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
出版年: 2006-1
页数: 348
定价: 24.8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林语堂文集(博集天卷2005版)
ISBN: 9787561332849
内容简介 · · · · · ·
《风声鹤唳》的主角丹妮是《飘》中郝思佳式的人物,同样的放荡不羁、个性飞扬,同样都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仍然坚强不屈。乱世见真情,战争年代丹妮和博雅的爱情令人动容。战争就像大风暴,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把他们刮得四处飘散,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那就是暂的安息所。
这段中国抗战史和所有伟大运动的历史一样,铭刻在这一代的脑海和心里。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茶楼闲话和老太太聊天时一定会把几千个风飘弱絮的故事流传下来。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是有心灵、有感情、有热望、有梦想的个人,每个人都一样重要。我们此处的任务是追溯战争对一个女人的影响,她也是千百万落叶之一。
作者简介 · · · · · ·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l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l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风声鹤唳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风声鹤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5 条 )

风声鹤唳中的女性独立与爱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若肤浅地讲,这本书也可以戏称为《姘妇升华记》。但这只是玩笑,没那么简单。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读来确实甚觉酣畅。不愧为语言大师的魅力。文风介于半俗半雅之间,行云流水好不狂快,无甚华丽堆砌的词藻和复杂的修辞,甚至可以引导大脑瞬间理解层次结构,一点也不故弄玄虚,真... (展开)
-
在看到书的4/5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丹妮是适合老彭的。记住,我说的是丹妮,不是梅玲。从梅玲更名的那一刻,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慢慢变成了另一个人。旧日的梅玲是个风情万种的妩媚女子,在我印象中她应该穿着新潮的绣边旗袍,高跟皮鞋衬托出她凹凸有致的身材,弯曲的长卷发用精致的发卡别住。她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但是她无法逃脱她军阀私生女的出身,也无法逃脱成为男人情妇或者玩物的命运。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如...
2013-10-16 09:11 1人喜欢
在看到书的4/5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丹妮是适合老彭的。记住,我说的是丹妮,不是梅玲。从梅玲更名的那一刻,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慢慢变成了另一个人。旧日的梅玲是个风情万种的妩媚女子,在我印象中她应该穿着新潮的绣边旗袍,高跟皮鞋衬托出她凹凸有致的身材,弯曲的长卷发用精致的发卡别住。她读过书,有一定的文化,但是她无法逃脱她军阀私生女的出身,也无法逃脱成为男人情妇或者玩物的命运。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如此,但她心灵上依然是高贵的,即使选择情夫也有一定的标准,比如"那个人很干净","他对我很好"。她爱上博雅似乎也是遵从那些标准。博雅是姚家长孙,拥有无可比拟的财富,他出身大家,文质彬彬,气质俊朗,对时局战事有自己的见解,关键是他对梅玲的迷恋让梅玲重新找回被宠爱的感觉。于是,他们相爱了。可是战争爆发了,全书大量描写的战争场面让我们这些没经历过战争或者被洗脑的一代人重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国民党的部队在上海死守四库仓库的壮举,难民逃亡时的惨状,日军比禽兽都不如的种种暴行,台儿庄胜利后武汉人民的欢庆场面,人民对蒋介石夫人的崇敬之情,一切都如此的鲜活。我相信林雨堂先生所写的都是事实。正是目睹了这些正面或负面的事件,丹妮精神中某种力量被释放了。她悲悯,同情,救护了很多人,用自己的力量和老彭一起为救助难民而努力。在这过程中,老彭传经布道,与她谈论了很多佛法,禅宗的问题,从思想上改造了她。另一方面,老彭填补了她父爱的空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给了她人格上的独立和思想上的依赖。却不知,这种依赖会转化为爱情。特别是当老彭许诺会当孩子父亲的时候,当老彭自我牺牲远走他乡的时候,这种直到失去才懂拥有珍贵的时候,爱情爆发了。所以,我是看好丹妮和老彭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和执着的事情,他们有共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可是结尾,博雅知道丹妮情归何处后自杀式的阵亡,以及日记中透露的深情让我再次动容。他还是深爱她的,即使中间有怀疑,有冲突。我想之所以丹妮可以对老彭倾诉一切却对博雅有所保留,正是因为爱,因为在乎,因为患得患失。博雅也是,因为误会没有及时写信,没有立刻到汉口寻找梅玲,所有的事情就这么错过,错过,最终失去。我很感叹书中关于"业",关于"因果"的描写,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所决定的。其实我们生活中,每件事的发生,每个人的相识都有特定的意义,现在没发现,可是之后会明白他们的存在是种铺垫,为以后发生的事,认识的人埋下伏笔,你的精神和行为会因为今天发生的事认识的人产生变化,即使这种变化微小的连你也不曾察觉。。。
回应 2013-10-16 09:11 -
战争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在风暴中四处飘零,战争的残酷,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比起主角的故事更让人同情,没有足够钱买船票不得不抛下大儿子的父亲,因为生病怕拖累孩子们逃难投河自尽的母亲,被空袭波及没办法好好静养病死的苹苹,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身不由己,避无可避。 战争中的爱情也以悲剧收场,博雅死于和日本兵不必要的对抗中,明明可以躲着等待经过的日军离开,却要冲出去以卵击石,仅仅只是因为他发现心爱...
2020-07-20 17:11
战争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在风暴中四处飘零,战争的残酷,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比起主角的故事更让人同情,没有足够钱买船票不得不抛下大儿子的父亲,因为生病怕拖累孩子们逃难投河自尽的母亲,被空袭波及没办法好好静养病死的苹苹,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身不由己,避无可避。 战争中的爱情也以悲剧收场,博雅死于和日本兵不必要的对抗中,明明可以躲着等待经过的日军离开,却要冲出去以卵击石,仅仅只是因为他发现心爱的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好友,这一举动不知是自我牺牲成全两人,还是绝望的自杀?我解读不出来。其实博雅对梅玲的感情我也觉得挺牵强的,在读到博雅死后给梅玲的那封信之前,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不识人间疾苦、善于纸上谈兵的阔少爷,对梅玲也并不是平等的爱而只把她当成一个美丽的听话的消遣对象,和情妇没什么区别,用梅玲,噢不,用丹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仍然只是他的情妇,供他享乐,屈从他的意愿。”然而那封信瞬间就把他塑造成一个深情的男子转折来的太突然,不符合之前他的种种行为,也许是为他的死做出一种解释。 来说说老彭,他是个怀着慈悲之心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帮助了无数难民,也是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梅玲完成了灵魂的转变,成为了丹妮。他和丹妮的感情线比较自然,共同的战地工作,可以共情的情感,日久生情再自然不过。然而最后他劝丹妮做博雅的寡妇,和博雅的灵位成亲,让我明白,老彭也不是完美的。和灵位成亲???什么鬼东西??? 同样,最后这个结局是我不能理解的,促使丹妮和博雅的灵位结婚是个什么操作?为什么不让相爱的丹妮和老彭在一起?碍于博雅家人的道德谴责还是舆论的压力反正我是不明白的,也是反感的。“老彭和丹妮在共同奉献中找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呵,奉上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微笑脸。
回应 2020-07-20 17:11 -
他突然间看到,这些不断迁移、奋斗、生活、欢笑、希望和垂死,迎接艰苦牺牲的无数难民,每个人都要扮演一出热烈的人类活剧,有着战时爱人、亲友间离别和团聚的奇妙欢乐与失望。似乎他所有的推理、图表、地图、战略都只是一种非个人的爱国主义,由知识分子所产生的,像帘幕般,使他避开任何种类的个人行动。
2020-05-01 11:09
-
mi4nine (I wait for you,like a dog~)
“抱歉我回来迟了。”老彭道。焦虑的高音调,带点女性化,和他的高度、尺寸颇不调和。他的声音平常很低,但是激动时,和孩童般尖锐 显得很紧张 有些句子说起来由高音起 到低音结束 有时候他的声音裂开了 很像声带同时发出高低音来 在他情绪激动时 由高音到低音的变换就愈频繁 那时高音就会有些不灵光 低音倒不会2013-05-03 15:39
-
战争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在风暴中四处飘零,战争的残酷,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比起主角的故事更让人同情,没有足够钱买船票不得不抛下大儿子的父亲,因为生病怕拖累孩子们逃难投河自尽的母亲,被空袭波及没办法好好静养病死的苹苹,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身不由己,避无可避。 战争中的爱情也以悲剧收场,博雅死于和日本兵不必要的对抗中,明明可以躲着等待经过的日军离开,却要冲出去以卵击石,仅仅只是因为他发现心爱...
2020-07-20 17:11
战争就像一场大风暴,每个人都像一片叶子在风暴中四处飘零,战争的残酷,底层小人物的悲苦,比起主角的故事更让人同情,没有足够钱买船票不得不抛下大儿子的父亲,因为生病怕拖累孩子们逃难投河自尽的母亲,被空袭波及没办法好好静养病死的苹苹,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身不由己,避无可避。 战争中的爱情也以悲剧收场,博雅死于和日本兵不必要的对抗中,明明可以躲着等待经过的日军离开,却要冲出去以卵击石,仅仅只是因为他发现心爱的女孩爱上了自己的好友,这一举动不知是自我牺牲成全两人,还是绝望的自杀?我解读不出来。其实博雅对梅玲的感情我也觉得挺牵强的,在读到博雅死后给梅玲的那封信之前,我一直觉得他就是个不识人间疾苦、善于纸上谈兵的阔少爷,对梅玲也并不是平等的爱而只把她当成一个美丽的听话的消遣对象,和情妇没什么区别,用梅玲,噢不,用丹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仍然只是他的情妇,供他享乐,屈从他的意愿。”然而那封信瞬间就把他塑造成一个深情的男子转折来的太突然,不符合之前他的种种行为,也许是为他的死做出一种解释。 来说说老彭,他是个怀着慈悲之心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帮助了无数难民,也是在他的帮助和影响下,梅玲完成了灵魂的转变,成为了丹妮。他和丹妮的感情线比较自然,共同的战地工作,可以共情的情感,日久生情再自然不过。然而最后他劝丹妮做博雅的寡妇,和博雅的灵位成亲,让我明白,老彭也不是完美的。和灵位成亲???什么鬼东西??? 同样,最后这个结局是我不能理解的,促使丹妮和博雅的灵位结婚是个什么操作?为什么不让相爱的丹妮和老彭在一起?碍于博雅家人的道德谴责还是舆论的压力反正我是不明白的,也是反感的。“老彭和丹妮在共同奉献中找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呵,奉上一个皮笑肉不笑的微笑脸。
回应 2020-07-20 17:11 -
他突然间看到,这些不断迁移、奋斗、生活、欢笑、希望和垂死,迎接艰苦牺牲的无数难民,每个人都要扮演一出热烈的人类活剧,有着战时爱人、亲友间离别和团聚的奇妙欢乐与失望。似乎他所有的推理、图表、地图、战略都只是一种非个人的爱国主义,由知识分子所产生的,像帘幕般,使他避开任何种类的个人行动。
2020-05-01 11:09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LYTHWAY P (197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8.2分 40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0分 405人读过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7.9分 29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风声鹤唳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萧湘 2011-02-14
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2 有用 甜m i l k 。 2008-09-12
语堂中最喜欢的著作```
1 有用 Na她后妈 2008-01-10
介绍的太过夸张 怀着颗平常心来看 还是不错的
2 有用 罗杜莎 2009-12-30
博雅告诉我一件事:男人宁愿去死,也不愿为女人在身体上守贞,无论爱得多深。虽然我了解男女之间物理结构的不同,但我还是接受不了,原来克服欲望比求生更难啊。
21 有用 咳咳咳 2014-04-25
相比老彭和丹妮的理想主义,博雅才像真实世界里优缺点的人,但是他的结尾得又有点不真实。。。怪怪的小说
0 有用 所象。 2021-02-23
京华烟云后,再有风声鹤唳。那段时光里又为人细数着悲欢离合。
0 有用 漾 2021-02-22
时事之下的三角恋情,个人与国家的界限逐渐消失,大爱与小爱的冲突也日益强烈。
0 有用 潘允嫒 2021-02-21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 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0 有用 BL恋 2021-01-27
初读这本书感觉迟迟难以进入角色,因为翻译的问题,总觉得在文学可读性上欠缺了些什么,也可能因为许久不读书的缘故。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也只有三位,结尾的部分匆匆转折,书里的寥寥几语一瞬间道尽了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为情为友,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丹妮的爱情波折也的确值得细品,一个人到底如何选择自己爱的人,又如何放弃自己爱的人。她的确就像郝思嘉一样,从最初的懵懂,到最后在身边人的影响下一步一步成长。喜欢结尾那... 初读这本书感觉迟迟难以进入角色,因为翻译的问题,总觉得在文学可读性上欠缺了些什么,也可能因为许久不读书的缘故。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也只有三位,结尾的部分匆匆转折,书里的寥寥几语一瞬间道尽了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为情为友,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丹妮的爱情波折也的确值得细品,一个人到底如何选择自己爱的人,又如何放弃自己爱的人。她的确就像郝思嘉一样,从最初的懵懂,到最后在身边人的影响下一步一步成长。喜欢结尾那句,为友舍命,人间大爱莫过于斯。 (展开)
0 有用 有朵云叫小小云 2021-01-09
2021年的第一本书。对博雅、丹妮的感情变化起伏很大,博雅死时就觉得丹妮要是老实结婚就好了,或者博雅不娶丹妮自己走掉也行。可是转念一想,丹妮一辈子不能跟所爱在一起也是不能忍受的,博雅如果活着老彭也是绝不会跟丹妮走到一起的。看似可以解开的难题,看似可以皆大欢喜,其实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