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Man for Himself: An E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译者: 孙依依
出版年: 1988-11
页数: 340
定价: 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ISBN: 9787108001016
作者简介 · · · · · ·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目录 · · · · · ·
作者序 20
第一章 问题 24
第二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29
第二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和权威主义伦理学 29
第二节 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 34
· · · · · · (更多)
作者序 20
第一章 问题 24
第二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 29
第二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和权威主义伦理学 29
第二节 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 34
第三节 人的科学 39
第四节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传统 43
第五节 伦理学和心理学分析 47
第三章 人性与性格 54
第一节 人的情境 54
一、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55
二、人在存在和历史上的二律背反 55
第二节 人格 64
一、气质 65
二、性格 67
(一)动力性格概念 67
(二)性格类型:非生产性取向 73
(1)接受取向(73) (2)剥削取向(75)
(3)囤积取向(76) (4)市场取向(78)
(三)生产性取向 90
(1)一般特征(90) (2)生产性的爱和思维(102)
(四)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 111
(五)各种取向的混合 115
第四章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问题 120
第一节 自私、自爱及自身利益 121
第二节 良心,人对自我的呼唤 137
一、权威主义良心 140
二、人道主义良心 151
第三节 快乐和幸福 163
一、作为价值标准的快乐 163
二、快乐的种类 171
三、手段和目的的问题 178
第四节 作为性格特性的信仰 183
第五节 人的道德力量 193
一、人,性善或性恶? 193
二、压抑与生产性 206
三、性格和道德判断 209
第六节 绝对的伦理和相对的伦理,普遍的伦理和社会内在的伦理 215
第五章 当今的道德问题 221
附录:爱的艺术
序
一 爱是一门艺术吗? 227
二 爱的理论 229
三 爱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衰变 231
四 爱的实践 314
《为自己的人》英汉名词对照表 33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影响那些内在及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并至少在某种程序上控制那些戏弄我们的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和强化那些发展和实现善之追求的条件。 虽然,我们有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理性和良心,但理性和良心本身与我们的性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破坏力和非理性情感在我们的性格中居统治地位,我们的理性和良心就会受到影响,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理性和良心是我们 最珍贵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运用这种能力。但理性和良心并不是无约束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脱离我们的经验的自我而存在的;它们是我们整个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而且像某个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一样,它们是由整个人格结构所决定,并影响着整个人格结构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有时候孩子的罪恶感,是因为没有充分爱他的父母,特别是在父母指望自己成为感情中心的时候。有时候,这种罪恶感是出于担心辜负父母的期望。后面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正好涉及极权家庭父母态度上的决定性因素。尽管现代的父母与罗马法的家长(家庭是家长的财产)之间已有极大的区别,然而今日仍有一项普遍的观念,认为父母生男育女是为了满足与补偿自己一生的失望。 即使在我们非极权的文化中,父母亲也会希望他们的孩子“成才”,以期弥补父母生命中的错失。 1.如果父母没有成就,孩子便应该有所成就,以便给父母一些补偿的满足; 2.如果他们感受不到爱(特别是如果父母彼此不相爱),孩子应该负责爱的补偿; 3. 如果他们觉得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权势,他们便要统治与支配他们的孩子而取得满足。 But 即使孩子符合这些指望,他们仍会感到有罪,因为工作不够满意,而使他们的父母失望。 掌支配权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在牌性与性格上与他们一样。 作孩子的,企图解脱这种种的义务而成为“他自己”,然而这种企图所产生的“罪恶”感,常常造成他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以致他在尚未达到自由的目标之前,已经半途倒下。这一负担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为他不仅必须善待他的父母,避免他们失望与责难,应付他们的要求,并且还要顺应要求子女“爱”父母的整个文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人本伦理的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为自己的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为自己的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为自己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 条 )

我的自我寻找暨解放之路

当人变成了社会机器的工具和奴隶,我们该怎样抵抗人性异化?

弗洛姆《自我的追寻》
> 更多书评 51篇
-
菲氏橡皮糖 (fading)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 (2回应)2012-09-24 22:12:57 12人喜欢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影响那些内在及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并至少在某种程序上控制那些戏弄我们的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和强化那些发展和实现善之追求的条件。 虽然,我们有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理性和良心,但理性和良心本身与我们的性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破坏力和非理性情感在我们的性格中居统治地位,我们的理性和良心就会受到影响,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理性和良心是我们 最珍贵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运用这种能力。但理性和良心并不是无约束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脱离我们的经验的自我而存在的;它们是我们整个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而且像某个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一样,它们是由整个人格结构所决定,并影响着整个人格结构的。 引自第1页 2回应 2012-09-24 22:12:57 -
虽然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但是要实现爱,却是最困难的成就之一。真正的爱根植于生产性之中 ... 生产性爱的要素就是关心(care),责任(responsibility),尊重(respect)和认识(knowledge)。 关心和责任意味着,爱是一种能动性,而不是一种征服人的热情,也不是一种“感动”人的影响力。
2020-03-29 09:34:20 3人喜欢
-
我说,知识确实是灵魂的粮食。我的朋友,当诡辩家像那些销售粮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那样,赞扬他们所兜售的东西时,我们必须留心:他们一味地赞扬他们的货物,而全然不管这些货物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除了偶然购买这些东西的内行人或医生外,主顾们并不知道这些货物的真实情况。同样的,那些具有知识的人,也在城市里向需要知识的人们叫卖或传播着知识,向他们夸耀着这些知识。噢,我的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吃惊,即他...
2012-11-27 20:36:45 3人喜欢
我说,知识确实是灵魂的粮食。我的朋友,当诡辩家像那些销售粮食的批发商和零售商那样,赞扬他们所兜售的东西时,我们必须留心:他们一味地赞扬他们的货物,而全然不管这些货物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除了偶然购买这些东西的内行人或医生外,主顾们并不知道这些货物的真实情况。同样的,那些具有知识的人,也在城市里向需要知识的人们叫卖或传播着知识,向他们夸耀着这些知识。噢,我的朋友,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感到吃惊,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如何影响灵魂确实无知;而他们的听众对这一点也同样无知,除非听众碰巧正是个医治灵魂的医生。因此,如果你理解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就可以放心的相信普罗泰戈拉或任何知识;但是,如果你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无所知的话,噢,我的朋友,那么,你就该停下来,不要把那最可贵的兴趣冒险地投放在靠碰运气取胜的游戏里。因为,获得知识比买肉、饮酒要冒更大的风险。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
回应 2012-11-27 20:36:45
-
菲氏橡皮糖 (fading)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 (2回应)2012-09-24 22:12:57 12人喜欢
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抉择,这一观点并非是宿命论的。人虽然与其他一切生物一样,受制于决定他的力量,但人是唯一赋有理性的生物,是唯一有能力认识这种力量的生物,而且,依靠这种认识,他能积极参与对自身命运的安排,并加强寻求善的因素。 人是唯一赋有良心的生物。他的良心是召唤他返回自己之声,它允许人知道自己该干什 么,以便使人成为他自己;它帮助人经常意识到生活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需的规范。 因此,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环境的牺牲品,我们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影响那些内在及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并至少在某种程序上控制那些戏弄我们的环境;我们能够培养和强化那些发展和实现善之追求的条件。 虽然,我们有促使我们积极参与生活和理性和良心,但理性和良心本身与我们的性格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破坏力和非理性情感在我们的性格中居统治地位,我们的理性和良心就会受到影响,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理性和良心是我们 最珍贵的能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运用这种能力。但理性和良心并不是无约束的、不确定的,也不是脱离我们的经验的自我而存在的;它们是我们整个人格结构的内在力量,而且像某个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一样,它们是由整个人格结构所决定,并影响着整个人格结构的。 引自第1页 2回应 2012-09-24 22:12:57 -
菲氏橡皮糖 (fading)
(1)接受取向 具有接受取向(the receptive orientation)的人感到,“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同时他相信,要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慈爱、爱情、知识、快乐──唯一的途径是接受外界来源。在这种取向中,爱的问题主就只是“被爱”、而不是爱的问题。这种人在选择他们所爱的对象时,常常不加区分,因为他们淹没在这样一种被人所爱的体验中,以至只要任何人给他们以爱、或似乎像爱他们,他们就会“迷恋”上这个人。这种对任...2012-10-22 23:02:09 2人喜欢
(1)接受取向 具有接受取向(the receptive orientation)的人感到,“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同时他相信,要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慈爱、爱情、知识、快乐──唯一的途径是接受外界来源。在这种取向中,爱的问题主就只是“被爱”、而不是爱的问题。这种人在选择他们所爱的对象时,常常不加区分,因为他们淹没在这样一种被人所爱的体验中,以至只要任何人给他们以爱、或似乎像爱他们,他们就会“迷恋”上这个人。这种对任何爱他们的人收回爱或对他们表示冷淡,都极其敏感。这种人在思想方面也一样:如就理性而言,他们是最好的听众,因为他们的取向是接受观念、而不是生产观念;让他们自己表现意见,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这些人的基本思想是,让其他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而他们自己则不愿为此而费一点力。就宗教而言,这些人具有这样一个上帝的概念,即他们无需动手,便可从上帝那里得到一切。如果他们不信宗教,那么他们在与他人或公开机构的关系中,同样信奉这样一个原则;他们总在寻求一个“有魅力的帮助人”。这种人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忠诚,这种忠诚的根基就是感恩于帮助他们的人,同时又害怕这种帮助的失落。因为他们很需要帮助以获得安全感,他们不得不忠诚于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对他们来说,说一个“不”字很困难,而且他们很容易陷入忠诚与允诺的冲突中。因为他们对每件事或每个人都爱说“是”,而不能说“不”,判别能力的萎缩导致他们更依赖他人。 他们不仅依赖权威以获得知识和帮助,而且还依赖一般人在任何方面的支持。当他们孤身一人时,他们便感到茫无所措,因为没有帮助,他们什么也干不了。当碰到一些从本质上讲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履行的行为时,这种帮助──做出决定、履行责任──就尤为重要。例如,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向每一个与他们必须做出决定有关的人寻讨建议。 这种接受型的人极其爱好吃喝。他们倾向于通过吃喝来战胜焦虑和意气消沉。这些人的嘴巴经常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嘴唇张开着,似乎表现出一种不断需要喂养的样子。在他们的梦幻中,被喂养象征着被爱,而挨饿则是受挫或失意的表现。 总的说来,具有接受取向的人在表面上是乐观、友善的,对生活和他们的才能有一定的信心;但当他们的“供应来源”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感到焦虑和心神不安。他们常有助人的诚意和愿望,但他们把为他人服务当作获取好感的活动。 (2)剥削取向 剥削取向(the exploitative orientation)具有和接受取向一样的基本前提:一切好的都源于外界,人不管想要什么,都得到外界去寻求,人自己是不能创造任何东西的。然而,二者的区别是,属剥削取向的人并不期望从他人那里接受礼物,而是通过强力或狡诈,从别人手里拿走东西。这种取向的人,其活动范围是很广的。 在感情和慈爱的领域里,这种人常常是强占或窃取。他们只为那些能从其他人手中抢走的人所吸引。被抢的人是否有吸引力,要以他们是否隶属于其他人为条件;这种人不会去爱那些无人迷恋的人。 关于思想和智慧方面的追求,他们的态度也是这样。这种人并不会去创造观念,而是会窃取观念。他们或是以直接剽窃的形式、或是以更狡猾的方式──用不同的术语重复别人的观念,并坚持这是他们自己的新观念──来达到这一目的。令人惊讶的事实是,那些很聪明的人常常这么做,虽然如果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他们完全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新观念。那些在其它方面富有才能、而在这方面缺乏独到思想和独立创造力的人,常常可以在这种性格取向中、而不是在先天缺乏创造力方面得到说明。这种人对物质方面的取向也是如此。他们认为,能从别人手里拿走的东西似乎总要比他们自己所制造的好。他们利用和剥削他们能压榨的任何人和任何东西。他们的座右铭是,“偷来的果子最甜”。由于他们想利用和剥削别人,因此他们或明或暗地“爱”那些有可能剥削的对象,并“喂养”那些为他们所榨取的人。极端的例子是,一个有盗窃癖的人,虽然有钱买东西,但他还是乐于享受那些他能偷窃到的东西。 这种取向的人似乎常常以有一张辛辣的嘴为其突出的特征。很难用词句来形容这些人是怎样花言巧语的。他们的态度是敌意和操纵的混合。每个人都是剥削的对象,而且都要根据他的可利用性加以判断。这种人并不具有接受类型的人所具有的信念和乐观,他们的特征是怀疑、挖苦、羡慕、妒忌。由于只有从别人手里拿到东西,他们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的所有物,而过低地估计他们自己的所有物。 (3)囤积取向 接受型和剥削型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即二者都期望从外界获得东西,而囤积取向(the hoarding orientation)与此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这种取向的人不相信他们有可能从外界获得任何新东西;他们的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而消费则是一种威胁。他们似乎在一堵保护墙的包围中,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这个坚固的阵地中,尽可能多地把东西带进来,而尽可能少地把东西带出去。他们不仅吝啬钱和物质的东西,而且吝啬情感和思想。爱实际上是一种占有;他们并不给予爱,而是试图通过占有“被爱者”而获得爱。囤积型的人对人、甚至对回忆都有一种特殊的忠诚。他们的多愁善感使过去的一切都显得极其珍贵;他们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并沉溺于对以往情感和体验的回忆中。他们对一切事都有所了解,但这毫无用处,他们没有创造思想的能力。 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我们也能识别这种人。他们的特征是,紧闭嘴唇,以手势代表全部态度。接受型的态度似乎是诱人的、坦率的;剥削型的态度是敢做敢为的、尖锐的;囤积型的态度则是生硬的,他们似乎想强调他们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这一隔之墙。这种态度的另一特征是学究式的有条理。囤积型的人对一切事物、一切思想或情感,就像对钱财一样,有条不紊,他的条理性是枯燥无味的、刻板的。他无法忍受东西的凌乱不堪,他会自觉地把些东西重新加以整理。对他来说,外部世界是一个会冲破他那坚强阵地的威胁;有条理的意义在于控制外部世界,通过整理事物,把它们安置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以躲避它们侵犯的危险。强制性的清洁是他需要脱离与外部世界之联系的另一表现。超越他自身之墙的一切事情,都被看作是危险的、“不干净的”;通过强制性的洗礼──与在和不干净的物或人接触后,要进行宗教洗礼仪式一样──他清除了有威胁的接触。一切事物不仅在适当的位置、而且在适当的时间里得到了安置;刻守时间是囤积型的特征,是他们控制外部世界的又一方式。如果他感到,外部世界是对那坚固阵地的一种威胁,那么他就以固执而对此作出逻辑的反应。一个经常性的“不”字几乎成了他防御侵犯的自动屏障;稳坐不动成了他对被逼迫之危险的回答。这些人常感到,他们具有的只是固定的力量、能力,及智力,这种贮存着的力量在运用中会减少或消耗,而且它们决不会得到补充。他们不明白,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具有自我补充的能力,活动和运用人的力量会使它得到增长,这种力量不用,反而会削弱它;对这种人来说,死亡和毁灭比生命和生长更现实。创造性的行动是他们听而不信的奇迹。他们的最高价值是秩序和安全;他们的座右铭是:“世上没有新东西”。与他人关系的亲密是一种威胁;而对他人的疏远或占有,则意味着安全。囤积性的人常爱猜疑,并具有一种特殊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实际上是说:“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则是你的。” (4)市场取向 市场取向(the marketing orientation)发展成为一种主要的性格特征,这只是现代的事。为了理解这种取向的本质,我们必须认识现代社会中市场的经济功能,它不仅与这种性格取向相似,而且是现代人这种性格取向发展的基础和主要条件。 物物交换是最古老的经济途径。然而,传统的地方市场与现代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地方市场上,物物交换提供了一个以交换商品为目的的机会。生产者和主顾们是互相熟悉的;相对来说,他们是一个小集团;双方或多或少都知道对方的要求,所以生产者能按主顾的特殊要求而生产。 现代的市场不再是一个集会的场所,而是一台以抽象和无个人要求为特征的机器。生产者是为市场,而不是为他所熟悉的主顾们生产;他的决断是以供求律为基础的;这种供求律决定商品能否出售,及以什么价格出售。例如,无论一双鞋是否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供应大于需求,那么,某些鞋就要在经济上被判死刑;这些鞋也许本来就完全不该生产。就商品的交换价值而言,市场日就是它的“裁决日”。 读者也许会反对这种把市场过于简单化的叙述。生产者确实力图事先断定需求,在垄断的条件下,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对需求的控制。然而,市场的正规作用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充分的支配力,以对城市中产阶级的性格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并通过中产阶级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而影响全体民众。市场的价值概念所强调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这一点又导致了人们,尤其是人自己的同样的价值概念。我把那些植根于人把自己当作一种商品、并把个人价值当作交换价值的取向性格,称为市场取向。
回应 2012-10-22 23:02:09 -
arial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摘录: 人征服自然,却成为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他具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才能创造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却茫无所知。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不是自私,而是处鬃不是否定个体,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爱既不是一种飘落在人身上的较大的力量,也不是一种强加在人身上的责任,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2013-10-28 10:39:52
摘录: 人征服自然,却成为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他具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怎么生活,怎么才能创造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却茫无所知。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不是自私,而是处鬃不是否定个体,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爱既不是一种飘落在人身上的较大的力量,也不是一种强加在人身上的责任,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如果人镇静地面对真理,他就会认识到,人除了通过发挥其力量通过生产性的生活而赋予生命以意义外,生命并没有意义。只有时刻警惕,不断活动和努力,才能使我们实现这一任务,即我们的存在法则所限定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我们的力量。 对人道伦理学来说,善就是肯定生命,展现人的力量,美德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负责任。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罪恶就是人对自己不负责任。 人决不会停止困惑,停止好奇,停止提出问题。只有认识人的情境,认识内在于人的存在之二律背后,认识人展现自身力量的能力,人才能实现他的使命; 成为自己,为着自己,并凭借充分实现其才能而达到幸福这些才能是人所特有的能力——理性、爱、生产性的工作。 人的思想中,最好也是最邪恶的现象,不是他的肉体,而是他精神上的理想主义。 人在有或没有“理想”之间,并没有选择的自由,但他在不同类型之理想的选择上,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选择尽力于崇拜权力和毁灭,还是献身于理性和爱。 人之存在的矛盾是,他既要寻求与他人的接近,又要寻求独立,既要寻求与他人结为一体,同时又要设法维护他的唯一性和特殊性。 幸福的主观感受只是一种有关情感的思想幻觉,而与真正的幸福则全然无关。 由于幸福和不幸福都是我们整个人格的一种状况,因此,我们的身体对它的反应统统比我们的意识对它的感受更明显。不幸福常常表现为拉长脸,无精打彩,疲惫,或像头疼之类的病痛,甚至更加严重的疾病形式;而身体感觉良好等则可能是幸福的一个“征兆”。 人在必要时,只要能做到安静和独处,生产性的爱,生产性的工作,生产性的思维就是可能的。能够倾听自己的声音是有能力倾听他人之音的先决条件;能独身自处是能与他人相处的必要条件。 现代怀疑的典型形式,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在这种态度看来,一切事都具有可能性,没有必然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对每件事、工作、政治、道德,都感到困惑,更糟糕的是,他们相信这种困惑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他们感到孤独、糊涂、软弱无力;他们并不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感觉、意识而体验生活,而是根据他们所想像的去体验生活。 我把非理性信仰理解为对一个人、一种思想或一种象征的信念;并非出于人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的体验,而是以人对非理性的权威的情感屈从为基础的。 教育是与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潜能相一致的。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并认为只有成年人让孩子做所要求他们做的事,制止那些成年人感到似乎不合适的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大多数人都把爱的问题看成主要是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这样对他们来说,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被爱,如何变得可爱。他们沿循着几种途径追求这个目标。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尤为男子们所采用——是获得成功,在其社会地位许可的范围内变得有钱有势。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尤为女子们采用——是靠修饰其肉体,穿着等等而使自己迷人。还有一些使自己迷人的方式,则是男女皆可采用,譬如培养优雅的风度,谐趣的谈吐,变得热情、得体、讨人喜欢。 爱是认识的唯一途径,爱在融合的行动中回答了我的追求。在爱的行为中,在给予自身的行为中,在对他人渗透的行为中,我找到自己,我发现自己,我发现了我们俩人,我发现了人。 客观的思维能力就是理性;理性背后的情感态度是谦卑。只有从幼稚无知、无所不能的梦中醒来,只有达到一种谦卑的态度,客观地思维和运用理性才有可能。
回应 2013-10-28 10:39:52
-
“人不是一张能任凭文化涂写的白纸;他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特殊结构的实体。当他自身在适应时,他是以特殊的、确定的方式反应外在环境的。如果人像动物一样,通过改变自己的本性,自动地适应外在的环境,并适合生活在他所唯一能适合的特殊环境中,那么,他就会进入专门化的死胡同,这种专门化乃是每一种动物的命运,于是,人就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身能在毫无冲突的情况下,适应违背他本性的所有环境,那么,人类...
2022-04-16 16:42:56
“人不是一张能任凭文化涂写的白纸;他是一个富有活力和特殊结构的实体。当他自身在适应时,他是以特殊的、确定的方式反应外在环境的。如果人像动物一样,通过改变自己的本性,自动地适应外在的环境,并适合生活在他所唯一能适合的特殊环境中,那么,他就会进入专门化的死胡同,这种专门化乃是每一种动物的命运,于是,人就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身能在毫无冲突的情况下,适应违背他本性的所有环境,那么,人类也就无历史可言。人类的进化植根于人的适应性,植根于他本性中无可毁灭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强迫他永远止境地寻求更适合于他内在需要的环境。” 引自 第五章 当今的道德问题 221 “我们的道德问题是人对自己的不关心。它产生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丧失了对个人重要性和独特性的意识,我们使自己成为外在于我们的目标的工具,我们把自己当作商品来体验,并把自己当作商品来对待,我们自己的权力和我们相异化。我们已成为物品,我们的邻居也成了物品。结果是,我们感到自己软弱无力,自己藐视自己。由于我们不相信我们自己的权力,因而我们也就不相信人,不相信我们自己,不相信我们有能力进行创造。在人道主义的意义上,我们没有良心,因为我们不相信我们的判断。我们是一群民众,盲目地相信,我们所走的路必然通向一个目标,因为我们看见其他人也同样行走在这条路上;我们之所以不失勇气地身临黑暗中,是因为我们听到其他人也都吹着口哨在这片黑暗中。 “相反,人道主义伦理学认为,如果人活着,他便知道什么是可允许的。而且,具有活力意味着具有生产性;意味着运用自己的权力,这并非为了超越于人的目的,而只是为了人自己;意味着认识人存在的意义,并成为真正的人。任何人只要相信他的理想和目的是外在于他的,那么无论过去或将来,他都会越出自我,在不可能找到理想和目的的地方徒劳地追寻。他到处寻找解决之途和答案,却就是不去寻找能使他找到答案的地方──他的自我。 引自 第五章 当今的道德问题 221 回应 2022-04-16 16:42:56 -
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爱;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对自己真正的人性的肯定。如果一个人有对价值观的自信,一定是具有了解自己善良与创造力的能力。 “Not self-renunciation nor selfishness but self-love, not the negation of the individual but the affirmation of his truly humanself, are the supreme values of humanistic ethics. If man is to have confidence in values, he must k...
2022-02-11 00:48:03
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也不是自私,而是自爱;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对自己真正的人性的肯定。如果一个人有对价值观的自信,一定是具有了解自己善良与创造力的能力。
“Not self-renunciation nor selfishness but self-love, not the negation of the individual but the affirmation of his truly humanself, are the supreme values of humanistic ethics. If man is to have confidence in values, he must know himself and the capacity of his nature for goodness and productiveness.”
回应 2022-02-11 00:48:03
论坛 · · · · · ·
据说这个译本很好。三联啥时候再版啊? | 来自Daisy | 2 回应 | 2021-03-05 16:39:02 |
看过的人可学会爱了? | 来自书剑飘飘 | 6 回应 | 2021-03-05 16:38:44 |
哇哇 ,这么冷清,据牛逼的书呀。 | 来自很想吃花生 | 9 回应 | 2015-05-25 09:35: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6分 677人读过
-
Routledge (2003)9.4分 31人读过
-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88年)9.2分 60人读过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8.8)8.8分 4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无后为大》作者关军推荐的参考书目 (李小丢)
- 刘新老师的书单(国际政治、社会政治、哲学、心理学、方法论等) (孤独心俱乐部)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我爱弗罗姆 (裸踝)
- 【个人】《冬吴相对论》参考书目 (丁文元和王德成)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为自己的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豆友3885817 2017-02-24 11:45:33
弗洛姆晚期三部曲之一,但确实比另一本《爱的艺术》的创新力度和影响力差远了,不能怪读者,要怪就怪他自己的论述不够。
2 有用 毘沙門天 2009-12-18 01:11:31
如何成为自己,一个真正的人 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
0 有用 很想吃花生 2007-05-21 16:44:53
据牛逼的书
7 有用 四月的故事 2014-03-01 21:31:11
读完艾·弗洛姆,再次印证不是我找到一本书,而是一本书找我这个看似荒谬的观点。大师们用智慧、理性和冷静构筑了一座座精神家园,静等后来者的拜访,带着疑惑和无法平静的孤独,我们寻径而来,在其中沐浴、刺痛、哭泣和重新认识自我,随着园林关闭,大师们总会极其巧妙而神秘地把你引荐给其他大师,走上一条理性--孤独--创造--自我实现的路似乎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吧
5 有用 风君 2011-12-20 22:03:40
一本改变我的人生观的书!
0 有用 少年维特 2022-05-10 21:17:31
昨天读完了,不过今天已经开始二读,实在是这本书写的太好了,二读的过程中发现对书中的思想明晰了很多。
0 有用 Elena 2022-04-16 16:50:09
不会游泳不是换个泳池就能解决的,生活就在自我,就在此刻
0 有用 LH 2022-04-10 21:47:17
无聊式说教,主要说人应该听从自己良心(而不是从众或服从不合理的权威),让自己潜能发挥最大。
0 有用 噗通不睡 2022-03-26 15:05:05
为己不是自私,而是自发性的去爱。
0 有用 雪落三南 2022-03-14 12:16:17
完全改变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本书,读的时候非常痛苦,为了抛却旧我诞生新我,经历很多挣扎,但读完后才发现从前的自己那么软弱、浑噩、愚昧,也是从读到弗洛姆开始,才明白一定要为自己而活。(读完后再也不接受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