她不...
2016-11-12 22:31:45 1人喜欢
如果不带偏见的话,应当承认:作为改革思想先驱,康有为提出的整体变法主张,在最初实施时,其实是获得皇帝和太后共同支持的。皇帝颁布改官制、废科举、办学堂、兴工商、设邮政、裁军练兵等措施,事先全都征得太后同意。从宫闱的角度论,慈禧不算是个有懿德的贤后,但在治国 上她还是个通达的女人,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领导下进行的。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必须变法以求生存的客观形势,她也了解。她不搞「引蛇出洞」,明明不同意的事也先同意,让维新派 表演一番再来收拾。当然,对于变法,她的认同是有界限的。康有为引入 的立宪法、开国会等激进的西方政治主张,她就不能接受,但皇帝同样也 未必会接受。所以光绪和太后在对待变法的态度上,并无本质区别。过于贬斥她反对变法,并不符合实情。 引自 阅世空有后死身——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 回应 2016-11-12 22:31:45 -
以往国内史学界似乎有个传统,总是从历史事件来进入人物研究。 50年代起,中国近代史被分割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等几大块,每一大块中的人物,又依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抵抗派与投降 派、帝党与后党、保守派与改革派等等政治概念,而定位爱国与卖国、先 进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结果,复杂的历史研究被简化为区分「好人」、「坏人」的儿...
2016-11-08 12:06:27 1人喜欢
以往国内史学界似乎有个传统,总是从历史事件来进入人物研究。 50年代起,中国近代史被分割成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 等几大块,每一大块中的人物,又依统治者与人民群众、抵抗派与投降 派、帝党与后党、保守派与改革派等等政治概念,而定位爱国与卖国、先 进与保守、革命与反革命。结果,复杂的历史研究被简化为区分「好人」、「坏人」的儿童游戏。相当部分历史人物被过滤掉了,长期没人搭理。剩下的,则被拔高或贬低、溢美或丑化,然后是翻来覆去的炒作。集中在某些 人身上的研究论著之多之重复,令人叹为观止。 引自 失鹤零丁——寻访两代帝师翁同龢故居 回应 2016-11-08 12:06:27 -
在李鸿章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俄国代表还逼迫他将东三省路矿及其利益全部让给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引发他激动、争辩、呕血,并导致死亡。李鸿章内心抱着「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的主旨最后却只能发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哀叹,令人感慨良多。 俄毛子最后生生逼死了李鸿章。
2016-11-07 11:11:01
论坛 · · · · · ·
. | 来自fromesztogz | 4 回应 | 2010-11-02 02:02:18 |
睹物思人 | 来自老笃 | 2010-10-12 21:29:58 | |
内容很棒,封面太烂 | 来自以宣统之名 | 2009-07-27 13:05:50 | |
历史不像历史,文学不像文学 | 来自bigtree5776 | 2009-07-19 23:21:11 | |
冲着三联买的 | 来自habibi | 2 回应 | 2008-01-16 17:29:0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7.6分 502人读过
-
低至5元,每满69减20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6)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少买书,买好书 (kingfish)
- 党人碑推荐的书 (汤圆圆)
- 想读的书-近代文学/学界/往事/传记 (bu6gu)
- 近现代史 (魔术师)
- 洋务运动及晚清史研究书目 (古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天公不语对枯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LW~ 2009-08-15 15:30:31
还可以
0 有用 Titan 2014-06-12 18:44:19
书中所写文化遗迹除了李鸿章墓在安徽,其它都在北京。文章大都写于20世纪90年代,已经颇有物是人非的感觉。
3 有用 泡子糕 2010-10-21 15:43:46
不靠谱儿的大叔出过一本儿不咋给力的破书
0 有用 1997xhp 2006-12-16 00:37:06
没新东西,挺浮的
6 有用 圆影 2009-10-19 13:36:21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0 有用 翠亭 2022-06-04 10:50:19
历史在沉睡中诉说。
0 有用 一介书生 2022-03-11 20:10:10
2022年3月11日于资料室读毕。“对于发生在彼时彼地历史旧事和历史人物的追索,以及在思索中形成的一些新鲜片段”《访宣南重话“戊戌政变”》:北京宣南的文人群体,历史遗迹与人物、事件,“戊戌政变”相关研究,事件史研究中的“时间线”。《詹天佑铜像前的遐想》:留美幼童群体与西学、西技、西政的引进。《关于“丁戊奇荒”》灾荒史、财政史与政治史,外国报纸的记载,李鸿章、曾国荃与阎敬铭,户部在赈灾中扮演的角色。
0 有用 Revius 2021-12-14 10:52:21
是以历史爱好者的视角进行的史料探寻和实地走访加上自身感悟的历史散文。观点上可能更偏向于说“好话”,但不想看严肃书籍,放松下脑子还是可以的。
0 有用 鹤林 2021-05-28 22:42:59
十年前可能还读的进这种文章
0 有用 水笙明月 2021-02-21 08:24:59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