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出发,且止于物。
这里的物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既可以是从此物出发,且止于此物,也可以是从此物出发,且止于彼物。
物主义主张通过删减附加意义和稀释、淡化情绪为主要手段来呈现而抵达“物说”,让物和人居于平等的地位;主张借助于有着自新能力的语言而使物在不同的读者那里自新出不同的世界,从而抵达审美上的无限。无论作为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体察方式,物主义都可以说是颇具先进性。尽管,事实上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但应该承认,只是在当下,才被少数人注意到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它从众多的诗学理念中独立出来。
在物为我用的思维方式下,“我们平时对物的态度是技术的、目的论的。”以至于我们步入了“物质在繁荣,心之火在熄灭”的艰难境地而难以自察。对于当下如此的境况,一些警觉的艺术家开始了反思。或描绘、或阐释、或叙述、或抒情……手段繁杂,目标其实都是针对着物的世界;或荒诞主义、或垃圾运动、或原生态写作……角度多多,目的其实都是为着人。
那么,如何进入物的世界,使物的本真真正显现出来呢?在这一点上,物主义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入口,找开了一条通道。
从其文本来看,物主义文本“向真”,追求回归物的自有生态和本身的特色抒情,这是一种难得的自觉。注重看到的物的存在,而非心里想到的,这是物主义文本的切入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少用形容词已成共识。因为形容词的出场,尤其是集体表演势必会逼迫物退却到主题和意义的后面,甚至会使其彻底走失。有着不同阅历和心理背景的读者往往也会因为难以破除层层迷障,从而无法抵达物的自有生态,更无缘去体悟物自有的张力和秩序的美。所以,回归物的自有生态是物主义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重要特征。
不去追求人造喷泉或人工瀑布式的抒情,通过强化对情绪的稀释和淡化处理,将抒情尽量控制在真实的原点上,去探寻物本身可能存在的巨大的审美空筐,着力于让物本身的美像水底的火焰一样闪现光华。这是对先前流行的迎合政治需要的伪抒情和浓墨重彩的油画式倾诉以及假声配音式歌唱的一种反动,也是对凸现主题和讲究意义的一种背离。物主义文本不是不要抒情,而是通过发现物,展示物来抒情。由于在文本中大力清除“我”,抒情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物独具的情趣。无疑,这也是物主义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重要特征。
我以为,物主义文本最具价值,也是最具先锋性的地方,在于它主张“物说”,引导我们去发现一个蝶舞蜂飞气象万千的物的世界;在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物趣天成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改变了我们对物视而不见和熟视无睹的习惯,从而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灵魂不知所终的境地。
2005.10.20一稿,10月26日二稿,古市。
10月17日收《物》第二期。这是读后的感触。
[转]我看物主义/何山川
|
> 去物主义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物主义:图画时代的集体命名/徐淳刚(苏非殊)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