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电影
副标题: 电影文化、电影精神
译者: 安利
出版年: 2003-9
页数: 320
定价: 24.00元
丛书: 外国电影理论名著丛书
ISBN: 978710601537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电影美学作出系统阐述,特别是在电影特写和蒙太奇、摄影技巧、电影声音和音乐、电影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在比较有声和无声电影、预见彩色电影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这些早期的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在电影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至今对研究电影发展史和电影理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 · · · · ·
三次呼吁的开场白
可见的人
一、电影剧作概述
二、典型和面相学
三、表情
四、特写镜头
五、物体的面孔
六、自然和自然性
七、影像安排
八、破碎的结尾
九、世界观
十、两个面孔
电影精神
Ⅰ 七年
Ⅱ 创造性的摄影机
Ⅲ 特写
Ⅳ 场面调度
Ⅴ 蒙太奇
Ⅵ 没有剪辑的蒙太奇
Ⅶ 脱离故事
Ⅷ 绝对电影
Ⅸ 彩色电影及其他各种前景
Ⅹ 有声电影
Ⅺ 意识形态的阐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因为被忽视了)的生活。这些细枝末节共同构成人的生活,伴随每个人命运始终。在此之前,你就像一个从头到尾听一首乐曲,但对音乐却一窍不通的人那样生活着。这种人在许多音调中只能听清楚惟一的旋律,而其他声调都在某种总体的嘈杂声中变得模糊了。优秀的电影借助于特写镜头教你学会包含有多种声调的生活总谱,使你学会识别共同构成伟大交响曲的各种特殊声调,这些声调就是生活的细节奥妙。 特写镜头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本质的事物:不仅描写,而且也评价。 特写镜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段。因为细节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基础上。在观察中带有某种温情,我把这称为爱的自然主义。因为,如果我们真正爱某种东西,就会非常了解它,对它的最小细节也会赞赏地给予温情的关注。当我们看一部有很多精彩特写镜头的影片时,我们就会有一种不是用敏锐的眼镜,而是用心驱使观察的感觉。 电影有意思的规律是,被拍摄的事情越近,事情的过程就显得越慢。这和自然界中可见光的规律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实际中似乎是远的东西比近的东西运动得更慢。但是在电影中,这不是视觉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在近处我们能更准确得观察细节。我们为了能把握住这些细节,就需要时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丛书信息
可见的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可见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2014-02-27 17:57 1人喜欢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因为被忽视了)的生活。这些细枝末节共同构成人的生活,伴随每个人命运始终。在此之前,你就像一个从头到尾听一首乐曲,但对音乐却一窍不通的人那样生活着。这种人在许多音调中只能听清楚惟一的旋律,而其他声调都在某种总体的嘈杂声中变得模糊了。优秀的电影借助于特写镜头教你学会包含有多种声调的生活总谱,使你学会识别共同构成伟大交响曲的各种特殊声调,这些声调就是生活的细节奥妙。 特写镜头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本质的事物:不仅描写,而且也评价。 特写镜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段。因为细节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基础上。在观察中带有某种温情,我把这称为爱的自然主义。因为,如果我们真正爱某种东西,就会非常了解它,对它的最小细节也会赞赏地给予温情的关注。当我们看一部有很多精彩特写镜头的影片时,我们就会有一种不是用敏锐的眼镜,而是用心驱使观察的感觉。 电影有意思的规律是,被拍摄的事情越近,事情的过程就显得越慢。这和自然界中可见光的规律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实际中似乎是远的东西比近的东西运动得更慢。但是在电影中,这不是视觉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在近处我们能更准确得观察细节。我们为了能把握住这些细节,就需要时间。 引自 特写镜头 (这段让我想起anusman说过的“慢速阅读”——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的细节出发去分析一个图像的时候,就是在对图像进行慢速阅读。)
回应 2014-02-27 17:57 -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我们根据每个演员的外表去评价他,这种评价往往是不自觉的,不管这是不是导演的意图。人的外貌不仅仅意味着本人的赤裸裸的实际形象,也意味着显示自身内在力量及其影响的下意识动作。 因为电影内在的潜隐的生命力恰恰是通过外表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每个外表都可以了解内在内容。2014-02-27 17:49
-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我们根据每个演员的外表去评价他,这种评价往往是不自觉的,不管这是不是导演的意图。人的外貌不仅仅意味着本人的赤裸裸的实际形象,也意味着显示自身内在力量及其影响的下意识动作。 因为电影内在的潜隐的生命力恰恰是通过外表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每个外表都可以了解内在内容。2014-02-27 17:49
-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2014-02-27 17:57 1人喜欢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因为被忽视了)的生活。这些细枝末节共同构成人的生活,伴随每个人命运始终。在此之前,你就像一个从头到尾听一首乐曲,但对音乐却一窍不通的人那样生活着。这种人在许多音调中只能听清楚惟一的旋律,而其他声调都在某种总体的嘈杂声中变得模糊了。优秀的电影借助于特写镜头教你学会包含有多种声调的生活总谱,使你学会识别共同构成伟大交响曲的各种特殊声调,这些声调就是生活的细节奥妙。 特写镜头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本质的事物:不仅描写,而且也评价。 特写镜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段。因为细节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基础上。在观察中带有某种温情,我把这称为爱的自然主义。因为,如果我们真正爱某种东西,就会非常了解它,对它的最小细节也会赞赏地给予温情的关注。当我们看一部有很多精彩特写镜头的影片时,我们就会有一种不是用敏锐的眼镜,而是用心驱使观察的感觉。 电影有意思的规律是,被拍摄的事情越近,事情的过程就显得越慢。这和自然界中可见光的规律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实际中似乎是远的东西比近的东西运动得更慢。但是在电影中,这不是视觉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在近处我们能更准确得观察细节。我们为了能把握住这些细节,就需要时间。 引自 特写镜头 (这段让我想起anusman说过的“慢速阅读”——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的细节出发去分析一个图像的时候,就是在对图像进行慢速阅读。)
回应 2014-02-27 17:57
-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2014-02-27 17:57 1人喜欢
特写镜头是“小生活”。细枝末节和某些瞬间的“小生活”构成了大生活。粗线条描写往往造成我们麻木迟钝和冷漠无情(所以一个人对生活的热情也许从他关注细节的程度就能看出),使我们对个体不屑一顾,把它看成不可知的。对大生活的抽象想象几乎一直是造成我们短视的原因。摄影机镜头放大了织成生活之布的纤维,拉近了现实。还展示了你从来都不会发现也不会准确观察的事物。暴露了你的每个动作的生动而神秘的驱动力。在你面前展示了细枝末节中隐秘(因为被忽视了)的生活。这些细枝末节共同构成人的生活,伴随每个人命运始终。在此之前,你就像一个从头到尾听一首乐曲,但对音乐却一窍不通的人那样生活着。这种人在许多音调中只能听清楚惟一的旋律,而其他声调都在某种总体的嘈杂声中变得模糊了。优秀的电影借助于特写镜头教你学会包含有多种声调的生活总谱,使你学会识别共同构成伟大交响曲的各种特殊声调,这些声调就是生活的细节奥妙。 特写镜头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本质的事物:不仅描写,而且也评价。 特写镜头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段。因为细节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基础上。在观察中带有某种温情,我把这称为爱的自然主义。因为,如果我们真正爱某种东西,就会非常了解它,对它的最小细节也会赞赏地给予温情的关注。当我们看一部有很多精彩特写镜头的影片时,我们就会有一种不是用敏锐的眼镜,而是用心驱使观察的感觉。 电影有意思的规律是,被拍摄的事情越近,事情的过程就显得越慢。这和自然界中可见光的规律是完全矛盾的。因为,实际中似乎是远的东西比近的东西运动得更慢。但是在电影中,这不是视觉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在近处我们能更准确得观察细节。我们为了能把握住这些细节,就需要时间。 引自 特写镜头 (这段让我想起anusman说过的“慢速阅读”——当我们从不同角度的细节出发去分析一个图像的时候,就是在对图像进行慢速阅读。)
回应 2014-02-27 17:57 -
杜扬Seatory (过渡时期微博见:@杜扬Seatory)
我们根据每个演员的外表去评价他,这种评价往往是不自觉的,不管这是不是导演的意图。人的外貌不仅仅意味着本人的赤裸裸的实际形象,也意味着显示自身内在力量及其影响的下意识动作。 因为电影内在的潜隐的生命力恰恰是通过外表展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每个外表都可以了解内在内容。2014-02-27 17:49
0 有用 Lemon 2018-08-16
感受电影不应该是理论研究的禁忌,理论本身就是不可证伪的
0 有用 醍醐 2012-07-29
对面孔的高度颂扬。
0 有用 啸杨 2019-06-12
理论性很强,后三分之一很辛苦。 关于电影跟文学没关系这一点我还在努力理解并建立新的电影认知。
0 有用 朱朱朱朱七小姐 2012-07-10
对于我这种行外人 只能感性地读此理论书
0 有用 歪 2021-01-10
巴拉兹是金句王~
0 有用 南枫客 2021-01-30
早期的电影美学,虽然很多理论都有点过时了…
0 有用 歪 2021-01-10
巴拉兹是金句王~
0 有用 固埃 2020-09-03
有些观点很有启发性。
0 有用 酋长9527 2020-07-13
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的关键几年,电影从纯粹的影像动作表现开始向剧情的发展倾斜。原始的电影理论里早就包含了对彩色电影发展的预测,同时也能看到当时某些被奉为圭臬的表现手法的衰落。前阵子拉愤怒的公牛才有了电影声音力量的强烈感受,而早在1930年,有声电影的初期,作者便对声音的空间性、错位剪辑、寂静场面的使用有了有了详尽的判断。不管怎样,蒙太奇、场面调度、声音、色彩、氛围、灯光,一切的安排都是服务于故事... 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电影的关键几年,电影从纯粹的影像动作表现开始向剧情的发展倾斜。原始的电影理论里早就包含了对彩色电影发展的预测,同时也能看到当时某些被奉为圭臬的表现手法的衰落。前阵子拉愤怒的公牛才有了电影声音力量的强烈感受,而早在1930年,有声电影的初期,作者便对声音的空间性、错位剪辑、寂静场面的使用有了有了详尽的判断。不管怎样,蒙太奇、场面调度、声音、色彩、氛围、灯光,一切的安排都是服务于故事和画面,而故事和画面的最终目的是情感。电影从未停下进步的步伐,这便是电影精神。 (展开)
0 有用 Sigh 2020-07-06
克拉考尔有些观点的表述和他还是挺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