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 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
本书是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的一部纪实作品,荣获1992年度“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在本书中,震撼读者心灵的,是菲利普·罗斯在照顾父亲过程中的大量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以及不断闪现的这个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时而幽默,时而忧郁,时而深沉…… 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 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竣著称的菲利普·罗斯。 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1992年,《遗产》问鼎“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普·罗斯,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峻著称的菲利普·罗斯。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
菲利普·罗斯,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美国牧歌》、《人性的污点》、《垂死的肉身》等)的美国当代文学,泰斗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遗产:一个真实的故事》。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会、宏大的命题,而是罗斯刚刚去世的父亲,一个平凡、卑微的犹太老头。临终前的日子,他的一生像一条浸透了琐碎往事的河,在他和他的作家儿子眼前,半明半灭地流过。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既亲密又陌生,既血肉相连又渐行渐远,当亲人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所有的思索与拷问,所有的惶恐与悲伤,都逼得人透不过气来——哪怕这个人,是以冷峻著称的菲利普·罗斯。作家罗斯和儿子罗斯在《遗产》的字里行间不停地互换,激情与理性时而鏖战、时而讲和,努力还原生活的真相。生活的真相,足以让任何文字都相形见绌,也足以征服全美国最苛刻的书评人。1992年,《遗产》问鼎“全美书评人大奖”,成为非虚构类作品的当代经典。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发觉在墓前时,每个人的心思多少有些相似。抛开文采不谈,这种心思就跟哈姆雷特面对郁利克的头颅陷入的沉思差不多。你似乎想不出跟“他曾经把我负在背上一千次”有所不同的感叹。墓地通常会让你觉得,你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何等狭隘和陈腐。哦,你可以试着对逝者说话,如果你觉得有用;你可以像我在这个早晨这样开口说:“啊,妈……”但是,如果你已经说了不止一句话,你就不会不知道,那样还不如对着正骨医生办公室里挂着的脊椎骨架说话。你可以向逝者允诺,可以告诉他们新鲜事儿,请求他们的理解、原谅,争取他们的爱——或者你可以用另一种积极的法子,拔拔杂草,擦擦砾石,抚摸墓碑上刻的字;甚至可以弯下身,把手放在他们遗体的正上方——触摸着土地,他们的土地,你可以闭上眼,回想他们和你在一起时候的样子。但是,这些回忆无法改变什么,比起你十分钟前驾车的时候,他们离你似乎更遥不可及。如果墓地里没有人注意你,为了让逝者显得不仅仅是逝者,你可以做些颇为疯狂的事情。但即使你做了,并且渐渐感觉到他们的存在,你还是得告别他们而去。至少对于像我这样的人,墓地所能证明的,并不是逝者仍与我们同在,而是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他们远去了,我们还没有。无论你怎样难以接受,这都是容易理解的根本事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
我踮着脚尖回到他安睡的卧室,他还有呼吸,还活着,还与我在一起——这个永远是我父亲的老人,又挺过了一次挫折。想到他在我上来以前勇敢而可怜地想自己清洗这个烂摊子的努力,想到他为此而羞愧、觉得自己丢脸,我就感到难过。现在,既然此事已经结束,他又睡得这么香,我想在他死以前,我就不能要求自己得到更多了——这,也是对的,理应如此。你清洗父亲的屎,因为你必须清洗,可清洗完之后,所有过去没有体会的感觉,现在都体会到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明白这一点:当你抛开恶心,忘记作呕的感觉,把那些视若禁忌的恐惧感甩在脑后时,就会感到,生命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遗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遗产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遗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我还没准备好,所以请你晚些再来

父子之间(上海壹周)
> 更多书评 20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6分 703人读过
-
Vintage (1996)9.0分 23人读过
-
集英社 (1993)暂无评分
-
集英社 (2009)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遗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左撇子 2008-08-03
很震撼,对我来说。 书渐渐消失了,就像爸爸一样
0 有用 璐 大王 2010-10-02
对父母的爱永不尽
0 有用 游离子 2007-05-27
已藏
0 有用 syd 2008-08-10
很感人
0 有用 胖纸史蒂文森 2011-10-30
同一个题材,《聆听父亲》瑰丽飘渺,《遗产》很悲凉
0 有用 皮囊姬 2020-08-26
生存的过程并不总是美丽的。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0 有用 OleiOla 2020-08-14
有些地方不能完全体会,但被他的真实刻画打动,这个固执、总挑别人毛病但又很坚强的角色,和我爸爸太像了。对待亲人那种了解、接受以及陪伴和耐心,是我想要达成的
0 有用 顾铭呀 2020-08-12
“你不可能永远都有父亲”。“什么事你都不准忘”。
0 有用 余陇 2020-08-03
我读罗斯时,他已经老了。因此第一眼看到这部书的封面,我看了好一会罗斯年轻时候的样子,直到我意识到这个人是他的父亲,最前面那个孩子才是罗斯。
0 有用 咕噜噜 2020-07-24
原本以为这是本小说,后来发现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了罗斯父亲晚年患病后的生活,作为儿子的罗斯如何照顾固执坚忍却又日渐衰弱的父亲,大量的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还有闪现的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碎片。曾经历经生活磨难的坚忍要强的父亲,却不得不面对皮囊日渐衰弱,病情日渐严重失去掌控自己身体和生活能力的现实,而儿子一边要承受随时失去父亲的恐惧一边要想着如何让父亲更好接受现实,不至于太受打击过于消沉。大概这是每一... 原本以为这是本小说,后来发现是作者的真实经历,记录了罗斯父亲晚年患病后的生活,作为儿子的罗斯如何照顾固执坚忍却又日渐衰弱的父亲,大量的心理独白和日常细节,还有闪现的普通犹太人家庭生活的碎片。曾经历经生活磨难的坚忍要强的父亲,却不得不面对皮囊日渐衰弱,病情日渐严重失去掌控自己身体和生活能力的现实,而儿子一边要承受随时失去父亲的恐惧一边要想着如何让父亲更好接受现实,不至于太受打击过于消沉。大概这是每一个儿女都会面对的处境,也是人面对疾病时的为难处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