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预约死亡〉是九四年度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部小说,读这样的作品,其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而不得不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
在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优秀作家,当她用极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临终翔”医院的真实图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而是死亡现象的背后所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人性之美。
死亡,并不是什么哲学命题,而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可以选择更为文明进步的死亡方式。缓释或者消除众死亡时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让他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这样一种列为人道的死亡意识的确立与培养,对于我们这个缺乏宗教传统而...
〈预约死亡〉是九四年度最具分量也最具影响的一部小说,读这样的作品,其内容的强烈指涉作用会使我们忽略作家的亲历和体验的写作形式,而不得不把目光移向我们自身。
在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优秀作家,当她用极富热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临终翔”医院的真实图景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而是死亡现象的背后所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人性之美。
死亡,并不是什么哲学命题,而是人人不可回避的事实。虽然中国人向来忌讳甚至拒绝谈论死亡,但仍然要面对这如同生一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最终结局。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生物,可以选择更为文明进步的死亡方式。缓释或者消除众死亡时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让他们保持着人的尊严平静地迈向死亡,这样一种列为人道的死亡意识的确立与培养,对于我们这个缺乏宗教传统而只有混乱的天命观念的民族说来,显然具有超前和挑战的意义。
在作品中,作者以一个医生严谨客观的态度为读者描述了真实的死亡过程,更以一个女作家的身份,为我们塑造了充满爱心、为维护人的尊严而尽心竭力的人物形象,富有事业心的院长,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在肮脏与死亡的映衬下越发现出生命的美丽与优雅的护理员小白……正是他们精心卫护着垂死者,把人道的精神铺到个体生命的临终舞台。
对他人的爱护与关心,也是对自身价值与尊严的肯定,更是对人的生命的超越。小说刚柔兼具,细腻的毛触与恣意纵横的议论;柔美缠绵的故事片断与气势不凡的整体构思,显示了作家宽广的人道胸怀和细致入微的写作功力。
预约死亡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预约死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死亡面前人性得以彰显
> 更多书评 8篇
-
生命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从我们降生的那瞬起,钩子就在时间的峭壁上承受重量。你的钩子结实不结实?不知道。随着我们身心的渐渐膨胀,那个钩子像受了热的塑料渐渐抻长。当然,一般说来它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会戛然断裂。但它的韧度被岁月磨抓当灰尘的重量越积越多的时候,终有一天,那钩子像水龙头口一粒将滴未滴的水珠,缩出颈子般的窄处。 钩子就要断裂了。
2018-06-20 20:17
-
生命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从我们降生的那瞬起,钩子就在时间的峭壁上承受重量。你的钩子结实不结实?不知道。随着我们身心的渐渐膨胀,那个钩子像受了热的塑料渐渐抻长。当然,一般说来它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会戛然断裂。但它的韧度被岁月磨抓当灰尘的重量越积越多的时候,终有一天,那钩子像水龙头口一粒将滴未滴的水珠,缩出颈子般的窄处。 钩子就要断裂了。
2018-06-20 20:17
-
生命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从我们降生的那瞬起,钩子就在时间的峭壁上承受重量。你的钩子结实不结实?不知道。随着我们身心的渐渐膨胀,那个钩子像受了热的塑料渐渐抻长。当然,一般说来它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不会戛然断裂。但它的韧度被岁月磨抓当灰尘的重量越积越多的时候,终有一天,那钩子像水龙头口一粒将滴未滴的水珠,缩出颈子般的窄处。 钩子就要断裂了。
2018-06-20 20:17
论坛 · · · · · ·
1994年的中国还在讨论毛主席么? | 来自孤云独自闲 | 2010-06-16 | |
恐惧 | 来自和自己互為好友 | 2007-11-25 |
2 有用 Alcor 2016-08-03
中国人太需要死亡教育了 只知道忌讳和恐惧是怎么回事 当然做不好临终关怀
0 有用 嘉贻 2012-12-02
我读的是名为生命的中篇集 豆瓣上没有此书的条目。。。蛮细腻的作家,看哭好几次。。。。。。。。。。。。
0 有用 Openureyes™♪♬♪♬ 2009-07-19
我们国家向来缺少死亡教育,拥有进步的生死观只有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兰克福人令人恶心的“孝道”观;后面过于煽情了;
0 有用 。。 2008-09-17
引用的那个外国小故事很耐人回味。
0 有用 Beckycn 2011-08-24
安乐死是要立法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死得有尊严。
0 有用 pipima 2019-12-12
这篇小说是我当年在《新华文摘》上看的(应该是90年代中叶),十几岁的我当时哭的稀里哗啦。外公离去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但是这篇不长的小说,让我脑补出当时的情景。 因为这本书,我觉得从事临终关怀的人都很了不起,哪怕他们是为了钱。 人不光应该有尊严的活着,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应该带着尊严。 很难,但是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离开。
0 有用 .O0草莓 2018-02-01
在大学读的。今天看到乌鲁木齐哦有了死亡体验馆 突然想起这本书
2 有用 Alcor 2016-08-03
中国人太需要死亡教育了 只知道忌讳和恐惧是怎么回事 当然做不好临终关怀
0 有用 水水 2016-02-13
毕妈妈最好的作品
0 有用 [已注销] 2014-10-12
中国人太看重生命的数量,忽视生命的质量。在生命的末期,生命已毫无意义,关键是生存的品位。对于已经无法经口进食的人,你们把导管从她的鼻腔捅进去,强行把复杂的营养成份灌入毫无生气的胃,让她的消化道不得安宁。这难道不是残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