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小说写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作者一改平日的幽默超脱,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林语堂自己认为这部小说是“非无所为而作也”。作为他的三部曲之一的《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见其文学地位和价值。
《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小说背景以北京为主,苏杭为宾;以道家精神为贯穿,以庄周哲学为经络;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的变迁为纬;以逃难起,以逃难终。藉著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刻画出清末义和团运动到民国抗战初期长达四十年的社会面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小说写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作者一改平日的幽默超脱,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林语堂自己认为这部小说是“非无所为而作也”。作为他的三部曲之一的《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见其文学地位和价值。
《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小说背景以北京为主,苏杭为宾;以道家精神为贯穿,以庄周哲学为经络;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的变迁为纬;以逃难起,以逃难终。藉著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刻画出清末义和团运动到民国抗战初期长达四十年的社会面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北伐战争、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人物繁华,场面宏阔。因此可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
林语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9页 -
首读《京华烟云》浅感 林语堂的这篇中文译文版长篇小说,我是在上班时期手机APP上两三周慢慢读完的。(工作就是这么闲,没办法~~) 该书讲述了曾姚两大家族随中国时局动荡和战事而兴衰以及各人物的命运变化。曾家为官吏世家,姚家为商贾大户,只因姚木兰在太平军动乱时期走失而被曾家找到,由此两家结下不解之缘。曾家老爷固守老派,面对新世纪的冲击和改变,持拒绝不接受的态度。姚家老爷则截然相反,欢迎鼓励新兴事物,探索内心世界,从道释然。但他们都很有知识涵养,为人正派,所以也就和而不同。姚家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曾家三个儿子。由于木兰被曾家获救并在曾家小住段落,结识了传统清纯、端庄典雅的曼娘,并义结金兰,交好一生。木兰也在此段时间和曾家三位少爷有所接触,尤其二少爷荪亚,性格开朗随和,和她接触较多。儿时的这些也为以后各自婚姻垫下了机缘。 下面择几人稍作分析: 木兰。木兰机灵聪慧,喜于尝试探索,但也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和旧时代的传统。她身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新旧冲击的双重特点。既有传统的因循守旧,表现在她想尝试裹小脚,觉得走起路来更曼妙,但最终怕疼而放弃;心里明明喜欢立夫但却碍于父母之言嫁给了荪亚;她婚后想为荪亚纳妾也表现了这点。但也有新时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容纳,比如她去看电影去跳舞喝咖啡,甚至后面解救立夫于牢狱之灾的冲动和勇敢,也许是她性格使然,大气又勇敢,对生活充满朝气。 曼娘。曼娘的命运在我看来是悲惨的。和曾家大少爷平亚青梅竹马,但却在为平亚病重冲喜后守寡,从始至终,处子之身,白玉无瑕。她的传统,她的贞洁,她一生都是按照千年留下的传统而循规蹈矩。但是处在那样一个激荡的时代,她也好奇,也害怕,她像躲在一块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京华烟云(上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京华烟云(上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79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3 )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5分 57451人读过
-
The John Day Co, (1939)9.1分 325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8.9分 4881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8.8分 182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京华烟云(上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剪花水 2007-03-28
上、下两册并不是同时看的,因为借阅的人太多。当上册的故事快要在我的脑海中消失的时候,再看下册,影响就不大了。
0 有用 Evangeline 2011-01-09
中国近现代的变迁
0 有用 miss saliva 2012-08-24
chinese version seems better
0 有用 Enjolrad 2011-09-26
和阿姨借来匆匆翻过一遍,想重读了。然后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永远是吃的呢……木兰的那个花生粥><
0 有用 摔倒的红烧肉 2009-01-09
我的最爱
0 有用 柑子园 2020-11-05
不太对我的味儿,全书可见先生模仿红楼、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用心。如果你是女权主义者,在阅读过程中万请控制分分钟会爆炸喷薄的情绪与表达欲…总之对此,别想本人一样过分zqsg。 另外贴一条本人阅读留的批注,算批注吧,不算我也算。: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晚宴上,阿非和红玉也草蛇灰线的像巧姐和板儿的佛手柑。只是七八岁就谈起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保证,这书里上一对谈过一辈子的,早已天人两隔,他们是否也会中这“一辈子... 不太对我的味儿,全书可见先生模仿红楼、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用心。如果你是女权主义者,在阅读过程中万请控制分分钟会爆炸喷薄的情绪与表达欲…总之对此,别想本人一样过分zqsg。 另外贴一条本人阅读留的批注,算批注吧,不算我也算。: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晚宴上,阿非和红玉也草蛇灰线的像巧姐和板儿的佛手柑。只是七八岁就谈起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的保证,这书里上一对谈过一辈子的,早已天人两隔,他们是否也会中这“一辈子”定律呢? (展开)
0 有用 青荷绿水 2020-08-30
好看啊!
0 有用 罟维 2020-05-14
标书。就故事情节而言,还是电视剧紧凑一些,好看一些。但就氛围而言,还是原著更好(我也不知道我在说啥,反正有个意思需要表达)。
0 有用 懒 2020-03-24
《京华烟云》向西洋人介绍了中国社会。细读之,让你有登堂入室之觉,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与里头的人物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或许,除了一句”此书只应天上有“外,再没有更恰当的语言了。
0 有用 豆友209978423 2020-03-15
看了电视,才想看的小说!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