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 短评

热门 最新
  • 230 门多塔的孽障 2010-07-21 21:47:31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作者怀着爱国情感界小人物命运很真诚地对十月革命等一系列革命进行反思,并同时提出某种超越政体和时代的永恒的东西,比如生活,自然,比如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 他所讲述的是革命前生活不好,革命后生活仍旧不好,苏联和西方只看见了革命的不好。于是苏联被迫害妄想症似的认为此书是对“革命前生活不好,革命后生活好”的诋毁,西方一厢情愿地以为此书是对“革命前生活好,革命后生活不好”的验证。

  • 65 猫姆 2015-08-04 16:55:18

    根本看不下去。。。。。。。。。。。。。。。。。。。。。。。。。。。。

  • 70 Q. 2012-06-23 16:45:44

    确实是一流的诗人三流的小说。一翻开本觉得十分对眼的,但越往后读越感到叙事毫无美感

  • 30 水仙操 2012-04-17 16:56:31

    论人道主义与暴力革命,被牺牲的知识分子,苏维埃不甚体面的那一面。“我大概还应祝福您,为了我被囚禁向您道谢,因为您把我从我的家庭、我的儿子、我的住宅、我的事业以及我所珍爱并赖以为生的一切当中解放出来了。”“主要的灾难,未来罪恶的根源,是丧失了对个人见解的信念。”并不酣畅的阅读体验。

  • 21 亲爱的欧阳毛毛 2013-10-07 18:40:27

    说实话,如果不是早年看过电影,对人物和情节的走向有清晰的记忆,我是看不下这本书的。冗长繁复的人名、昵称,大段繁枝末节地描写,翻了几章还入不了正轨,是俄罗斯小说的通病。但这本小说和许多俄罗斯小说一样,耐心读下去,惊喜和震撼总是越来越大。诗一样的语言和诗一样的人,我们需要诗歌,尤其在黑夜里。

  • 17 陆钓雪de飘飘 2013-04-05 20:31:50

    我可以给四星否?因為我讀慣陀思妥耶夫斯基了……

  • 12 bluecrystal 2016-04-10 09:50:40

    读了这么久结果完全没有感觉,甚至对里面长篇大论的环境描写很反感,变成为了读完而读完,阅读的乐趣早已不知丢到哪儿去了。最近工作状态不佳,心情浮躁,是时候调整心态了。。

  • 9 瓷爱 2012-08-15 10:28:58

    医生不看病。

  • 9 dormouse 2016-03-07 17:48:31

    太抽象了以致完全缺乏真实感,人物像是只为当传声筒念台词而存在的,加上男女主角都理想化过头,实在体会不到多少历史意味。别说跟战争与和平比,与同属苏俄时代的索尔仁尼琴和布尔加科夫相比也远远不如啊。

  • 7 李唐 2012-04-06 14:50:37

    对所谓“革命”的深刻反思。个人命运在历史漩涡中显得如鸡蛋般渺小,而在这种特殊时期,内心坚守的道德与信仰也更为高尚起来。不以故事取胜,而以其干净而悠远的语言。

  • 7 西西弗假面 2010-11-21 00:34:17

    能不能给六星。。。

  • 5 madmozart 2010-11-30 17:23:34

    上卷不如下卷的翻译。前所未有的痛苦的阅读经历,再也不会那么不小心在之前先看电影了,什么乐趣都被剥夺了,大概这就是谢耳朵所说的“提前兴奋”吧?然后一想到已看过LOLITA的电影便又觉得人生少了桩乐趣。如此壮阔和曲折的历史洪流下,日瓦戈和拉拉本来太过理想的形象,也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了。

  • 3 劈头士》睁木 2011-06-08 22:36:11

    二天读完的,读下来感觉真的一般,有点名不符实(当然我怀疑这又是一本我误读低估的书)。名字真nnd难记!而且是不是俄罗斯人都那么啰嗦。问题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啰嗦在他前辈老陀面前实在不给力啊!我心中的俄罗斯三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志跋绥夫、布尔加科夫~~

  • 3 七七|烂柯人bot 2008-08-27 20:10:03

    和静静的顿河一样好看

  • 4 之徽 2020-02-11 18:01:52

    补标,高二暑假。然后有了高三暑假发生的事,然后读了中文系。是一个开始:这些,不止这些

  • 2 三无人员白轮船 2018-01-17 02:33:03

    “死样怪气”,远比不上阿·托尔斯泰的三部曲。

  • 1 醋鱼 2019-09-16 16:09:02

    琐碎冗长,始终有很多记不住的人名,在小说本身的形式技巧上并不好。喜欢借着人物发出宏大议论,就像《战争与和平》。然而虽有特别多的疏漏也无损于它的宏大,这种宏大最大的优点在于显现出了一种 时代的精神。这个时代精神是很重要的,它对于十月革命是另外一种经验和观点。写了旧知识阶层的没落,写了命运对普通人的碾压,悲剧的史诗。从写作上来说,极为笨拙,大大地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小说。属于十九世纪末的文学和精神体验。然而除了这笨重的现实主义之外,始终还有一种超越性的东西。正是这超越性,支撑着作者的写作。 如果说索尔仁尼琴是这种传统的继承, 对应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也没有那部文学作品把土地改革之后的十年讲好,无论是幸存下来的沈从文还是汪曾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这几乎和我们苦难的历史严重地不匹配。

  • 3 2010-05-02 23:49:21

    外国人光是名字就挤满了半页纸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