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国家干部(套装上下册)》的作者张平以《天网》、《抉择》、《十面埋伏》蜚声文坛,沉寂二三年,以他的如椽巨笔,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的丑恶现状的同时,才气勃发地勾勒出了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画卷。
作者简介 · · · · · ·
张平,山西省新绛县人,1954年生于西安,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600多万字。重要作品有《祭妻》、《姐姐》、《血魂》、《入党》、《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等。长篇小说《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重温经典 (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金牧场》,《感情的历程》,《人气》,《黑坟》,《裸雪》 等。
国家干部(上、下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国家干部(上、下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看完《国家干部》就心安理得的吐槽国家干部吧
是很早就听过的书,每次逛书店,都看见红色封皮的那一版,端正的摆在“畅销书”那排的架子上,一直无感。对这种官场文学、黑幕文学向来是不喜欢——无非都是义正言辞得讲官场的八卦,而且可笑的是,黑幕总得在最后被战胜。 晚清开始兴盛黑幕小说,时代比较迷惘的时候,大...
(展开)

“制度党”的绝对正确?
我正在看这本书,半途来到豆瓣看到很多人写了书评。似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作者的“青天观”是一种落后,一个败笔,而纷纷推崇制度建设,好像只要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好制度”,我们的国家就能天下太平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据说是美国政治的玩笑说,哪怕是一个白痴坐在总统位...
(展开)

居然会看反腐的书,我!
有个人一直给我推荐看国家干部这部电视剧,我严肃地抨击了他。看电视剧太浪费时间,而且就算看也不看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啊,但是为了尊重他决定看看小说吧。 憋了一下午的尿看完了整本书,里面的确有写地方让我鼻泪管抽搐,比如说最后人民群众为夏中民请命的时候,那个60多岁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希望看看 | 来自wuwei2000_0 | 1 回应 | 2010-04-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作家出版社 (2004)7.6分 600人读过
-
暂时无货, 6天前曾上架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6.8分 16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1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200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国家干部(上、下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树 2007-06-28
当一名真正的"官"真的不容易...不为名,不求利,我可以做到...可是,我怕自己会伤心...
0 有用 虫子不会说话 2015-11-20
目前为止,我读过他的《国家干部》,《天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一本作家出版社的《对面的女孩》。虽然对于这部小说,我觉得并不错总体感觉他擅长叙事和抒情,当然真实性没有普杨的《我的官样年华》好,但是比一部纪实官场小说《环保局长》好。官场小说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能太过真实。
0 有用 文文 2011-11-06
写的很好,感人
0 有用 且踏歌去 2016-10-21
我的第一本现代官场小说。 作者带我们直面了中国官场的阴暗面,但还是留下了希望。 也许受限于自身阅历,我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所以以后还会再读。
0 有用 踏雪 2018-01-31
mark for 冯军旗的 《中县干部》
0 有用 踏雪 2018-01-31
mark for 冯军旗的 《中县干部》
0 有用 且踏歌去 2016-10-21
我的第一本现代官场小说。 作者带我们直面了中国官场的阴暗面,但还是留下了希望。 也许受限于自身阅历,我没有更深刻的思考,所以以后还会再读。
0 有用 虫子不会说话 2015-11-20
目前为止,我读过他的《国家干部》,《天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一本作家出版社的《对面的女孩》。虽然对于这部小说,我觉得并不错总体感觉他擅长叙事和抒情,当然真实性没有普杨的《我的官样年华》好,但是比一部纪实官场小说《环保局长》好。官场小说都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能太过真实。
0 有用 lopsong 2015-10-02
随便看看。
0 有用 拜小萌 2014-03-10
这也是我买的第一本官场小说,想借此一窥当时的政治官场,但是,读完全书,尤其是后半节,作者陷入一种窠臼,无法避免走入歌功颂德、拔高个人的套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