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独辟蹊径,从相关的学术框架和内部的政治关系方面考察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独特的思维视角,引用了大量的史实以及各个方面的相关资料,洞悉与把握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与脉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是国外研究毛泽东与中国共产主义发展的一部优秀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在五四运动时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的列宁主义学说,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重要因素最选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所处的形势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历史性拯救的力量。列宁主义的党的组织理论和实践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坚实核心。
——本杰明·I·史华慈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本杰明·I·史华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会成员。1999年逝世。早年获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1956年任哈佛大学中国经济政治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1960年任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直至逝世。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1)、《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共产主义与中国:思想和变革》(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中国研究》(1990)等。
目录 · · · · · ·
英文第三版序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三章 国共合作的序幕
第四章 国共合作
第五章 主要趋向的评价
第六章 新的路红
第七章 瞿秋白的领导
第八章 路线上的新转变
第九章 李立三的领导
第十章 长沙与“李立三路线”
第十一章 王明的领导
第十二章 毛泽东主义战略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 毛泽东主义战略的基本特征
附录一 德性统治:“文化大革命”中领袖与党的宏观透视
附录二 卢梭在当代世界的回响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8.1分 21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的我的我 2010-05-09
史华慈治中国史自成一家,此书庶可看做其研究的真正起点。其多论证堪为今世表率。
8 有用 历史理性 2009-04-03
汉学史意义较强,今日看来材料未免疏漏
0 有用 江西范德彪 2010-01-28
读来其实感觉不如何啊,稀里糊涂地,这样说肯定没错,不过是学术作品,看看了事。
9 有用 危如累卵塔卜卡 2018-02-10
以前就听人说,“社团史就是社团分裂史”,史华慈倒是在这本书里描绘了早期tg的产生、发展与内部纷争,并且揭示了tg从一个致力于工人运动的左翼政党蜕变成一个主要在农村活动、与城市工人阶级几乎完全脱离联系并且充分的利用农民不满情绪的职业革命家集团的过程,这一点又与莫里斯迈斯纳的看法基本一致:在一个整个社会各个阶级集团都衰弱的国家,势必会形成某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精英主义。 还有个笑话是:李立三说他主张资产阶... 以前就听人说,“社团史就是社团分裂史”,史华慈倒是在这本书里描绘了早期tg的产生、发展与内部纷争,并且揭示了tg从一个致力于工人运动的左翼政党蜕变成一个主要在农村活动、与城市工人阶级几乎完全脱离联系并且充分的利用农民不满情绪的职业革命家集团的过程,这一点又与莫里斯迈斯纳的看法基本一致:在一个整个社会各个阶级集团都衰弱的国家,势必会形成某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精英主义。 还有个笑话是:李立三说他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是半托派观点,老毛则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社会主义的,实质也取消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简直殊途同归。 另外,附录里的极左派与党官僚的矛盾反映了革命道德主义与技术统治论的矛盾,史华慈为此还将极左派的政治哲学上溯到卢梭的道德主义与雅各宾主义。 (展开)
2 有用 苏芒 2012-07-28
两篇附录很重要,序言也很重要。卢梭问题与文革中的极左与党的对抗。或许是毕业论文题目。
0 有用 菌草贩卖商 2021-01-21
附录两篇可用
0 有用 斯夫 2021-01-19
富田翻译成福田,译者真的是搞中共党史的吗。十次路线斗争之前五次斗争史,当然胜利者总是最后才出现的。
2 有用 蹈海 2020-12-29
史华慈隐隐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内的两种趋向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阶段,或许可以说,这里有两个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之前,党内主流是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等坚信城市无产阶级领导权学说的城市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政策和权力上有这样那样的冲突),这个党受莫斯科控制。此时的毛泽东则代表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边缘、孤立、独特的趋向。1932年至1933年期间中央委员会不得不将总部从上海转移到瑞金标志着... 史华慈隐隐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内的两种趋向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阶段,或许可以说,这里有两个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之前,党内主流是陈独秀、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等坚信城市无产阶级领导权学说的城市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政策和权力上有这样那样的冲突),这个党受莫斯科控制。此时的毛泽东则代表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边缘、孤立、独特的趋向。1932年至1933年期间中央委员会不得不将总部从上海转移到瑞金标志着两个党的权势转移。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权力并不仅仅来自莫斯科的命令,而是建立在掌握了一支军队、一块根据地和一个统治机构的坚实基础上。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不再是马列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而是一个以农民不满情绪为基础而逐渐掌握权力的职业革命者的集团。 (展开)
0 有用 平台菅理员 2020-12-09
隐藏在政治史背后的思想史书写,如要了解我们当下的革命史叙事如何形成,不可不读。
0 有用 王福 2020-10-17
补充(纠正)了高著redsun过于偏颇的视角,说是必读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