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地增加,它的作者就会如同它当年初版时那样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份感激要送给所有成就了作者的喜悦的那些人。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相似,16世纪的知识十分有限。唐·吉诃德的出现是古典知识型出现的标志。唐·吉诃德满世界找相似性,却处处碰壁。相似性与符号的联盟瓦解了,思维现在不再寻求共性而是寻求个性与差异。古典时期的知识型是再现,是用一种符号秩序再现另一种符号秩序,词与物呈现一种再现关系,能指和所指立即达成一致。到18世纪末,也即“现代时期”开始之机,知识型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萨德的小说是古典时期知识型向现代时期知识型的过渡。现代时期的基本原则是追根溯源、探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现代时期以寻求根源为基础的学科乃是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它们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6页 -
法国流行的新理论从头至尾吸引着巴特,巴特也在从头至尾创造着新理论。他既受新理论的影响,又影响着新理论,或者说,他就是新理论的中坚。但最终,巴特又从不固守着一种理论。巴特的风格在最大限度上弱化着理论形式,他从不为理论构筑一个标准的空间场所,相反,他总是在既定的理论框套里穿进穿出。这种姿态,这种变化欲望或许表达了对理论的蔑视感,对理论本性的强烈质疑。任何理论都有足够的封闭性,它意味着一套自足的、完整的话语秩序,或者,理论至少有内在的系统性冲动,它有一种收敛自己、完善自己、说服自己的远景目标和逻辑程序,它试图表现一种话语力量从而表现出某种征服性。理论必然会嵌入历史之链,在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中,它许诺它的缺陷必然性以及必要的开放性,这样,理论总是承认它的缺点且容纳另一些局部理论之流的涌入,最终理论在历史上以完善自己为己任而不是相反的自暴自弃。就此而言,巴特的所作所为似乎不是一个理论家的事业,似乎在谈笑间,他就把他刚才的一套说辞扔进历史的尘土中,尽管这些说辞具备足够的理论资本,而且表现出全新的足以令人自豪的智性力量。这种变向、这种永远的迷途、这种摸索显然不应被充满惰性的理论捕捉住,它恰恰是反对理论本身、挣脱理论之网的创造性活力 在和《泰凯尔》杂志的接近中,巴特为他的这种反复无常找到了坚实的依据。泰凯尔( Tel Quel)是一群理论疯子的组织,在这里,所有离奇的想法都不会遭到质疑,它尤其推崇一种不确定性理论,特别是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摧毁任何顽固系统的理论。 和习惯”,它全面贯穿于作家的言语表达之中,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和界限,是作家的一个无法穿越的地段,是一种行为的场所,一种“无选择余地的反射”,是“人类的而非作家的共同性质”。语言结构的顽固性和惰性对于作家而言其性质是否定性的,作家对未知形式的探索总要在语言结构这里遇到阻力,语言结构总是以一种遥远的熟悉性牵扯着作家...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谁是罗兰·巴特"的人也喜欢 · · · · · ·
谁是罗兰·巴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当嘉宝的脸,成为一个事件

遗世独立的罗兰·巴特 ,为何成为“欧美最具影响力文化大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1980年2月25日,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学院附近,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皮卡车将一位老人撞倒在地。 被撞倒的老人,正是法国文化大师罗兰·巴特。当时,他的伤势并不严重。可谁也没想到,不久后,他就在医院病逝了...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
2014-02-23 10:24:50 2人喜欢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相似,16世纪的知识十分有限。唐·吉诃德的出现是古典知识型出现的标志。唐·吉诃德满世界找相似性,却处处碰壁。相似性与符号的联盟瓦解了,思维现在不再寻求共性而是寻求个性与差异。古典时期的知识型是再现,是用一种符号秩序再现另一种符号秩序,词与物呈现一种再现关系,能指和所指立即达成一致。到18世纪末,也即“现代时期”开始之机,知识型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萨德的小说是古典时期知识型向现代时期知识型的过渡。现代时期的基本原则是追根溯源、探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现代时期以寻求根源为基础的学科乃是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它们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 引自 3 结构地图·叙事学 回应 2014-02-23 10:24:50 -
查無此狼🐺 (操刀鬼比執劍人靠譜!)
“20多岁的人谈享乐,是一种激进姿态,那样一种享乐染上了叛逆色彩。他的革命,斗争,反抗最终使享乐成为一个政治行动,使享乐,最终丧失了纯粹的快感,享乐构成一种毁灭性(无论是对肉体的自毁,还是对政治秩序的攻击性毁灭)的符号。60年代北美声势浩大的享乐欲动。就是这样,将性解放和政治示微结合起来。将力比多的释放和毒品和摇滚结合起来。这样的后果,思想落最终滑向了它的反面。快感最终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作为一枚...2018-11-23 19:12:36
“20多岁的人谈享乐,是一种激进姿态,那样一种享乐染上了叛逆色彩。他的革命,斗争,反抗最终使享乐成为一个政治行动,使享乐,最终丧失了纯粹的快感,享乐构成一种毁灭性(无论是对肉体的自毁,还是对政治秩序的攻击性毁灭)的符号。60年代北美声势浩大的享乐欲动。就是这样,将性解放和政治示微结合起来。将力比多的释放和毒品和摇滚结合起来。这样的后果,思想落最终滑向了它的反面。快感最终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作为一枚醉乡民谣狼狗,对酒精,情欲和音乐的享受,最终都说到政治,,,,,你晓得,左小祖咒唱过《冤枉》:我只想自在,而自在是自由。自由是政治。同志,你糊里糊涂的就登上了政治舞台。。。。
“50多岁的人谈论享乐,谈论快感就有十分不同的背景:巴特将快感,将享乐引入到文本之中,准确的说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阅读和写作的私人性质,它的密封性,他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性与那种狂欢式的集体行动,划出了严格的界限。后者多半是喧哗的,叫嚷的,来势凶猛的。集体享乐,也就是年轻人的享乐。而阅读和写作的享乐,则更多的是玩味的,纯粹的,品尝的,他虽然也会令人心醉,但决不会令人狂呼。总之,他不会让人歇斯底里。---如果说这是巴特所倡导的享乐类型的话,毫无疑问,这应该属于老年享乐。”
二战的时候,法国沦陷。一个年轻人去问萨特,应该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亲,还是去上抗击法西斯的战场。萨特说,我无法告诉你应该怎么样,选择任何一样都是你的自由。但你要承担起后果。
从精神病院戒酒出来后,我想我应该选择遵守美国当年禁酒令时期的法律,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放弃了贵国的公民权,加入了美国国籍。鉴于贵国法律规定禁止双重国籍,但我的贵国身份证也确实没有也不能作废,否则我就很不方便远离酒吧等场合的诱惑,留在家里码字,享受老年人的享受,并且照顾老母亲了。我的国籍结构大概是1%的米国籍+99的贵国籍。这不叫双重国籍,叫结构主义国籍。
呵呵。一枚低俗小说码字工拿巴特这种阳春白雪的高大上做虎皮,很解构………
@-@
-:
()
回应 2018-11-23 19:12:36
-
写作不是表达现成的知识,而是探索在语言中什么是可能的,并且扩大着语言的独立性。文学文本不再限于一个意义和一个主题了,它需要无限的解释,它包含过多的歧义,因此,作者那种一厢情愿的主题在漫无目的的语言中迷失了。他本人也不再是文本的控制者了,只有文本自己在说话,在运作,在无边无际地游荡。
2014-01-28 16:59:55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权利性征的魅力,到底是缘于前者的真实面目,还是后者的想象性判断?为自己寻求一个偶像,到底是为了尊奉他,还是为了代替他?极力高扬一个人,到底是表明自己的不足,还是为自己寻找信心?评述一个对象,到底是为了揭露对象,还是暴露自身? 设问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描述者,其实描述的人何尝不能被套用这一连串问句呀~
2014-01-28 17:36:47
-
查無此狼🐺 (操刀鬼比執劍人靠譜!)
“20多岁的人谈享乐,是一种激进姿态,那样一种享乐染上了叛逆色彩。他的革命,斗争,反抗最终使享乐成为一个政治行动,使享乐,最终丧失了纯粹的快感,享乐构成一种毁灭性(无论是对肉体的自毁,还是对政治秩序的攻击性毁灭)的符号。60年代北美声势浩大的享乐欲动。就是这样,将性解放和政治示微结合起来。将力比多的释放和毒品和摇滚结合起来。这样的后果,思想落最终滑向了它的反面。快感最终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作为一枚...2018-11-23 19:12:36
“20多岁的人谈享乐,是一种激进姿态,那样一种享乐染上了叛逆色彩。他的革命,斗争,反抗最终使享乐成为一个政治行动,使享乐,最终丧失了纯粹的快感,享乐构成一种毁灭性(无论是对肉体的自毁,还是对政治秩序的攻击性毁灭)的符号。60年代北美声势浩大的享乐欲动。就是这样,将性解放和政治示微结合起来。将力比多的释放和毒品和摇滚结合起来。这样的后果,思想落最终滑向了它的反面。快感最终成为一个政治问题。”
作为一枚醉乡民谣狼狗,对酒精,情欲和音乐的享受,最终都说到政治,,,,,你晓得,左小祖咒唱过《冤枉》:我只想自在,而自在是自由。自由是政治。同志,你糊里糊涂的就登上了政治舞台。。。。
“50多岁的人谈论享乐,谈论快感就有十分不同的背景:巴特将快感,将享乐引入到文本之中,准确的说引入到阅读和写作中,阅读和写作的私人性质,它的密封性,他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性与那种狂欢式的集体行动,划出了严格的界限。后者多半是喧哗的,叫嚷的,来势凶猛的。集体享乐,也就是年轻人的享乐。而阅读和写作的享乐,则更多的是玩味的,纯粹的,品尝的,他虽然也会令人心醉,但决不会令人狂呼。总之,他不会让人歇斯底里。---如果说这是巴特所倡导的享乐类型的话,毫无疑问,这应该属于老年享乐。”
二战的时候,法国沦陷。一个年轻人去问萨特,应该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亲,还是去上抗击法西斯的战场。萨特说,我无法告诉你应该怎么样,选择任何一样都是你的自由。但你要承担起后果。
从精神病院戒酒出来后,我想我应该选择遵守美国当年禁酒令时期的法律,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我放弃了贵国的公民权,加入了美国国籍。鉴于贵国法律规定禁止双重国籍,但我的贵国身份证也确实没有也不能作废,否则我就很不方便远离酒吧等场合的诱惑,留在家里码字,享受老年人的享受,并且照顾老母亲了。我的国籍结构大概是1%的米国籍+99的贵国籍。这不叫双重国籍,叫结构主义国籍。
呵呵。一枚低俗小说码字工拿巴特这种阳春白雪的高大上做虎皮,很解构………
@-@
-:
()
回应 2018-11-23 19:12:36 -
有两种阅读快乐,作品引起的快乐和文本引起的快乐。作品引起的快乐在某些方面只是一种消费的快乐,巴特说,作品可以读,但是不能重写,我们不能参与作品的生产,因此,阅读作品的快乐就不是阅读本身所引起的快乐,阅读作品总是受制于意义,作品带来的快乐也即是发现意义的快乐;相反,文本的快乐接近了极乐,它不被任何东西所分隔、限制,“能指次序、文本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一个社会乌托邦;在历史之前,文本就至少获有一种——...
2014-03-01 13:30:57
有两种阅读快乐,作品引起的快乐和文本引起的快乐。作品引起的快乐在某些方面只是一种消费的快乐,巴特说,作品可以读,但是不能重写,我们不能参与作品的生产,因此,阅读作品的快乐就不是阅读本身所引起的快乐,阅读作品总是受制于意义,作品带来的快乐也即是发现意义的快乐;相反,文本的快乐接近了极乐,它不被任何东西所分隔、限制,“能指次序、文本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一个社会乌托邦;在历史之前,文本就至少获有一种——如果不是理想的社会关系的话——理想的语言关系,文本是这样一个空间:那里,语言在循环(用这个词的环绕意义),没有一种语言凌驾于另一种语言之上。” 引自 4 结构乱了·文本 回应 2014-03-01 13:30:57 -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
2014-02-23 10:24:50 2人喜欢
在福柯看来,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出现了三种知识型:即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古典时期的知识型和现代时期的知识型。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是相似,在此词与物统一。福柯宣称,在中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末的文艺复兴之际,相似关系在西方文化内部发挥着构造作用各种知识表现正是基于相似原则而统一起来。有四种相似形式,即协约、仿效、类比、感知,它们以同心圆的形式将所有事物连接起来,世界因而保持统一。因为各种各样的事物彼此相似,16世纪的知识十分有限。唐·吉诃德的出现是古典知识型出现的标志。唐·吉诃德满世界找相似性,却处处碰壁。相似性与符号的联盟瓦解了,思维现在不再寻求共性而是寻求个性与差异。古典时期的知识型是再现,是用一种符号秩序再现另一种符号秩序,词与物呈现一种再现关系,能指和所指立即达成一致。到18世纪末,也即“现代时期”开始之机,知识型发生了变化。福柯认为萨德的小说是古典时期知识型向现代时期知识型的过渡。现代时期的基本原则是追根溯源、探索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现代时期以寻求根源为基础的学科乃是历史语言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它们体现了共同的现代知识型。 引自 3 结构地图·叙事学 回应 2014-02-23 10:24: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8.1分 122人读过
-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暂无评分 1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艺术理论经典入门读物 (米缸)
- 新闻传播与媒介批评 (代码24)
- 罗兰.巴特 (夜间来风)
- 文艺学研究生期间购书单(2009.9——2010.12) (夜摩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谁是罗兰·巴特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有风自南 2011-02-28 18:56:19
看起来很顺畅
0 有用 星影 2007-05-11 23:38:18
太有人格魅力了,喜欢巴特。
1 有用 dmach 2015-04-07 17:45:04
太顺了
1 有用 梦魇马戏团 2014-02-26 13:48:08
非常优雅。除了最后一部分的结尾刻意的神话,落了窠臼。
2 有用 Levis 2008-11-20 19:24:18
大陆目前最全面的巴特介绍性参考书,缺点是文献来源主要为英文。
0 有用 豆腐皮 2022-06-06 11:15:50
大收获!致敬在文字中玩耍着、陶醉着的巴特…永远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哦,巴特肯定会讨厌用“永远”形容他…实践着的哲学家,流浪着的人间观察者…
0 有用 夏休み 2021-07-28 16:51:56
从《神话学》中强调意义生产所遵循的语法结构的结构主义到后期重视差异系统的后结构主义,巴特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获得灵感,精雕细琢出自己由能指、所指、意指等关键概念构成的符号学系统作为反观语言构型的方法论,从而对神话意义的生产机制、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快感与享乐的区别等诸多命题进行了呈散点式又潜在关联的考察,如果说考察这个词在此还有将事物本质化之嫌的话,那么“干预”(前期)、“虚构”(中期)和呈现(后期)... 从《神话学》中强调意义生产所遵循的语法结构的结构主义到后期重视差异系统的后结构主义,巴特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获得灵感,精雕细琢出自己由能指、所指、意指等关键概念构成的符号学系统作为反观语言构型的方法论,从而对神话意义的生产机制、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快感与享乐的区别等诸多命题进行了呈散点式又潜在关联的考察,如果说考察这个词在此还有将事物本质化之嫌的话,那么“干预”(前期)、“虚构”(中期)和呈现(后期)可能更贴合他的所作所为。而故事的结尾,作者口中这个理论的流浪儿在写作享乐主义(在玩弄符号中获得快感)中得到最终的自洽:如果不存在所谓的先验真理,写作也不止出于功利,那么写作者将如何自处? 另外不得不说,汪写《恋人絮语》的那一章真是美到想哭,此刻我也相信,伦理学才是哲学的终极命题。 (展开)
0 有用 47.xxx 2021-07-28 16:33:07
开始和结尾处,作者想要为巴特的一生和性格进行盖棺定论的尝试让我有些坐立难安,因为更加希望可以让巴特的形象保持敞开。但除此之外,他对巴特理论发展的道路、思想背景和具体观点的阐释都非常清晰~(S/Z之前还是如鱼得水的,伦理性写作的阶段就看得不是很懂)比较开心的是发现我自己的理解并没有错,以后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0 有用 师新源 2021-01-15 22:34:01
“意义向形式的转换不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退化,它包含着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辩证法,意义并没有完全毁掉,毁掉的是那些具体的、偶然的、即刻的历史内容。而它的一般形式、普遍生命则作为神话的能指出现在二级系统(神话系统)中。”
0 有用 现代的新野蛮人 2020-12-04 17:30:19
汪民安写作的风格让我丝毫没有“唉我在读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的介绍书我是坏读者我反动我有罪”的感觉。不过最后的总结有些尴尬,对巴特写作伦理学的阐释感觉也掺杂了不少他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