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礼制和礼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
张寿安,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访问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特约客座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文化交流中心访问教授。
研究领域涉及明清学术思想史、经学史、先秦子学、礼教与情欲等。参与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情欲明清─达情篇》,出版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的转变》(获1996年中研院第一届杰出学术研究著作奖)、《龚自珍学术思想研究》、《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等具有影响的专著。
对原始材料的解读有大问题。仔细读去就会发现此书前后矛盾之说不少,材料误用不少,文中硬伤不少。明显是观念先行,强为说解。另外,有隐匿材料的情况。文笔很好。
论西河先生的diss和被diss。
有些不是很靠谱,总起来说值得看
筆記稍後奉上。
几年前读的了。
“亲亲尊尊”二系并列的情理结构写的很好
为人后
文笔不错
> 更多短评 21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雲生
2011-12-27 21:12
18世紀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宗法理念與其秩序實踐間的困阨。宗法秩序在實踐上的困難,導致學者轉向經典考古尋求解方,即所謂求經典之法式。但同時宗法秩序在實踐面的困難,也令經典詮釋在“禮時為大”和“禮以義起,緣情制禮”的信念下,轉生出新活性的創造力,即藉考證進行經典新詮。儒家宗法理念就在原典、新詮與修正之間呈現出極複雜的多樣面。 ————————“宗法理念與其秩序實踐間的困阨”恐怕并不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难题。这一解释仍然不足以服人。继续找资料。
> 18人在读
> 85人读过
> 375人想读
订阅关于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蝈蝈 2015-08-18
对原始材料的解读有大问题。仔细读去就会发现此书前后矛盾之说不少,材料误用不少,文中硬伤不少。明显是观念先行,强为说解。另外,有隐匿材料的情况。文笔很好。
0 有用 kento 2020-03-03
论西河先生的diss和被diss。
0 有用 陈酌 2011-05-19
有些不是很靠谱,总起来说值得看
0 有用 律之 2014-02-27
筆記稍後奉上。
0 有用 禴祠烝嘗 2020-02-21
几年前读的了。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8-04
“亲亲尊尊”二系并列的情理结构写的很好
0 有用 kento 2020-03-03
论西河先生的diss和被diss。
0 有用 禴祠烝嘗 2020-02-21
几年前读的了。
0 有用 Midori_77 2020-01-05
为人后
0 有用 SodaM 2019-09-04
文笔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