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谢素台
出版年: 1956年11月初版1981年3月再版
页数: 1195页
定价: 3.55元
装帧: 平装
统一书号: 10019-395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谢素台
出版年: 1956年11月初版1981年3月再版
页数: 1195页
定价: 3.55元
装帧: 平装
统一书号: 10019-395
内容简介 · · · · · ·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她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她的美把她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她毁了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5页 -
”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话。女人---这是男人事业上的一大绊脚石。爱上一个女人,又要做一番事业,这很难。既要避免障碍又要随心所欲地爱一个女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怎么把我的想法说给你听呢?“爱好打比喻的谢普霍夫斯科依说,”等一等,等一等,有了,这好比背上有包袱,却要腾出双手来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包袱绑在背上。这就是结婚。我结了婚,就有这样的体会。我的双手一下子腾出来了。但要是不结婚而背着这样的包袱,你的一双手就腾不出来,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安娜·卡列尼娜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安娜·卡列尼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26 条 )






-
斯捷潘订的是一份自由主义报纸,不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而是多数人赞成的那种自由主义。尽管他其实对科学,艺术和政治都不感兴趣,但他坚决拥护多数人和他订的报纸对这三类问题所持的观点,并且随着多数人观点的改变而改变,或者毋宁说,他并不改变观点,而是观点本身在他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变化着。 但是,否认事实并不等于答案。应该怎么办,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妻子在一天天衰老,而你还充满活力。转眼之间你就感到,无论你怎...
2016-02-29 20:30
斯捷潘订的是一份自由主义报纸,不是极端自由主义的,而是多数人赞成的那种自由主义。尽管他其实对科学,艺术和政治都不感兴趣,但他坚决拥护多数人和他订的报纸对这三类问题所持的观点,并且随着多数人观点的改变而改变,或者毋宁说,他并不改变观点,而是观点本身在他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变化着。 但是,否认事实并不等于答案。应该怎么办,你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妻子在一天天衰老,而你还充满活力。转眼之间你就感到,无论你怎样尊重妻子,已经不可能爱她。在这种时候突然有了爱情的际遇,你就毁了,毁了! 你是个纯正的人,这是你的美德也是你的缺点。你自己有纯正的品格,便希望全部生活都是由纯正的现象组成,而这是不可能的。你看不起社会服务活动,希望凡事始终要有目的性,这也是不可能的。你还要求个人的活动总是目标明确,爱情与家庭生活永远统一,这又是不可能的。生活的一切妩媚多姿,一切的美都是由阴暗面和光明面组成的。 两人忽然都感到,虽说他们是朋友,在一起吃饭喝酒,酒又是使人亲密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在各想各的心事,彼此毫不相干。 如果说,有多少颗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那么,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他确信嫉妒是对妻子的侮辱,应当信任妻子。至于为什么要信任,为什么要充分信赖年轻的妻子会永远爱他,这一点他没有问过自己。只是他从未产生过对她的不信任,他只知道信任她。可是现在,尽管他依然坚信忌妒是可耻的情感,夫妻需要信任,他却感到他正直接面对着一种不合逻辑的混乱情况而不知所措。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直接面对的是生活现实,是他妻子有可能另爱别人,这使他感到浑茫而不可理解,但这恰恰是生活的真实。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一辈子都是在官场上度日和工作,他接触到的只是生活现象的反映。每当他碰到实际生活问题时,他就避之而去。而现在他心中的感受,就像一个人在横架深渊的桥上安步而过,忽然发现这座桥梁已被拆空,下面就是无底深渊。这深渊就是生活本身,这桥梁则是他置身其间的人为的生活环境。 然而,时光和劳作毕竟起了作用。痛苦的回忆逐渐被乡村生活中那些琐碎却必要的事情淹没了。时间过了一星期又一星期,他渐渐不大想念基季。他只迫切等待着她已经出嫁或马上要出嫁的消息传来,希望这个消息能像拔牙那样一下子治好他的心病。 春天来了。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不需要慢慢等待,也没有伪装的假象。这是植物、动物和人类皆大欢喜的那种难得一遇的春天。这美妙的春天更加激励了莱温,使他决心摆脱往事的烦恼,坚定自主地安排好他的独身生活。虽然他带回乡下的好多计划未能付诸实行,但是他能遵守最重要的一条——过纯洁的生活。他不再体验到失败后羞耻心的折磨,而可以大胆正视别人的眼睛。 春意久久未浓。斋期的最后几个星期,天气晴冷。白天冰雪在太阳下融化,夜晚气温又降到零下七度。雪地上的冰层还很厚实,马车在无路的地方也能行驶。到复活节时雪还没有化完。节后第二天,忽然刮来一阵暖风,乌云布满天空,一场暖和的暴雨足足下了三天三夜。星期四风停了,接着就是灰蒙蒙一片浓雾弥漫,像要掩盖自然界变化的秘密。浓雾中,春潮涌动,冰块发出碎裂的响声开始漂移,泛着泡沫的混浊的河水流得更湍急了。复活节后的星期天,从傍晚起,浓雾消退,乌云团团四散,天气放晴了,真正的春天开始了。早晨,耀眼的阳光很快就吞噬掉水面上的薄冰。温暖的空气,因为弥漫着大地苏醒后蒸腾的水气,仿佛在颤抖。经冬草和嫩草尖都开始发绿,荚蒾、醋栗和树汁发黏、带着酒香味的桦树都吐出了嫩芽。缀满金黄色花蕾的枝条上,越冬的蜜蜂在嗡嗡飞舞。看不见的云雀在绿茸茸的草木和冰冻的茬地上空呖呖啼啭。凤头麦鸡在积水呈暗褐色的洼地和沼泽上空哀鸣。仙鹤和大雁发出春天的欢叫声高高飞过天际。脱毛还没有换齐的牲畜开始在牧场上吼叫。弯腿的羊羔在落了毛的咩咩叫的母羊身边欢蹦乱跳。留着许多光脚板印迹的村道变得干爽了,小孩子们在上面跑得飞快。池塘边传来浣衣的村妇们叽叽喳喳说话声。家家庭院里响起了农夫修理犁耙的斧子声。真正的春天来到了。 莱温来到户外,他就像一棵春天的树,饱含浆汁的芽蕾中孕育着它的新枝幼叶,可它还不知道该怎样生长和朝哪边伸展。他心爱的农场需要办哪些事业,现在还不很清楚,但他觉得他有许多美好的计划和设想。 他们对待他的计划全都是这样,他已不再为此生气,而只是感到难过,感到更加激奋地要和这种总是跟他作对、他却无以名之而名之曰“听天由命”的习惯势力作斗争。 用天真烂漫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孩子,就好比一个罗盘,指示着他们偏航的程度,而他们明知道正确的方向,却不愿正视它。 她并不摈弃她所了解到的一切,但是她懂了,她原以为自己想做怎样的人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其实,那是自我欺骗。她如梦初醒,觉得要保持她想达到的那种崇高境界而又不做作和夸耀,那是多么困难。她还感到,她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悲伤、疾病和垂死的人们,是多么难耐。她为了爱这个世界所作的努力又是多么令她痛苦。她真是想快些回到新鲜的空气里,回到俄国,回到叶尔古绍沃去。 她不像过去那样无忧无虑、欢天喜地,但她的心情是宁静的。她在莫斯科的那些伤心事已经成为过去。 上帝赐予了时间,上帝赐予了力量。时间和力量献给了劳动,而酬报就在劳动本身。而为谁劳动?劳动的成果是什么?这些都无关紧要、微不足道。 问题就在这里,你利用了别人的思想,去掉了它有力的地方,你想让别人相信,这是一种新思想。 你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信念,你只是在满足你的自尊心。 你知道,当你想到死的时候,生活的乐趣是少了,心里却会感到平静一些。 她无法去听,去理解,因为她心里充满着只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并且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感情就是因大事圆满完成而产生的喜悦,这件事在她心里一个半月前就已发生了,这六个星期来,她一直感到既高兴又痛苦。那一天,当她穿着褐色的连衣裙,在阿尔巴特街的那幢房子里,默默地走到他面前,并许身于他的时候,她心里就觉得,此时此刻自己已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另一种崭新的、她一无所知的生活开始了,而事实上,她继续过着旧的生活。这六个星期对她来说是最幸福,也是最痛苦的时期。她的整个生命、全部心愿和希望都集中在她还不理解的这个人身上,把她同这个人联结起来的是一种比人本身更难以理解的、令人时而感到亲切、时而感到讨厌的感情,与此同时,她却继续生活在原先的生活环境中。她过着旧的生活,心里感到非常害怕,怕自己,怕自己对过去的一切全然无动于衷的那种无法克制的冷漠态度,即对一切东西、对一切习惯、对一切曾经爱过并仍爱着她的人、对因这一冷漠态度而伤心的母亲、对这个世界上最最可爱的慈父全都漠不关心。她时而为这一冷漠态度而感到害怕,时而为使她产生这一冷漠态度的那件事而感到高兴。除了与这个人一起生活之外,她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和别的心愿了;但是新生活还没有开始,她甚至还无法清晰地想象。只有一件事能做,那就是等待,又惊又喜地等待未知的新生活。而现在,这种等待、这种未知状态、这种因与旧生活脱离关系而产生的惋惜——这一切眼看就要结束,新生活即将开始了。这一新生活因其未知而不可能不觉得可怕;不管它是否可怕,在她心里,六个星期前就已经开始了;现在只不过是使她心里早已完成的婚事得到正式认可而已。 莱温越来越觉得,他对结婚的所有想法、他对如何安排自己生活的种种想望,这一切全都是很幼稚的,虽说这件事正发生在他身上,但是他以前对此并不理解,而现在则更不理解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他的胸膛里升腾,克制不住的泪水即将夺眶而出。 莱温结婚已有两个多月了。他很幸福,但全然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他时时都会对以前的梦想感到失望,也会遇到意料不到的新诱惑。莱温很幸福,但是开始过家庭生活后,他时时都会发现这全然不是他所想象的生活。他时时都有一种感觉,仿佛原先他在岸上观赏在湖面上顺利平稳地航行的小舟,现在则亲自坐到这艘小船上。他意识到,光是不摇晃地坐得稳稳的还不够,还要时刻不忘地去考虑该驶往哪儿,脚下是水,必须划船,不习惯划桨的双手会感到疼痛,这活儿看起来挺轻松,而做起来虽说很开心,但很吃力。 从前,在独身时,旁观他人的夫妻生活,看到别人操劳、争吵、吃醋,他只会蔑视地暗笑。那时他认定,他未来的夫妻生活中不仅不会出现任何类似的情况,而且他觉得,就连所有的外在形式也应该同别人的生活完全不同。情况突然变了,他和基季的生活不仅毫无特色,而且恰恰相反,完全由那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所组成,这些事他以前不屑一顾,现在却逆着他的意愿,获得了不容置辩的特殊意义。莱温也发现,要安排好这些琐事完全不像他原先所想象的那么容易。尽管莱温认为自己对家庭生活有着最正确的理解,但他还是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情不自禁地仅仅把家庭生活想象成享受爱情,任何东西都不该妨碍这一爱情,家庭琐事也不该使人忘掉这一爱情。 于是她一直点着用来读那本充满焦虑、欺骗、痛苦和邪恶的书的蜡烛,闪现出以前从未有过的耀眼光辉,给她把原先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照亮,紧接着蜡烛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暗淡下去,永远熄灭了。 整个春天,他都觉得迷离恍惚,日子过得很痛苦。 “不知道我是什么人,我活着干什么,就不能活下去。但是这我无法知道,因而也无法活下去,”莱温喃喃自语。 “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穷的物质中,在无限的空间里,生出一个生物体的水泡,这个水泡存在一会儿就会破裂,我也就像这个水泡。” 这是一个折磨人的谬误,但这是人类在这方面几个世纪来苦苦思索的、唯一的最新成果。 这是一种最新的信仰,人类思想几乎在各个领域中的一切探索都是以此为基点的。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信仰,莱温从其他各种解释中,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这种信仰,认定这正是一种较明白的信仰。 但是这不仅是谬误,而且是一种凶恶势力的冷酷讽刺,一种人们不该屈从的邪恶、可恨势力的冷酷的讽刺。 得摆脱这种凶恶势力。摆脱的方法掌握在每个人手里。一定要改变受制于这种凶恶势力的状况。只有一种办法——死。 莱温,一个身体强壮、拥有幸福家庭的人竟几次想要自杀。他不得已只好把绳子藏起来,不让自己上吊,他不敢携带手枪,生怕开枪自杀。 然而,莱温没有开枪自杀,也没有自缢,他继续活着。 从前(这几乎从童年开始直到长大成人),他竭力想为大家,为人类,为俄国,为整个乡村做些好事的时候,发现这种想法令人十分愉快,但实际做起来总是不尽如人意,而且对做这种事是否必要也信心不足。这种事本身最初看起来,总是意义重大,后来就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到最后便毫无意义了。如今,结婚后他变得越来越只为自己而生活,虽然想到自己的事业毫无乐趣可言,但坚信这种事业是不可或缺的,并看到它比过去搞得更加蓬蓬勃勃,规模越来越大。 眼下,他仿佛一张犁,身不由己地在地里越陷越深,不犁出一条垄沟来,是拔不出身来的。 如果天文学家不把地球所有纷繁复杂的运动都估计到,那他们能明白和计算出什么来吗?他们关于天体的距离、重量、运动和摄动的各种绝妙的结论,其依据只是看得见的天体围绕固定的地球的运行,其依据是目前呈现在我面前的、多少世纪来就这样展现在千百万人面前的这种运动,它过去是、将来也是这样,总是可以得到证实。就好像天文学家不是依据与一条子午线和一条地平线的位置关系来观察看得见的天体所得出的结论是空泛而又站不住脚的一样,我不以理解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对人人都不变的、基督教对我所揭示的并永远能在我心中得到证实的那种善为基础,那得出的结论也是空泛而又站不住脚的。至于有关其他教派及其对神的关系问题,我无权、也没有能力去解决。 这种新的感情没使我有什么变化,没使我觉得幸福,也没有使我心中如幻想的那样豁然敞亮,只不过是像我对儿子那样的一种感情。没有任何意外的惊喜。是信仰也好,不是信仰也好,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种感情经过一番痛苦不知不觉地深入我的内心,并牢牢地在心里扎下了根。 我还会对车夫伊万发脾气,还会争吵,还会不合时宜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还会在自己心灵的最隐蔽处与别人、甚至与我的妻子之间筑起一道障壁,还会因自己担惊受怕而指责她,并为此后悔不迭,我凭理智还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做祈祷,但是我还是会做祈祷的。然而,目前我的生活,我的全部生活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一分钟不仅不会像过去那样虚度,而且具有我有权使之具有的明确的善的意义!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6-02-29 20:30
-
每个人,他母亲也好,他哥哥也好,都觉得应当来干涉他的私事。这种干涉在他心中唤起了一种愤恨的心情——一种他以前很少体验到的心情。“关他们什么事呢?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有关心我的义务呢?为什么他们要对我找麻烦?就是因为他们看出这是一件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假使这是普通的、庸俗的、社交场里得风流韵事,他们就不会干涉了。他们感到这有点不同,这不是儿戏,这个女人对于我比生命还要宝贵。而且这是不可理解的,所以...
2017-12-14 14:31
论坛 · · · · · ·
安娜 | 来自西西 | 2020-03-22 | |
对托尔斯泰影响较大的书(节选) | 来自公益霎哈嘉瑜伽 | 1 回应 | 2015-12-29 |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看女性独立 | 来自好好学习睡的早 | 2012-11-22 | |
甩闲置 | 来自按时 | 2012-02-2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3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9.2分 29493人读过
-
每满100-50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Bantam Classics (1984)9.0分 201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8.5分 15671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8.6分 10847人读过
-
暂时无货, 27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阿皮【·默】 2010-12-15
仅仅以喜欢的程度来评分。两条线中,比较喜欢的安娜线,而列文线读起来很纠结,最后还归于宗教。看过相关赏析以后,明白它是一部值五星的伟大作品,作者的思想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它的含量很大。
0 有用 村里种树 2013-03-16
十颗星!!!
1 有用 杭子 2008-09-04
竟然没有80年代人民文学再版后经典的封面!凑和了
1 有用 远风 2011-07-07
托尔斯泰是心理分析和双线结构的开创者。这样的小说每年至少要重读一遍。
0 有用 象与骑象人 2012-05-13
托翁是迷惘帝,但仍旧是伟大的。
0 有用 Ars_FerMion 2021-01-26
三星送翻译,较草婴版差很多,读起来磕磕绊绊。列文在溜冰场见到吉提,吉提和安娜在舞会上,尼古拉死时,以及最后安娜自杀,这几幕的描写简直神作。两个看似平行的故事,两种对如何活着的探寻,实际交织而行,像是两个分裂的人格。封建上流社会毁灭了一个,也塑造了另一个。浅则是爱情故事,深则是存在的思索,近看是两种家庭故事,远看是俄国的政治文明缩影。
0 有用 Atman🍉 2021-01-1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对人生的追求也就不同。有人为了自己,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任何,完全为爱情而活;也有人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活着,愿意守卫家庭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不所谓对错,不过是顺应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看大部头真的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好坚持看下来了。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仰又高了一分。
0 有用 小q 要努力变乔 2021-01-05
这部小说太长了,估计是我读过的最长的小说。总感觉托尔斯泰写长篇不如短篇好,经常陷入到一种“东家长,西家短”的状态,喜欢列文的章节,以为他会走向农业改革的道路,最后为什么回归宗教了…
0 有用 demon 2020-11-23
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
0 有用 tobias 2020-11-03
当安娜面对卡列宁的猜疑时,她选择了装聋作哑,坦白之后,又利用卡列宁的妥协和软弱,她所谓的爱情同样俗气又丑陋,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美貌的刻画并不打动人,甚至这美貌是象征性的,他通过第三者的狂热追捧来体现,种种原因让人难以对她的遭遇报以同情,使我并不明白的是,安娜是什么原因走向了疯狂,是脱离社会使她丧失了力量感,还是弗龙斯基的爱情真的消退了。托尔斯泰让弗龙斯基走上战场,是一个取巧的选择,而卡列宁明明已经冲... 当安娜面对卡列宁的猜疑时,她选择了装聋作哑,坦白之后,又利用卡列宁的妥协和软弱,她所谓的爱情同样俗气又丑陋,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美貌的刻画并不打动人,甚至这美貌是象征性的,他通过第三者的狂热追捧来体现,种种原因让人难以对她的遭遇报以同情,使我并不明白的是,安娜是什么原因走向了疯狂,是脱离社会使她丧失了力量感,还是弗龙斯基的爱情真的消退了。托尔斯泰让弗龙斯基走上战场,是一个取巧的选择,而卡列宁明明已经冲出了自己的人物框架,最后又走向了宗教的愚昧,这是对他的不公平,是对列文的偏爱。对于安娜来说,真正的悲剧在于,她成为了男人们的催化剂,弗龙斯基和卡列宁都完成了更深刻的自我,而安娜一直都在失控,自怨自艾,不得让人感到遗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