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插图本)》共收录珍贵的历史图片168幅。1920年6月,列宁决定与入侵乌克兰的波兰军队开战,希望把布尔什维克主义从波兰传到德国,引发欧洲的工农暴动,最终导致世界革命的高潮。26岁的巴别尔化名基里尔·柳托夫,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率的红军第一骑兵军进入波兰。红军开始势如破竹,在波兰长驱直入,直逼华沙,但最后溃不成军,兵败千里。巴别尔在随军征战的间隙,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他在这场历时仅三个月的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这就是幸存下来的手稿——巴别尔1920年日记。巴别尔的《骑兵军》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多能在其中找到原型,很多人物几乎连姓名都未更改。日记中还有《骑兵军》所没有涵盖的大量内容。随着德、法、意、英译本的相继出版,这部日记不但被当做20世纪作家手稿的重大发现,成为研究巴别尔创作和生平的必不可少的资料,而且和《骑兵军》...
《巴别尔马背日记(1920.7-9)(插图本)》共收录珍贵的历史图片168幅。1920年6月,列宁决定与入侵乌克兰的波兰军队开战,希望把布尔什维克主义从波兰传到德国,引发欧洲的工农暴动,最终导致世界革命的高潮。26岁的巴别尔化名基里尔·柳托夫,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率的红军第一骑兵军进入波兰。红军开始势如破竹,在波兰长驱直入,直逼华沙,但最后溃不成军,兵败千里。巴别尔在随军征战的间隙,断断续续地记录了他在这场历时仅三个月的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这就是幸存下来的手稿——巴别尔1920年日记。巴别尔的《骑兵军》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多能在其中找到原型,很多人物几乎连姓名都未更改。日记中还有《骑兵军》所没有涵盖的大量内容。随着德、法、意、英译本的相继出版,这部日记不但被当做20世纪作家手稿的重大发现,成为研究巴别尔创作和生平的必不可少的资料,而且和《骑兵军》一样,已经成为一部文学经典。
目录 · · · · · ·
译后记
附录
巴别尔1920年随军作战所经地名表
维斯瓦河上的决斗——决定欧洲命运的华沙会战
致命的句号——以生活为艺术的巴别尔(代跋)
喜欢读"巴别尔马背日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巴别尔马背日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巴别尔马背日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巴别尔马背日记》揭秘《骑兵军》
> 更多书评 3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
2020-02-11 21:09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挥员,说他们光着脚,有的能走,有的不能走,他用手指做手势....
----
上午出发前塔辰卡等候在黄金街,我到书店里待了一小时,是德国人开的书店。有各种很好的毛边书,画册,西方,这就是西方、富有骑士精神的波兰,选读本,波列斯瓦夫王朝列代国王的历史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是美丽的波兰将一件件亮丽的衣服披到衰老的躯体上,我发疯似的拼命寻找,飞快地浏览,光线很暗,...... .. 重返列什纽夫,又见老房东,肮脏不堪,我自己不再期望他们对俄罗斯人表示欢迎和尊敬,家业被毁的人不可能好客。关于马,没有饲料,它们日益消瘦,塔辰卡快散架了,因为一些小事,我恨戈温斯基这个生性乐天,多嘴多舌的倒霉蛋。咖啡已经不给我提供了......
回应 2020-02-11 21:09 -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
2020-02-11 21:07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记号,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特定的指向和含义,因而十分费解。
翻译日记,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家的经历和思想。要熟悉作家的作品,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正如人所说,翻译日记往往就像翻译天书那样困难。王天兵先生邀请我翻译巴别尔的日记我犹豫良久,不敢贸然接受这项艰难的任务,一则深知自己学养不足,恐怕难以哨下这块硬骨头;二则年过花甲,健康状况不佳,担心因为紧张劳累再次引发脑梗阻。
最后答应翻译巴别尔1920年日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王天兵的影响和感染,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洋彼岸从事电脑网络行业、钟情艺术的青年画家,又不懂俄文,居然对俄罗斯文学如此痴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巴别尔,试图把俄罗斯文学的精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实在难能可贵,一次次的越洋电话 一封封的电子邮件 那份热情、执著和认真使我这个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翻译和研究数十年的教师深受感动,深感惭愧,于是乎觉得向读者介绍巴别尔的军中日记似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最后促使我接受这项任务的根本原因还是日记本身的价值,我仔细阅读作家的日记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发觉这对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巴别尔日记反映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苏波战争,沙皇俄国和兰之间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彼此积怨甚深,2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俄国和波兰最近的一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我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的描写。
苏联党史认为,波兰入侵俄国(其实是乌克兰)的目的是要扼杀年轻的苏维埃,红军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于是奋起反击,一收复失地,并且乘胜追击,直遍华沙城下。“波兰地主军队的完金失败,已经指日可待,"但是由于时任红军司令的托洛茨基从中破坏, “莫名其妙“和“毫无理由”地下达撒退命令,从而导致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巴别尔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失利原因持有不同见解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日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并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巴别尔的日记并没有完整记录苏波战争,只是记录了7月3日到9月15日第1骑兵军第6师的活动,中间还空缺了好几天的日记 ,但是作为战地记者 ,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并用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场战争从开始胜利到最后溃败的详细过程。
回应 2020-02-11 21:07
-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
2020-02-11 21:09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挥员,说他们光着脚,有的能走,有的不能走,他用手指做手势....
----
上午出发前塔辰卡等候在黄金街,我到书店里待了一小时,是德国人开的书店。有各种很好的毛边书,画册,西方,这就是西方、富有骑士精神的波兰,选读本,波列斯瓦夫王朝列代国王的历史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是美丽的波兰将一件件亮丽的衣服披到衰老的躯体上,我发疯似的拼命寻找,飞快地浏览,光线很暗,...... .. 重返列什纽夫,又见老房东,肮脏不堪,我自己不再期望他们对俄罗斯人表示欢迎和尊敬,家业被毁的人不可能好客。关于马,没有饲料,它们日益消瘦,塔辰卡快散架了,因为一些小事,我恨戈温斯基这个生性乐天,多嘴多舌的倒霉蛋。咖啡已经不给我提供了......
回应 2020-02-11 21:09 -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
2020-02-11 21:07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记号,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特定的指向和含义,因而十分费解。
翻译日记,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家的经历和思想。要熟悉作家的作品,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正如人所说,翻译日记往往就像翻译天书那样困难。王天兵先生邀请我翻译巴别尔的日记我犹豫良久,不敢贸然接受这项艰难的任务,一则深知自己学养不足,恐怕难以哨下这块硬骨头;二则年过花甲,健康状况不佳,担心因为紧张劳累再次引发脑梗阻。
最后答应翻译巴别尔1920年日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王天兵的影响和感染,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洋彼岸从事电脑网络行业、钟情艺术的青年画家,又不懂俄文,居然对俄罗斯文学如此痴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巴别尔,试图把俄罗斯文学的精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实在难能可贵,一次次的越洋电话 一封封的电子邮件 那份热情、执著和认真使我这个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翻译和研究数十年的教师深受感动,深感惭愧,于是乎觉得向读者介绍巴别尔的军中日记似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最后促使我接受这项任务的根本原因还是日记本身的价值,我仔细阅读作家的日记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发觉这对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巴别尔日记反映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苏波战争,沙皇俄国和兰之间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彼此积怨甚深,2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俄国和波兰最近的一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我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的描写。
苏联党史认为,波兰入侵俄国(其实是乌克兰)的目的是要扼杀年轻的苏维埃,红军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于是奋起反击,一收复失地,并且乘胜追击,直遍华沙城下。“波兰地主军队的完金失败,已经指日可待,"但是由于时任红军司令的托洛茨基从中破坏, “莫名其妙“和“毫无理由”地下达撒退命令,从而导致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巴别尔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失利原因持有不同见解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日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并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巴别尔的日记并没有完整记录苏波战争,只是记录了7月3日到9月15日第1骑兵军第6师的活动,中间还空缺了好几天的日记 ,但是作为战地记者 ,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并用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场战争从开始胜利到最后溃败的详细过程。
回应 2020-02-11 21:07
-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
2020-02-11 21:09
我们驻扎在克列瓦已经第三天了,日子真难熬,还是要到处找吃的,早上我们喝了茶。吃了馅饼。晚上坐第一骑兵军空军的大车去罗夫诺。谈论我们的空军,没有空军,机器全坏了。飞行员不会驾驶飞机。飞机老了。带着补丁。毫无用处,喉咙有病的红军战士——真是个角色,勉强能说话,喉咙里可能堵住了,严重炎症,用一个手指抠喉咙,听说盐能治好,就往里边撒盐。四天没吃东西了,只喝凉水,没有人给他喝热水。他声音嘶哑地议论进攻、指挥员,说他们光着脚,有的能走,有的不能走,他用手指做手势....
----
上午出发前塔辰卡等候在黄金街,我到书店里待了一小时,是德国人开的书店。有各种很好的毛边书,画册,西方,这就是西方、富有骑士精神的波兰,选读本,波列斯瓦夫王朝列代国王的历史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是美丽的波兰将一件件亮丽的衣服披到衰老的躯体上,我发疯似的拼命寻找,飞快地浏览,光线很暗,...... .. 重返列什纽夫,又见老房东,肮脏不堪,我自己不再期望他们对俄罗斯人表示欢迎和尊敬,家业被毁的人不可能好客。关于马,没有饲料,它们日益消瘦,塔辰卡快散架了,因为一些小事,我恨戈温斯基这个生性乐天,多嘴多舌的倒霉蛋。咖啡已经不给我提供了......
回应 2020-02-11 21:09 -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
2020-02-11 21:07
翻译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何况翻译巴别尔,更何况翻译他的日记。
巴别尔被誉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准确把握井传达其作品的精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小说毕竟是写给别人看的,至少有联贯的情节,有生动的故事,有完整的人物,有内在的逻辑,而日记就不一样,那是作者给自己看的,记录的是本人的所见所闻,留下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真切的感受,无须加工修饰,没有顾忌和隐瞒,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记号,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特定的指向和含义,因而十分费解。
翻译日记,就需要深入了解作家的经历和思想。要熟悉作家的作品,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正如人所说,翻译日记往往就像翻译天书那样困难。王天兵先生邀请我翻译巴别尔的日记我犹豫良久,不敢贸然接受这项艰难的任务,一则深知自己学养不足,恐怕难以哨下这块硬骨头;二则年过花甲,健康状况不佳,担心因为紧张劳累再次引发脑梗阻。
最后答应翻译巴别尔1920年日记,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王天兵的影响和感染,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大洋彼岸从事电脑网络行业、钟情艺术的青年画家,又不懂俄文,居然对俄罗斯文学如此痴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巴别尔,试图把俄罗斯文学的精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实在难能可贵,一次次的越洋电话 一封封的电子邮件 那份热情、执著和认真使我这个从事俄罗斯文学教学、翻译和研究数十年的教师深受感动,深感惭愧,于是乎觉得向读者介绍巴别尔的军中日记似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最后促使我接受这项任务的根本原因还是日记本身的价值,我仔细阅读作家的日记之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发觉这对于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文学评论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巴别尔日记反映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苏波战争,沙皇俄国和兰之间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彼此积怨甚深,20年代的这场战争是俄国和波兰最近的一场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我的认识基本上没有超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的描写。
苏联党史认为,波兰入侵俄国(其实是乌克兰)的目的是要扼杀年轻的苏维埃,红军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阴谋于是奋起反击,一收复失地,并且乘胜追击,直遍华沙城下。“波兰地主军队的完金失败,已经指日可待,"但是由于时任红军司令的托洛茨基从中破坏, “莫名其妙“和“毫无理由”地下达撒退命令,从而导致与波兰签订和平条约,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划归波兰。
巴别尔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失利原因持有不同见解我们未必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日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并认识这一历史事件。巴别尔的日记并没有完整记录苏波战争,只是记录了7月3日到9月15日第1骑兵军第6师的活动,中间还空缺了好几天的日记 ,但是作为战地记者 ,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这场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并用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这场战争从开始胜利到最后溃败的详细过程。
回应 2020-02-11 21:07
0 有用 Dannie 2008-03-06
看完骑兵军,很自然地又买了本他的日记。
1 有用 Molly 2019-05-25
一段文辞出世是否能成句,秘密就在于几乎不易察觉地轻轻一拧。而扳手应该时刻准备好,随取随到,而你一次转不到位,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0 有用 苏莫 2018-05-03
1920年苏波战争的随军笔记,算是巴别尔的素材本,留白非常多,许多地方颇费解。但和小说比起来,里面有不少巴别尔的私人观点和情感流露,印证了他“我是一个外人”的自我定位,这或许是他遵从高尔基“到人间去”的教诲,带有作家意识的介入?
0 有用 大吉岭 2016-06-18
8月16日和8月17日的日记是最短的两则,而主要干的事情分别是“去审问俘虏”和“砍杀俘虏”。
1 有用 砰砰多多洛 2015-03-24
一十·和《骑兵军》一起看。主要是为了看速写。
1 有用 Molly 2019-05-25
一段文辞出世是否能成句,秘密就在于几乎不易察觉地轻轻一拧。而扳手应该时刻准备好,随取随到,而你一次转不到位,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0 有用 ht夏秋冬 2019-03-14
我是一个外人……
1 有用 apparition 2019-01-08
我的头是新洗的,我的心是忧伤的
0 有用 苏莫 2018-05-03
1920年苏波战争的随军笔记,算是巴别尔的素材本,留白非常多,许多地方颇费解。但和小说比起来,里面有不少巴别尔的私人观点和情感流露,印证了他“我是一个外人”的自我定位,这或许是他遵从高尔基“到人间去”的教诲,带有作家意识的介入?
0 有用 [已注销] 2016-09-19
死得太早。身为犹太人在整个欧洲的生活都太艰难。又亲眼见到有点像末代幕府武士的哥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