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真难读、真难读、真难读,好久没有碰到这么难读的学术力作了!曼弗雷德·弗兰克是十几年前先刚在图宾根的博导,著名的盲学者。本书之难读对于我来说关键不在于翻译的佶屈也不在于弗兰克行文的晦涩,而在于我自己对谢林理解的有限。以下说一下基本印象:先刚《德国浪漫派的“哲学观”》 一文可以作为导论,不过他似乎是黑格尔化了。而弗兰克的耶拿浪漫派则明显是谢林化的,但这种谢林化中透着海德格尔化的气质。弗兰克自己的博论是《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时间”问题》,这看似是他的硬底。他理解的谢林化(当然要分期)的诺瓦利斯具有两种反思,第一种反思是把情感转化为知性直观的对原本非认知的反思,第二种反思是一种被反思的非认知即自知为非认知的非认知,反思的颠倒结构作为恒定的图式,这个矛盾同时解释了原始行为和知性直观的逆反关系。你听懂了?
我读Frank的头本书,顺藤摸瓜找上的他老人家
大概和这本书斗争了半年…虽然很不甘心,但是我确实输了。水平有限,在收获极大的同时也可说是亵渎了。希望下次回来的时候不会辱没了它。
翻译啊翻译!不是给manfred frank的评分!
读了前几讲,弗兰克叙述比较晦涩,有时候比较费解。另,术语翻译有待更正。
在发现真理之先的是阐释真理,正是艺术为真理之敞开开辟了空间。艺术作品不是对现实的再创造,而是对倒错现实存在的克服,代表的是与现实对立反对现实剥夺常规理解的真理性。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看到了真理的非认知性:反思如一面镜子最先得到的认识恰恰是颠倒的,通过反射的反射颠倒的情况才被更正,因此看似由有限向无限的跨越实际上是相反的。这种认知方式却是哲学力有不逮的。绝对是不在场的在场,只能通过艺术方式消除个体的限定性间接表达无限。这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诙谐一种是隐喻,对两者的综合是反讽。然而这种表达只是暂时的只能残存绝对的印记,基于连续性考虑时间就成为必要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的伟大功绩,也正在于展示出具有超凡精神的反讽风格表达不可言说的绝对,或如弗·施莱格尔所说“在哲学结束的地方,诗开始了”。
一年之内断断续续认真啃了三次,知道第三遍才完全懂,前两次在家,第三次在学校,现在在这个前提下又来来回回看康德、席勒、荷尔德林、谢林。
这翻译…要不读原本算了……
没有仔细读 对第三批判文本分析很细致
有所启发
土鳖,
嗯,有些地方有点绕。
我读莎评区域:每三页大哭大叫在房间里跳一阵舞,太好了呀(今年寒假还不知道这本书的我现在只想哭着重写一遍我的石之心论文
这绝对是被低估了书。宝藏。
“《判断力批判》是纯批实批之间的桥梁”,审美判断在略感兴趣的人心里都留下了它是两种基本能力的沟通者这样的感受。尤其是康德本人(第四讲)留下了这条重要线索:审美判断像而不是绝对律令,它是作为假设的普遍者,需要在主体间沟通中实现。施莱格尔的批评实践也为实打实的沟通留下了位置,教化与限制。谢林以下的思辨很难。大半本没懂。
越看越乱。再减一星。
难到头皮发麻。
极其深入
贯通得很好,关于谢林等人是如何继承发展康德的理论上
序言仍有收获
>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论
17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7-03-10 16:33:32
真难读、真难读、真难读,好久没有碰到这么难读的学术力作了!曼弗雷德·弗兰克是十几年前先刚在图宾根的博导,著名的盲学者。本书之难读对于我来说关键不在于翻译的佶屈也不在于弗兰克行文的晦涩,而在于我自己对谢林理解的有限。以下说一下基本印象:先刚《德国浪漫派的“哲学观”》 一文可以作为导论,不过他似乎是黑格尔化了。而弗兰克的耶拿浪漫派则明显是谢林化的,但这种谢林化中透着海德格尔化的气质。弗兰克自己的博论是《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时间”问题》,这看似是他的硬底。他理解的谢林化(当然要分期)的诺瓦利斯具有两种反思,第一种反思是把情感转化为知性直观的对原本非认知的反思,第二种反思是一种被反思的非认知即自知为非认知的非认知,反思的颠倒结构作为恒定的图式,这个矛盾同时解释了原始行为和知性直观的逆反关系。你听懂了?
1 有用 明暗双打 2011-04-13 05:36:43
我读Frank的头本书,顺藤摸瓜找上的他老人家
2 有用 NOX 2016-09-07 20:56:25
大概和这本书斗争了半年…虽然很不甘心,但是我确实输了。水平有限,在收获极大的同时也可说是亵渎了。希望下次回来的时候不会辱没了它。
1 有用 仰望星空派 2010-06-30 08:39:33
翻译啊翻译!不是给manfred frank的评分!
0 有用 风后 2015-03-15 21:18:55
读了前几讲,弗兰克叙述比较晦涩,有时候比较费解。另,术语翻译有待更正。
0 有用 aschenglorie 2022-03-02 13:40:55
在发现真理之先的是阐释真理,正是艺术为真理之敞开开辟了空间。艺术作品不是对现实的再创造,而是对倒错现实存在的克服,代表的是与现实对立反对现实剥夺常规理解的真理性。正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看到了真理的非认知性:反思如一面镜子最先得到的认识恰恰是颠倒的,通过反射的反射颠倒的情况才被更正,因此看似由有限向无限的跨越实际上是相反的。这种认知方式却是哲学力有不逮的。绝对是不在场的在场,只能通过艺术方式消除个体的限定性间接表达无限。这种表达方式一种是诙谐一种是隐喻,对两者的综合是反讽。然而这种表达只是暂时的只能残存绝对的印记,基于连续性考虑时间就成为必要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艺术作品的伟大功绩,也正在于展示出具有超凡精神的反讽风格表达不可言说的绝对,或如弗·施莱格尔所说“在哲学结束的地方,诗开始了”。
1 有用 旋转星宿 2021-10-27 16:38:50
一年之内断断续续认真啃了三次,知道第三遍才完全懂,前两次在家,第三次在学校,现在在这个前提下又来来回回看康德、席勒、荷尔德林、谢林。
0 有用 輞川 2022-11-04 19:19:56 日本
这翻译…要不读原本算了……
0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 2023-01-17 17:40:09 江苏
没有仔细读 对第三批判文本分析很细致
0 有用 N.W.S. 2023-03-26 19:13:08 湖北
有所启发
0 有用 芳草 2023-04-09 13:30:08 河南
土鳖,
0 有用 咔法 2023-08-20 15:43:43 辽宁
嗯,有些地方有点绕。
0 有用 狄奥蒂玛 2022-07-22 18:38:49
我读莎评区域:每三页大哭大叫在房间里跳一阵舞,太好了呀(今年寒假还不知道这本书的我现在只想哭着重写一遍我的石之心论文
0 有用 caryocatactes 2024-01-06 13:27:28 北京
这绝对是被低估了书。宝藏。
0 有用 Juvenalis 2024-03-20 17:38:20 内蒙古
“《判断力批判》是纯批实批之间的桥梁”,审美判断在略感兴趣的人心里都留下了它是两种基本能力的沟通者这样的感受。尤其是康德本人(第四讲)留下了这条重要线索:审美判断像而不是绝对律令,它是作为假设的普遍者,需要在主体间沟通中实现。施莱格尔的批评实践也为实打实的沟通留下了位置,教化与限制。谢林以下的思辨很难。大半本没懂。
0 有用 一 2024-09-15 00:40:48 北京
越看越乱。再减一星。
0 有用 鹿见 2022-03-31 12:22:49
难到头皮发麻。
0 有用 Thomas Torino 2014-10-26 20:40:32
极其深入
0 有用 一只小侠仔 2023-12-28 21:01:18 山东
贯通得很好,关于谢林等人是如何继承发展康德的理论上
0 有用 梦见自己考第一 2016-10-31 12:32:03
序言仍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