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物体系》分为功能性系统或客观论述,非功能性系统或主观论述,后设及功能失调体系,物品及消费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四部分。介绍了摆设的结构,气氛的结构,边缘物——古物,边缘体系,收藏等。
作者简介 · · · · · ·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 法国哲学家,后现代思想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曾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牧师。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他也被法国学界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从1988年起,鲍德里亚在英美世界获得广泛赞誉。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境》《象征性交换与死亡》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多数的方式之下,物品是唯一可以真正合拍共存的存在者(existant),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会使它们像有生命的存有一样彼此抗衡,而会温驯一致地朝向我集中,而且可以在意识中毫无困难地相加。物品是最适于同时进行“个人化”和计算的对象。而且就这种主观的计算而言,并没有排它性存在,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被占有、为心理能量所投注,或者是在收藏游戏中的情形中,被整理、分类、配置。如此,物品正是严格意义下的一面镜子:它所反射的形象只可以连续出现,而不会相互抵触。这是一面完美的镜子,因为它不反射真实的形象,而反射出人所欲望的形象。总之,这是一条只剩下忠诚美德的狗。而且我们可以看着它,却不必反过来被看。这便是为何所有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无法投注的心理能量都被投注到物品身上。这是为何人这么自愿地在它们身上进行心理退化,以便在此“静心默思”(s'y“recueillir”) 。 这个静心沉思的心境是一种心理退化,这里的热情是一种热情的逃避。无可置疑地,物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导流者的角色,在它们身上,许多神经质症(névroses)可以得到消解,许多紧张和追悼状态中的能量可以得到承接,这便是为何它们可以拥有一个“灵魂”,为何它们可被称作“属于我们的”,但这也使得它们成为一个根深蒂固的神话逻辑的布景、一个神经质平衡的理想布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4页 -
没有一件供人消费的物品是以单独的类型出现的。可以向您拒绝的,是购买它的物质可能性。但在我们的工业社会里,“先验”地被赠送了一种东西,它仿佛集体性的荣宠和形式自由的记号,那便是选择。......不论是自愿或是被迫,我们所拥有的选择自由强迫我们进入一个文化体系之中。这个选择因此有似是而非之处: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自由来感受,那么我们比较不会感觉到它是一种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而且,透过它,是整个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选择这一辆车,而不选择另一辆,您或许把它个性化了,但做出选择这个事实本身,却使您进入了整体的经济体制之中。“只是选择这件或那一件物品,以使得您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这个单纯的事实本身,便是一项社会服务。”斯图亚穆勒将物品增多的同时,社会把人的选择能力转移到物品身上,如此便消除了个人要求这一项潜在的威胁对它具有的危险性。我们由此可以明白看出,“个性化”的意念不只是一个广告要求:这是一个透过物品和信念的“个性化”,想要更佳地整合个人的社会的一项基本意识形态概念。 再者,只有当模范只是一个理念的时候,个性化的程序才有可能进行。意识不可能化身为一个物品,这是荒谬的:它只能化身于一个差异之中,因为此一差异,在指涉一个绝对单一的理念(模范)时,同时也指涉了一个真实的符旨,那便是使用者、购买者或如前所述的收藏者的绝对单一性。吊诡的是,正是透过一个模糊而共享的理念,才能使每个人感觉到自己的绝对独符。而相对地,也就是当我们在系列性的差异中寻求自己的独特性时,我们正是在重新运作模范理念在形象投射中的共识。个性化和整合程序完全可以携手同行。这便是体系的奇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物体系"的人也喜欢 · · · · · ·
物体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物体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由安排物品到被物品安排——鲍德里亚《物体系》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你这糟老头子坏得很”称号获得者之一。他的“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引发了欧美的轰动。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他于上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疯魔预言”再次得到印证,... (展开)
新手读鲍神-把物当作人的镜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19年双十一全网成交额为4101亿元,根据菜鸟网络的数据,由此产生物流订单12.92亿单。不断刷新的记录见证着互联网经济的腾飞,而数据的背后也是一场场愈演愈烈的消费狂欢。拆开包裹,或许是心愿落地的满足,也可能是期待破灭的失望。对于后者,有个趣味调查叫“你在网上买过最... (展开)
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的物世界


《物体系》:消费永远没有止境

我们被物所支配的当代
> 更多书评 15篇
-
广告给予恩赏,使人回到幼儿心态的功能,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对广告的信仰,也是透过它,我们和社会整体之间产生了勾结,这个功能,也在它的游戏功能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绝不负面的形象,因此给人安全感,就好像我们对这安全感十分敏感,我们也敏感于一个可以在形象的过剩中,超越产品严格必需性的社会,所展现出的幻想力,我们敏感于它的演剧( spectacle)能力(在此,它也是所有演出中最民主的一个)它的游戏和舞台场面调度(...
2018-06-04 13:36 1人喜欢
广告给予恩赏,使人回到幼儿心态的功能,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对广告的信仰,也是透过它,我们和社会整体之间产生了勾结,这个功能,也在它的游戏功能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绝不负面的形象,因此给人安全感,就好像我们对这安全感十分敏感,我们也敏感于一个可以在形象的过剩中,超越产品严格必需性的社会,所展现出的幻想力,我们敏感于它的演剧( spectacle)能力(在此,它也是所有演出中最民主的一个)它的游戏和舞台场面调度( mise en scene)能力。广告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整个社会,真实或虚拟的购买力的永久海报。不论我实际上是否拥有,我都在“呼吸”此一购买力。更进一步,产品是以被观看、被操纵的方式呈现:它被情欲化了(ils’ erose
不只是因为性主题的明显运用,且是因为购买的行为,本来是单纯简单的获取,在此却被转变为一种手腕、一出剧本、一场复杂的舞蹈,如此便在一个原来以为实用目的步骤中,加人了爱情游戏的所有成分:主动接近、竞争、猥亵、调情、卖淫(其至是反讽的)。(已经存有一份原欲负荷的)购买机制,为一整套情欲化的选择和花费( depense所取代。2我们的现代气氛,因此是一种没有体止的强迫感情和强迫关系,特别是在城市之中,因为它充满了光影、形象,以及它对威望和自恋的勒索,这是一种冷酷的节庆,纯形式化,但却带有电力的节庆,也是感官的空洞恩赐的节庆,而购物和消费的程序本身,便被如此地配上插图、打上灯光,玩弄和破解,就好像作为性交前戏的舞蹈一样。广告在此,扮演了过去节庆的角色,透过它,社会在呈现和消费自己的形光,玩弄和破解,就好像作为性交前戏的舞蹈一样。广告在此,扮演了过去节庆的角色,透过它,社会在呈现和消费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基要的调节功能。就好像是梦,广告也固置和转用了形象领域的部分潜能。就好像是梦,它一直是一个主观而个人的作为。3另外还有一点也和梦境相似,它没有否定性和相对性:不存在或多或少的记号一它的本质是绝对的,它是一个完全的内在性( immanence totale)。4如果我们晚上做的梦没有标题,我们白天在城里的墙上、在我们的报纸和荧屏上所做的梦却是覆满了标题,它到处被盖上小标题,但它们只是把最生动的虚构想象和最贫乏的决定力量连在一起,而且就好比夜里的梦的功能是在维持睡眠,广告和消费的威望,它们的功能便是在帮助人自发地吸收社会氛围价值,及促进个人在社会共识之中进行的。
回应 2018-06-04 13:36
-
传统环境 组合家具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忠实形象。 典型的布尔乔亚室内表达了父权体制:那便是饭厅和卧房所需 的整套家具。所有的家具,功能各异,但却能紧密地融合于整体 中,分别以大餐橱( buffet)和[位于房中央的]大床为中心,环布 散置。倾向在于聚积,占据空间和空间的密闭性。功能单一、无 机动性、庄严巍然、层级标签。每一个房间有其特定用途配合 家庭细胞的各种功能,更隐指一个人的概念,认为人是个别官能 的平衡...
2018-03-24 09:10
传统环境
组合家具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忠实形象。
典型的布尔乔亚室内表达了父权体制:那便是饭厅和卧房所需
的整套家具。所有的家具,功能各异,但却能紧密地融合于整体
中,分别以大餐橱( buffet)和[位于房中央的]大床为中心,环布
散置。倾向在于聚积,占据空间和空间的密闭性。功能单一、无
机动性、庄严巍然、层级标签。每一个房间有其特定用途配合
家庭细胞的各种功能,更隐指一个人的概念,认为人是个别官能
的平衡凑合。每件家具互别苗头,相互紧挨,并参与一个道德秩
序凌驾空间秩序的整体。它们环绕着一条轴线排列,这条轴线
则稳固了操守行止的时序规律:家庭对它自身永久保持的象征
性的存在。在这个私人空间里,每一件家具、每一个房间,又在
它各自的层次内化其功能,并穿戴其象征尊荣—一如此,整座房
子便圆满完成家庭这个半封闭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整合。
回应 2018-03-24 09:10
-
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多少逻辑一致的论述。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它既被指涉又是缺席,既被包括又被排除。(224) 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比如伴侣关系:它的客观目的性变成了物的消费,而且还包...
2020-02-20 16:15
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多少逻辑一致的论述。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它既被指涉又是缺席,既被包括又被排除。(224)
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比如伴侣关系:它的客观目的性变成了物的消费,而且还包括了过去象征此一关系的物品的消费。(224)
物品中没有任何人与人关系的留痕:这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记号,纯粹的记号。没有一件东西有临在感或历史感,相反地倒充满了指涉:东方、苏格兰、早期美国等。(225)
消费之所以无法克制,其最终原因,便在于它是建立在欠缺之上。
就共时层面而言,次体系彼此互为无罪证明;就历时层面,某一个项的大量出现,只是无而为有地模拟前一个阶段曾经存在过,今天却已丧失之物。(238)
物品如果要有符号指涉功能,那么它们必须组成体系,“其结构由符号组成,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一个由差异、对立和对照所组成的系统。”物的体系在这种符号学的提法下,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意义组成系统。(240)
巴特建议去观察物品的文化再现系统,如广告、电影和剧场。
巴特《汽车,自我的投射》:汽车的神话学意涵,可以区分为两大群属。一方面是运动上的幻想,强调力度和身体与机械间特优的接触——自由。
在另一方面,汽车则被视为第二个家,亲密空间的延伸——逃避。(242)
布希亚将物品区分为“本质”(本义)和非本质(延伸意义)两部分,并延续巴特的见解,探讨其功能(本义层次)和意义(延伸意义层次)间的冲突关系(意义对功能的扭曲作用,布希亚将其联系于心理分析中的“压抑作用”)。(243)
《物体系》讨论的基本问题:人对物的真实生活体验问题,及物如何回应功能性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问题,和“物的”功能相牵绊又相抵触的究竟是何种心智结构,回答我们对物的日常生活经验究竟是建立在何种文化的、亚文化的或超文化的系统上。 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244)
现代的机器来自能量的解放,它只需要最少的劳力参与。但这么一来,人和物之间的身体关系便被缩简到一个“智性—感官”的操控层面。……新的分布只建立在技术本身的合理一致上(和人体的逻辑衍伸无关)。这种物品的新操作场域,需要的是人的抽象智性,比如管理和计算。(250)
对弗洛伊德而言,症状的去除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它和我们的防卫系统相关。布希亚也提出,物的拥有,即使有病态之处,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生命力,并可维持(神经质的)平衡的一个面向。因为在拥有物的操弄游戏(个人符码,个人对他自己发出的论述,“和我自己说话”),可以帮助人解决由生命迈向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就好像“梦的功能是维持睡眠的延续,物品维持生命的延续。”(252)
自恋的心理被用来分化品牌。……每一个牌子都帮助消费者回答下面的问题:“我是谁?”购物选择成了社会单子不断进行的自恋式公民表决,而就像所有的公民表决,问题总是如此简化,选择总是如此典型化。另一个策略,在于设法消除由超我而来的禁制,或是去满足人们隐藏的欲望。被卖出去的东西,因此不是产品,还是情感上的满足,拥有根源的感觉,或是力量感。……在利润的压力下,操纵潜意识的所有可能方法都被派上用场。(255)
理斯曼《孤独的人群》:理斯曼分析了美国社会的性格转变——由内向性格转为外向性格。在这个转变中,消费社会的来临,既是原因亦是效果。对于理斯曼而言,在一个丰产的社会中,资源充足且资本累积迅速,中心的问题不再是物质环境,而是人际关系。这样的社会要求的是一个新的性格类型,有能力浪费和奢华的消费,也有能力消费闲暇和奢侈品。(256)
寂寞的群众首先要求的便是关爱:要人们照顾他们的感情。(257)
当前体制的基本真理:物品一点也不是为了要被拥有和使用,而只是为了被生产和消费。(257)
消费是一个“唯心的”理念活动。“只有理念是被消费的。”(259)
居伊德波将消费定义为景观(spectacle)的消费,有助于理解消费的“唯心”性格。(259)
布希亚对5月学运的态度主要表达于《游戏心态与警察》一文中。布希亚首先表明,在运动中,敌人并未被正确地标明。他认为,现代社会不只是父权的、使用暴力的手段;它也是母性的,利用恩赏来控制整合。自由化只是片段的,而且对建制没有影响。(260)
在一个消费社会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符号,以便被消费,其中也包括了对这个社会最激进的批评。(260)
罗兰巴特
回应 2020-02-20 16:15 -
流行的所有的创新和游戏,其首先的效果,是使得物品更为脆弱,更为朝生暮死。 外形:我们故意使它不再流行,虽然它的功能仍然完好,但它不再取悦人。 “有意地制造缺陷。”……我们工厂出产的产品的寿命都被故意地缩短,而这种政策正是我们经济的基础。……美国有些汽车零件的寿命经过特别设计,不会超过六万公里。(167) 物品绝不可逃脱朝生暮死和随波逐流的命运。 今天最重要的产品,既非原料,亦非机器,而是人格。……目前...
2020-02-17 20:32
流行的所有的创新和游戏,其首先的效果,是使得物品更为脆弱,更为朝生暮死。
外形:我们故意使它不再流行,虽然它的功能仍然完好,但它不再取悦人。
“有意地制造缺陷。”……我们工厂出产的产品的寿命都被故意地缩短,而这种政策正是我们经济的基础。……美国有些汽车零件的寿命经过特别设计,不会超过六万公里。(167)
物品绝不可逃脱朝生暮死和随波逐流的命运。
今天最重要的产品,既非原料,亦非机器,而是人格。……目前在消费者心中萦怀不去的,正是必须达到自我完成的强制要求……在个性化的消费行为里,很清楚的,正是因为主体有一个想要成为主体的要求,他便把自己形成经济所要求的客体。
异化的吊诡之处:活的选择却体现在死的差异中,而就是在异化的欢愉中,计划自我否定并且感到绝望。
模范的意识形态:①在消费社会中,我们在物品面前越来越不平等。②如果把模范当作一个系列可以追上的理想目标,那我们就上当了。
不再有开放的矛盾,不再有结构上的变化,不再有社会辩证。因为透过技术进步的弧线,仿佛激动着体系的动力,并不能组织体系在其自身之内成为固置而稳定。所有的东西都在运动,都在随时变化、变形,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改变。这样的社会,把自己投入技术进步之中,完成了所有可能的革命,但那只是在它自己之中的革命。它的生产力增加了,却不能带来任何结构性的改变。(176)
布尔乔亚的传统倾向于累积,最现代的“功能性”室内调配则禁止累积。因此,系列性现代室内中,空间的过度充满,比起传统室内而言,是一个更严重的矛盾性发展。(178)
Ⅱ.信用贷款
分期买的东西只有在“完全付清”的那一天,才会属于我……这种付款限期造成的焦虑非常特殊,后来它会形成一种平行程序,每天重压在心头……它萦绕着人对未来的计划,而不是立即的使用。(180)
信用贷款的体系只不过是点明了现代环境中,人和物品间的关系里,一种十分普遍的模式……社会爬升的向度,也是一种残障期望的向度。我们总是比我们的物品迟了一步……今天所有的事物在生活的体验中都好像是信用待付的物品,都像整个社会在借贷,而这笔债款永远都有可能被再次商讨、永远在变化之中,受制于周期性的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像。就好像“个性化”对我们来说,有比广告花招更多的意义:“它是”一个基本意识形态中的概念,信贷也不只属于经济制度:它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基本面向,一项新的伦理。(181)
从前,人们一面工作,一面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心目中的物品:生命的模式是清教徒式的,由努力和“对它的”报偿构成,但当有一天东西买到手了,它们便是稳稳赚在手上,不会溜走……今天,当我们还没赚到它们以前,物品就已经在那儿了它们超出了它们所代表的努力和工作,因此可以说,它们的消费比它们的生产先行。……它们施予我的,是另一种强制:它们好像悬在我头上方,而我必须为它们清偿。……由此开始,所有的事物都改变了:它们对我的意义,它们身上寄托的计划,它们和我的客观未来。我们可以想想,几个世纪来,都是人的世世代代在物品构成的稳定背景中相承续,而这个背景比人的寿命还长,如今,却是在同一个人的一生中,可以看到物品一代代地,以越来越快的节奏相衔接。在过去,是人在物品身上强加上他的节奏,今天,则是物品在人身上强加上它们不连续的节奏,它们不需老去,即会自己解体或相取代的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它们的临在和享受方式的改变,一起而来的,是整个文明地位的改变。在建立于承续和地租稳定性上的父权家庭经济里,消费从来不会先行于生产。……工作永远先前于工作的果实,就像原因先于后果。这种禁欲的积累模式,便得远见、牺牲、需求的消除都集中于一个人的内在张力上,……由于努力地自食其力,许多世代实际上的结果是过着一个低于他们经将能力程度的生活。(182)
人们先购买,再用工作来偿还。透过信用制度,回到了一个严格意义下的封建制度,也就是说,有一段时间在事先已欠给庄主,欠给了服侍性的工作。……现代消费者自发地吸收及负担了这个无止尽的强制性要求:购买以便社会可以继续生产如此他才能继续工作,以便可以为他所购买的物品付钱。(183)
社会给您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您在贷款给它,因为您正在异化您的未来。(183)
广告的自我指涉,它最能告诉我们,透过物品,我们到底消费了什么。
广告——圣诞老人
修辞性的论述或对产品作告知性的论述,对购物者没有决定性的效力。一个人会特别敏感的是“其中的”保护和恩赏的隐藏主题,是“人们”为了对他提出要求和想要说服他时,所付出的心血,是一个意识无法辨认的记号,它表达说在某处存有一个体制(这里是社会,但它直接指涉母亲的形象),接受去告知他有关他自己的欲望,预告他这一点,而且就在他的眼前为他进行合理化。……广告虽然不遵从一个制约反射的逻辑,却是遵从一个同样严谨的逻辑:信仰和心理退化的逻辑。(190)
过去的道德规范希望个人去适应社会整体,但这是生产时代已经过时的意识形态:在一个消费时代,是整个社会前来适应个人。不只它超前了个人的需要,它还花出心血,不只是适应他这样或那样的需要,而是适应他本人:“您可以由这一点来认出艾尔朋座椅:当您坐上它时,它永远是您的扶手椅、您的椅子、您的沙发床,您会舒适地感觉到这是一张专门为您量身定制的座椅。”……必须认识到一个终极文明化的社会的本质,它完全为幸福的理念,为您的幸福的理念所攻占,又同时自动地去除了其成员自我完成的手段。(191)
在广告中,我们并不是被其主题、词语、形象所“异化”,我们也不是在“相信神话”,我们是被它的关怀所攻陷,它向我们说话,给我们东西看,照顾着我们。……人对产品的判断,越来越不是依据它的内在品质,而是依据透过它看到公司为您所花的苦心,依据公司对大众的尊重。也就是这样,个人慢慢地被制约,其方法则是透过对整体社会没有间断的、令人满足的(又是令人挫折的)、给人荣耀的(又是给人罪恶感的)消费。(193)
物品的丰产终结了稀少性,广告的无所不在终结了脆弱性。因为最糟糕的情况,便是要自己为自己发明行动、爱恋、购物的动机。这时每个人就会面对他自己的错误认知、不存在、自欺欺人和焦虑。所有不晓得告诉我我喜欢什么东西的物品,所有不晓得我是谁的物品,将被贬抑。……广告透过一个巨大的关怀,去除了我们心理上的脆弱,而我们的回应则是将这个照顾我们的体制内化,这是一个巨大的企业,它不只生产出商品,还生产沟通上的热情,而它便是消费社会的整体。(193)
广告给予恩赏,使人回到幼儿心态的功能。……广告扮演的角色,是作为整个社会,真实或虚拟的购买力的永久海报。……产品是以被观看、被操纵的方式呈现:它被情欲化了——购买的行为被转变为一种手腕、一出剧本、一场复杂的舞蹈,如此便在一个原来以为实用目的步骤中,加入了爱情游戏的所有成分:主动接近、竞争、猥亵、调情、卖淫。……我们的现代气氛,因此是一种没有休止的强迫感情和强迫关系,特别是在城市之中,因为它充满了光影、形象,以及它对威望和自恋的勒索,这是一种冷酷的节庆,纯形式化,但却带有电力的节庆,也是感官的空洞恩赐的节庆……(194)
夜里的梦的功能是在维持睡眠,广告和消费的威望,它们的功能便是在帮助人自发地吸收社会氛围价值,及促进个人在社会共识之中进行心理退化。(195)
广告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所产生的感情勾连关系(不论社会的结构如何)。如果我们取消了广告,每个人在面对空荡的墙面时,将会感到挫折。不只因为失去了游戏和梦想机会,而感到挫折,更是因为深深地感到“人家”不照顾他而沮丧。……广告执行了这项功能,而此一功能虽然微不足道、具有退化色彩,无关宏旨,却正是因此,更为人深深地需求。(196)
恩宠与压制:双重作用元
“您看,整个社会只是忙着去适应您和您的欲望。那么,您接受被整合于这个社会也是合理的。”
广告使得在购物的那一刻里,产品和消费商品彻底地分离:它在劳动和劳动的产品之间,置入了一个巨大的母性形象,它便使得产品不再被人以它的真实面来考量,而只是单纯地被视为一个好处,一个“欲望”对象物。(197)
广告分离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时它也在做一个反向的程序也就是重新创造出幼儿状态中,在物品和对此物的欲望,两者之间的混淆,而把消费者带回到一个幼儿期,混同母亲和母亲所给之物状态。(197)
目的则是透过形象投射的社会机制,来建立真实的生产和剥削体制。在广告的心理引导术背后,是一套群众煽动术和一套政治论述,而这个论述的策略仍建立于一项分裂之上:那便是把社会现实分裂为真实和形象两种作用元——前者消隐于后者身后,成为不可见之物,而它留下的空位,则由一个母性氛围的吸收图示所占领。(197)
前来配合您的是一个与形象有关的作用,而您却是要以配合一个真实的作用体制来作交换。……社会以母性的姿态出现,其目的是为了更佳地保留一个强制性的体制。……产品销售和广告技术所扮演的巨大政治角色:它们正是在接替在此之前的政治的和道德意识形态。……道德性和政治性的整合总会伴随着痛苦,新的技术则不必使用镇压的手段:消费者在消费过程本身里,就内化了社会作用和它的规范。(197)
自由的大量倾流,但只是形象投射、持续的精神狂欢,但是为人所设计,这是一种被指引的心理退化,其中所有的变态倾向都被消解,只为使体制得到利益:如此,在消费社会里,有巨大的恩宠,而压制也一样巨大——透过广告中的形象和论述,我们同时接收了这两者,并使得压制性的现实原则甚至在快乐原则的核心里运作。(200)
广告玩弄的是一个全面性的临在/不在,一个有关集体的推定。(200)
我们说服一个消费者,让他相信是他本人欲求和平牌洗衣粉,但用的手段则是事先向他传送一个他的合成形象。这个群众,就是他。……欲求一个女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所有的男人都有可能会对她产生欲望。任何的欲望,即使它是性欲,如果没有集体形象投射的中介,便无法存续。……我们可能去爱一个我们可以确定,世界上没有任何男人会对她产生欲望的女人吗?相反地,如果所有的群众都谄媚同一个女人,我即使不认识她,也会爱上她。这便是广告最常用的(隐藏的)手段。……一种类似于极权主义社会动力学的东西:透过对集体的推断,去进行撩拨欲望的策略。(202)
广告,就像garap一样,是大众社会,透过一个随意选择且一再出现的记号,激动人的感性,动员人的意识,而且使得人们在这样的程序之中,再度组成集体。广告,便是大众社会和消费社会持续地对自己进行公民表决的途径。(203)
广告中的暧昧意味:它鼓动我们去进行竞争,但通过这个形象上的竞争,它已在召唤一个深沉的单调风格,一个同一化的预设、一种朝向幸福的消费大众的反向演化。它一方面和我们说:“买这件东西吧,因为它与众不同。”但它同时又说:“买这一件东西吧,因为大家都在用它呢!”……我们可以去构想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而实际上大家都很相像:要达成这一点,只需要一个集体而神话的投射图式——一个模范。(205)
繁荣所带来的基本问题之一,便是要给人去享受它的赞同和理由,向人证明,把生活当作乐趣是道德的,而不是不道德的。……一种纯粹满足的享乐主义道德,取代了清教徒式的道德。(206)
《匿名的说服》
“自由地作为自己”明白的地说,便是自由地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生产出的商品身上。“自由地完全享受生命……”意味着有非理性和心理退化的自由,并且可以由此去适应某些生产的社会体制。……它宣称拥有一个理性的目的以及科学的方法,但却是为了在人身上促进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自满于冲动的满足)。(207)
他们只允许紧张的消除,也就是一种由欠缺而来的自由:“每当因为张力不同,产生了挫折感,使人想要行动,我们超可以期望一个产品可以清除这个紧张,回应集体的需要。”
禁忌、焦虑、神经质,这些使得个人成为不守规矩、法外之徒的东西,都将消除于物品之中的安全退化,而这个退化程序将从各方面强化父亲和母亲的形象。(208)
对个人自我完成的限制不再透过禁制性的律法和要人遵从的规范:通过“自由的”行为(购物、选择、消费)来执行检查制度,也通过自发的心理能量投注来进行,检查制度就某种角度而言,被内化于快感本身之中。(214)
物品/广告体系:它将自己形式化,成为社会身份标位的普遍体系——“地位”的符码。(214)
信仰帮助他们取回一个幼儿情境,以心理退化的方式解决了一个身心性的冲突。(217)
现实原则与快乐原则相对,以外在世界的条件来矫正快乐原则所带来的后果。依弗洛伊德,快乐原则盲目地追求立即的满足,现实原则要求它绕道而行,以配合主体的实际生存状况。但现实原则在本质上并不反对快乐原则,只是希望它延缓实施。(219)
马基雅弗利的主张:君王的艺术在于有效地统治,而无需考虑所使用的手段的道德后果。一般用法指使用狡计、欺诈手段来达到目的。(221)
回应 2020-02-17 20:32 -
关于物品的一大套想象科学(pataphysique),或称技术想象解答的科学。(133) 功能非常地特别,但实际上毫无用途的物品——它们所指向的功能过度地精确,所以只能是一个借口:事实上,这些物品的功能过度地精确,所以只能是一个借口:事实上,这些物品的功能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满足一些强迫性顽念。……以太阳能来剥鸡蛋壳,或是类似的无意义成就,其实只是强迫性的操弄和观想的合法借口罢了。(134) 我们在日常生活...
2020-02-17 17:57
关于物品的一大套想象科学(pataphysique),或称技术想象解答的科学。(133)
功能非常地特别,但实际上毫无用途的物品——它们所指向的功能过度地精确,所以只能是一个借口:事实上,这些物品的功能过度地精确,所以只能是一个借口:事实上,这些物品的功能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满足一些强迫性顽念。……以太阳能来剥鸡蛋壳,或是类似的无意义成就,其实只是强迫性的操弄和观想的合法借口罢了。(134)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功能的拟象。(136)
这个以电力来取出水果内核的悦人玩具,或是吸尘器附加的新道具,专门用来对付衣橱的上方,它们也许并不真正实用,但他们所满足的,却是一项信仰——对于任何需要,都会有一样机械的操作方式存在。(136)
(机器人)它自己是被控制的、被宰制的、受支配、而又无性的,也就是说这个阳具是一个奴隶,这样的性欲已被驯服,不会带来焦虑:在它身上只剩下一个唯命是从的功能性。(141)
机器人的反叛:机器人就像是奴隶,既是温柔善良,又是背信弃义,就像被我们所锁链的力量那般的善良,又像挣脱锁链的力量那般恶毒。
认为技术、生产和消费会理想地汇合在一起,这样的神话,掩盖了政治和经济上的反目的性。(144)
路易斯·孟弗尔德在《技术与文明》中说:“就技术的角度而言,风格和形式的变化是不成熟的征兆。它们标志着一段过渡期。但资本主义使得这一段过渡期成为永久的存在。”(144)
改良、完善化、包装:“追求的是”物品的威望感,而不是结构上的创新。……无关宏旨的改善、复杂化、附带体系(为了安全感或威望)都在培养一种有关“进步”的伪意识,而遮盖了基本变化的紧急性。(145)
布拉格学生的故事——(在和魔鬼定约后,)他的形象由镜中走出,物质化成为一个化身,不断地缠扰他。他不再有镜像,却被他自己的化身所困。有天,仿佛在一个原始场景中一般,化身横置于他本人和镜子之间,他对它开枪,将它杀死;当然,他所杀的便是他自己,因为此一化身已剥夺了他的现实。但,就在镜子的碎片中,他又找回了他自己真正的形象。(156)
“透明”是作者经常使用的一个隐喻。“影子”比喻人的异化(尼采),透明则为异化(影子)的消失。(156)
回应 2020-02-17 17:57 -
朝向寻求古物、老家具、真迹、“古风”的物品、农村风味、手工艺品、手制品、土著陶器、民俗物品等等,这个韧性顽强的心理动机究竟出自何处?为何有这种文化吸收现象,使得文明人去寻找处在他们自己的文化系统的时空边缘的记号,去找永远更先前的记号?——而那些“发展落后”“社会”的人们正好相反,他们的文化吸收却是朝向工业社会的产品和记号?(87) 古物所回应的要求,是作为终结性之存有、作为完美的存有。(87) 对古...
2020-02-11 19:26
朝向寻求古物、老家具、真迹、“古风”的物品、农村风味、手工艺品、手制品、土著陶器、民俗物品等等,这个韧性顽强的心理动机究竟出自何处?为何有这种文化吸收现象,使得文明人去寻找处在他们自己的文化系统的时空边缘的记号,去找永远更先前的记号?——而那些“发展落后”“社会”的人们正好相反,他们的文化吸收却是朝向工业社会的产品和记号?(87)
古物所回应的要求,是作为终结性之存有、作为完美的存有。(87)
对古物的品味,和收藏的热情——两者间有一深刻的亲近性,存在于“它们共有的”自恋式心理退化,时间的省语联系系统,透过形象去主宰生死。……向根源反向演化显然是向着母亲退化:物品越古老,它就越能使我们接近一个先前的时代,接近“神圣”、自然、原始知识,等等。……对创造痕迹的追寻,由真实的留痕到签名,也是对传承关系和对父性超越的追寻。真确性永远由父亲处来:它才是价值的源头。(88)
但是,“在拆除的时候,进口门上的框架被小心的保护,瓦片和石块被再度使用。”……旧农舍所剩下的东西:三根梁和两块石头。……整座屋子的价值就建立在门洞的这几颗有肇始象征的石头上。……现代性不足以使得这座房子拥有价值,使它成为一所“家宅”:它里头还需要有“人的”存在。就像一座教堂墙里没有藏有几根骨头或圣人遗物,就不是真正的神圣,同样的,建筑师也不会有“在家里”的感觉。……功能化的整治因为石头的“历史”真确性免除了罪责……文化内疚感所发展出的狡黠甚至达到一个奇特的荒谬状态:……对于车房,我们把它实用的物质性遮隐起来;在暖炉的情况,我们用耍把戏的方法来重建这个实用本质。……在一座用燃油暖气烧热的房子里,长柄暖床炉一点都派不上用场。但就在此时,它不再是真的,它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文化记号。……而真正有用的东西,像燃油暖气和车房却被细心地伪装起来,好像它们是自然中无法抹灭的瑕疵。长柄暖床炉因此是严格意义下的神话学物品。(90)
如果建筑师不把整座旧宅完全铲平,依舒适功能来重建,而要挽救“过去的”石头和梁柱,那是因为他的乡间住所完美无缺的功能性,在他真实的体验中,没有“历史”真确性:它不能给他深刻的满足。(90)
古物便是如此,……透过它,离散分裂的人的存有,可以和胎儿的原初理想状态认同,他向着它出生前的、处于小宇宙和中心地位的存有退化。(91)
它们是日常生活中的逃避,而逃避只有在时间中才能最为彻底,也只有在自己的童年中才最为深沉。也许在任何美的感受种都有这种隐喻式额逃避存在,但艺术品作为艺术品,要求一个理性的阅读;古物呢,却不要求阅读,它是“传奇”……它既非共时性,亦非贯时性,而是时代错乱。(92)
功能性丰富而意义薄弱,它指向现时,而它的存在仅止于日常生活。神话学物品,功能性极小而意义极大,指涉的则是先祖性……在实际生活中,这两条相互矛盾的要求共存于同一系统中,且呈互补关系。……城中的公寓——乡间的别墅。(93)
①发展落后者——德性:科技的现代性——作为威能的父亲形象(在此特别指殖民者的威能)——心理投射神话;
②文明人——德性:远祖性——作为出身个价值的父亲形象——心理退化额神话。(93)
人所缺乏的,总会被投注到物品身上——“发展落后”者的心目中,在技术产品身上被神话的是威能,拥有技术的“文明人”心目中,被神化在神话学物品上的,则是出身和真确性。(94)
所有的古物都是美的,只因为它逃过时间之劫,因此成为前世的记号。(94)
巴卡德《地位的狂热追求者》
西方世界里布尔乔亚室内原始部落般的吞噬欲望和怀旧伤感。(95)
整个过去成为消费的形式目录,前来附加于现时形式的目录之上,并构成流行中一个超卓的领域。(96)
从功能中抽象出来的物品:如果我使用冰箱的时候,只用来作冷藏,那么,它是个有实用作为的中介物:它还不是一个对象,只是一座冰箱。就这个情况而言,我并不拥有它。拥有,从来不是拥有一件工具,因为这样的事物会将我带到“外在”世界,拥有,永远是拥有一样由功能中被抽象而出的事物,如此它才能与主体相关。在这个层次上,所有被拥有的物品都参与同样的抽象化过程,而且因为它们都只指向主体,也就成为相互指涉。于是它们便形成了一个系统,而主体便透过这系统,来重塑一个世界,一个全属私人的整体。(100)
所有的物品有两个功能:①为人所实际运用②为人所拥有;
只有实用功能的物品,是机器;相反的,纯粹的对象“物”,被剥除了功能,或是由它的用途中被抽象出来,则完全只拥有主观上的身份:它变成了收藏品。成为“单纯的对象物”。
但这时,一切的事物便会在“拥有”这种带有热情成分的抽象化过程中,成为彼此相当。这时,一件单独的物品就不够了:永远要是一连串的物品,甚至是能使计划完满达成的一个完整的系列。这是为什么不论拥有的是什么样的物品,拥有本身总是既令人满意又令人失望:可以有一整个系列来延伸它,也因而使人感到忧虑。在性爱的层面上,几乎也是同一回事:如果爱情关系,其目标指向一个人最独特的部分,爱情中的占有欲呢,就其本身而言,却只能满足于一串连续出现的对象,或是同一件事物的反复,或是所有对象的相互顶替关系。……只有一系列互相指涉的物品,以或多或少的复杂度组织起来,才能使其中每一件物品成为有足够抽象程度的对象物。……这个组织方式,便是收藏。我们熟习的环境,它的地位是暧昧的:功能在其中不断地解体,成为主观,拥有则和使用相混淆。(101)
“收藏”物,摩里斯·杭斯说。对人来说,就像一只没有感觉的狗,它接受人的抚摸,而以它的方式,它也回应给人它的爱抚,或者应该说,它是一面镜子,它所忠实反映的,不是人的真实形象,而是人对自己所欲望的形象。(103)
家庭中的动物是介于人和物之间的物种。……它们令人感伤的存在正是人际关系失败的标记,如此才要乞援于一个自恋的家居世界,在其中,主体性可以在一种毫无纷扰的状态下自我完成。……这些动物并没有性别,它们就和物品一样,虽然有生气,却没有性别,而且也就是以此代价,它们在情感上才会令人感到安全……扮演阉割焦虑的导流者……物品是一个完美的家庭宠物……物品是唯一可以真正和平共处的存在者。……如此,物品正是严格意义下的一面镜子:它所反射的形象只可以连续出现,而不会互相抵触。这是一面完美的镜子,因为它不反射真实的形象,而反射出人所欲望的形象。总之,这是一条只剩下忠诚美德的狗。而且我可以看着他,却不必反过来被看。(104)
手表作为一个情感对象物,却能帮助我们占有时间。……将时间实质化,同时又将它分割,手表使得时间成为一个被消耗的事物……它是一个被驯服的量……透过一个“属于自我”的物品来知道时刻,因此便“拥有”了时间,持续地在自己面前记录它,这样的作为,已经成为一个文明人的基本养料:一种安全感。(109)
私人物品组成的环境和对这些物品的拥有,就和梦一样地基本而不可或缺。……如果我们能以实验的方式,阻止一个人做梦,在他身上,很快地便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病变。我们也可以确定,如果我们把一个人通过拥有的游戏所作的逃避—退化活动消除了,……不让他通过物品来将自己化为时间之外的存有,那么,失衡的现象也会同样迅速地出现。我们不能生活在绝对的独特性中,也不能生活在时间的不可逆转性质之中……物品要帮助人消解的,便是这个由出生迈向死亡、无法逆转的进程。(110)
“逃避—退化活动”今天,当宗教和意识形态作用机制消隐之时,它们正在成为安慰中的安慰,正在成为吸收时间和死亡焦虑的日常神话逻辑。(111)
逃避程序并不是在一个反射物中得到不朽、永续或死后余生(其实人心深处从来没有相信过这一点),而是在物的体系中,进行一个更复杂的生死“再循环”游戏。人在物身上找到的,不是死后余生的保证,而是为了不停地在每一个现在,以一种循环和控制的模式来生活——如此便能以操纵符号的方式来超越他真实的存在。(111)
物品是我们用来悼亡自我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下,它扮演了我们自己的死亡,但因为我们拥有了它,这个死亡(以符号运作的方式)背超越了——将它吸收于一个悼亡的运作中,也就是说整合于一个系列里,而在此系列中,“运作”是①缺席和②缺席的再度出现 ——两者间所形成的持续循环搬演,也就是如此,人们得以解消缺席和真实的死亡令人焦虑的事件。在日常生活每一个当下,我们通过物品进行对自我的悼亡运作,如此我们才能活着,当然是以心理退化的方式进行……如果说梦的功能是保障睡眠的持续,那么物品便是要保证生命的存续,而它们是透过有点类似的妥协过程来作用。(112)
汽车、钢笔、女人——这些事物在嫉妒的心态中,和自恋的模式中的自我等同:如果这个物品丢了,如果它坏了,那就像是被阉割。(113)
性变态在于,当它以他者作对象时,无法把他当作一个独特而整体的人,只能在不连续状态中去掌握他:他者被化为一个由身体各情欲激动部分组成的选项结构,而其中某一部分特别成为欲望对象的结晶点。这样的女人已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而是性器、乳房、腹部、大腿、声音或面孔:只是某一个特别受到偏爱的部分。由此时起,她便成为一个“对象物”,构成了一个系列。(114)
在整个场景中,她在镜前细数自己——她把自身被看的情境当作一种价值来源,并且是透过镜像——因此她在空间中,已经是不连续的存有。(114)
身体被解体为部分组成的系列,女人因此成为一个纯粹的对象物。(115)
拉康的欲望理论:拉康将欲望的对象称为“对象”,其内涵总是“缺乏”。拉康说:“在对象中被喜爱者,便是它所缺乏之物——我们只能给我们所没有的事物。”(122)
当人们不再看他们所买的书时,却开始越买越多。我们也可以看到不断重复的性活动或众多的性伴侣,其实是用来无限地补偿爱情上的透支。(126)
回应 2020-02-11 19:26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8.8分 347人读过
-
全场一本包邮
-
Gallimard (13 October, 197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麥田出版公司 (2018)8.5分 15人读过
-
時報文化 (1997)8.3分 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物体系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veeltalige 2010-06-14
好用……但是不得不说布西亚是个疯子……
0 有用 劉貓貓遛貓 2014-07-15
#2014081#
0 有用 日格洞人 2012-05-12
【三星半】这种神吐槽真是“节操何在”的典范
0 有用 阿阿阿阿阿潘 2015-01-26
不读书的我活活掉了一层皮
11 有用 胡桑 2011-09-18
作者其实是鲍德里亚~~一本半个世纪前的博士论文,却比当代许多教授的书都更加深入了我们的时代~~
0 有用 梨子冰冰冰 2021-02-18
人与物 / 物与消费 / 符号学 / 技术哲学 / 最爱:对收藏与广告的批判性解读
0 有用 蟾宫 2021-02-15
鲍德里亚从未让我失望过。本书是想通过解构物的本义和延伸义来树立物在消费层面本身的垂直维度。之后鲍德里亚会在水平面上解构物的客观技术和心理层面。在第三维他也加入了谱系学研究,通过这样的三维矩阵分析架构,来拆解物究竟是如何对符号以及人的社会产生主导影响的。无论人如何主动改变,也都会重新落入物的体系内。鲍德里亚扎根日常生活世界,并且在一个庞大的架构下不断深入至根源,去肢解背后的真正逻辑。书中对收藏、技术... 鲍德里亚从未让我失望过。本书是想通过解构物的本义和延伸义来树立物在消费层面本身的垂直维度。之后鲍德里亚会在水平面上解构物的客观技术和心理层面。在第三维他也加入了谱系学研究,通过这样的三维矩阵分析架构,来拆解物究竟是如何对符号以及人的社会产生主导影响的。无论人如何主动改变,也都会重新落入物的体系内。鲍德里亚扎根日常生活世界,并且在一个庞大的架构下不断深入至根源,去肢解背后的真正逻辑。书中对收藏、技术哲学、广告的拆解和心理动机的剖析太深刻了。翻译非常好,译后记也高屋建瓴。本年最佳。 (展开)
0 有用 luminary clock 2020-07-17
《消费社会》的先声,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工具多角度(功能性(又分为摆设/技术和氛围/形式及各自的延伸意义(自动化主义和自然性))系统、非功能性系统(作为怀旧符号的古玩和作为欲望对象或恋物客体的收藏品))考察人与物的互动关系,象征与使用价值均已让位给了差异性结构中句法演算的排列组合和无穷轮替,彼时的批判尚未脱离具体的生产体制与组织方式,但部分章节(“技术和潜意识结构”)已经流露出晚期鲍德里亚“向客体投... 《消费社会》的先声,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工具多角度(功能性(又分为摆设/技术和氛围/形式及各自的延伸意义(自动化主义和自然性))系统、非功能性系统(作为怀旧符号的古玩和作为欲望对象或恋物客体的收藏品))考察人与物的互动关系,象征与使用价值均已让位给了差异性结构中句法演算的排列组合和无穷轮替,彼时的批判尚未脱离具体的生产体制与组织方式,但部分章节(“技术和潜意识结构”)已经流露出晚期鲍德里亚“向客体投降”、“宿命策略”的悲观虚无主义。 (展开)
0 有用 Margaret 2020-07-12
首次接触的领域 发现了社会学的新的可能性
0 有用 馬伯樂 2020-05-09
真的有人類能看懂這本書麼。。佩服佩服。 我有生之年應該是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