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万法简史》序言

野兽爱智慧 2008-06-11 20:19:26

作者簡介

肯恩.威爾伯 Ken Wilber

現年56歲,擅長用流暢易懂、筆鋒常帶熱情的書寫方式,來解析尖澀、隱微而又繁複無比的學術議題。

1993年,威爾伯與過世的妻子崔雅合著的《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問世。1995年,《性、生態、靈性》(Sex, Ecology, Spirituality)
這本重量可以用來槌鯊魚 (威爾伯調侃自己的說法)的鉅作在美國出版問世,一年之後,他又完成了更適合大眾閱讀的普及版本《萬法簡
史》。這兩本書除了涵蓋他早期的的基本理論之外,遠納入了過去從未處理過的系統理論、演化論、女性主義、生態思想,以及現代性與
後現代性的哲學議題。

1998年,《靈性復與》(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面市,1999年,私人札記《一味》(One Taste)出版,史無前例地披露了威爾伯證入最高境界的生活實錄。

近年來威爾伯更進一步地關注早期超個人心理學所忽略的領域,以及榮格學派對宗教和靈修境界的諸多曲解,並指出了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對肉身、大自然和女住的眨抑。

其他著作:《意識光譜》(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靈性之眼力》(The Eye of Spirit)、《事事本無礙》(No Boundary)、《The
Atman Project》、《The Holographic Paradigm》、《Eye to Eye》、《Quantum Questions》、《Spiritual Choices》、《A Theory of Everything》等等。

譯者簡介

廖世德

1953年生,台南人。譯有《反叛手冊》、《物理之舞》、《寶瓶同謀》、《性與權力的解剖》,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系列叢書。專事譯述,工作
之餘喜愛慢跑、越野腳踏車。

肯恩.威爾伯的整合哲學,是靈性與理性兼具的。他認為人類的各種知識,如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宗教及神學等,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傳承,就像一顆顆彩色的珠子。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以驚人的整合能力,將這些珠子串成項鍊,呈現出整體的圖像和意義。

因此,讀者將在本書發現一種「料理」的國際風格;以靈性進化為主題的豐盛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麗的彩虹,一道關於人類高深潛能的光譜,一幅標示出各種可能性的成長地圖。這一幅地圖將邀請你一起探索你廣大的意識領域,你幾近無限的「存有」(being)與「變化」(becoming)的潛能,從這裡抵達你其實從未離開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己最深的本性,早已與宇宙合一的本來面目。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野兽爱智慧
2008-06-11 20:22:37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肯恩.威爾伯的整合見地

作家、譯者,身心靈療癒課程講師-胡因夢

隨著理性啟蒙運動的與起,組織化宗教與形上學曾經替世界帶來的魅力效用已逐漸式微,而民主價值觀、個人主義與多元主義的極端發展,也導致整體人類朝著自戀、分化和過度主觀的方向盲進,並因而嚴重地威脅到社會、家庭與關係的連結。不可否認的,人類正普遍面對著一個乏味、膚淺、物化、量化而又迷失了方向的文明。

在第二個千禧年的毀滅性災難尚未充分顧相之前,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演化、存在與終極實相等攸關人類存亡的議題?在各種知識體系呈現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替這些不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確的定位?在傳統宗教已經淪為神話、教條和無從證實的囈語,而科學只能闡述物質的基本事實,卻無法提供意義、價值與倫理之際,我們要如何拉攏二者,使它們相互對話?簡而言之,這股從法界之海奔湧而出的人類識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階序的彩虹光譜?

上述一連串的問題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種整合哲學或整合世界觀的可能性。但整合性的世界觀在本質上往往是獨斷與高壓的,凡受過理性洗禮的知識菁英鮮少有人願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進行具有宏大企圖的統合動作,而且老實說,也鮮有幾人兼具了絕對真理的體悟與相對真理的邏輯歸納能力,那麼,這股識能中興日俱增的困惑、痛苦及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和清晰的辨識?

肯恩.威爾伯此生的貢獻,就是要幫助我們這個時代提出一個由空
性含攝知識萬有的整合見地。他的整合哲學是靈性與理性兼具的,他主張我們必須朝著更高的意識發展,而這些高層意識雖然隸屬於主觀的內在精微次元,卻是含攝科學與理性的。就這一點來看,威爾伯的見地其實延續了東西方哲學與宗教傳承的精髓,以及現代性的核心精神。

這個傳承起源於畢德哥拉斯、巴曼尼德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然後傳遞給奧古斯丁、阿奎那斯、邁蒙尼德、史賓諾沙、黑格爾以及海德格。而東方智慧傳承封威爾伯影響最深的,則屬佛教上座部思想、龍樹中觀學派、華嚴學派、唯識學派整合瑜伽、藏密大手印與大圓滿、論藏、吠檀多哲學、蘇菲神秘主義等等。至於威爾伯的超個人視野,則充分反映了威廉.詹姆斯、榮格、馬斯洛的心理學研究,更涵蓋了六0年代末期西方所發展出來的身心靈整合治療及東方默觀傳承。

雖然長青哲學家、整合學家、超個人心理學者皆為人們加諸威爾伯的桂冠,但學界仍將他歸類為超個人心理學者,並視其為這個領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論家。

自一九七五年起,威爾伯的著作一直涵蓋超個人運動的完整面向,現年五十六歲的他早己是著作等身的多產作家。他擅長以流暢易懂筆鋒常帶熱情的書寫方式,來解析尖澀、隱微而又繁複無比的學術議題。他的洞悉力、整合力與綿密的歸納能力,吸引了歐美及亞洲世界無數的讀者。在日本,咸爾伯被視為一派宗師,在德國,他是學院派熱衷研究的重要現象之一。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認為威爾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智慧傳承的貢獻上,遠遠超過了榮格;希拉蕊.柯林頓的精神導師珍.休斯頓(Jean Huston)將威爾伯與佛洛伊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約翰.懷特(John White)則稱其為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

一九九三年,威爾伯與過世的妻子合著的《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問世,一九九五年,《性、生態、靈性》sex, Ecology, spirituality)這本重量可以用來槌鯊魚(威爾伯調侃自己的說法)的鉅作在美國出版問世,一年後他又完成了更適合大眾閱頡的普及版本《萬法簡史》。這兩本書除了涵蓋他早期的的基本理論之外,還納入了過去從未處理過的系統理論、演化論、女性主義、生態思想,以及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哲學議題。《性、生態、靈性》是威爾伯「法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他進行第二部與第三部的資料蒐集時,又同時完成了兩本著作和數篇論文,其中的一本就是《靈性之眼》(The Eye of Spihht)。此書是威爾伯最滿意的作品,書中結集了多篇整合哲學的論文,所涉及的議題包括了心理學、哲學、認知科學、意識研究、人類學、藝術和文學理論。一九九八年,他再度出版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最心儀的《靈性復與》(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一九九九年,他的私人札記《一味》(One Taste)也公開發行,此書史無前例地披露了威爾伯證入最高境界的生活實錄。
就這樣一本接著一本,威爾伯單打獨鬥地開闢了靈性洞見與古代唯識學的現代詮釋方式。當人們還不知道該如何替靈修洞見定位,甚至還不能確定這樣的洞見是否夠資格被合理化為一門知識之前,威爾伯已經有能力以系統化的認識論來釐清這些疑惑。當人們還沒有能力分辨西方心理學與傳統靈修心理學的關係時,威爾伯已經提出結合佛陀與佛洛伊德的創見。他以自己原創的四大象現典範,清楚地區分出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知識領域和不同的真理聲言,然而他所有的立論基礎都奠基在垂手可得的數據資料和早已被廣為接納的學術理論之上,因此並不是從古老傳統中發展出來的空泛形上辯證。進年來威爾伯更進一步地關注早期超個人心理學所忽略的領域,以及榮格學派對宗教和靈修境界的諸多曲解,並指出了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對肉身、
大自然和女性的貶抑。

威爾伯處理的議題雖然博雜,他的方法論卻簡明而扼要,他認為任何一位思想家或評論家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錯,每一個人都可能觀察到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種不同的知識領域在純抽象的層次上,其實是相互融通的。譬如所謂的「神」,如果「神」的抽象定義指的是無限的神性,那麼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空性﹂和猶太教的「神之奧義」便能相互融通。這種處理知識的方法,威爾伯稱之為「定位歸納」或「駁不倒的推論」。一旦有了駁不倒的推論,學者就可以將各種領域的真理串連成緊密相繫的網狀綱要,然後再利用這個綱要去評定那些較為狹窄的途徑之中,有哪些部分是不夠完整的。

威爾伯主要的論點就是要促成人類明智地融合東西方的相封真理,共同以空性做為終極目標,相互交織成完整的脈絡。他強調法界是一直不停在演化的,因此新的真相不斷在顯現,新的啟示不斷被揭露,新的佛也不斷在冒出。法界就在這股自我超越的趨力之下,突破了過往的一切,也含攝了過往的一切。這便是神性無私而又無限的創造

赞
>
野兽爱智慧
2008-06-11 20:33:22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譯 序
在個人的翻譯生涯當中,有兩個人(作者)對我的影響最大,一個是深而透徹的老克(克里希那穆提),一個是廣而透徹的老肯(肯恩.威爾伯)。當然,說老肯「廣」而透徹並不妥當;只是「廣」是他明顯的特點,你不看到都不行。他其實是深而廣。說他深而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他本人的見地深而廣,一個是說他的研究途徑深而廣。但這兩者往往互為表裡,相輔相成,渾成一體。由於譯者個人的淺薄,老肯本人見地的深廣,譯者只能在其邊緣翹足盼首張望,無法說是要在這裡闡述、見證。但是他研究途徑的深廣,倒是可以在這裡拾人牙慧,略述一二。
其實「深」──「深度﹂(depth),正是老肯的主要的「觀念」。我們要是說他封於現代與後現代(除了肯定的部分之外)的一切喟嘆、批判、提醒都是以此一觀念提綱契領,實不為過。在理性自我的現代人心目中,人只有物質與生物兩個層面,除此之外別無他物;人的意識發展,到達理性階段之後,就是最高階段,往上就沒有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否定人有意識這個東西。因此,老肯的「深度」,指的就是人在物質與生物面之外,另有他「物」──人不是二維平面的東西,而是三維的存有,多出來的一維即是心靈、靈性;人不是只有表面,而是表面之下還有深度,此一深度即是心靈,即是靈性。現代科學理性將一切深度弭為平面,弭為表面:只論位置,不論其他;說了位置,就說了全部的知識;這是他喟嘆的所在,批判的目標,也是他整個學說發揮的著力點。
可是,面對理性科學巨大的力量乃至於主宰現代人思想、文化、世界觀、經濟、生產技術等每一層面的趨勢之下,耍伸張此一「深度」,「勢必得有個做法」。於是他從進化論開始梳理。所有考古學的證據
都是無可否認的,但是進化歷程中有些環節,科學的解釋卻使不上力。可以說,這些環節,科學的解釋和世人的理解其實是合糊其事。他以進化論認為鳥類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來為例說:「前肢也許是經過一百次的突變才變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還不行;因為半翅半肢既不能飛,也不能跑,沒有一點適應環境的價值。換句話說,如果是半翅半肢,你有的只是淪為他人晚餐的可能而已。這幾百次突變必須在一隻動物身上,在其一生中完成,而且牠還要找到一隻同類異性也完成了這幾百次突變,然後牠們還要互相找到對方,兩者都另外有晚餐吃,有東西喝,再進行交配,下一代才會產生真正有功能的翅膀。」套一句現在的人常說的台語:「這哪有可能?」科學的解釋在這裡真的只能合糊其事了。可見,天擇說的「天擇這個「擇」,其實只是「擇」出己經發生的轉化而已,至於這個轉化的本身,其機制卻沒有人知道」。這個「機制」就是奧秘所在。
進化論以「機遇突變」──偶然的突變──解釋宇宙的成因根本說不通。他說了一個故事;根據計算,一千隻猴子隨便(=偶然)打字,恰好(=機遇)打出一齣莎士比亞戲劇(=有秩序的宇宙)的機率是一萬兆兆兆分之一,等於每十億個十億年發生一次。但是,我們這個宇宙到目前為止也不過才一百二十億年而已。根據計算,一百二十億年連偶然產生一種酵素都不可能,遑論產生如許複雜精密的生物域、意識如許發達的人,以及如此浩瀚卻又秩序井然的宇宙。
他在《性、生態、靈性》這本書的引論中開門見山就說:「這個世上有事情發生真是奇怪。起先什麼東西都沒有,然後發生「大爆炸」(Big Bang),於是有了我們大家。這其是奇怪。」科學一向認為無中不能生有,但是宇宙的確是無中生有。愛因斯坦說,他用數學計算這個宇宙,算到最後碰到一道牆,過不去了,那一道牆後面,就是屬於宗教的領域。這一道牆後面的奧秘,就是創造中的神性。
當然,要論證這個創造中的神性,要論證進化是神性在創造,在顯化的過程,不能空口說白話。我們必須看到進化過程的每一次每一種發展都是往上一屆的發展,不是隨意的,有時比原先高,有時比原先低,參差不齊的發展──這個時侯,便是「全子」(holon)這個概念進入解釋架構的時侯了。所謂全子,任何一個東西都是一個全子;任何一個全子都是「整體兼部分」──本身是完整的,但又是一個更大全子的一部分。較小全子含有較大全子的一部分,較大的全子含有較小全子的全部,加上自己另外的一部分;「反之則不然」──從這個「反之則不然」便可以判別出哪一個全子屬於相對高階,哪一個屬於相對低階;用在進化歷程中,便可以判別個別進化發展階段是相對高或低,合起來又可以判別整個進化歷程是否其的是有秩序的逐層往上發展,「覺知意識」越來越高。這是一回事。
另外一回事是,每一次每一種每一層的發展,是否確有其事,其內容是否確有其事這個,在取證的時候,就不能有爭議,否則要見證神性的創造就見證不下去了。作者在這裡提出「定位歸納」(orienting generaliaztion)做法,顯然深明行事義理。他接著以「兒童智力發展」為例說明「定位歸納」,關於兒童的智力發展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各家的說法不一,有說七個階段,有說六個階段,有說三個階段等等;取證之時若是偏用其中一家說法,各家之間一定激辯不止,欲藉此見證神性之創造,殆矣!但是,如果在每一家的每一種階段分法中,我們找出了至少有三個階段是各家看法一致的,這個時侯,再來說兒童的智力是分成三個階段照著這樣的順序發展的,便不會有爭議。進化或發展的每一步論證沒有爭議,其發展階序便大致可以確立。依據這樣的定位性通則,確認進化歷程的每一次每一種每一屆發展,加上前述高低階的判別,整個進化歷程的階序(除了「序」還要有「階」)就大致可以確立了。見證神性是這樣見證的。
這個見證的過程,從作者年輕時初聞老子之道開始,中間歷經各種思辯、取證、論證,一直到近年拈出的「全層次全象限」觀點,作者思想的發展──照他自己的分法──歷經了五個階段,他自己稱之為威(爾伯)一至威五(《萬法簡史》屬於威四時期的著作)。整個期間他發展出幾個基本概念。要了解他,就必須了解這幾個時期和主要概念,限於篇幅,我只簡介他的基本概念:
1全子。這個概念借自亞瑟.柯思勒(Arthur Koestler):任何一事一物都是一個全子,都是「整體兼部分」,也就是,自己本身是完整的,都同時又是另一個更大整體的一部分。
2二十條法則(the twenty tenets)。凡是全子,都依照這二十條法則運作,是為其運作的模式。老肯後來補充了兩條,說是「凡是全子都要寫借據給法界,所有的借據都會在空性中贖回」,十分有趣,十分有意思。
3前超謬誤(the pretrans fallacy)。這是作者對於靈性發展的理解一個最有貢獻的理論。我們常把前個人(prepersonal)狀態誤為超個人(transpersonal)狀態,因為兩者都是非個人(nonpersonal)。他常以納粹份子的集體心靈狀態說明這種謬誤。很多人都羨慕兒童的「無我」狀態,說是無異於「得道」之人;或是反過來,說某些「得道」之人都有一顆無我的「赤子之心」云云;都是前超謬誤。其實一個是根本尚未通過,一個是已經超越而又包容,不一樣。
4(學說的)五個階段(the flve phases)。老肯的學說,他自己分為五個階段,稱之為成一至(目前的)威五。一般評論家評論他時,依據的常常是他較前前期的著作,很麻煩。
5四大象限(the four quadrants)。要理解人的意識發展,必須從這四大象限來看才算完整:集體、個體、內在、外在;又可說是社會(集體外在)、文化(集體內在)、意向(個體內在)、行為(個體外在);又可說
是互為客體(集體外在)、互為主體(集骷內在)、客體(個體外在)、主體(個體內在);又可以簡化為我(個體內在)、我們(集體內在)、它(外在);又可以說是真(外在)、善(集體內在、互為主體、我們)、美(個體內在、我),又可以說是佛(個體內在、我、美)、法(外在)、僧(集體內在、我們、善)。
6整合哲學(lntegral Philosophy)。整合哲學志在整合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哲學的精髓,但也要避免其中任何極端的形式。
7十個層次(the ten levels)。作者針對人的意識發展,提出這個十個階段說,包括四個前個人、三個個人、三個超個人階段。每一個階段如果發生問題,也都有每個階段特有的病理。
8整合政治學(Integral Politics)。作者近年來開始將他的整合途徑延伸到政治之上;他提出的觀點是以自由主義的靈性(liberal spirituality)和神秘人本主義(mystical humanism)容納左、右、上(up)──這個「上」是左右派一向都忽視的。
9進化與內化(退化)。他的觀點從頭到尾都是進化的觀點。有進化,會進化的,不只是自然界,文化、靈性也都會進化。奇妙的是,在背後支持這一股進化驅力的,卻是退化(內化)過程。
10三種科學(three types of science)。他重寫科學哲學,不但容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且加入另一種科學:打坐、瑜伽、禪修。他要求那些否定人有靈性層面,否定人的意識還可以超越理性階段的人自己做實驗,有了實驗所得資料再來評論。因為那些打坐、瑜伽的經驗都是可以依循相同的過程複製,如同科學一般,所以他說那是另一種科學──「軟科學」(soft science)。
11法界(Kosmos)。他認為整個宇宙不只是物質,裡面還有神性。為了完整表達這樣的意思,他借用了畢達哥拉斯的Kosmos之說,中文恰好有「法界」一詞在意義上與之相應。
這幾個基本概念貫穿於他的各個時期之間,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路標,在我們跟隨他的思路尋思的時候,知道自己走在什麼路徑之上。透過這些基本概念的穿針引線,我們回頭再看他論證創造中的神性,就知道他是兩頭銜接。一方面當然是在進化歷程中找出一個逐層漸完整漸高超的發展模式(不是機遇,不是偶然);另一方面則是找出「過去曾經有少數菁英、天賦異稟之人或所謂『時代先驅』達到這種高深階段」背後的模式,印證兩者的相符相應,拈出人在進化路上終必走到靈性的、超個人超理性的階段。他甚至說,這個階段事實上「已經在街邊路角等著我們」。
譯者為了翻譯本書,前前後後看了不下十遍,每次看每次擲書長嘆。擲書長嘆當然是因為感動。作者治學方法之嚴謹,組織能力之高強,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誠懇是其餘事;書末根據全子的三種價值申論人必須權利與責任並重,除了享受權利,還必須好好負起責任;這是眼光落在生物、人、地球的生存層面上,其深刻心意流露的警語。至於超越層面,他喟嘆德國從謝林(Schelling)以降──系唯心論曇花一現,見地凋零,致使「人類錯失了一次機會」──錯失了一次意識層次往上超越的機會。試想,人類在那一波唯心論思潮中,曾經有可能超越現代的理性階段,往神性再接近一步‥‥。當然,他說,原因就在這一派人「沒有瑜伽」,沒有實修,因此無法把一時的另類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轉變成永久的特質。因此,他在2000年出版的修正版裡面,把最後一章的最後一節改為「整合的觀點」,提出我們如果以超越理性為目標,便必須要有「道路」才能達到這個目標。這裡的「道路」,便是實修──四個象限、全象限的實修;不但要在個人情感、心智、靈性面(個體內在)探索,修行,打坐──大家一向都只是在這個象限努力──而且要鍛鍊身體(個體外在),譬如運動、注重營養、注意飲食等;另外要實踐自己對集體外在的責任,譬如環
保;還要處理好自己與家人、朋友、社群的關係(集體內在),使關係成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也降低自我中心傾向,從事社會服務(慈濟基金會在這一方面的事功令人肅然起敬),道德精進等。
「兼顧的層面越多,它們所發擇的效果就越大,因為這些方法與你生命的每一個層面都息息相關。你要勤勉地修煉,集中全力讓身心的潛能展露──直到身心的各個層面從空寂中徹底顯露為止。」 (摘自胡因夢譯之《一味》)。
人超越的潛能是跨文化的,普世的可能性。作者一生幾十年的探索、撰述,一直是在提醒世人這個潛能的可能性,跨文化的可能性;不但如此,他自己身為一個西方人,其實就是這種潛能的證例。
二版序
《萬法簡史》是我最受歡迎的幾本書之一。這本書感人的地方在於,它包含了很多我發展出來的整合觀點。「整合」的意思是說,這種途徑試圖盡可能從各個學科,從東西方,從前現代、現代、後現代,從物理等硬科學到靈性學等軟科學,容納所有的其理,越完整越好。正如一位評論者說的:「歷史上從未有一研究途徑(如本書一般)容納並榮顯這麼豐富的真理。」我個人寧可相信這是真的。但是,讀者看完這本書,將是最好的裁判。
但如果是真的又怎樣?所謂「整合的途徑」指的是什麼?在今天的世界又和我(每一個人)有什麼闆係?我們現在就來看看整合的途徑和商業、科學、靈性的開係。
研究人類──前現代、現代、現代 各方面文化的學者一直對人類文化豐富的多元性深感驚訝。那一道美麗的,多元文化的,多種色層的人文彩虹,在宗教、倫理、價值觀、信仰方面顯示出那麼多重的差異。但是,令學者驚訝的,還有那多重的相似,譬如人的語言、認知、生理各方面,不論到了世界的哪個地方都非常類似。不論是哪裡,人都能夠建構影像、符號、概念。概念的內容縱或往往不同,建立概念的能力則一。這一種普世的、跨文化的模式啟發了我們一些人類狀況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你發現的是大部分人乃至於所有人共有的東西,那麼或許你已經發現某種深刻的意義。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種種共有的模式拼接起來,我們會看到怎樣的圖像?
這有點像是人類基因排序計畫(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只是我們現在要排的是人的意識和文化,是世界各地人類具備的文化能力。這樣的拼接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幅人類潛能的非凡地圖,人的種種
可能性的地圖。這樣的地圖能夠幫助你我找出自己目前尚未具備的能力。這一幅地圖將引導我們向高階成長,引導我們掌握更好的機會。
不過,如果我們告訴你這種意識與文化(排序)計畫(th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Project)有很多已經完成,或許你會感到驚訝。這種意識與文化排序計畫是世界各地歎以千計研究人員研究的結果,揭露了極深範疇之內的高等意識狀態、成長階段、靈性模式;種種科學研究成果反駁了長久以來經過科學唯物論及只論表面的後現代主義檢查的說法(Versions)。
讀者將在本書看到,種種潛能及可能性都是本書即將呈現的這一幅地圖重要部分──這一幅地圖是一種「萬法理論」(萬物理論、一切事物理論)。所謂「萬法理論」是說,如果全世界各地的每一種文化都是重要的部分真理,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夠把這些文化真理拼接成繁美的織錦,拼接成多元中的統一,拼接成多種色彩的彩虹?
還有,一旦拼接完成,接下來又要如何實際應用在我們身上?其實可能很簡單:準確的,完整的人性潛能地圖可以輕易的轉譯成高效能的商業、政治、醫學、教育、靈性。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地圖是部分的,斷章取義的,片面的,那麼你在商業、醫學、靈性等方面的途徑也將是部分的,斷章取義的,片面的。狗嘴向來吐不出象牙。
因此,不論你努力的領域是哪一個部分,只要有「萬法理論」,你的努力都會更有效能。所以難怪這幅完整全面的人性潛能地圖已經成了政治、商業、教育、保健、法律、生態、科學、宗教等,幾乎是每一個領域極度關切的事物。這一方面近年實際應用的情形,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萬法理論:商業、政治、科學、靈性的整合觀點》(A Theory of Everything:an integral vision for business, politics,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但是基本的東西在本書都已齊備。要判斷這幅地圖對你是否有用,你需要知道一些東西,本書可以提供給你。這幅地圖乍聽之下好像很複雜,但是你只要一掛起來看── 一如我在本書所為,你就會發現這幅地圖其實很簡單,很容易用。看完本書,你會具備所有必備的工具,隨心所欲應用之。
最後一點:全面而完整的地圖會使你目前對事物的理解更豐富,而不是否定你目前的理解。有的人不喜歡整合的途徑,覺得整合的途徑意味著他們目前的方式是錯誤的。不過,如果真的這樣認為,那就像是法國菜廚師感覺墨西哥菜威脅到他一樣。其實我們只是增加一些風格,並沒有貶抑原來有的束西。我喜歡法國菜,也喜歡墨西哥菜。兩者都受到欣賞並不會使其中任何一種消失。「法國菜廚師」如果會抗拒整合途徑,多半是他原本就鄙視墨西哥菜的緣故…‥這種態度沒有好處。
因此,讀者將在本書發現一種「料理」上的國際性風格──人性潛能豐盛的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麗的彩虹,一道你高深潛能的光譜。這幅地圖其實是邀請你一起探索你廣大的意識領域,你幾近無限的「存」(being)與「變」(becoming)的潛能,從這裡抵達你其實從未離開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已最深的本性,自已的本來面目。

赞
>
野兽爱智慧
2008-07-28 12:02:30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第十八章 解讀神

問:我想用四個題目做個結束:1我們對靈性直觀的詮釋,2環境倫理,3世界未來的發展,4整合觀點。

預告危機

問:首先,你認為許多人其實都有很深的靈性直觀,但是他們對這種直觀的解釋多數不是很恰當。

威:我相信這種靈性直觀往往非常真實而確切,但他們的解釋或解讀卻往往不很恰當,因為完全落入了現代性的下行網絡,也陷入了自我、文化、自然之間的巨大解離狀態,於是把靈性直觀擠壓到支離破碎的下行網絡之內,自然是不太愉快。

問:譬如說?

威:譬如說,也許你體驗到法界意識或直觀到含攝萬物的世界靈,但是卻用所謂「發現了高等自性」這種說法來解釋。接著你又想到,我既然已經發現了高等自性或高等意識,一切問題自然會得到化解。這時你所做的就是費希特的動作──純粹的自性將會解決所有事情。但你卻忽略了行為、社會、文化這三種因素對轉化而言是絕對必要的。你會陷在一種自戀傾向裡面,認為既然找到了真實自性,這個世界就不再有問題了。

如果不是這樣,也許你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你會體驗到法界意識或世界靈,或者感覺與世界合而為一,但是卻認為這個與你合一的世界純屬經驗性的自然或單一的自然。你的確感覺自己和山、海、眾生合而為一,但因為你陷在現代網絡裡面,所以看不到那個容許你與山合一的主體空間。因此你認為這個「合一」所涉及的對象只是自然而已。

如此一來你就會判斷說,只要我們都能與蓋婭合一,與純粹的生態合一,一切重大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你會拿起那製作精良的世界系統地圖,要大家同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大網絡」之中的網線,卻忽略了光是想掌握住這種系統觀點,意識內在就必須先有重大的改變才行。所以你做的便是史賓諾莎的動作,以為只要進入這個遍及四方的大系統,我們就會獲得拯救;你忽略了只有經歷艱辛的內在超越過程,才能跟這個遍及四方的大系統合而為一(這個內在超越的過程至少涉及六、七個發展支點)。

現代社會的這種解離情境已經深植於你我的集體心靈之中,所以當真正的靈性直觀下行時.就會進入現代性破碎的詮釋網絡裡面。靈性直觀剛出現時總是帶著一種整體感,但如果用自己偏愛的象限來詮釋這種直觀,就是在以自己偏好的片面觀點涵蓋所有的基礎,再造出另一個整體來。

問:因此,靈性直觀可以很真實,但詮釋卻可能出差錯。

威:對,這正是要點所在。我們說過,表象看得到,深度卻必須經過詮釋才能夠了解。我們如何詮釋深度,對深度的誕生十分重要。正確而完整的詮釋會促成神性下行。正確的解讀靈性直觀,詮釋靈性直觀,能夠促成新的靈性深度顯現出來。反過來說,低劣的詮釋卻會妨礙或使進一步的靈性直觀流產。無力的、淺薄的、片面的詮釋會使靈性的發展出軌。這多半是因為完全依據一個象限進行詮釋、未平等榮顯及解讀四大象限、沒有榮顯及整合三大領域的緣故。但神性總是顯現為四大象限或三大領域,因此神性的某些面向在這裡便遭到了否定、扭曲或反過來過度強調;這麼一來就破壞了神性的圓滿開展,也使得靈性的發展無法開闊的顯現。我們忽視了真、善、美,然後在我們種種自我壓縮的做法之下把神性給碾碎了。

超人式的自我

問:所以,自我和生態這兩個陣營都陷在低劣的詮釋裡面。

威:沒錯,經常這樣。我們說過,自我陣營有許多人都曾經直觀到世界靈(或高等意識),但卻從更高的我、內在聲音(Inner Voice)、原型心理學、諾斯替教派、內觀、靈魂的呵護、內在的目睹、宇宙心、純淨覺知、人格九型圖、超越意識或類似於左上象限的理念來解釋他們直觀到的東西。他們直觀到的左上象限的境界不論有多真實,解讀方式都遺漏或嚴重削弱了「我們」和「它」這兩個層面;他們對於神性展現為互為主體的社群、社會服務、文化活動等,都無法做出恰當的解釋,也漠視神性以客體形式所呈現的技經下層結構及社會系統。自我陣營的詮釋偏重在意向層面,卻忽視了行為、文化及社會層面,忽視三大象限,至少是將這三大象限貶為低下的、次要的地位。這個「更高的我」陣營就是因為不懂得社會關懷而惡名昭彰。一個人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都說那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是超級自理的更高的我(Higher Self)在負責──這根本是完全解離的獨白式自我陷入瘋狂的唯我全能幻想。這其實是在壓抑層層網絡之中豐富的社會與文化交流,但這種社會與文化交流在構成神性的顯化上面,其實和自理力一樣重要。

「更高的我」這個想法背後的觀念好像在說,只要我能接觸到我的高等層次,其他一切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可悲的是,這種想法沒有看到神性一向同時顯化為法界四大象限。神性不論在哪個層次,都會顯現為一個以社群為背景的自我,其中有社會、文化以及客觀的關聯物。因此凡是所謂的「更高的我」,無可避免都會涉及一個存在於客觀事物深層狀態中的廣大社群。接觸到更高的我並不是所有問題的結束,反而是剛要開始在四大象限展開龐大艱鉅的工作。

問:但這個陣營的確認為「你創造你的實相」。

威:你不可能創造自己的實相,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創造自己的實相。我的了解是,真正屬靈的自性確實會顯化出自己的實相。印度教吠檀多哲學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有人跑去找一個開悟聖者,當然是要去問生命的意義何在。聖者為他說明了吠檀多的哲學觀點:整個世界就是由無上的大梵或神之源頭所形成的,而你的目睹覺知與大梵是合一的。你的自性和這個至高無上的神是合一的。大梵創造了一切,你的最高自性又跟大梵是合一的,所以你的最高自性創造了一切。聽起來很像是新時代的說法。這個人聽了聖者的話,認為自己已經了解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性即是神,而且創造了一切實相。回家途中,他決心要考驗一下這個非凡的觀點。這時前方來了一頭大象,於是他就往路中間一站,既然自己就是神,大象一定傷不了他。騎在大象上的那個人一直喊「走開!走開!」,他卻不為所動,最後差一點就被大象踩扁了。他跛著腳回去找聖者,說既然大梵或神即是一切,既然他的自性與神是合一的,那麼大象應該傷不了他才對。聖者回答說:「沒錯,一切都是神,但神叫你走開,你為什麼不走開呢?」

一切實相確實都是神創造的,而你又是跟神性合一的,所以你會發現自己的確參與了創造的活動。但這創造的活動卻是同時顯化在四大象限,而不是只顧化在你的意識裡或者只從你的意識裡顯化出來的。如果你將靈性覺知解釋成更高的我,就會忽視其他象限的神性──你會忽視大象,或者認為那頭大象不真實,不重要──你會忽視文化、社會、行為三方面的工作。但如果要在這幾個領域充分表現你的神性,這三方面的工作都迫切的需要完成。只要忽視這一點,你遲早會被某種大象踩扁,你會生病,你會失業,關係會破裂──大象會從你身上踩過去──然後你會十分自責,認為自己就是因為沒有禮悟自性,所以大象才會傷害你。但其實這一切真正的意義就在於,你沒有聽每一個象限的神所說的話。

問:自我陣營的人認為,你越是觸及高等意識或更高的我,就越不必擔心這個世界。
威:是的,他們的真我真是超人!超人從來沒有煩惱!反過來說,如果有煩惱,會擔憂這個世界的貧窮、痛苦、不公不義,就是還沒找到真我。事實正好相反。你越觸及更高的我,就越憂心這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你自性的一部分,是每一個自性及所有自性的一部分。色即是空。人間就是大梵;徹底入世,就是與大梵合一。如果你真的連結了你的更高的我,你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餵食大象而不是忽視大象。也就是說,你會在四大象限同時精進,幫助神性顯化,視每一個全子為神性的顯化。有了這至高的合一體悟,你才會常存於根本的解脫之中。但這種解脫卻會顯現為慈悲的行動、憂心的關懷。從解脫中顯示出的現象就是悲憫,或者牽掛那些為覺醒而奮鬥的人。菩薩每天飲泣,眼淚落在法界十方;這顆大心將被及那些神性未及之處。這種工作是熱情的,也是痛苦的;自性早就圓成,但也永遠沒有達成。如果你總是將神性解釋為更高的我或神聖自性而忽視其他象限的神性,那麼神性的實現就會中斷。這雖然不至於傷害別人,卻會嚴重阻礙你自己的靈性發展,切斷神性遍及四方的實現。你會一直往自己的內在意識退縮,直到那口井乾涸為止,最後只落得開始厭惡這個表象世界,因為你認為這個表象世界「貶低」了你的「真實」自我。

反過來說,恰當的解讀卻能促進靈性直觀的進展和深化,完整的觸及「我」、「我們」、「它」三個領域:這不但是在實現更高的我,而且還看到更高的我涵攝在文化之中,體現在自然裡面,並嵌入社會體系之內。實現、含攝、體現、嵌入:恰當的詮釋會涵蓋四大象限;因為神性本來就顯化在四大象限裡。神性一直在要求詮釋,恰當的詮釋將促成神性的誕生。恰當的詮釋將為神性接生,為神性的下行接生。我越是能恰如其分的詮釋神性直觀,神性直觀顯示給我的就越多,接通的管道就越多;從接通到交流再到連結,最後合而為一 至高無上的合一。

美好的大網絡蓋婭自性

問:但是另外一個陣營--生態陣營,同樣陷在解離性的詮釋當中,只是換成另一個極端罷了。

威:對,有許多美好的靈魂都有過極深的神性直觀,但是卻完全用「它」辭彙來解讀,說神性就是一切現象或過程交織在大一統的體系、網路、網絡、看不見的秩序或統一場裡面。這其實是右下象限的說法。這些當然都沒錯,但是他們的辭彙所揭露的卻完全遺漏了「我」和「我們」這兩個內在領域。這種貧乏的詮釋乃是獨白式的、徹頭徹尾的平面世界語言。這是史賓諾莎的老路,也是基本啟蒙運動典範的另一個極端,生態陣營的浪漫反動。這種觀點認為原子論和機械論都是敵人,又認為只要證明宇宙乃是大一統的系統、秩序或網絡,問題就解決了。他們從物理學到生物學到系統理論,提出了大量的科學證據和廣泛的論證 全都是獨白式的!只為了從客觀角度證明宇宙的整體本質。但他們卻不了解一點,那就是,抓一堆只知道原子論概念的自我來教他們宇宙的本質是整體的,教出來的充其量也只是一堆只知道整體論概念的自我。正因為這種獨白式的方法以低劣的詮釋忽略或漠視了「我」和「我們」這兩個次元原本就是一種真正的直觀體悟,所以他們才不了解內在轉化的真正本質,也不了解如果要發現含攝萬有的合一,絕對需要一些內在超越性的進階。談萬有盡可以談,但這並不能讓事情產生根本的改變。

這個經驗性的自然世界──大生物域(Biosphere)──便是他們的神,他們的女神。他們的摯愛是自然,不是真如本性。因此他們最初的神性直觀不論有多麼真實(這一點我並不懷疑),都不是他們那種片面的詮釋促成的。他們採用的詮釋,他們接受的詮釋,都阻礙了轉化的發生。他們的詮釋最初是由神性的真實直觀推動的,後來卻未能促成神性下行。他們實在不懂得如何為神性接生。

問:所以,他們的詮釋妨礙了神性的實現。

威:只要將你的法界意識體驗解釋為與單一自然合一,就會破壞其他象限的神性。你一直在販賣平面世界蓋婭地圖,雖然也有人買,可是真正根本的東西都沒有改變。他們並沒有轉化,只是變成了意識型態論者,一味想說服別人買他們的地圖而已。

於是我就變成了眼神空洞的沮喪靈魂。他們說我之所以如此沮喪,是因為蓋婭一直在遭受破壞,但是他們對自己在這個下行迴旋中所玩的把戲卻不自知。他們擁抱只講位置的工業本體,還抱著輾斃蓋婭的輪子猛親。我們說過,這個路線最後只會造成退化──個體與文化兩方面的退化;個體退化到生物中心觀點和自我中心觀點,文化退化到部落型態或鋤農業型態。將法界化約為平面世界的感官自然,又沈浸於以生物為中心的狀態,並且與此種自然合而為一,乃至於對這種自然作出極度退化、前成規期、偏重肉體而又自戀的顯揚。這便是浪漫主義坍方帶給我們的教訓:你越貼近自然,就越自我中心。所以還是一樣,奧妙的靈性直觀如果詮釋錯誤,造成的結果是不會愉快的。

問:你說過:生態智慧並不在於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在於使各主體一致同意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換句話說就是如何整合三大領域。

威:對,人並不是天生就懂得照顧蓋婭。「全球關懷」這種高貴的境界,必須經過長久而艱辛的成長與超越才能達到。但典型的生態路線卻與多元文化主義者一樣,反對能夠產生這種高貴境界的超越之道。這不但阻礙他人達到這種高貴境界,也令每一個人鬆動,坍方,墜落到自己最低的可能性。這種事已經發生在多元文化主義者身上,大多數的生態路線者亦然。真的,多元文化主義者和生態理論家已經聯手造成美國文化退回到部落狀態。

問:但多元文化主義者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尊重個體的差異。

威:是的,不過那只能在多元主義世界中心觀的保護之下才做得到。但多元主義要到後成規期階段(第五、第六乃至於更高的階段)才會顯現,我們既沒有要求也沒有用什麼方法來讓大家演進到這種高等階段,只是一味的鼓勵大家膚淺的涉入其中。因此,雖然只有世界中心觀能保護多元主義理念,但真正有抱負想要發展世界中心觀的人並不多。多元主義者倒是反過來把每一種重回部落型態的、片面的、前成規期的、自我中心的、同族中心的淺薄觀念,這一切「多樣性」的東西,都歌頌為反集中的世界中心觀。事實上,阻礙與破壞世界中心觀的,正是這些東西;而且這些東西還牽著世界中心觀的手進行日益退化的涉入,自戀式的政治。這種自戀式的政治要是成功的話,本來可以保護多元主義的世界中心觀點就毀了。世界中心觀毀了,接下來就是壓榨、種族戰爭、帝國主義;我們所有的解放運動,原本受到啟蒙運動及世界中心寬容精神所保護的一切,至此都將遭到破壞。如此一來,你最後的結局就是不成長、不發展、不超越,也不進化。你促成了一種退化的文化,自戀的政治,卻高與的告訴自己說,這一切終於使你掙脫了現代性這個東西的壓迫。

超越後現代心智

問:說到現代性,你也知道世上大部分的智慧傳承都反對現代性;認為現代性乃是大規模的反宗教運動,大規模的理性世俗化運動。它「扼殺了」神。

威:對,扼殺了神話式的神。但神性仍然存在於整個過程裡,不在某人偏愛的某個時代、時期或某個地方。理性的深度比神話深,因此代表的其實是神性潛能的進一步開顯。現代性運動本身就是神性解放的集體進展,這點可以從界定現代性的大規模解放運動中得到證實。譬如,你可以稱讚光榮的神話犁農業帝國,說那種帝國受到了你最愛的神話之神的庇佑。你也可以推崇上帝,說上帝是自由、慈善、慈悲的化身。但是像你這樣稱讚上帝,推崇上帝,其實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所有向上帝致敬的殿堂、紀念碑,那些偉大的金字塔、大教堂,都是建立在多少奴隸骨折的背脊之上,多少待遇如同豬狗的婦孺身上。那些向神話式的神或女神致敬的紀念碑上的碑文,其實都是鐫刻在千萬人的血肉之軀上。神性顯化為解放是一回事;神性顯化為政治的民主體制又是另一回事。理性將埋沒於神話之下的光明釋放出來,也解放了被壓迫者的俗世束縛,而且不只是應許之地才這樣。讚頌以往而憎恨現在,這種舉動多半是將高等發展模式和一般模式混為一談的緣故。這一派人把現代性最糟糕的一面拿來和以往發展至最高的模式相比,看到的當然只有退化,沒有別的。

你說大部分的宗教傳承都對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深感不安──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實例。其實現代性無論是那一個面向,在他們眼中看來都是撒旦。我的要點是,他們這種觀念很糊塗。我相信傳統宗教思想家大部分都不了解現代性。

問:不了解現代性──怎麼個不了解法?

威:人類的進化史上,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核心觀念在影響那整個時代,總括該時代面對神性和法界所採取的途徑,告訴我們一些奧祕的事物。每一個時代的觀念都是以前一個時代的作為基礎,然後發展出自己那個時代的觀念。這些觀念往往簡單扼要,一句話就可以講完。游牧期:神與土地交織。游牧文化都歌頌這種奧祕真理。大地是我們的血,我們的骨,我們的髓;我們都是土地的子女,神在大地間自由來去。鋤農業時期:這個時期的神會要求犧牲祭祠。犧牲祭祠乃是所有鋤農業文化社會最重要的主題,而且不止於我們確實看到的、具體的、真實的牲祭而已。其中很重要且普遍的觀念就是,人必須採取某些步驟以配合神。一般的人性或典型的人性必須讓開,也就是必須犧牲,好讓神的光降臨。換句話說,神性意識圓滿實現之路必須遵循一些特定的步驟。犁農業時期:這幾個步驟其實已經安排在大存有鏈中。「大存有鏈」是每一個神話犁農業社會主要的、主宰的、逃避不了的主題,毫無例外。既然「文明史」大部分都是犁農業史,因此勒夫喬伊所說的「大存有鏈是主宰大部分文明文化的觀念」,確實很正確。現代性時期:大存有鏈在演化的時間中逐步開顯,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進化。經常置神性於不顧,乃是現代性的災難而不是現代性的尊嚴,也不是現代性的定義。進化是懸掛在現代性每一種運動後面的背景概念,是現代性的上帝。但事實上,進化卻是一種高度的靈性實現,因為不論進化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屬靈的,都已經百折不回的接通了人與法界,總結出一個驚人而逃避不了的事實,那就是,人是自身進化的共同創造者,他自己的歷史和世界空間的共同創造者。因為在後現代時期,世上的事物沒有一樣是既定的;這個世界不只是我們知覺的產物,也是詮釋的產物。這會讓許多後現代主義者陷入無透視觀的瘋狂狀態,但這並不是我們所關切的東西。沒有一樣事是既定的──這是後現代的大發現。這種發現使人接通了一個可以塑造,也可以由人共同創造的法界。神性以最高度的敏銳自覺到自己正朝向超意識的震撼邁進。

問: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每個時代決定性的觀念。所以你對反現代性的宗教思想家的看法是?

威:沒錯,他們完全陷在犁農業社會的世界觀裡面。不論是現代性還是後現代性,都沒有和神性達成協議。他們在羞愧中從現代性的奇蹟和尊嚴移開了眼光,開始歌頌往日的奇蹟。大部分的傳統宗教思想家甚至認為進化根本沒發生!他們領略不到神性已經顯化為現代性,也不知道進化乃是華勒斯說的「神性創造的方式與模式」。他們領略不到現代性分化為三大領域的精義,因此也看不到現代解放運動的尊嚴,看不到廢除奴隸、女性運動、自由民主政治等運動為人帶來的尊嚴。這些運動,每一種都是他們嚮往的神話犁農業夢境從未聽說過的自由;每一次都讓神性透過一種新的自由放聲歌詠。他們認為,由於現代性為自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所以我們必須拒絕進化;可憐的是他們領略不到其中的發展辯證。從現代性來到後現代性,他們一樣無法領略神性已經顯化為後現代性的事物。這個世上沒有一樣事物是既定的。但是從犁農業期的角度來看,凡事當然都是既定的、靜態的,不會隨著時間的進展或發展的開顯而轉變。整個世界已經由神話的神奇之神預定了,救贖端看我們是否完全接受這種既定的世界──但這種既定的狀態其實是先知講的;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承諾接受有效性判準的檢驗,遂令世人無法再挑戰既定的秩序。因此,不同意這種犁農業世界觀就是永恆的罪。

至於說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同族中心、種族主義、父權體制、黷武好戰的,那你就別管了,因為那是既定的神說出來的光榮話語。所以,沒錯,這些「宗教權威」既然是維繫在犁農業世界觀之上的,當然得唾棄現代性,唾棄進化,唾棄這個一直在削弱他們權威的歷程。可是他們將這種靜態的、既定的犁農業世界觀和神性混為一談,正是妨礙現代世界和後現代世界認識神性的障礙。然而,只要神性指的是犁農業神話的神,現代性是絕不會接受的。反過來說,若要採取整合觀點,認清神性是在全層次全象限上面運作的,就必須認識並榮顯神性已經有過的顯化,承認並榮顯神性存在於現代及後現代的成就之中。

世界的轉變和文化差距

問:你認為目前整個世界正在產生重大的轉變嗎?

威:是的,但總是走走停停,徘徊躑躅。大約從二次大戰以後,我們就一直看到這個世界從理性工業社會慢慢轉變為統觀邏輯的資訊社會。這並不是什麼「新時代」的靈性轉化,絕對不是,而是很深刻的轉變。我們暫時以右下象限為指標來看。人類的演化,從游牧期、鋤農業期、犁農業前期、犁農業後期、工業前期、工業後期、再到資訊前期,大約有六、七個巨大的轉變階段。人類的形成有六、七次極深的世界性的轉變;我們目前正瀕臨其中一次的開瑞。這幾個階段經常簡化為農耕、工業、資訊三個階段,所以我們今天是在「第三波」(third Wave)的開端。可是別忘了,以我的看法,我們還是必須以(至少是)四大象限的方式來分析這一次的轉化,否則我們會遺漏許多實際上會造成轉變的因素。這一次的轉變是由新的技術經濟基礎(資訊)推動的,但卻帶來了新的世界觀、新型態的自我、新的意向和新的行為,並且落實在新的文化世界空間裡,由新的社會體系來維繫。如往常一樣,有的人也許可以達到這種可能性,有的也許做不到。
問:這一次的轉化,我們就四個象限都談一談吧!

威:一個新的社會文化重心正在逐漸開顯──統觀邏輯的資訊社會抱持的是存在世界觀或無透視觀世界觀(左下象限),落實在「數位資訊交換」這種技術經濟基礎(右下象限)和人馬自我(左上象限)之上;而人馬自我必須整合其身、心、物,也就是整合生物域、心智域、物理域,好讓行為(右上象限)可以在功能上適應新的世界空間。這真的很難;真正的關鍵就在於,新的轉化會為世界增加負擔。這可不值得熱烈慶祝!每一次新顯化出來的東西,每一次的轉變和發展,都帶來了新的要求和責任:高等必須整合低等。這才是超越與包容。超越的深度越深,包含的責任就越大。

問:這是個問題。

威:這是個大問題。真正的噩夢就在於,即使新的、高等的世界空間已經俱足,每個人還是必須從原地開始發展。每個人都必須從進化支點一開始,沒有例外;而且一定要經過前面幾個階段的成長、發展,才能到達目前這個新的,已經顯現出來的高等階段。因此,一個人即使是在崇高的、光輝的全球統觀邏輯文化裡出生,還是要從物理中心層次開始發展,經過生物中心層次,然後是自我中心層次,再進展到社會中心層次,最後是後成規期的世界中心層次。我們都躲不掉這個共同的過程。即使你要撰寫大部頭的三部曲小說,用的還是小時候學的字母;小時候不學字母,現在就無法寫這部小說。但是一個文化的垂直成長層次越多,可能出岔的事情就越多。我說過,一個社會的深度越深,加諸其公民教育和轉化的責任就越大。深度越深,可能發生的巨大的、悲慘的、恐怖的不幸就越多。層次越多,撒謊(發生病理)的機會就越多。我們這個社會的各種病態是游牧時代的人無法想像的。

問:所以,社會的深度越深,面對的問題就越多。

威:對,四大象限都會出問題!因此當眾人都在興奮不已的議論那即將來臨的轉變時,我看到的反而是巨大的噩夢正朝著我們逼近。

問:你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威:有人說貧富差距是西方社會的主要問題,這確實是真的。但這其實是平面世界的觀點──把問題完全量化為金錢差距。其實和這種外在差距一樣令人擔憂的是內在的差距──文化的差距、意識的差距、深度的差距。這種差距更令人憂心。

一個社會的引力中心負荷越來越重的時候,也就是從自我中心發展到社會中心再到世界中心(或更高階段)的個體越來越多的時候,社會就會承受巨大的重擔,必須把對每一個發展階段的個體做垂直性的整合。一個文化的引力中心深度越深,這種垂直性整合的要求就越大,重擔也越重。

所以,貧富之間的經濟差距本來已經很嚴重了,可是更嚴重也更隱匿難見的,卻是文化的差距、價值觀的差距、深度的差距。這種深度上的差距是文化提供的一種潛力,但每個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情況去開顯這個深層的面向。

更新更高的引力中心會提供其公民更深更高的結構,但並不保證一定如此。一個社會的引力中心負荷越來越重的時候,遭到摒棄及邊緣化的個體也就越多,他們本俱的開顯可能性將因此遭到排除,無論是內在意識、價值觀或價值等各方面都會蒙受最嚴重的打擊。這會在文化內部造成一種緊張。「富有者」(haves)和「匱乏者」(have nots)的差距,指的不只是金錢,還包括意識、道德觀、深度的差距;這種內在的緊張是有破壞力的。當文化產生新的轉變時,發生文化差距或意識差距的可能性就越大。唉!

問:這和你所說的個體病理很像。

威:沒錯。個人主要的自我或引力中心,與他那些解離的、排除在外的「小我」之間的差距。這種內部的緊張或自身的內戰會把人逼瘋。社會和文化也是一樣。文化的深度越深,差距就越大。文化所提供的一般深度和能夠開顯該深度的人之間的差距,也就越大。這種文化差距製造的內部緊張會把一個文化逼瘋。

問:游牧一類的文化內部問題比較少就是這個原因嗎?

威:是的。

問:你有什麼解決的方法可以建議嗎?

威:嗯,就某種意義而言,文化差距並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甚至不允許思考這種文化差距問題。之所以不允許思考這個問題,乃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平面世界的緣故。在平面世界,我們不承認有意識等級,也不承認有深度、價值、價值觀等級。每個人的深度都一樣,一切都是零。既然不承認有深度,我們就無法認識深度的差距、文化的差距、意識的差距,所以這種差距就一直在已開發國家和「文明」國家裡釀成災禍。除非我們承認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否則我們不會採取措施來處理這個問題。

問:因此要討論解決的辦法,首先至少得承認有這個問題。

威:沒錯。平面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阻礙你認識這個問題。平面世界的方法無法解決文化差距這樣一個巨大的垂直性整合問題;因為平面世界完全否定垂直層次的存在、內在的轉化與超越,以及真正屬於人類文化資本財的九個內在意識發展階段;平面世界的帳簿從來不登記這一筆資本財。

問:這一切和現今躊躇不前的全球轉變有什麼關係?

威:要記得我們的假設是,現代性分化出三大領域,所以後現代性必須整合三大領域。如果沒有完成這種整合,那麼二十條法則就配合不來,進化也不會起動,最後只好進行某種重大的調整,但這種調整往往是極不愉快的。

重點就在於你無法在平面世界整合三大領域。三大領域落在平面世界最輕微的後果是相互解離,最嚴重的就是崩塌。我們所知道的社會系統,沒有一個經歷過這種巨大的解離還能跛行進入未來。這種混亂的張力如果沒有導向自我超越,就會導向自我解消。對於垂直線上每一次顯現的契機,進化都會提供這兩種令人望之生畏的選擇。不過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文化差距導致文化崩塌的事情所以會發生,正是因為平面世界從一開始就不承認有這個問題。

環境倫理

問:所以你認為文化差距的問題比環境危機迫切嗎?

威: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自我中心者和同族中心者根本不關心全球共同的問題,除非你嚇到了他們,讓他們親眼看到環境危機,也影響了他們那種自戀式的存在,不過這麼一來反而會強化他們那種自我中心式的生存動機,而這種生存動機正是問題發生的原因。生態恐嚇戰術只會強化這一切。

對,只有在一種全球性的、後成規期的世界中心觀點(進化支點五、六以上)之下,個體才能認清環境危機的全球面向;更重要的是,才能具備道德視野和果斷力,然後以全球為基礎向前行進。所以很明顯的,必須有相當多數的個體在發展上達到後成規期和世界中心階,才能形成一股有作用的全球關懷生態改革力量。換句話說,必須有效的處理文化差距,才能有效的處理生態危機;這兩種差距其實是同一種差距,同一個問題。

問:所以,文化差距和生態危機都跟平面世界觀有關。

威:對,文化差距和環境危機都是平面世界觀留給我們的問題。平面世界宗教否認垂直深度和內在的超越性,但只有這種東西才能使人類在保護生物域解決全球共同的問題上,達成世界中心全球性的協議。

問:你說過,只要摒除平面世界觀,就會出現一種環境倫理。或許我們現在可以討論一下。

威:環境倫理的討論通常集中在所謂的價值論(axiology)上面。環境價值論可以分成四大派別。第一派是生物平等說:所有活著的全子價值都相等。昆蟲和類人猿價值相等。這種觀點和深層生態學家及部分生態女性主義者頗為相應。第二派屬於動物權(animal rights)觀點的變奏:只要動物具有基本的感覺,我們就應該賦予某種基本的權利。這一派人試圖以進化的分界線劃分感覺比較多的動物,如哺乳類,和感覺比較少的動物,如昆蟲。每個理論家依據自己合理的假設,推斷一直到哪種動物還有感覺和感受,劃分出來的界線都不一樣。依照他們的建議,目前最低的分界線是在蝦子和軟體動物(當然,照這樣一路往下推,最後還是會回到「所有的活全子權利都相等」這種生物平等說)。

第三派是階級或全階序說:通常以懷德海的哲學為基礎(如柏克 [Birch]和考伯[Cobb])。這一派人認為進化是一種全階序式的開顯,複雜度越高的生物,擁有的權利就越多。人類的進化程度最高,因此擁有的權利也最多,但並不包括掠奪其他生物的權利在內,因為其他生物也有某些基本而重要的權利。第四派是各種管理人(stewardship)之說:只有人類才有權利,但人類的權利也包括照顧及管理地球與其生物住民的權利。許多傳統的宗教理論家都採取這種觀點,把環境的關懷落實為一種道德義務(如歐爾施萊格[Max Oelschlaeger])。我自己的環境倫理觀,並不是一開始就綜合以上這些派別,只是我相信最後還是會包含每個派別基本的觀點。

問:所以,以上所說的是四種價值論派別。你的理論也是以幾種價值為依據。

威:對,簡單的說有根本價值、內在價值、外在價值三種。

每一個全子的根本價值都一樣。也就是說,每一個全子,從原子到類人猿,都是空性或神性的圓滿顯化,沒有高低好壞之分。每一個全子,恰如其份,都是空性的完美顯化,神性的光輝風姿。每一個全子作為「絕對精神」的顯化,其根本價值都一樣。一切色相與空性無異。這就是根本價值。但每一個全子除了是「絕對精神」的展現之外,也都是一個相對的整體兼部分。每一個全子都是相對的整體,也是相對的部分。作為一個整體,每個全子都有其內在價值,或者都有其完整性或深度的價值。因此全子越完整,或者深度越深,內在價值就越大。內在價值表示這個全子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全子的深度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因為那個深度把法界諸面向包含在自身的存在裡面。全子本身的存在包含的法界面向越多,深度越深,其內在價值就越高。類人猿包含細胞、分子、原子;這一切都包含在牠的內部結構裡面──深度越深,越完整,內在價值就越高。因此,雖然類人猿和原子都是神性的圓滿表達(兩者的根本價值一樣),但類人猿的深度比較深,比較完整,所以內在價值也比較高。原子也有內在價值,但是比較低(比較低並不是沒有價值)。

同理,全子的深度越深,意識等級就越高;即使換個說法,說類人猿因為比較有覺知,所以內在價值比原子高,道理還是一樣。但每一個全子不但是整體,同時也是部分。全子作為一個部分,自有其對他人的價值──它是其他全子賴以生存的那個整體的一部分。因此,身為一個部分,每個全子都有其外在價值,工具性的價值,對其他全子的價值。越是精微的部分,外在價值就越高。譬如原子的外在價值就比類人猿要高;類人猿即使全都滅亡了,宇宙也不會受到多大的影響;但如果是原子全毀了,那麼除了次原子粒子之外,宇宙也會跟著全毀──原子對其他全子而言具有極大的外在價值與工具性價值;因為原子是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

問:你把這一點和權利與責任說結合在一起。

威:是的。大家常說權利和責任是在一起的,可是究竟是如何在一起卻不甚了了。權利和責任之所以不可分,是因為每一個全子都是一個整體兼部分的緣故。權利和責任是這個事實的兩個固有的面向。作為一個整體,有一些權利表現了它的相對自主性。說權利,其實只是在「描述」它賴以維持其完整性的必要「條件」。如果這些權利沒有得到滿足,整體就會解消為次全子。植物如果不澆水就會死掉。權利代表一個全子的內在價值賴以維繫的條件,全子的整體性賴以維繫的必要條件,其自理力和深度賴以維繫的必要條件。

但不只是這樣,每一個全子又是其他整體的一「部分」。作為一個部分,全子有責任維繫整體的生存。說責任,其實只是在「描述」每一個全子成為整體的一部分時應該具備的「條件」。它如果沒有盡到這些責任,便無法維持自己對整體的功能適應性,於是就會遭到排斥(要不就會毀掉整體)。它沒有盡責,就無法再作整體的一部分。所謂「責任」,表達的是全子的外在價值賴以存在的條件,是維繫它的部分性、共融力及廣度的必要條件。不論是哪一個全子,只要想成為某個整體的一部分,就必須盡一些責任。這不是說盡責任很高尚,而是說非得盡責,否則就無法維繫自己的共融力、文化的適應性、功能的適應性。

問:所以,自理力和共融力,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權利和責任,是每一個全子的孿生面向;因為每一個全子都是一個整體兼部分。

威:對,一個層層包覆,複雜度和深度不斷在增加的全階序當中的整體兼部分。人的深度比草履蟲深,所以享有的權利也比較多,要維繫人這個整體的存在,需要的條件也比較多;但我們必須盡的責任也比較多;不但對我們身處的人類社會是如此,對我們本身所有的次全子所處的社群也是這樣。我們和物理域、生物域、心智域的所有全子都活在層層的關係網路中;在這三個領域裡,我們享有較多的權利,因此也絕對會要求我們盡較大的責任。沒有盡這些責任,表示未能滿足我們的全子與次全子賴以共存的共融條件--意味著我們本身的毀滅。同理,這並不是說盡這些責任很高尚,而是這是生存的條件。這是強制性的,非做不可,否則我們的共融力就消失了,我們亦然。不過當然,我們人往往只想伸張權利,不想盡責任。我們只想成為整體,卻不想成為任何事物的一部分!我們只想我行我素!

問:這就是你所說的自戀文化。

威:對;自戀,退化,重回部落文化。我們沉浸在追求權利卻不盡責任的狂歡會;每個人都想自成一個整體,為自己的自理力要求權利,卻不想成為他人的一部分,為與此相應的共融力盡責。可是,你要了這個就不能不要那個。大家都在競逐權利其實只是一個跡象,表示我們一直在分裂成更加自我中心的「整體」,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肯成為任何事物的一部分。

問:自我陣營和生態陣營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

威:我想沒有。現代平面世界典範有自我和生態兩種版本,但兩者都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權利與責任」這個觀念在這兩個陣營都已經式微,不復可尋。

問:比如說?

威:比如說,就自我啟蒙運動而言,疏離而自主的自我把自主性完全分配給了自己。也就是說,唯有理性自我是自給自足的整體,所以唯有理性自我才有內在價值,也唯有理性自我能享有權利。除了它之外,其他一切全子都是整個互聯秩序的一部分,所以也只有做部分的價值、外在價值、工具性的價值,根本沒有權利可言。對於自我陣營來說,這些全子都是工具。所以這個疏離的自我可以我行我素,隨自己的意思壓榨環境,因為對它來說,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它的工具。

反過來,就生態浪漫主義而言,整個大互聯網絡是唯一的基本實相,因此自主價值是分配給這個互聯網絡的,會思考的自我反而沒有自主價值。這個大互聯網是最後的實相,因此也是唯一具有整體價值或內在價值的東西,其他所有全子(人乃至於其他一切)都只是維持其自動創生的工具而已。也就是說,其他全子都只是這個大互聯網絡的一部分或網線,因此有的也只是外在價值、工具性價值。這種觀點就是生態法西斯主義。只有大互聯網絡才有權利,其他一切全子都是臣服於它的部分。如果你代表這個大互聯網發言,那我們要做什麼都得由你來告訴我們才行,因為只有你才是內在價值的發言人。但是因為生態浪漫主義陣營往往還要追求靈性的價值與和諧,所以把這種生態法西斯主義搞得更加複雜難懂。不過他們還是像每一次的現代與後現代運動一樣,只用純粹平面世界與下行的說法來詮釋及解讀他們的靈性直覺,所以一下子就把內在價值和根本價值弄混了,才會出現「生物平等」這種糊塗的說法。亦即他們把內在價值誤解為根本價值(所有全子的絕對價值都一樣,這一點是正確的,但認為所有全子的相對價值都一樣,這一點就錯了),而搞出了「生物平等」這種說法。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凡是全子內在價值都一樣--跳蚤和水鹿的內在價值沒有差別。很多生態運動都可以看到這種工業本體論。

問:所以,我們應該同時並重三種價值。

威:對,我想我們要的是每一個全子的三種價值(根本價值、內在價值、外在價值)同時並重的環境倫理。我們希望我們的環境倫理能毫無例外的尊重每一個全子都是神性的顯化,但是又很實際的區分每一個全子的內在價值,了解踢石頭比踢類人猿的傷害較小,吃紅蘿蔔比吃牛肉妥當,靠穀類維生比靠哺乳類維生要善良一些。

問:你說這種全子生態學包含了環境倫理四個派別的基本論點。我們該怎麼做呢?
威:我們和生物平等論者一樣,認為所有全子的根本價值都一樣;我們也尊崇這些理論家想要表達的靈性洞察。但是,如果論及內在價值,那就不是所有的全子都一樣了;所以我們同意動物權運動家和懷海德派學者說,生命的意識有一等級狀的階層或全階序,所以一有情眾生在這個全階序上的階層越高,我們就越沒有權為了自己的需要犧牲他。最後,我們也同意管理論者所說,因為人的深度最深,所以對於生物域的安好責任(或管理權)也最大。

問:這樣的全子生態學具體應用起來是怎樣?實際的意義在哪裡?

威:我們的環境倫理第一條的規則就是,在追求維生所需的時候,消耗或破壞的深度越淺越好。盡可能不要傷害意識,盡可能少去破壞內在價值。倒過來用積極的說法則是,盡可能保護深度,提升深度。但是,我們卻不能僅止於這個指令,因為這個指令只涵蓋深度,沒有涵蓋廣度;只涵蓋自理力,沒有涵蓋共融力;只涵蓋整體,沒有涵蓋部分。所以我們要在最大的廣度之內保護最大的深度。不能只維護最大的深度,否則就會變成以人類為中心的法西斯主義。也不能只維護最大的廣度,否則就會變成生態法西斯主義或集權主義。我們要在最大的廣度之內維護最大的深度。

基本的道德感

問:你說這就是基本的道德感。

威:對。這個基本的道德原理(Basic Moral Institute)就是:「在最大的廣度之內維護最大的深度,提升最大的深度。」我相信靈性直觀化為實際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靈性直觀的結構。換句話說,當我們直觀到神性時,我們其實是直觀到出現在四大象限的神性(因為神性會顯現為四大象限;簡單的說則是顯現為「我」、「我們」、「它」三大領域)。因此當我清楚直觀到神性時,我不只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深度內或自己的「我」領域裡直觀到祂的寶貴,也同樣在其他一切存有的領域中直觀到祂;這些存有與我共享神性(每一個體自身的深度)。所以我不只在自己身上,也在一切擁有神性的存有身上維護並提升神性。我清楚的直觀到神性時會感動,因而想要在許多的存有身上實踐這種神性的開顯,而且越多越好:我直觀到神性不只是「我」,不只是「我們」,同時也是一股想要在這個世界的「客觀事物狀態」(「它」)裡實踐自己的驅力。

正因為神性實際上顯現為四大象限(或者說顯現為「我」、「我們」、「它」),所以當我清楚的理解神性時,我們會了解祂是一股想要在事物的客觀狀態裡將「我」的深度延伸到「我們」的廣度的驅力;這相當於佛、僧、法。這就是在最大的廣度之內維護最大的深度,提升最大的深度。我相信這是賦予所有全子、人及一切萬物的基本道德原理。但是一個全子的深度越深,越能清楚的直觀到最深的根基(Ground),也越能完整的解讀那基本的道德原理,並且在過程中把這個基本道德感延伸到更多的全子身上。

問:深度與廣度兼顧。

威:對。其中的觀念是,在最大的廣度之內提升最大的深度時,必須切實的判斷內在價值的差異,判斷我們為了維生所破壞的深度是什麼等級;弄清楚吃紅蘿蔔比吃牛肉妥當。曾經有人問艾倫.華茲(Alan Watts)為什麼吃素,他直截了當的說:「因為牛的叫聲比紅蘿蔔大!」

但是這樣的判斷必須兼顧廣度,才能防止支配階層出現。舉一個唐突的例子,如果殺十幾隻類人猿和殺艾爾.卡彭(Al Capone) 譯註 。這兩件事要我選擇,我會殺艾爾.卡彭。人類全子這個觀念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類全子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只不過是最糟糕的人類中心觀點罷了。

我希望你大體上已經理解整個全階序倫理。不只是維護深度,不只是橫跨廣度維護深度,而且奠基是在一個先驗的根本價值之上的。安住於空性,在最大的廣度之內提升最大的深度。我相信菩薩的眼淚灑落四方就是這個意思。

譯註:艾爾.卡彭,1899.l947.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道份子,橫行於芝加哥一帶。

整合觀點

問:所以,一切的問題──和文化差距、垂直整合、環境倫理有關的一切問題──解決的開鍵端賴我們是不是能揚棄平面世界觀而定。

威:確實是如此。我們之前談到人類即將發生重大的轉變,其實這一次的轉變在許多方面已經開始了。可是如果沒有整合三大領域,我不相信這一次轉化能夠順利平安的進行。三大領域的解離就是現代性的失敗留在我們意識中的傷口。這一次後現代性的轉變必須整合這三個碎片,否則無法滿足二十條法則的要求──無法超越又包容。分化之後若是沒有整合就無法再進化,就會造成錯誤;如此一來,進化只好將它取消。我們無法把明天建立在昨日的傷口之上。這表示我們必須發展新型的社會來整合意識、文化、自然,從而為藝術、道德、科學找到空間,為個人價值、集體智慧、技術知識找到空間。
要做到這一切,必須掙脫平面世界觀的箝制。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才能整合真、善、美。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我們才能認識神性在各個蒼翠領域光輝的表現。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我們才能建立真實的環境倫理和一切存有的議會,使每一個存有都快樂的向這一份最圓滿的恩寵禮敬。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我們才能彌補那具有破壞性的文化差距,解放個體,讓個體在一種勇敢的文化中開顯自身最深層的可能性。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我們才能掙脫單一自然的束縛,真正整合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把自然捏造成神,反而造成自然本身的惡性毀滅。唯有揚棄平面世界觀,我們才能擺脫自我中心的、同族中心的、民族主義的帝國主義,將全球的共用權釋放出來,暢通交流,不再受困於種族戰爭、流血戰爭、賞金戰爭。唯有揚棄平面世界,我們才能發動真正的統觀邏輯潛能,瞄準物理域、生物域、心智域,將三者整合,徹底展現三者本有的歡樂。唯有揚棄平面世界,才能使網際網路這種技術基礎變成共融力,而不是作數位無政府狀態的主人;這樣,網際網路才能宣告全球會合──而非全球分裂──的曙光已經出現。唯有揚棄平面世界,世界邦聯(World Federation)或國家大家庭(Family of Nations)才能繞著世界靈階層會合成一種全階序,進而保護這個以世界為中心的空間;這就是神性的現代之聲,在祂慈悲的擁抱中綻放榮光。

因此──回到靈性與超個人主題──唯有揚棄平面世界,有志於靈性發展的人才能整合上行趨勢與下行趨勢。在平面世界觀裡,你只能上行或下行;你要不是完全否定平面世界觀的存在(上行者),就是試圖讓平面世界觀變成神(下行者)。

問:所以,我們繞了一圈又回到西方傳統核心的原型戰爭,也就是上行者對下行者的戰爭。

威:對。純粹下行的路線絕對藐視上行之道,認為人類和蓋婭所有的問題都要怪他們。可是不用擔心,因為雙方都互相厭惡;上行者認為下行者根本就是陷溺在自我消散和只看外境的無明之中;他們認為這才是人類動亂真正的原因。兩千年了,上行者和下行者還是在吵--兩邊都宣稱自己才是整體,都指控對方邪惡;兩邊都犯了自己原先藐視對方的那種錯亂。這麼久了,上行者和下行者還是一樣瘋狂。

問:重點就在於整合人的上行趨勢和下行趨勢,使之平衡。

威:對,重點就在如何使這兩種趨勢互相調和。這樣智慧與慈悲才能攜手發現那超越且包容這個世界的神性;發現那永遠先驗於這個世界,卻又以無限的愛與慈悲、關懷與關切、溫柔的憐憫及榮耀的目光,擁抱這個世界與一切存有的神性。

不論下行宗教能幫助我們認識或感知多少可見可感的神和女神,都已經為有限的蓋婭加上了無法承擔的重負。蓋婭或許能夠長久的成長,但長久的成長並不是恆久的靈性;可是我們卻迫切的需要這兩者。我們必須參與、發動、培養人的上行趨勢;只有超越自身有限而必朽的自我,才能找到一切有情的本源和根基;是這個本源賦予了落日新的光輝,在每一種風姿中散發出恩寵。唯上行論者和唯下行論者都把法界撕裂成自己偏愛的片面,也引發了兩者之間的戰爭,然後又試圖將自身的疾病擴散給對方,向對方誇示傷口,想藉此改變對方,壓制對方。但我們唯有在上行和下行的融合中才能找到和諧;在雙方殘酷的戰爭中是找不到的。我們可以說,唯有雙方統一,兩邊才能得救。

問:這樣的話,我們就要採討到整合觀點了。

威:對,探討到某種整體的,整合的觀點。我一直在說一種包含並榮顯前現代(大存有巢)、現代(三大領域的分化)、後現代(三大領域的整合)精華的途徑,試圖從這裡達成一真正「全層次,全象限」的途徑。

問:達成圖15-1、15-2、15-3呈現的那種整合觀點。

威:對,沒錯。這種全層次,全象限的途徑以前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塊披薩總是缺了那麼幾片。前現代是全層次,卻沒有全象限。現代是全象限,卻不是全層次(所以全象限便崩塌為平面世界,更糟糕)。後現代本來想把那缺少的幾片找回來補齊各象限,卻墜入平面世界的重力場,結果是拉扯得比原來更支離破碎。

然而,所有的碎片其實都在;現在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把這些碎片完整拼接的觀點。這就是所謂「全層次,全象限」觀點的目標。這種整合觀點如果成功的話,可以立即應用在商業、教育、醫療、保健、政治、文化研究、心理學、人文發展各方面,不一而足。

問:不論從事哪一個領域的工作,大家都可以應用四大象限建立自己的整合觀點。

威:沒錯,拿醫療來說好了,你可以看到凡是有效的保健都是不只考慮客觀的用藥、實體治療(右上象限),而且還考慮病患的主觀想法與期望(左上象限),文化對於疾病的態度、希望、恐懼(左下象限),社會體制、經濟因素、就醫途徑(右下象限)。所有這一切都對病患的疾病過程有因果關係(因為每一象限受其他每一象限的影響,也影響其他每一象限)。凡是法律、教育、商業、政治、環境倫理、各派女性主義、監獄改革、哲學體系等等,無一不可做如是分析。

而且這樣做會有具體的收穫。如果四大象限是真的,那麼不管是哪一個保健系統,只要包含全部四大象限,效能一定會比較高(所以成本效益也比較好)。任何商業體系,只要把全部四大象限考慮在內,效率一定會比較好,所以所得利潤也比較多。只要把四大象限考慮在內,教育系統會比較有效率,政治的反應力會比較強,靈性學的轉化力也會比較高。其他的東西都是。

這是實踐整合觀點的第一步──也就是從單象限途徑邁向全象限途徑。第二步則是從全象限途徑邁向「全層次,全象限」途徑。

問:這樣的話,就要追溯每一象限之內的各種發展波(Wave)或發展流(stream)了。
威:沒錯。我們已經探討過左上象限的發展 整個意識光譜之內九個左右的進化支點,以及從物質、身體、心智、靈魂以迄於靈性的種種需求、動機、價值觀、世界觀、自我統合等等。但是這一切發展在其他每一象限都有其關聯物。所以我們也要追溯這些關聯物。我們不但要看醫學包含四大象限時是什麼樣子,也要看醫學在每一象限都涵蓋整個意識光譜時是什麼樣子。我們不但要看用物質觸及身體時如何治病.同時也要看觸及心智、靈魂、靈性時如何治病。全光譜醫學是什麼樣子?同理,全光譜教育是什麼樣子?全光譜經濟是什麼樣子?全光譜政治、商業、婚姻制度、電影、藝術是什麼樣子?

問:追溯每一個象限的全光譜。我、我們、它三大領域都從身體、心智、靈魂以迄於靈性逐層發展。這就是全層次全象限。

威:對。尤其我們還記得,我們把靈魂和靈性包含在整合觀點當中時,我們是上溯空性和下及萬有兩邊同時顧及。我們不但要包含智慧的解脫,也要包含慈悲的輪迴;前者引領我們從身體、心智、靈魂以迄於靈性一直往上超升,後者引領靈魂與靈性下降到身體、俗世、生命、關係──這是男神與女神同獲尊崇。

這種整合觀點是很多人研究的題目。有一千多篇畢業論文探討到實踐全層次全象限途徑的方法(各象限當中的發展層和發展線的問題,請參閱《整合心理學》一書)。但是讀者也可以利用很多簡單易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己的整合觀點。

問:譬如個人轉化、靈性修練等等。但是,既然說整合的轉化修練法是全層次、全象限的,那麼實際上該怎麼做呢?

威:如果喜歡的話,以下這些書有一些途徑可以依循:東尼.史瓦玆(Tony Schwartz)的《事關緊要》(What Really Matters)、麥可.墨菲(Michael Murphy)與喬治.雷奧納(George Leonard)的《The Life We Are Given》以及我的《一味》。
總的觀念很簡單,大體上就是在自我、文化、自然之間修練我們的身體、心智、靈魂、靈性。

問:這就是整合觀點。

威:對,整合觀點。這個觀點最後的結果只是要喚醒永恆的你,喚醒此一整合展現的真正作者--神性。

在這裡,深藏於心性(the Heart)祕窟不可見處的男神和女神終於結合;空性擁抱一切色相,猶如失而復得的摯愛;永恆歡喜的詠頌高貴的時間;濕婆禁不住為光輝的夏克提神魂顛倒;上行和下行在單手擊掌聲中恣意擁抱--法界在永遠一味的宇宙裡認識了自己的真實本性,在不言而喻的體悟中看見了自己,卻不讓任何一個靈魂說出這驚奇的故事。還記得嗎?在大心之中,這對法侶終於結合;但是進化.

赞
>
野兽爱智慧
2009-12-25 11:04:53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译 序

廖世德

  在个人的翻译生涯当中,有兩个人(作者)对我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深而透彻的老克(克里希那穆提),一个是广而透彻的老肯(肯恩.威尔伯)。当然,說老肯「广」而透彻并不妥当;只是「广」是他明显的特点,你不看到都不行。他其实是深而广。說他深而广有兩个意思,一个是說他本人的見地深而广,一个是說他的研究途径深而广。但这兩者往往互為表裡,相辅相成,浑成一体。由於译者个人的浅薄,老肯本人見地的深广,译者只能在其边缘翘足盼首张望,无法說是要在这裡阐述、見证。但是他研究途径的深广,倒是可以在这裡拾人牙慧,略述一二。
  
其实「深」──「深度﹂(depth),正是老肯的主要的「观念」。我们要是說他封於现代与后现代(除了肯定的部分之外)的一切喟叹、批判、提醒都是以此一观念提纲契領,实不為过。在理性自我的现代人心目中,人只有物质与生物兩个层面,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人的意識发展,到达理性阶段之后,就是最高阶段,往上就没有了。甚至,有的人根本否定人有意識这个东西。因此,老肯的「深度」,指的就是人在物质与生物面之外,另有他「物」──人不是二维平面的东西,而是三维的存有,多出來的一维即是心靈、靈性;人不是只有表面,而是表面之下还有深度,此一深度即是心靈,即是靈性。现代科学理性将一切深度弭為平面,弭為表面:只論位置,不論其他;說了位置,就說了全部的知識;这是他喟叹的所在,批判的目标,也是他整个学說发挥的著力点。
  
可是,面对理性科学巨大的力量乃至於主宰现代人思想、文化、世界观、经济、生產技术等每一层面的趋势之下,耍伸张此一「深度」,「势必得有个做法」。於是他从进化論开始梳理。所有考古学的证据
  
都是无可否认的,但是进化歷程中有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却使不上力。可以說,这些环节,科学的解释和世人的理解其实是合糊其事。他以进化論认為鸟類的翅膀是由前肢演化而來為例說:「前肢也许是经过一百次的突变才变成有功能的翅膀,半翅半肢还不行;因為半翅半肢既不能飞,也不能跑,没有一点适应环境的价值。换句话說,如果是半翅半肢,你有的只是淪為他人晚餐的可能而已。这几百次突变必须在一隻动物身上,在其一生中完成,而且牠还要找到一隻同類異性也完成了这几百次突变,然后牠们还要互相找到对方,兩者都另外有晚餐吃,有东西喝,再进行交配,下一代才会產生真正有功能的翅膀。」套一句现在的人常說的台语:「这哪有可能?」科学的解释在这裡真的只能合糊其事了。可見,天择說的「天择这个「择」,其实只是「择」出己经发生的转化而已,至於这个转化的本身,其机制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机制」就是奥秘所在。
  
进化論以「机遇突变」──偶然的突变──解释宇宙的成因根本說不通。他說了一个故事;根据计算,一千隻猴子随便(=偶然)打字,恰好(=机遇)打出一齣莎士比亚戏剧(=有秩序的宇宙)的机率是一万兆兆兆分之一,等於每十亿个十亿年发生一次。但是,我们这个宇宙到目前為止也不过才一百二十亿年而已。根据计算,一百二十亿年連偶然產生一种酵素都不可能,遑論產生如许复杂精密的生物域、意識如许发达的人,以及如此浩瀚却又秩序井然的宇宙。
  
他在《性、生态、靈性》这本书的引論中开门見山就說:「这个世上有事情发生真是奇怪。起先什麼东西都没有,然后发生「大爆炸」(Big Bang),於是有了我们大家。这其是奇怪。」科学一向认為无中不能生有,但是宇宙的确是无中生有。爱因斯坦說,他用數学计算这个宇宙,算到最后碰到一道墙,过不去了,那一道墙后面,就是属於宗教的領域。这一道墙后面的奥秘,就是创造中的神性。
  
当然,要論证这个创造中的神性,要論证进化是神性在创造,在显化的过程,不能空口說白话。我们必须看到进化过程的每一次每一种发展都是往上一届的发展,不是随意的,有时比原先高,有时比原先低,參差不齐的发展──这个时侯,便是「全子」(holon)这个概念进入解释架构的时侯了。所谓全子,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个全子;任何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本身是完整的,但又是一个更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小全子含有较大全子的一部分,较大的全子含有较小全子的全部,加上自己另外的一部分;「反之则不然」──从这个「反之则不然」便可以判别出哪一个全子属於相对高阶,哪一个属於相对低阶;用在进化歷程中,便可以判别个别进化发展阶段是相对高或低,合起來又可以判别整个进化歷程是否其的是有秩序的逐层往上发展,「觉知意識」越來越高。这是一回事。
  
另外一回事是,每一次每一种每一层的发展,是否确有其事,其内容是否确有其事这个,在取证的时候,就不能有争议,否则要見证神性的创造就見证不下去了。作者在这裡提出「定位归纳」(orienting generaliaztion)做法,显然深明行事义理。他接著以「儿童智力发展」為例說明「定位归纳」,关於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家的說法不一,有說七个阶段,有說六个阶段,有說三个阶段等等;取证之时若是偏用其中一家說法,各家之间一定激辩不止,欲藉此見证神性之创造,殆矣!但是,如果在每一家的每一种阶段分法中,我们找出了至少有三个阶段是各家看法一致的,这个时侯,再來說儿童的智力是分成三个阶段照著这样的顺序发展的,便不会有争议。进化或发展的每一步論证没有争议,其发展阶序便大致可以确立。依据这样的定位性通则,确认进化歷程的每一次每一种每一届发展,加上前述高低阶的判别,整个进化歷程的阶序(除了「序」还要有「阶」)就大致可以确立了。見证神性是这样見证的。
  
这个見证的过程,从作者年轻时初闻老子之道开始,中间歷经各种思辩、取证、論证,一直到近年拈出的「全层次全象限」观点,作者思想的发展──照他自己的分法──歷经了五个阶段,他自己称之為威(尔伯)一至威五(《万法简史》属於威四时期的著作)。整个期间他发展出几个基本概念。要了解他,就必须了解这几个时期和主要概念,限於篇幅,我只简介他的基本概念:
  
1全子。这个概念借自亚瑟.柯思勒(Arthur Koestler):任何一事一物都是一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也就是,自己本身是完整的,都同时又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
  
2二十条法则(the twenty tenets)。凡是全子,都依照这二十条法则运作,是為其运作的模式。老肯后來补充了兩条,說是「凡是全子都要写借据给法界,所有的借据都会在空性中赎回」,十分有趣,十分有意思。
  
3前超谬误(the pretrans fallacy)。这是作者对於靈性发展的理解一个最有贡献的理論。我们常把前个人(prepersonal)狀态误為超个人(transpersonal)狀态,因為兩者都是非个人(nonpersonal)。他常以纳粹份子的集体心靈狀态說明这种谬误。很多人都羡慕儿童的「无我」狀态,說是无異於「得道」之人;或是反过來,說某些「得道」之人都有一颗无我的「赤子之心」云云;都是前超谬误。其实一个是根本尚未通过,一个是已经超越而又包容,不一样。
  
4(学說的)五个阶段(the flve phases)。老肯的学說,他自己分為五个阶段,称之為成一至(目前的)威五。一般评論家评論他时,依据的常常是他较前前期的著作,很麻烦。
  
5四大象限(the four quadrants)。要理解人的意識发展,必须从这四大象限來看才算完整:集体、个体、内在、外在;又可說是社会(集体外在)、文化(集体内在)、意向(个体内在)、行為(个体外在);又可說 是互為客体(集体外在)、互為主体(集骷内在)、客体(个体外在)、主体(个体内在);又可以简化為我(个体内在)、我们(集体内在)、它(外在);又可以說是真(外在)、善(集体内在、互為主体、我们)、美(个体内在、我),又可以說是佛(个体内在、我、美)、法(外在)、僧(集体内在、我们、善)。
  
6整合哲学(lntegral Philosophy)。整合哲学志在整合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哲学的精髓,但也要避免其中任何极端的形式。
  
7十个层次(the ten levels)。作者针对人的意識发展,提出这个十个阶段說,包括四个前个人、三个个人、三个超个人阶段。每一个阶段如果发生问题,也都有每个阶段特有的病理。
  
8整合政治学(Integral Politics)。作者近年來开始将他的整合途径延伸到政治之上;他提出的观点是以自由主义的靈性(liberal spirituality)和神秘人本主义(mystical humanism)容纳左、右、上(up)──这个「上」是左右派一向都忽视的。
  
9进化与内化(退化)。他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进化的观点。有进化,会进化的,不只是自然界,文化、靈性也都会进化。奇妙的是,在背后支持这一股进化驱力的,却是退化(内化)过程。
  
10三种科学(three types of science)。他重写科学哲学,不但容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加入另一种科学:打坐、瑜伽、禪修。他要求那些否定人有靈性层面,否定人的意識还可以超越理性阶段的人自己做实验,有了实验所得资料再來评論。因為那些打坐、瑜伽的经验都是可以依循相同的过程复製,如同科学一般,所以他說那是另一种科学──「软科学」(soft science)。
  
11法界(Kosmos)。他认為整个宇宙不只是物质,裡面还有神性。為了完整表达这样的意思,他借用了毕达哥拉斯的Kosmos之說,中文恰好有「法界」一词在意义上与之相应。
  
这几个基本概念贯穿於他的各个时期之间,都可以当作我们的路标,在我们跟随他的思路寻思的时候,知道自己走在什麼路径之上。透过这些基本概念的穿针引线,我们回头再看他論证创造中的神性,就知道他是兩头衔接。一方面当然是在进化歷程中找出一个逐层渐完整渐高超的发展模式(不是机遇,不是偶然);另一方面则是找出「过去曾经有少數菁英、天赋異稟之人或所谓『时代先驱』达到这种高深阶段」背后的模式,印证兩者的相符相应,拈出人在进化路上终必走到靈性的、超个人超理性的阶段。他甚至說,这个阶段事实上「已经在街边路角等著我们」。
  
译者為了翻译本书,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十遍,每次看每次掷书长叹。掷书长叹当然是因為感动。作者治学方法之严谨,组织能力之高强,有几分证据說几分话的诚垦是其餘事;书末根据全子的三种价值申論人必须权利与责任并重,除了享受权利,还必须好好负起责任;这是眼光落在生物、人、地球的生存层面上,其深刻心意流露的警语。至於超越层面,他喟叹德国从谢林(Schelling)以降──系唯心論曇花一现,見地凋零,致使「人類错失了一次机会」──错失了一次意識层次往上超越的机会。试想,人類在那一波唯心論思潮中,曾经有可能超越现代的理性阶段,往神性再接近一步‥‥。当然,他說,原因就在这一派人「没有瑜伽」,没有实修,因此无法把一时的另類意識狀态(altered states),转变成永久的特质。因此,他在2000年出版的修正版裡面,把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改為「整合的观点」,提出我们如果以超越理性為目标,便必须要有「道路」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这裡的「道路」,便是实修──四个象限、全象限的实修;不但要在个人情感、心智、靈性面(个体内在)探索,修行,打坐──大家一向都只是在这个象限努力──而且要锻鍊身体(个体外在),譬如运动、注重营养、注意饮食等;另外要实践自己对集体外在的责任,譬如环保;还要处理好自己与家人、朋友、社群的关系(集体内在),使关系成為个人成长的一部分,也降低自我中心倾向,从事社会服务(慈济基金会在这一方面的事功令人肃然起敬),道德精进等。
  
「兼顾的层面越多,它们所发择的效果就越大,因為这些方法与你生命的每一个层面都息息相关。你要勤勉地修煉,集中全力让身心的潜能展露──直到身心的各个层面从空寂中彻底显露為止。」 (摘自胡因梦译之《一味》)。
  
人超越的潜能是跨文化的,普世的可能性。作者一生几十年的探索、撰述,一直是在提醒世人这个潜能的可能性,跨文化的可能性;不但如此,他自己身為一个西方人,其实就是这种潜能的证例。
  
二版序
  
《万法简史》是我最受欢迎的几本书之一。这本书感人的地方在於,它包含了很多我发展出來的整合观点。「整合」的意思是說,这种途径试图尽可能从各个学科,从东西方,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从物理等硬科学到靈性学等软科学,容纳所有的其理,越完整越好。正如一位评論者說的:「歷史上从未有一研究途径(如本书一般)容纳并荣显这麼丰富的真理。」我个人寧可相信这是真的。但是,讀者看完这本书,将是最好的裁判。
  
但如果是真的又怎样?所谓「整合的途径」指的是什麼?在今天的世界又和我(每一个人)有什麼板系?我们现在就來看看整合的途径和商业、科学、靈性的开系。
  
研究人類──前现代、现代、现代 各方面文化的学者一直对人類文化丰富的多元性深感惊讶。那一道美麗的,多元文化的,多种色层的人文彩虹,在宗教、倫理、价值观、信仰方面显示出那麼多重的差異。但是,令学者惊讶的,还有那多重的相似,譬如人的语言、认知、生理各方面,不論到了世界的哪个地方都非常類似。不論是哪裡,人都能够建构影像、符号、概念。概念的内容纵或往往不同,建立概念的能力则一。这一种普世的、跨文化的模式啟发了我们一些人類狀况重要的事情;因為,如果你发现的是大部分人乃至於所有人共有的东西,那麼或许你已经发现某种深刻的意义。
  
那麼,如果我们把这种种共有的模式拼接起來,我们会看到怎样的图像?
  
这有点像是人類基因排序计画(the Human Genome Project),只是我们现在要排的是人的意識和文化,是世界各地人類具备的文化能力。这样的拼接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幅人類潜能的非凡地图,人的种种可能性的地图。这样的地图能够帮助你我找出自己目前尚未具备的能力。这一幅地图将引导我们向高阶成长,引导我们掌握更好的机会。
  
不过,如果我们告诉你这种意識与文化(排序)计画(th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Project)有很多已经完成,或许你会感到惊讶。这种意識与文化排序计画是世界各地叹以千计研究人员研究的结果,揭露了极深范畴之内的高等意識狀态、成长阶段、靈性模式;种种科学研究成果反驳了长久以來经过科学唯物論及只論表面的后现代主义检查的說法(Versions)。
  
讀者将在本书看到,种种潜能及可能性都是本书即将呈现的这一幅地图重要部分──这一幅地图是一种「万法理論」(万物理論、一切事物理論)。所谓「万法理論」是說,如果全世界各地的每一种文化都是重要的部分真理,那麼要怎样做才能够把这些文化真理拼接成繁美的织锦,拼接成多元中的统一,拼接成多种色彩的彩虹?
  
还有,一旦拼接完成,接下來又要如何实际应用在我们身上?其实可能很简单:準确的,完整的人性潜能地图可以轻易的转译成高效能的商业、政治、医学、教育、靈性。反过來說,如果你的地图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那麼你在商业、医学、靈性等方面的途径也将是部分的,断章取义的,片面的。狗嘴向來吐不出象牙。
  
因此,不論你努力的領域是哪一个部分,只要有「万法理論」,你的努力都会更有效能。所以难怪这幅完整全面的人性潜能地图已经成了政治、商业、教育、保健、法律、生态、科学、宗教等,几乎是每一个領域极度关切的事物。这一方面近年实际应用的情形,有兴趣的讀者可參阅《万法理論:商业、政治、科学、靈性的整合观点》(A Theory of Everything:an integral vision for business, politics, science and spirituality)。
  
但是基本的东西在本书都已齐备。要判断这幅地图对你是否有用,你需要知道一些东西,本书可以提供给你。这幅地图乍听之下好像很复杂,但是你只要一掛起來看── 一如我在本书所為,你就会发现这幅地图其实很简单,很容易用。看完本书,你会具备所有必备的工具,随心所欲应用之。
  
最后一点:全面而完整的地图会使你目前对事物的理解更丰富,而不是否定你目前的理解。有的人不喜欢整合的途径,觉得整合的途径意味著他们目前的方式是错误的。不过,如果真的这样认為,那就像是法国菜厨师感觉墨西哥菜威胁到他一样。其实我们只是增加一些风格,并没有贬抑原來有的束西。我喜欢法国菜,也喜欢墨西哥菜。兩者都受到欣赏并不会使其中任何一种消失。「法国菜厨师」如果会抗拒整合途径,多半是他原本就鄙视墨西哥菜的缘故…‥这种态度没有好处。
  
因此,讀者将在本书发现一种「料理」上的国际性风格──人性潜能丰盛的自助餐,全部排列成一道亮麗的彩虹,一道你高深潜能的光谱。这幅地图其实是邀请你一起探索你广大的意識領域,你几近无限的「存」(being)与「变」(becoming)的潜能,从这裡抵达你其实从未離开的地方,也就是你自已最深的本性,自已的本來面目。

赞
>
野兽爱智慧
2010-01-05 13:06:03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全书链接

http://www.douban.com/note/17804710/

赞
>

> 我来回应

> 去万法简史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分享(我是袋鼠)

封面太丑了(公路电影演员)

肯·威尔伯后来非常认真地练习冥想(公益霎哈嘉瑜伽)

肯·威尔伯的书,本本精彩(亿万贵贱)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