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冯内古特参加过二战,在对德战役中被俘,关在小城德累顿的一个屠宰场地下冰库做苦役,又赶上了盟军的大轰炸,十三万五千德国平民葬身火海,爬出地下以后,被分派了挖尸体的工作。那些尸体被烤得像姜饼一样。姜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圣诞节小点心,用蜂蜜、红糖、杏仁、蜜饯、丁香等烘焙,成品焦黄色,装饰有彩色的糖霜,经常会被做成人形。所以这个比喻还是蛮形象的,
从军经历并没有什么好吹嘘的,那个时代,没上过战场的年轻男人是少数,而无论怎么样悲惨的经历后,只要没有死,生活都将继续。冯内古特说,“如果我过去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卜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
事情就是这样,在作家生涯里,这个家伙用的总是这样心平气和的语气,像苦涩的微笑,和淡淡的自嘲。被残酷事件折磨过又在现有生活中继续默默体验着悲伤的人,...
冯内古特参加过二战,在对德战役中被俘,关在小城德累顿的一个屠宰场地下冰库做苦役,又赶上了盟军的大轰炸,十三万五千德国平民葬身火海,爬出地下以后,被分派了挖尸体的工作。那些尸体被烤得像姜饼一样。姜饼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圣诞节小点心,用蜂蜜、红糖、杏仁、蜜饯、丁香等烘焙,成品焦黄色,装饰有彩色的糖霜,经常会被做成人形。所以这个比喻还是蛮形象的,
从军经历并没有什么好吹嘘的,那个时代,没上过战场的年轻男人是少数,而无论怎么样悲惨的经历后,只要没有死,生活都将继续。冯内古特说,“如果我过去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卜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
事情就是这样,在作家生涯里,这个家伙用的总是这样心平气和的语气,像苦涩的微笑,和淡淡的自嘲。被残酷事件折磨过又在现有生活中继续默默体验着悲伤的人,所共有的那种表情。一个马上就要被吃掉的人形姜饼,如果也有感情的话,它大概也会有这样的表情,这样的语气,而点缀的糖霜,就是它偶尔说出口的几句笑话。
那位沦为纳粹狂热宣传机器的剧作家,臭名昭著被通辑着的战犯,另一个身份是美国间谍,通过广播将密码向盟军泄露出去。这个事实如此隐秘,直到生命的最后,才侥幸得到了一纸无罪的证明。这个故事,是讲述得悲壮还是悲惨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小说的主角用自寻死路,证明了他的悲剧在这个荒唐的世界面前,其实无关紧要。
经历过战争的人们,都在到底是仇恨还是遗忘之间徘徊。他们的悲剧已经形成了,像人类历史一样既然刻下就无法更改。而历史总是循环的。持着悲观宿命论的老人们终将死去,连同他们曾经用来抵抗世界的爱情之床一起消失。年轻的一代仍在迷惑着求解:这个世界究竟出现了什么么毛病?是某种化学物质在作怪么?才使得人们互相残杀?
主角把一位追捕他的前军官、现在的酒鬼奥黑尔揍了一顿,此人把向纳粹余党复仇作为毕生唯一事业,却愚蠢到赤手空拳,以为仅凭正义感就必能胜利,结果被打得差点连胃都吐出来。主角对着那摊呕吐物说出了自己的答案:“罪恶在哪里?正是每个人心中无限制的仇恨,那种自己认为得到上帝支持的仇恨。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一部分觉得各种各样的丑恶那么有诱惑力。”
很不幸,主角就曾经从事着一个向世界宣扬着仇恨的职业,尽管从另一个角度,他同时是个可敬的地下英雄。用当间谍可以合理地精神分裂,可以尽情表现演艺天赋来做理由,并不能抹灭他内心的罪恶感,抵销所有过往生命中珍贵之物的丧失。于是,他在自由到来的前夕,把自己绞死了。
作者简介 · · · · · ·
库尔特·冯尼古特(Kurt Vonnegut,Jr.,1922—2007),美国作家,黑色幽默文学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因《泰坦的海妖》成名,《纽约时报》称其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代表作有《猫的摇篮》《冠军的早餐》《第五号屠宰场》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也不是因为我想到自己这样不讨人喜欢而站住不懂。我已经教导自己,没有爱也可以生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7页 -
“那本书是不能出版的!”我说。 “布达佩斯的出版社听到你这话会大吃一惊的,”沃特南说,“我想他们大概都印了50 万册了。” “共产党会让那种书公开出版吗?”我问道。 “《一对情人的回忆录》是俄国历史上一段奇妙的小插曲,”沃特南说,“没有俄国官方的许可几乎不可能出版。可它是那样让人着迷,对于一个除了男人和女人外一切都匮乏的国家而言,这样一本离经叛道的色情读物实在是理想至极。所以布达佩斯的出版社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某些默许,而且都没有被勒令停止。”沃特南朝我眨了眨眼。“俄国人少数可以放心去犯而不会危及自身的罪行之一,就是把《一对情人的回忆录》偷偷抱回家,这种乐子毫无害处。人们偷藏这本书为了谁?这种火辣的东西又是给谁看的?当然是给自己那风骚的老婆。 “许多年来,”沃特南说,“这本书只有一种俄语版本。可是现在通行的版本有匈牙利语的、罗马尼亚语的、拉脱维亚语的、爱沙尼亚语的;并且,最不可思议的是又出现了德语版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茫茫黑夜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茫茫黑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 更多书评 1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艾栗子 (特别坚强的一个二姐)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 (6回应)2011-10-10 00:09 3人喜欢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 引自第246页 如果有所谓“文眼”这种东西的话,大概就是这句话了吧。人性渺小又丑恶,你却对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恨不起来。因为你就是他们。 3、
“你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打架,”我说,“但是从来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无节制地恨别人,去想象万能的上帝也同你一起恨。罪恶在哪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无限制的仇恨,那种认为自己得到上帝支持的仇恨。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一部分觉得各种各样的丑恶那么有诱惑力。正是人心中这愚蠢的一部分,热衷于惩罚、污蔑,而且愉快地制造战争。”(P246) 引自第246页 这让我想起《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觉得的善与绝对的恶的斗争。有的只是主观的善与主观的恶之间的争斗。‘正义’与‘正义’的信念彼此相克罢了。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因而永无止境。只要人类还有一天相信着所谓的神与‘正义’,世界也将永无宁日。” 借杨威利之口说出这些话的田中芳树,大概与冯内古特有着相同的“反正义”情怀吧。 但并不是不存在正义这种东西。公平、正义、道德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无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可是为何善的东西会有那么恶的结果?这世界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在这个国家里,任何真正庄严的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被撕成碎片,被抛掉群氓中去。(p128) 引自第246页 在第四十一章,坎贝尔和一个警官絮絮叨叨的聊天,最终也只能将问题归结到“某种化学药品”上去。还有比这更绝望的解释吗? 4、
“告诉他们,人们为了活命,什么都愿意干!当块‘煤砖’任人摆布,这又有什么高尚?”(p10) 引自第246页 煤砖是既不能拯救自己,又不能拯救他人的那些人。“如果纳粹分子叫他们到毒气室去,他们就会乖乖的去。自然,煤砖是把煤屑装在模子里压成的。就运输、贮藏和燃烧来说,它是最方便的燃料。” “沉默的大多数”。不出声、不作为,并不比真正的罪犯高尚多少。
我曾经希望仅仅让人觉得我是荒谬可笑的,但在这世界上很难使人相信我说过的话是荒诞的。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笑、没有能力思考,他们急于相信、咆哮和仇恨。(p155) 引自第246页 坎贝尔作为伪装成纳粹宣传官的间谍,尽管他不相信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却成为了成功的优秀的宣传官——普通德国人也为他的话语鼓动而成为狂热的纳粹分子。多讽刺。宣传家是有罪,但毫不思考、甘愿受到鼓动、被虚假的仇恨所驱使的愚昧的群众也同样可恶。 5、第二十章讲坎贝尔的岳父诺思——纳粹的一名警官——被残忍绞死的情节。这段写得很平静,却是最触动我的段落。
“⋯⋯诺思与其他任何大城市的警察头子比较起来,既不更好,也不更坏。⋯⋯他的职责是执行通常的法律和维护通常的秩序⋯⋯” 引自第246页 诺思履行职责的行为并不可恨。他只是负责抓捕嫌疑人而已,并且会在抓捕之后“尽可能用合理的、正常的方式去排查嫌疑”。但事实上,纳粹的警局里审讯嫌疑人的程序毫无理性可言,被怀疑、被审讯就意味着受尽折磨致死。这是诺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从无罪的意图出发去执行职责,但处于整个罪恶的体系中,却如何也逃不开罪恶的结果。像每个普通纳粹士兵一样,他只是那个恶魔一样的机器上的一个无法自主转动的齿轮。 他死得很惨,甚至有些可笑,“他活过来八次,被吊了九次。只有在最后一次吊他之后,他最后那一点儿勇气和尊严才消失,才像小孩受折磨那样扭动着。” 可更重要的是,绞死他的那些民众又有着多少理性可言呢? “那些服劳役的奴隶除了知道他是一位要人之外,并不知道他的身份、职责、干过什么事儿。他们绞死他只是为了绞死一个要人的愿望。” 真的谁也不比谁少一点罪恶。一方是屈服于体系、抛弃了个体意义做了杀人机器的螺丝刀,一方是被所谓的正义、盲目的仇恨、发泄的欲望驱使着作恶而毫不自觉的愚昧的民众,都是人性的悲剧。原本是并无区别的同样善良的个体,有一样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但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站在了不同阵营之中,便要无休止地、无法摆脱地互相憎恨么? 想起各种作为话题事件的军民冲突、城管与小贩之争,人人都会觉得民是弱势群体,执法人员是残暴的恶棍。可其实这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失去了个体的意义,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一种立场,看对方时看到的也不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冷冰冰的靶子,上面写满了恨恨恨! 人被碾碎了丢到尘土里。这是制度的恶。 换个角度说,人性如此脆弱不堪,所以只有一个好的制度才能保护人民不被恶所驱使。 6、
“你恨美国,是吗?” “那就和爱美国一样愚蠢。⋯在我头脑里没有边界。那些想象的线条对我来说像小鬼、妖精那样虚无缥缈。我不相信对于人类灵魂真正重要的任何事情可以以那些线条为界——从这里开始或到此处为止。” 引自第246页 国界、阵营、意识形态,都是虚无缥缈的线条。人们给自己建出那些边界,心甘情愿被框在其中,并为此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斗,乐此不彼。到底有没有可能抛开这些,真正回归人的本质? 7、
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会做得出来。而上帝会帮助那些探求理性的人。(p112) 引自第246页 这大概是唯一一句能看出一点希望来的句子了。 冯内古特对那些做不到这些而做了恶事的人没有仇恨、只有悲悯。他的讥讽从来不是针对个人的,他同情战争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只憎恨、讽刺那个无药可救的制度和世界。他的整本书在讲追求理性、不被愚昧驱使、不受命运的摆布是多么的难。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要去追求理性、人性和光明的,对吧。像他自己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如果可能,就去爱吧。对你有好处。
6回应 2011-10-10 00:09 -
凤梨 (昏睡状态)
-
艾栗子 (特别坚强的一个二姐)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 (6回应)2011-10-10 00:09 3人喜欢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 引自第246页 如果有所谓“文眼”这种东西的话,大概就是这句话了吧。人性渺小又丑恶,你却对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恨不起来。因为你就是他们。 3、
“你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打架,”我说,“但是从来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无节制地恨别人,去想象万能的上帝也同你一起恨。罪恶在哪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无限制的仇恨,那种认为自己得到上帝支持的仇恨。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一部分觉得各种各样的丑恶那么有诱惑力。正是人心中这愚蠢的一部分,热衷于惩罚、污蔑,而且愉快地制造战争。”(P246) 引自第246页 这让我想起《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觉得的善与绝对的恶的斗争。有的只是主观的善与主观的恶之间的争斗。‘正义’与‘正义’的信念彼此相克罢了。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因而永无止境。只要人类还有一天相信着所谓的神与‘正义’,世界也将永无宁日。” 借杨威利之口说出这些话的田中芳树,大概与冯内古特有着相同的“反正义”情怀吧。 但并不是不存在正义这种东西。公平、正义、道德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无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可是为何善的东西会有那么恶的结果?这世界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在这个国家里,任何真正庄严的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被撕成碎片,被抛掉群氓中去。(p128) 引自第246页 在第四十一章,坎贝尔和一个警官絮絮叨叨的聊天,最终也只能将问题归结到“某种化学药品”上去。还有比这更绝望的解释吗? 4、
“告诉他们,人们为了活命,什么都愿意干!当块‘煤砖’任人摆布,这又有什么高尚?”(p10) 引自第246页 煤砖是既不能拯救自己,又不能拯救他人的那些人。“如果纳粹分子叫他们到毒气室去,他们就会乖乖的去。自然,煤砖是把煤屑装在模子里压成的。就运输、贮藏和燃烧来说,它是最方便的燃料。” “沉默的大多数”。不出声、不作为,并不比真正的罪犯高尚多少。
我曾经希望仅仅让人觉得我是荒谬可笑的,但在这世界上很难使人相信我说过的话是荒诞的。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笑、没有能力思考,他们急于相信、咆哮和仇恨。(p155) 引自第246页 坎贝尔作为伪装成纳粹宣传官的间谍,尽管他不相信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却成为了成功的优秀的宣传官——普通德国人也为他的话语鼓动而成为狂热的纳粹分子。多讽刺。宣传家是有罪,但毫不思考、甘愿受到鼓动、被虚假的仇恨所驱使的愚昧的群众也同样可恶。 5、第二十章讲坎贝尔的岳父诺思——纳粹的一名警官——被残忍绞死的情节。这段写得很平静,却是最触动我的段落。
“⋯⋯诺思与其他任何大城市的警察头子比较起来,既不更好,也不更坏。⋯⋯他的职责是执行通常的法律和维护通常的秩序⋯⋯” 引自第246页 诺思履行职责的行为并不可恨。他只是负责抓捕嫌疑人而已,并且会在抓捕之后“尽可能用合理的、正常的方式去排查嫌疑”。但事实上,纳粹的警局里审讯嫌疑人的程序毫无理性可言,被怀疑、被审讯就意味着受尽折磨致死。这是诺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从无罪的意图出发去执行职责,但处于整个罪恶的体系中,却如何也逃不开罪恶的结果。像每个普通纳粹士兵一样,他只是那个恶魔一样的机器上的一个无法自主转动的齿轮。 他死得很惨,甚至有些可笑,“他活过来八次,被吊了九次。只有在最后一次吊他之后,他最后那一点儿勇气和尊严才消失,才像小孩受折磨那样扭动着。” 可更重要的是,绞死他的那些民众又有着多少理性可言呢? “那些服劳役的奴隶除了知道他是一位要人之外,并不知道他的身份、职责、干过什么事儿。他们绞死他只是为了绞死一个要人的愿望。” 真的谁也不比谁少一点罪恶。一方是屈服于体系、抛弃了个体意义做了杀人机器的螺丝刀,一方是被所谓的正义、盲目的仇恨、发泄的欲望驱使着作恶而毫不自觉的愚昧的民众,都是人性的悲剧。原本是并无区别的同样善良的个体,有一样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但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站在了不同阵营之中,便要无休止地、无法摆脱地互相憎恨么? 想起各种作为话题事件的军民冲突、城管与小贩之争,人人都会觉得民是弱势群体,执法人员是残暴的恶棍。可其实这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失去了个体的意义,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一种立场,看对方时看到的也不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冷冰冰的靶子,上面写满了恨恨恨! 人被碾碎了丢到尘土里。这是制度的恶。 换个角度说,人性如此脆弱不堪,所以只有一个好的制度才能保护人民不被恶所驱使。 6、
“你恨美国,是吗?” “那就和爱美国一样愚蠢。⋯在我头脑里没有边界。那些想象的线条对我来说像小鬼、妖精那样虚无缥缈。我不相信对于人类灵魂真正重要的任何事情可以以那些线条为界——从这里开始或到此处为止。” 引自第246页 国界、阵营、意识形态,都是虚无缥缈的线条。人们给自己建出那些边界,心甘情愿被框在其中,并为此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斗,乐此不彼。到底有没有可能抛开这些,真正回归人的本质? 7、
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会做得出来。而上帝会帮助那些探求理性的人。(p112) 引自第246页 这大概是唯一一句能看出一点希望来的句子了。 冯内古特对那些做不到这些而做了恶事的人没有仇恨、只有悲悯。他的讥讽从来不是针对个人的,他同情战争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只憎恨、讽刺那个无药可救的制度和世界。他的整本书在讲追求理性、不被愚昧驱使、不受命运的摆布是多么的难。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要去追求理性、人性和光明的,对吧。像他自己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如果可能,就去爱吧。对你有好处。
6回应 2011-10-10 00:09 -
凤梨 (昏睡状态)
-
凤梨 (昏睡状态)
-
艾栗子 (特别坚强的一个二姐)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 (6回应)2011-10-10 00:09 3人喜欢
1、对于战争,每个作为普通人的个体都是无奈而被卷入其中的,不论敌军,友军,或是别的什么。无所谓正义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诚。 在制度、历史、命运面前,个人都是渺小无力的。社会中某个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变什么,或是被改变什么,那“荒谬、欺诈、残酷的现实”依然存在。 2、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 引自第246页 如果有所谓“文眼”这种东西的话,大概就是这句话了吧。人性渺小又丑恶,你却对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恨不起来。因为你就是他们。 3、
“你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来打架,”我说,“但是从来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无节制地恨别人,去想象万能的上帝也同你一起恨。罪恶在哪里?正是每个人心中的无限制的仇恨,那种认为自己得到上帝支持的仇恨。正是每个人心中的这一部分觉得各种各样的丑恶那么有诱惑力。正是人心中这愚蠢的一部分,热衷于惩罚、污蔑,而且愉快地制造战争。”(P246) 引自第246页 这让我想起《银河英雄传说》里的一段话。“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觉得的善与绝对的恶的斗争。有的只是主观的善与主观的恶之间的争斗。‘正义’与‘正义’的信念彼此相克罢了。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战争因而永无止境。只要人类还有一天相信着所谓的神与‘正义’,世界也将永无宁日。” 借杨威利之口说出这些话的田中芳树,大概与冯内古特有着相同的“反正义”情怀吧。 但并不是不存在正义这种东西。公平、正义、道德这些闪闪发光的词,无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可是为何善的东西会有那么恶的结果?这世界到底出了什么毛病?
在这个国家里,任何真正庄严的事随便什么时候都会被撕成碎片,被抛掉群氓中去。(p128) 引自第246页 在第四十一章,坎贝尔和一个警官絮絮叨叨的聊天,最终也只能将问题归结到“某种化学药品”上去。还有比这更绝望的解释吗? 4、
“告诉他们,人们为了活命,什么都愿意干!当块‘煤砖’任人摆布,这又有什么高尚?”(p10) 引自第246页 煤砖是既不能拯救自己,又不能拯救他人的那些人。“如果纳粹分子叫他们到毒气室去,他们就会乖乖的去。自然,煤砖是把煤屑装在模子里压成的。就运输、贮藏和燃烧来说,它是最方便的燃料。” “沉默的大多数”。不出声、不作为,并不比真正的罪犯高尚多少。
我曾经希望仅仅让人觉得我是荒谬可笑的,但在这世界上很难使人相信我说过的话是荒诞的。有那么多人不愿意笑、没有能力思考,他们急于相信、咆哮和仇恨。(p155) 引自第246页 坎贝尔作为伪装成纳粹宣传官的间谍,尽管他不相信自己说的任何一句话,却成为了成功的优秀的宣传官——普通德国人也为他的话语鼓动而成为狂热的纳粹分子。多讽刺。宣传家是有罪,但毫不思考、甘愿受到鼓动、被虚假的仇恨所驱使的愚昧的群众也同样可恶。 5、第二十章讲坎贝尔的岳父诺思——纳粹的一名警官——被残忍绞死的情节。这段写得很平静,却是最触动我的段落。
“⋯⋯诺思与其他任何大城市的警察头子比较起来,既不更好,也不更坏。⋯⋯他的职责是执行通常的法律和维护通常的秩序⋯⋯” 引自第246页 诺思履行职责的行为并不可恨。他只是负责抓捕嫌疑人而已,并且会在抓捕之后“尽可能用合理的、正常的方式去排查嫌疑”。但事实上,纳粹的警局里审讯嫌疑人的程序毫无理性可言,被怀疑、被审讯就意味着受尽折磨致死。这是诺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的。他从无罪的意图出发去执行职责,但处于整个罪恶的体系中,却如何也逃不开罪恶的结果。像每个普通纳粹士兵一样,他只是那个恶魔一样的机器上的一个无法自主转动的齿轮。 他死得很惨,甚至有些可笑,“他活过来八次,被吊了九次。只有在最后一次吊他之后,他最后那一点儿勇气和尊严才消失,才像小孩受折磨那样扭动着。” 可更重要的是,绞死他的那些民众又有着多少理性可言呢? “那些服劳役的奴隶除了知道他是一位要人之外,并不知道他的身份、职责、干过什么事儿。他们绞死他只是为了绞死一个要人的愿望。” 真的谁也不比谁少一点罪恶。一方是屈服于体系、抛弃了个体意义做了杀人机器的螺丝刀,一方是被所谓的正义、盲目的仇恨、发泄的欲望驱使着作恶而毫不自觉的愚昧的民众,都是人性的悲剧。原本是并无区别的同样善良的个体,有一样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但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站在了不同阵营之中,便要无休止地、无法摆脱地互相憎恨么? 想起各种作为话题事件的军民冲突、城管与小贩之争,人人都会觉得民是弱势群体,执法人员是残暴的恶棍。可其实这其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失去了个体的意义,变成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一种立场,看对方时看到的也不再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而是一个冷冰冰的靶子,上面写满了恨恨恨! 人被碾碎了丢到尘土里。这是制度的恶。 换个角度说,人性如此脆弱不堪,所以只有一个好的制度才能保护人民不被恶所驱使。 6、
“你恨美国,是吗?” “那就和爱美国一样愚蠢。⋯在我头脑里没有边界。那些想象的线条对我来说像小鬼、妖精那样虚无缥缈。我不相信对于人类灵魂真正重要的任何事情可以以那些线条为界——从这里开始或到此处为止。” 引自第246页 国界、阵营、意识形态,都是虚无缥缈的线条。人们给自己建出那些边界,心甘情愿被框在其中,并为此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斗,乐此不彼。到底有没有可能抛开这些,真正回归人的本质? 7、
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事都会做得出来。而上帝会帮助那些探求理性的人。(p112) 引自第246页 这大概是唯一一句能看出一点希望来的句子了。 冯内古特对那些做不到这些而做了恶事的人没有仇恨、只有悲悯。他的讥讽从来不是针对个人的,他同情战争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只憎恨、讽刺那个无药可救的制度和世界。他的整本书在讲追求理性、不被愚昧驱使、不受命运的摆布是多么的难。但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是要去追求理性、人性和光明的,对吧。像他自己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如果可能,就去爱吧。对你有好处。
6回应 2011-10-10 00:0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8.5分 274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Dial Press Trade Paperback (1999)9.2分 74人读过
-
麥田 (1994)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Vintage Classics (199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茫茫黑夜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trats-i 2020-04-27
想彻底停下来不走了,结果有个人出来非要推你一把。
1 有用 淡島百景 2013-06-29
"如果可能,就去愛吧。"
4 有用 诺阿诺阿 2012-10-24
他的这本书写得好伤心啊。。。运尸夫立刻到毒气室去。。。
0 有用 長毛怪瘦骨精強 2013-05-27
冷冷地死去
6 有用 艾栗子 2011-10-09
「如果过去我生在德国,我想我会成为一名纳粹分子。到处殴打犹太人、吉普赛人和波兰人,穿长靴踩遍雪堤,暗地里用内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们任何时候任何事都做得出来。而上帝会帮助探求理性的人。」他把战争写得尤为真切,把人性写得格外弱小,你却对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恨不起来。因为你就是他们。
0 有用 gingerpop 2021-01-10
冯内古特最能让我感受到战争结束后的混乱状态和伤感情绪
0 有用 凤梨 2021-01-03
【2021001】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没有用,但是阿司匹林有效。
0 有用 醽雨 2020-07-31
“读到内心麻木”。
0 有用 trats-i 2020-04-27
想彻底停下来不走了,结果有个人出来非要推你一把。
0 有用 王老正 2019-12-27
特别小的一个册子,读完飞机还没落地,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