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与人缘》试读
本书导读
序 1 自序 4 胡适时代,卷土重来 9 胡学前瞻 17 胡适父亲铁花先生无头尸疑案 31 《刍议》再议 34 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 46 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 53 民国史"每两月一章" 55 广陵散从此绝矣 56 《顾维钧回忆录》的撰写秘史 61 西安事变、六一事变五十周年 65 难为了何芸樵 70 刘廷芳其人 71 六一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因果关系 72 一个德国版的"西安事变" 73
胡适时代,卷土重来--胡适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演讲会讲稿之一
引言 胡适之先生逝世时,我在纽约未能作比较郑重的悼念表示,只是:一、写封长信给胡夫人;二、作纽约追悼会上四个发言人中的最后一位(据说"中央社"在用英文拍回的电报上,因不知我的中文名字,就把我的发言删掉了)。今天来作"二十五周年祭",也可稍补我心中的缺憾。胡夫子道之不行,赍恨以终,死不瞑目。我们今天纪念他逝世二十五周年,希望能搞出个"胡适的复活节&qu...
胡学前瞻--《胡适秘藏书信选》再版序
从我国三千年思想史的整体来看,近百年来影响我们全民族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最深最远的两位思想家,当然就是孙文和胡适了。 这两位先哲的影响所笼罩的社会幅度和渗透民心的深度,以及传播其影响的方式和方法,虽大有不同,有时且相互抵触,但是他二人之"道",却可一以贯之--那就是他二人的基本原则皆是"截西补中"的。 本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西各自不同,而他二人的...
千家驹论胡适
唐德刚序 千家驹教授是当今大陆上数一数二的老牌经济学权威,也是30年代"文运""学运"时代为那时青年马首是瞻的"老北大"--胡适的学生。1981年夏季,我返乡葬母,顺便应约在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讲演,那时赤日炎炎,校方用四架大电扇向我直吹,仍是汗下如雨,当时大礼堂讲台之下则挤得水泄不通,炽热之情,更难忍受。看到当时听众的热情,又想到"大跃进&...
胡适父亲铁花先生无头尸疑案--重读适之先生《四十自述》有感
在50年代的末期,当我襄赞胡适之先生撰写他的"口述自传"时,我曾力劝"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以《四十自述》为基础,从而扩充之,一直写到目前(1958年)为止。 我那时的想法是:第一,把他"十九岁出国以前"那一段先补充一下。他既然写了"我的母亲的订婚",为什么不加一篇有关"我的父亲的事业"呢?写点铁花先生的生平,不是..
《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之先生是反对五四运动的。他反对的当然不是他小友周策纵的五四运动,而是他的及门弟子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一干人,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大街之上摇旗呐喊的那个五四运动。 纽约华美协进社已退休的社长、前辈老朋友孟治先生是位美国名人。《全美名人录》里面为他所列举的多条光荣履历之一便是"曾在中国五四运动中被捕坐牢",胡适之先生所反对的便是这个"孟治坐..
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序傅虹霖女士《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在五光十色的中国近代史中,在百余年当国者的公私生活和政治成败的纪录上,最多彩多姿的领袖人物,少帅张学良将军应该是独占鳌头了。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杀手锏的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其他各项就不必多提了。 前不久我曾看过一部..
民国史"每两月一章"
绍唐兄: 拜读5月号贵刊"编者按语",真不胜惶汗。兄之期许,诚为弟数十年之私愿。每希于衣食无虞而又可长期目不窥园之条件下,为民国史作一有系统之整理,庶足以一家之言,就正于史学同文及社会上之一般读者。鄙意拙作将区分为两部门:其"正文"当务求其通俗,庶几非史学界读者偶一阅之亦不致"昏昏然入睡";其"学报"性文字,则系诸"注释&quo...
《顾维钧回忆录》的撰写秘史
王书君君为唐德刚于1981年在济南山东大学当"交换教授"时美国史班上的学生。其作业为"太平洋海空战",嗣发展为一长逾三十万言之巨著,畅销大陆与海外,为纪念珍珠港事变五十周年难得之巨构佳作。王君现任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本篇为唐氏于1987年讲学青岛时,王君的访问纪录。 《顾维钧回忆录》一书是中国著名职业外交家顾维钧先生的一部长篇回忆录。这部书在大陆..
西安事变、六一事变五十周年--兼谈刘廷芳"说服蒋介石先生的一段内幕"
1936年6月1日所爆发的六一事变(亦称两广事变)和同年12月12日至25日所发生的西安事变,屈指算来,距今已整整五十周年了。这两个事变,前者不足两月,后者不足两周,它们不特改变了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今日世界整个人类历史运行的轨迹。西安事变既然比较出名,今且颠倒其顺序而论之。 西安事变的后果 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这倒可以屈指而计之: 一、..